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來,我不曾後悔過,即使是在最疲憊、氣餒、慌亂的時刻,我也總能在做菜和思考與飲食相關的一切事物的過程中,獲得慰藉和力量。」——莊祖宜
川菜作為我國四大菜系之一,在我國飲食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發源於我國古代的巴國和蜀國,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尚滋味,好辛香」著稱。
對「食物」的領悟,是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足以說明一切。而川菜也是中國飲食界耀眼的明珠。
最近莊祖宜被罵慘了,想必原因大家都知道,這是國家大事,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就好。大國是為「吃貨」,今天就只說吃的事情。
如果我們有關注莊祖宜這個人,其實她的活動範圍不小,並且時常從文章和報導中看到她的身影。
她祖籍四川,愛吃川菜,更做得一手地道的川菜。在做飯這一方面,她放棄了博士的攻讀,念到一半就去學做菜了。還出過一些食譜類的書,像是《簡單,豐盛,美好》。
作為美廚娘,莊祖宜算是一位美女廚師。在我國古代廚師中,也有不少美女廚師流芳百世。像是史上首位宮廷女廚六娘子,還有用魚羹湯收服皇帝的宋五嫂。莊祖宜只能算是她們的小輩,雖無法超越,但也怡然自得。
她的廚藝徵途倒是比古代女廚師遠得多。在莊祖宜的人生十年裡,她曾跟隨外交官丈夫,從西方到東方,待過7個城市,自學自研了很多美食。
每次跟丈夫搬到哪裡,她都穿街走巷,大興爐灶,款待親朋,讓買菜做飯充實她這摸爬滾打的顛簸生活,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從賓客變成主角。
到08年的時候,她開始寫博客,現已吸引了34萬粉絲,不少人看了她的文字、視頻,學會了做菜,甚至以廚師為志。這是她帶給中國有利的一面。
就像她對廚藝的認識:「廚藝專業是一種特有的文化,廚師是跨國的民族,日新月異的餐飲事業是對當代廚藝文明的衝擊與挑戰。」
她說她從來沒有在別處感受過像烹飪這樣強大的吸引力。這也是她毅然決然放棄讀博轉而學廚藝的內因所在。
外因則是,當時寫論文把她寫的背痛、眼痛、肚子痛,還讓她很頭痛,想必寫過論文即使寫過作文的人或做多媒體的人,都有這種感受。
當時唯一能讓她感到安慰的就是做菜時光,她回憶說:「看著蔥蒜辣椒噼裡啪啦地在油鍋裡彈跳釋放香氣,那種滿足感是非常真切踏實的。」
當不再讀博後,她在之後的時間裡,讓我們看到了她在廚藝方面的進步和專注。在她的《廚房裡的人類學家》一書,讓我們看到了餐飲從業者的專精和熱愛,也展現了食物從製作到品味給人來帶的幸福感。
對莊祖宜而言,愛做菜是一輩子的事。即使她和家人朋友去成都踏青郊遊,莊祖宜也是帶上美食,帶上音樂,就在那油菜花田裡野餐了。
但風雲變幻,誰也不知道以後的路會通向哪裡,現在她已經50歲左右了,此次離開中國成都,去到美國,當是遙遙無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