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活對方小源的塑造浩大卻無聲。四年已近尾聲,聊到對過去的總結,他才驚呼「原來快畢業了。」「記憶中我總是很焦慮想著幹完一件又一件事。現在回頭看,儘管永遠步履匆忙,但能夠看到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路,每走一步,都看得到下一步往哪裡。」
(載於《復旦人周報》368期)
周報記者 | 陳 曦 黃笑揚
方小源的朋友圈有一張配文「今夏最勵志整容成功案例」的照片。這張圖中,他高中照片與大學照片被拼在一起,作為對比說明「加入聯合利華俱樂部即可實現屌絲向高富帥的逆襲」,曾出現在社團的招新帖。
朋友被方小源的舊照驚到,直呼「你只有眉毛還跟以前一樣!」
方小源的眉毛只長半截。四年前的方小源臉圓、膚色黑,穿一身形似校服的運動裝,與四年後白、瘦、著直接進出寫字樓的白領套裝的方小源,的確看不出眉毛以外的相似之處。但方小源說自己從未刻意地去改變形象,大學生活對他的塑造浩大卻無聲。四年已近尾聲,聊到對過去的總結,他才驚呼「原來快畢業了」。
「記憶中我總是很焦慮,想著幹完一件又一件事。現在回頭看,儘管永遠步履匆忙,但能夠看到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路,每走一步,都看得到下一步往哪裡。」
方小源高中與大學的「最成功整容案例」對比照
從「文藝圈」到「求職圈」
「他是個目標明確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行動性很強也很敢去試。」同學張譯勻對方小源的評價,與方小源的自我總結無異。
兩人在大一開學前就認識,在同一個新生QQ群裡聊天時,方小源還是一個打定主意要「走文藝路線」的男生。他愛好音樂,從高中起就瘋狂喜歡孫燕姿,會唱她的每一首歌,買她的每一張專輯,甚至稱孫燕姿為「老婆」。哼「天黑黑」的年紀,如果沒有自主招生,方小源覺得自己憑高考成績是考不上復旦的。
進入復旦後,方小源做的所有事情都與「文藝」沾邊。他參加「星動復旦」比賽,成為全校選拔出的十個可以得到幫助實現才藝夢想的選手之一;他去擔任志德書院12·9 合唱比賽的指揮,從此結下12·9 情結,接下來三年都習慣性地去關注新聞學院的合唱排練。
他花了大一上的整個學期來做好以上兩件事情,並且認真學習,績點3.70 以上,看起來目標明確道路清晰;但這種一帆風順的狀態在下學期戛然而止——他在大大小小的學生組織面試中屢試屢敗。「我覺得學生會這麼高大上就不去報名了吧,誰知道連書院團學聯的文藝部也不要我。」這讓他很受挫,以至於如今他否認自己是「高富帥」而是「屌絲」時,都會以此為例。
於是他把大一下學期所有的課外精力都投入了「要他的」SIFE社團。這是一個「用商業模式做公益」的社團,與方小源之前做的所有事情毫無干係。但恰是這段經歷,讓他發現了「別人在做不一樣的事情」。這些事情吸引了他。
比如當時SIFE 在中山大學的分會團隊,策劃並實施了一個叫「金色魚塘」的項目。這個項目教當地農民在自家的魚塘裡種上黑麥草,用以改善池塘衛生並減弱水體的富營養化趨勢;與此同時黑麥草可被用作兔、牛草料或被售賣,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方小源對這個項目印象很深——因為它讓他第一次知道:公益可以「授人以漁」,而非簡單的直接供給。
之後他在SIFE 也做了類似的事情:收集學校開完展會後廢棄的裝飾鮮花,提供給殘疾人做成乾花,並協助他們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售賣。他還看到了上海護工市場的需求,把上海的下崗女工介紹到養老院、福利院工作。
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偶爾還會想起自己在接受復旦自主招生面試時的言辭。面對考官,彼時的「文藝青年」語氣堅定地說自己要成為一個「有道德」的記者,「要讓社會上更多的人看到真相」。
但眼下的方向,似乎已與最初的夢想大相逕庭。
他因此經歷了一段極迷茫的日子。丁煜堃便是在那時與他成為好友的。按丁煜堃的說法,倆人當時都「非常荒謬地」在大一暑假就選擇留在上海實習。兩個人一同去五角場吃飯,一同玩方小源家鄉浙江流行的棋牌遊戲「雙扣」和丁煜堃家鄉江蘇流行的「摜蛋」,一同消磨實習下班後無聊的時光,一同迷茫。
最後倆人帶著對未來的困惑去找了輔導員。長達一整晚的談話後,他們的決定都是「將來出國」,並且,倆人都將微博名改成了「××要好好學英語啊啊啊」。
到現在,方小源的微博名都還是「Finn要好好學英語啊啊啊」,儘管兩人最後都沒有選擇出國。方小源錯過出國機會,是因為項目突然改革、要求具有託福成績。他說自己「因為懶所以一直拖著不報名」,被迫放棄。後來他終於考了託福,而出國卻已不在藍圖之內。
因為他確定了自己的路:從「文藝圈」轉到「求職圈」——如果這個名詞,能夠形象指代一群從事廣告與營銷、熱衷於參加商賽、在世界500 強企業當實習生的人。
作為FCC的一員,方小源在這裡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
半小時的冠軍狂歡
大二,方小源進入新聞學院廣告系,在程士安老師的《廣告策劃與創意》課上真切體會了什麼是「商賽」。老師在班上組織的模擬商賽,會請來企業在崗人員評判學生的創意與方案。「課堂很真。」他這樣形容。
到大三,參加全國性商賽更成為整個廣告系的「傳統」,甚至流傳有「參加歐萊雅全國商賽就是廣告系的畢業論文」的說法。方小源在歐萊雅商賽中的成績是全國第三,他對此極不滿意——有過豐富的實習經歷後,他對自己的很多創意都有理據充足的信心。
方小源的實習經曆始於大一暑假。他給自己在聯想公司找了份「賣電腦」的實習,4 天內賣出了8 臺電腦,戰績比正式員工還輝煌。接下來的實習源源不斷,羅蘭貝格、BCG、平安創投、寶潔,這些令人矚目的名字終成他的一段段嘗試與收穫。他在不斷的挑戰中改善自認為尚還稚嫩的看問題角度,同時也尋找自己的興趣所在。
實習對他而言,是「試錯」,「大學是一個犯錯成本很低的時期,不斷試錯才會做出最好的選擇」。
實習經歷培養了他關注商業新聞的習慣和短時間內獲取不同行業大量知識並形成決策方案的能力,這恰是眾多商賽制勝的關鍵因素;加上他「從小當主持人的舞臺感」,如朋友丁煜堃所言的「表達能力極強」,他自信自己參加在歐萊雅商賽中不應只有這個成績。
歐萊雅商賽結束的前一星期,他又參加了「貝恩杯」諮詢案例啟航大賽。兩場比賽重疊的那7天,他「非常suffering」。除卻每天4到5個小時的睡眠,剩下時間他都在和團隊頭腦風暴,在數次意見不合的爭吵中確定最後的plan,又在提交的前一夜為了更好的方案通宵。
「每天我們就坐在我家的樓梯上討論,講著講著就跑題聊天,到深夜才又言歸正傳;每次我提議叫夜宵外賣,都會被隊友以夜裡吃東西不健康為由拒絕。」
方小源的「家」是一套他與在復旦交流的六個美國學生合住的公寓。每天深夜,結束討論的隊友都要穿過尚未安裝路燈的政通路,從公寓走回東區寢室。商賽結束後,隊友紛紛表示「再也不想走政通路」。
但在方小源看來,那仍是一段美好而值得紀念的日子,尤其是在拿到對得起付出的成績後。他和團隊在北京大學的「貝恩杯」決賽現場旁觀了對手的表現,並結合評委老師對自己的反應,對冠軍已有九成把握。
「比賽先公布亞軍,當聽到不是我們隊,我心裡已開始狂歡———冠軍是我們的了。」團隊四人甚至已經開始商量起待會兒一起發的朋友圈該發什麼內容。七嘴八舌無果,最後決定就發最簡單的「冠軍」二字和三個感嘆號。
幾秒後,賽果如願以償。在那一瞬,方小源「覺得自己很厲害」。「我突然覺得consulting 這個行業並不是高不可攀——我甚至覺得自己已經入門了,只是缺少信息資源和行業經驗。」朋友圈發出來,收穫的儘是朋友的稱讚;他將消息告訴母親,得到的亦是毫無保留的表揚:「兒子真棒!」
在鮮花與掌聲如潮水湧來的那個晚上,方小源說自己內心的狂歡只維持了半個小時。「對,狂妄與自大只是半個小時。半個小時後,我把那條朋友圈刪掉了,意識到其實拿了個冠軍對未來的影響也不大。」
半小時後,他終於和隊友在北大西門翅客吃了一頓夜宵。
方小源與丁煜堃相熟於大一暑假,而今將共同畢業
「我羨慕那種『會發光』的人」
方小源的微信籤名是Relentlessly resourceful,直譯成中文是「無限地資源豐富」。這是方小源從學姐保悅身上得到的啟示:要成為一個有大局觀、有資源與人脈的人。
保悅是方小源在FCC 社團的導師,對他影響至深:方小源積累的很多具體的面試技巧,都源於她的傳授。曾任聯合利華俱樂部的主席,方小源有心如學姐保悅一般,也將自己的經驗告訴學弟學妹,願能對他們的想法與發展作出有用的指導。
他也確實這樣做了,但總覺遠遠不夠——「影響力不廣」。他提及好友郝西哲,藉助TECC的平臺「做成了一件有大範圍影響力的事情」,比如通過公益改變一批人的生活狀態,而自己在商賽上的成績不過如此,對周圍人影響與作用甚小,「這條路有我沒我均可」。
他還提及好友傅小敏,「totally 文藝圈的中文系女生」。傅小敏看過很多書,喜歡各種畫展,寫出來的東西非常棒。「她是一個內心十分充盈的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方小源曾給傅小敏發簡訊:「我很羨慕你,因為你的狀態就是我很想要的。我現在到了一個不知道是好還是壞的狀態;別人看起來可能是好的,但我不清楚自己內心喜不喜歡——但我也不能回去了。」
「他們都是有一種叫『夢想』的東西,然後為了這個會一直去拼命。你不覺得看著他們時,會覺得他們身上有光嗎?」
而方小源覺得自己沒有這種「光」。當他還在「文藝圈」,他覺得自己如果能有傅小敏一般的狀態,活在自己喜歡的世界,便會是極精彩的;而今他在「求職圈」,如果能像郝西哲一樣影響力更廣,也比現在好得多。「往廣裡說,不及郝西哲;往內心走,又沒有付小敏的境界——我就處在了這樣尷尬的位置。」
但在張譯勻看來,好友無疑「有光」。她欣賞他一如既往的「行動力強和認真」——在拿到「巨牛的 offer」以後,依舊全心投入一個叫「檸檬覺醒」的創意項目,讓張譯勻幫忙從女生角度修改文案,對其甚至到了字斟句酌的地步。
「方小源是最早進入我大學朋友圈的人。以前蹭他自行車後座去上課、心情不好喊他去喝酒吃夜宵、讓他去聽自己喜歡的歌,現在常常打趣他『苟富貴莫相忘』。」張譯勻是方小源三年前就約好的畢業紅毯女伴。那時,他們還是學長學姐紅毯秀的觀眾。
這個朋友圈裡也有丁煜堃。丁煜堃定義他們的關係是「一起做過很多丟臉的Pre 和事情」。去年年底,他們組隊參加「新院好聲音」,參賽曲目是《睫毛彎彎》。
「文藝圈」裡的方小源
這是丁煜堃印象中鮮有的方小源參加的校園活動。「他從大二起就穿著西裝和皮鞋到陸家嘴上班,吃一頓一兩百的午餐,過很多同學羨慕的『商務精英』生活。他努力地用經歷武裝自己,為此犧牲很多與同學的交往、娛樂時間。」他略有遲疑:「當然這是他的選擇,但我想,如果他多一些校園生活,會不會更開心?」
無論如何,那已是他選擇的路,且如他對傅小敏所說「不能回去了」。他對張譯勻說過自己是「累了就躺下,醒來又上路」,始終目標明確,偶會躺下,過去是因為有迷茫與轉折,而現在,也許多了些留戀。
「從南區回東區,我不像以前一樣怕麻煩就從校外走,反而願意從校園中穿過」,他甚至每一次都特意繞到不同的路線,觸景而憶在復旦的過往,「最喜歡北區射擊場邊上的景,路燈昏黃很好看,很安靜。我會在那裡坐上一會兒再繼續走」。
「復旦學生必做的100 件事」,他曾認真地比照著給自己打過分,雖然早已忘記分數;大一剛進來他雄心勃勃地覺得自己要籌拍畢業電影的,但現在已不可能。
「復旦是我離開後仍會一遍一遍會想念的地方」,他說,「明年六月,我應該會哭吧。」
微信編輯:陸小曼
回復以下 關鍵字 ,可收看往期精彩內容
資訊 | 觀察 | 人物 | 文化 | 讀書
評論 | 全球 | 咖喱 | 他鄉 | 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