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張南寧銀獅巷中華大戲院的罕見照片,系由1939年侵佔南寧的日軍拍攝。大戲院的外觀較1932年初落成時變化不大,只屋頂女兒牆和山花部分有所改動,將原先波浪形的一整面山花改成了兩側砌女兒牆、中段設曲面山花的造型,山花正中的「中華」二字也換作五角星雕飾。大戲院旁側有兩間屋頂裝飾著三角形山花的店鋪,最右一間招牌上寫著「南寧區所得稅分處」,另一間寫著「亞洲汽車房」。
▲1939年侵華日軍鏡頭下的中華大戲院。
▲大戲院旁側的兩間店鋪,一間招牌上寫著「南寧區所得稅分處」,另一間寫著「亞洲汽車房」。
中華大戲院原址本是民初廣西督軍譚浩明(陸榮廷的小舅子)的公館。新桂系上臺後借用作省民政廳署。在此之前,公館曾為移居南寧之初的李宗仁一家租住過,據李宗仁的大夫人李秀文回憶,「說是官邸,並無什麼豪華建築,只不過是一間舊式院宅,共三進,中間一進為二層樓房」。1931年7月,黃旭初就任省主席自兼民政廳長,民政廳遷入民權路省政府(今七岔路口鄧穎超紀念石刻花園至民族大道路面一帶)合署辦公,1933年再遷往河堤路新址(今廣西軍區大院內)。譚公館舊址由商人宋雲生接手,1932年1月改建為中華大戲院,其建築為磚木結構,中式屋頂、西式屋身,影廳沒有樓座,座位全是木質椅,在當時是南寧市首屈一指的。1947年1月由譚家人收回自營,1946年9月更名為中華電影院。解放後的1951年,一度成為全市唯一的私人電影院(當時新華路和平電影院已改為公營),由譚浩明之孫譚先生經營。1956年對私改造高潮時,譚先生提出申請公私合營,辦理好相關手續後不久,譚家人便移居香港。此後,中華電影院長期由公家經營,其建築歷經多次改造。2013年4月,永恆時代影院斥資將其裝修升級為「中華電影城」,影城的外觀設計採用多種現代元素。2017年「三街兩巷」舊改項目啟動後,影城停業;2019年被拆除後原址重建,恢復為最初中華大戲院時的外觀。
▲1933年的中華大戲院。戲院開業之初放映「默片」,由演員現場配音;1933年在「百代」放映機上加裝了有聲機部件,放映了第一部有聲電影——《好女十八嫁》,開啟了有聲黑白電影的時代;1941年後方出現彩色電影。可以說,中華電影院的歷史就是一部濃縮的南寧電影業史。(圖片出處:《廣西一覽》)
▲上世紀60年代的中華電影院
▲2019年在原址拆除重建後的「中華大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