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十分鐘,帶你漲知識
卷首語:
提起多彩的亞洲文明,你第一反應會想到什麼?印度泰姬陵、柬埔寨吳哥窟、日本歌舞伎?但你能想到嗎,阿富汗曾經有著希臘式的庭院,而庭院的希臘式雕像又和中國的佛造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日本的歌舞伎大師曾把梅蘭芳作為自己的偶像,千裡迢迢來到中國學藝;來自馬來西亞的年輕人因為痴迷《論語》,把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改編成原創歌曲……這許許多多的故事背後,是亞洲不同文明互相吸引、互相交流、互相融合的歷史。
這個五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如約而至,文明之花將盛放北京。《文化十分》特別推出系列報導《亞洲因你而美麗》,一起去感受,來自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人們,對於文化藝術跨越國界的熱愛。
△第五代坂東玉三郎
「戲劇大師梅蘭芳是我們日本人的偶像,我看過他的演出資料,他對身體的控制力是非常驚人的。而且我們日本著名的歌舞伎大師坂東玉三郎先生也曾來中國學習戲曲。」
——日本戲劇大師鈴木忠志
△點擊觀看《多彩亞洲·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五月舉行 戲曲架起中日友好橋梁》
撰文 | 桂姝蕾
坂東玉三郎不是一個名字,而是一個稱號。
在日本,歌舞伎多是家族世襲制,而坂東玉三郎便是歌舞伎屆一個顯貴的稱號。
第五代坂東玉三郎的人生經歷頗為傳奇。
1950年4月25日,榆原伸一出生於日本歌舞伎世家,自幼對戲劇耳濡目染。
△兒時的坂東玉三郎(資料圖片)
6歲那年,榆原伸一患上了小兒麻痺症,後遺症使他的右下膝一度無法行走。為了康復治療,他跟隨第四代坂東玉三郎學習日本傳統舞蹈。
令人驚訝的是,隨著傳統舞蹈學習的深入,榆原伸一瘦弱纖細的身型開始顯示出獨特的優勢。他的腿因肌肉無力移動輕緩,手部力量也低於正常人的水平,雖羸弱但卻溫柔,天資聰穎的他適應了病痛帶來的身體特徵,並由此成為一名女形(男旦)演員。
△初次登臺的坂東玉三郎(資料圖片)
一年後初次登臺的他,被莊嚴宏大的舞臺和表演者的藝術魅力深深打動。從最初的被動學習到立志從藝,榆原伸一決心在此領域有所建樹。
出生時,坂東並非他的家姓。直到25歲,榆原伸一才正式襲名為坂東玉三郎。
△坂東玉三郎(資料圖片)
他的祖父早在1926年就曾與訪日的梅蘭芳同臺演出。坂東玉三郎年少時便聽祖父和父親談及中國京劇和梅蘭芳,家中的牆上一直掛著梅蘭芳演出的劇照。他雖從未與梅蘭芳謀面,卻深受其薰陶,還閱讀了大量有關梅蘭芳的資料,稱梅先生是「了不起的藝術大師」。
△梅蘭芳在日本演出《貴妃醉酒》
梅蘭芳生前曾三次赴日本演出。1919年日本帝國劇場的管理者大倉喜八郎在北京觀看了由梅蘭芳主演的《天女散花》後非常感動,向他提出赴日演出的建議,這讓日本民眾第一次感受到了京劇的魅力。
△梅蘭芳與日本歌舞伎演員
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梅蘭芳赴日舉行慈善公演,並將收入全部捐贈日本災區;新中國成立後,梅蘭芳受周恩來總理的囑託,1956年以中國訪日京劇代表團團長的身份,率歐陽予倩、馬少波、孫平化等八十六人赴日,也是新中國藝術家陣容最整齊、規模最大的一次出訪。
北京戲曲評論學會會長 靳飛:
梅蘭芳轟動日本全國,梅蘭芳太漂亮了,日本歌舞伎演員和京劇演員交流以後,大家也覺得梅蘭芳的藝術很好,最後結為非常好的朋友。
坂東玉三郎的祖父十三代的守田勘彌那時候就和梅蘭芳交了朋友,而且守田勘彌還向梅蘭芳提出,想去中國演出。
梅蘭芳當時表示願意邀請歌舞伎來北京訪問,這也很可能是歌舞伎歷史上中日兩千年交流中第一次在中國的演出。
於是在1925年,坂東玉三郎的爺爺率團來到北京演出。
坂東玉三郎是聽著父輩講述梅蘭芳的藝術造詣長大的,與中國的緣,也始於他對這位表演藝術大師的敬仰和追隨。
△坂東玉三郎飾演的「女形」
北京戲曲評論學會會長 靳飛:
在他二十歲的時候,他爸爸(養父)十四代的守田勘彌問他,你將來有什麼願望,表演怎麼發展?玉三郎說了一句話,我想成為像梅蘭芳一樣的人物。
他父親當時嚴厲地訓斥他,做不到的事別說,你怎麼能隨便跟梅蘭芳比呢。
坂東玉三郎從小就有這個願望,雖被父親批評了,但仍然保持著這樣的理想,他成名之後紅遍日本,但「追尋梅蘭芳足跡」的想法卻從未減退。
1987年,37歲的坂東玉三郎專程來到北京,向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學習京劇《貴妃醉酒》。這是梅蘭芳在20世紀50年代傾盡心血精雕細琢之作,也是梅派經典劇目之一。
△坂東玉三郎飾演的楊貴妃
坂東玉三郎學習期間虛心認真,京劇裡的臺步和水袖後來被他應用到了歌舞伎版的 《玄宗與楊貴妃》中,其中的一折成為了坂東玉三郎的保留劇目。
這是坂東玉三郎第一次將中日戲劇文化融合在一起,在中日兩國得到了廣泛的讚譽。
△梅葆玖與坂東玉三郎
「當他從帘子後面緩步走出時,觀眾席上傳來一片驚嘆聲,坂東玉三郎扮演的曾經以美豔亂天下的傳說中的美人『楊貴妃』,在歌舞伎座首次上演,玉三郎在歌舞伎界的存在,已不僅僅是受歡迎的女形了。」《朝日新聞》曾這樣評價坂東玉三郎的演出。
日本歌舞伎從16世紀誕生至今,始終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無論是傳統演出劇目,還是演劇舞臺,都留有一定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痕跡。
△坂東玉三郎
中國著名崑曲藝術家許鳳山見到玉三郎第一句話是:「你長了一雙很美的眼睛。」這雙眼睛與梅蘭芳極為相似。梅蘭芳兒媳屠珍說:「我特別喜歡玉三郎身上的儒雅氣質,他可太像梅蘭芳先生了。」
△坂東玉三郎《鷺娘》
對於梅蘭芳,他至今仍然有著特殊的感情:「梅蘭芳當年對我們家族乃至對於日本歌舞伎界的影響,延續了幾十年,至今仍在。」
坂東玉三郎在與中國傳統戲劇的交流合作中,為中國傳統戲劇的衰落以及京劇男旦藝術的中斷而深感痛心。
從1997年開始,玉三郎與靳飛,以及日本漢學家刈間文俊、波多野真矢等人一起,致力於中國傳統戲劇年輕演員與男旦演員的培養,先後多次出資邀請中國年輕戲劇演員赴日進修,邀請戲校學生在日公演。
△坂東玉三郎
日本歌舞伎表演藝術家 坂東玉三郎:
傳統的喪失是很可惜的事情,也許我說這話對中國崑曲藝術家有些不敬,但當我逐步走近中國傳統戲劇,確實會有一些失望。
中國先有崑曲,再有京劇,京劇鼎盛的時期,崑曲衰落了,這以後的崑曲受到很多京劇的影響。我在學習崑曲的過程中,非常希望能了解真正原始的崑曲,希望看到崑曲在沒有受到京劇影響之前的服裝和內容。於是我去了蘇州崑曲博物館,但我沒有找到,連在博物館裡都沒留下任何資料,這使我很驚訝。
這樣的流失,我們還能不能回歸和復活崑曲的本來面貌呢?也許中國傳統戲劇在大時代的前進過程中忽略了保護,我非常渴望中國能保有更多的傳統戲劇。
2007年,在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的幫助和安排下,當時57歲的坂東玉三郎欲改編崑曲《牡丹亭》,但他在蘇州看了被譽為「巾生魁首」汪世瑜和 「旦角祭酒」張繼青演出的《牡丹亭》後,對張繼青飾演的杜麗娘一見鍾情,他改變了將《牡丹亭》改編成歌舞伎劇目的想法,開始學習原汁原味的崑曲《牡丹亭》。
△坂東玉三郎飾演的杜麗娘
為了學習蘇州話,坂東玉三郎自2007年6月開始,對照張繼青灌錄的唱詞和念白,用注音法強行記憶,反覆練習,家裡的電視大部分時間都在播放張繼青的口型錄像。
為演好《牡丹亭》,玉三郎還研讀了《論語》《孟子》《莊子》《老子》等中國古典著作,並向好友靳飛請教《牡丹亭》每一句唱詞的意思。
日本歌舞伎表演藝術家 坂東玉三郎:
蘇州話和北京話完全不同,有些發音也是日語裡沒有的,我一點也不會,覺得十分羞愧。後來我就主要靠聽音,先用耳朵聽記住曲調旋律,再用日語發音的五個元音對著蘇州話的意思來模仿,最後像標心電圖一樣標出高低音。
歌舞伎表演不需要太豐富的表情和動作,但能讓人看到人物內心的變化;崑曲也有這樣細膩、和諧、安靜和它特有的高貴氣質。
△中日版崑曲牡丹亭 京都南座版 遊園驚夢
相對於場面宏大的歌舞伎表演來說,崑曲的表演空間更小,藝術品格也更加內斂,但卻具有極大的藝術張力和感染力,這使他在演出中甘願卸下多年的歌舞伎表演經驗,一心向崑曲的傳統表演方式回歸。「萬不可因為自己的輕率而損害了中國崑曲的藝術魅力。」坂東玉三郎曾在採訪中說。
為了塑造完美的杜麗娘,玉三郎還在《牡丹亭》中獨具匠心地融入了具有透明感的日本美。在「離魂」一折中杜麗娘臨死前向母親的再拜,以及輕輕推開杜母、春香的動作,均出自玉三郎自己的設計,充滿了日本人所深刻認識的無常感覺。
△坂東玉三郎飾演的杜麗娘
2008年3月,坂東玉三郎與蘇州崑劇院合作的中日版崑曲《牡丹亭》在日本京都南座劇場首演,劇中由坂東玉三郎飾演的杜麗娘,地道的蘇白、純正的崑腔、婉轉玲瓏的身段,一經亮相,便廣受好評。
坂東玉三郎使崑曲《牡丹亭》走出了中國,走向了亞洲,讓很多日本觀眾感受到了《牡丹亭》的獨特魅力。中日版《牡丹亭》的成功演出不僅是坂東玉三郎職業生涯的偉大成就,更是兩國文化交流的裡程碑式的事件。
隨後,這齣中日版崑曲《牡丹亭》先後在北京、蘇州、上海等地上演,場場爆滿,開創了中日戲劇藝術交流的新篇章。
2010年,上海世博會召開,坂東玉三郎與梅葆玖、日本能樂大師關根祥六集體亮相上海國際藝術節,三位大師分別以中國京劇、日本歌舞伎和能樂三種藝術形式共同演出《楊貴妃》,向世界展現亞洲戲劇的獨特魅力。
△坂東玉三郎主演歌舞伎《楊貴妃》
作為日本最好的歌舞伎藝術大師,坂東玉三郎說,歌舞伎和崑曲是兩大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出中日版《牡丹亭》,傳遞了日中人民世世代代和平友好下去的願望。
北京戲曲評論學會會長 靳飛:
不同國家的藝術交流往往是不同國家藝術家內心的一種真正的表現,藝術是跨越國界的。
東方的故事拿到國際平臺上,即便像《牡丹亭》這麼有名的,西方人也會覺得這是你們傳統的東西,抱有一個敬畏之心來觀賞。
亞洲文明豐富多樣,源遠流長,亞洲文明之間的交流更碰撞出新的靈感。
如今坂東玉三郎鮮少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但依舊不遺餘力地支持和促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他既守候傳統,又在中日文明的互鑑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一個不會中文的日本人能喜歡上中國古典藝術,而且能透徹地理解劇中唱詞的意義,在舞臺上完美演繹,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素昧平生,何因到此?」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公眾號 | 粉絲群▲
監製 | 項 飛
製片人 | 石 巖
主編 | 紀萱萱
責編 | 梁珊珊
記者 | 任思曄
編輯 | 桂姝蕾
運營 | 鄧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