繡惠街道曾是章丘縣府駐地
始建於北齊天保七年(556年)
為高唐縣(現章丘回村)
遷址章丘山(女郎山)南筑城
隋朝開皇十六年(596)
皇朝撤消高唐縣,設置了「章丘縣」
到1958年,章丘縣府遷治明水
繡惠古城一角
這繡惠古城池
歷經一千三百五十多年的風雨滄桑
悠久的歷史
蘊藏在人們口口相傳故事中
也凝固在當地的村落建築裡
這不,近日
在繡惠街道西關村一位村民家中
發現了一座密室!!!
據報導,在村民劉大哥家中客廳牆角處,是密室的「入口」,一個剛被鑿開不久的洞口。
一個直徑約不到半米的洞口,裡面到底有什麼秘密?在劉大哥的指引下,我們順著石階進入了洞口。
原本只是心存好奇,可眼前的一幕卻讓小編徹底驚呆了。
整個地下室由三大間組成,東西走向一大間、東側南北走向一大間、西側南北走向一大間。室內有走底通道兩個,有石門三個,一個主門,兩個側門,三個門框全部由方方正正的巨石雕刻而成,石門框上有刻的轉軸和門卷口。
劉大哥一家是怎麼發現這間密室的呢?搬遷在即他又為何會把自己家的地鑿出個洞來呢?在聊天中劉大哥告訴我們,發現這間地下室其實並不是偶然。他早就知道地下室的存在。
劉大哥告訴我們,地下室原本就是他家老宅的一部分。早年間地下室的出風口坍塌,地下室的潮氣無法排出,為了不讓地下的潮氣影響生活,老屋重建時就把地下室的入口用石板封死了。前段時間村裡拆遷,被塵封了多年的地下室才得以重建天日。
說起地下室的來歷,劉大哥告訴我們,據家裡老一輩的人說,老宅從民國時期就是他們家中的祖產,那時這間密室就已經存在了。到底這間地下室是什麼時候建的、誰建的,已經無從考證。
有一種說法是,這座地下室的建造風格與當年的繡惠古城城門十分相似。據說是當年建造繡惠古城時,建造工匠曾在這裡的地主家居住,古城完工後地主留下了一部分工匠、花費巨資建造了這座地下室。如果這種說法是真的,地下室可能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密室開啟後,很多慕名而來的學者、專家紛紛來到劉大哥家中參觀、測量。關於這座地下室的用途,有人猜測可能是當時的房屋主人用來存放財物的金庫。
劉大哥還說,村裡許多老人至今還對這座地下室有著深刻的印象。戰亂時期,村裡許多人曾在這裡避難。抗日戰爭時期,黨的地下工作者曾在這裡生活過一段時間。
劉大哥告訴我們,地下室開啟後他們第一時間向繡惠街道相關部門匯報。區文管所的工作人員也多次對地下室進行繪圖、測量。他們一家正努力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地下室的保護工作。
無獨有偶,在今年5月24日,繡惠街道駐地提升工程拆遷測量過程中,西南隅村民張炳仁家中,也發現了一百年前建造的地下室。
據張炳仁說,他聽家裡老人講,這處老宅子當年購買的是棗園史家在老章丘縣城的部分鹽店房屋,根據建築風格推斷,應該是100多年前民國時期的建築。但地下室具體哪一年建造,因年歲已久,目前無人知曉了。整個地下室深約4米,長度約10.2米,寬約2.8米,層高約2.1米,頂部用長條石排列而成,中間有石柱,設計十分巧妙。估計應該是當年鹽商囤積貨物的地方。
說起章丘的鹽來,得從棗園史家說起。自清乾隆以來,其專賣權一直是操在棗園史家的。在封建社會,鹽被視為國家經濟命脈,只準官賣,不準民營。史家怎麼會得天獨厚呢?只因為乾隆年間史家有一寡婦告御狀與老太后(乾隆生母)拜了乾姊妹。乾隆皇帝為使老太后歡喜,就把章丘一縣鹽務做為見面禮送給了史寡婦,並世代相襲,因此史家被人稱為「鐵鹽務」。
棗園史家每年從戶部領到鹽引,運銷整個章丘,獨此一家。史寡婦死後,史家鹽務分成4股,這4股在全縣有46家鹽店,自乾隆至民國26年,專營鹽業達200年之久。當時史家持鹽引人叫史成三。
章丘城內有史家鹽店,運銷範圍比較出名的是「普相明棧」四大莊。即普集、相公莊、明水、棗園,其它的則有山頭店、大溝崖等。史家鹽店資本雄厚,規模大,店員多,鹽質好,生意興隆。
當年鹽商商鋪地下室的發現,對於研究古城繡惠的鹽商歷史,又提供了一處歷史見證物。
一座座古建築
見證了古城名門望族的興盛
一座座密室重見天日
為古城的文明再添風採
也成了古城的一道風景
成為歷史的見證
商務合作 | 83268655 83668777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此內容整理自「章丘plus、繡惠宣傳」。如有侵犯,請聯繫刪除。
提示: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即可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