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步崩拳的半步是什麼?虎撲一躥一丈五?說一說形意之步,特別是最為聞名的半步崩拳之半步,別再人云亦云,說外行話充內行了。如果真是開半腳發力是什麼值得炫耀的事情,還不如選擇定步發力呢。說步法基礎,前竄一丈,後跳八尺,這是武術界的話,當是好手的基礎。
好手就是說,有兩下子的,基礎則是說,是練武的,應該有這麼兩下子。
形意拳,步法有專長,原傳拳譜不展示了,僅從網上搜羅幾個版本,大略對照,以此為本。
說一說形意步法的基本能力。【後附】
有版本種種,大同小異,唯獨墊步、顛步、掂步、踮步與箭步、踐步、濺步、剪步等有字眼區別。然而字面之差對於字意影響深遠,這就需要有口傳身授的功法、拳譜傳承,以及有點展示能力才好談論這些。
不管怎麼說吧,有大概寸、墊、過、快、踐五步法,李洛能先生論形意中列舉為四,差在「過步」章節上,歷代有傳聞一步三丈五者,顯然為組合步法,只是組合狀態不明。對照拳譜,大概說的是二三尺(即一米內)用寸步即可,四五尺(一米半)則加墊步,六七尺(兩米出頭)是剪(或箭)步,八尺遠(也就是兩米半了)以及一丈八尺遠(六米遠了)則用快步。
所謂過步,各版本大意:如三尺遠則用墊步,仍上前步;為遇身大力勇者則進前腳,急過後腳。還好,魯山、周口心意拳傳承中,還留有疾步箭躥、過步踐躥拳把傳下,如此可以分清步法種種。因為步為一身之根基,形意拳最講究腿功,整勁,整勁說白了就是把兩腿之力運返於臂,如虎踐馬奔,觸者必傷。步法弱則處處弱,步法不強,五行拳形徒有其表。
咱們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給解答:
什麼是步,直言,以上步法五種,說的都是後足向前為一步論。並非拳擊散打式的滑步為一步。但是,它的最基準確也是「滑步」,即「墊步」之墊,這一墊非常厲害,咱們放在後邊說。
寸步,就是前足不動,過後足,上步劈拳一般。
墊步,就是先墊一步,再上後足,如譜中言,遇到身大力勇者,需要先順步發力,撼動其根基,而後過步縱力。形意拳勢大多都是這個步,只是大家越來越取巧偷懶了,喪失了功力訓練。這裡得說明一下,步法之遠,並非用在拉近距離上,而是用在追趕與縱力上。好比兩米之步,即為兩米之力,即是不一定隔著兩米就上步打,而是貼上身去,打出這一縱兩米的力。
面對身大力勇者這一墊,也可能只是一個調整,甚至變向,甚至側退。
過步也就是過在這,所以譜上的墊步跟過步其實是一回事,因為五步法包括寸步都是過步的,唯獨這一墊步之過有所特指。所以李洛能形意拳拳譜是全面的,而且也是經過核實的。
其中快步最難,記載八尺(兩米半)至一丈開外(五米左右)而後有「踐」與「剪」之區別,字面意思其實就能理解,踐與剪記的也是一回事,其實是快步的變化,或者後續,即是落步騰空,步法變成了腿法。
所以說,基本步法,則為單墊步、寸步(單過步)、快步(組合踐步),即為河南派步法疾步、過步、踐步。最重要的,其實是這個「墊步」,單練叫做「踮步」,但凡玩過實戰,涉獵或者與現代搏擊對抗過的,都知道滑步的重要性。這個單墊,就是可遠可近的重要一步,也是最基礎的步法,是之後一切步法能力的根基與含蓄,有一位前輩運用的神乎其技,也就是名聲最響的河北派「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半步,即前腳直接墊步開步,一次舉踵落步,而不是循環一整步,平常人沒有這麼走路的,這就是武術特有的半步之法,不算一步。
所以整個改進版半步崩拳練的都是這個,即是始終一足在前,有遠有近。遠可及丈,近只寸許,所謂「遠打一丈不為奇,近打只在一寸間」,而河南派這一把則是踮步之法,踮主要說當時後腿的狀態,為了踐躥快步而用,也是跟為「半腳」的步形,兩者是統一的。
看很多演變:前腳一邁,後腳一跺,那一跺有啥用?嚇唬誰呢?當然躥不出去了。這個練法,是後退八尺的練法。
現在明白了基礎的步法,活用而論,所謂「過步」,其實是「後足點步前足飛」的步法,三種步法有個微妙調整,就是所謂「快步」了。這個調整一在換力,一在「剪」法。
所謂剪法並非起二踢腳之類那般簡單,而是變向躥縱,讓對手退無可退,防不勝防。所以說,如果有了雞腿之功,可以打出快步了,但沒有龍身之能,也玩不了踐步。所以又有單練的功法。而所謂的「寸步」,實際很少用,它是作為「過步踐躥」的根基存在的。所以這個「寸步」,用時確實最短,作為調整用的,也就是二三尺吧,當然,是可以更遠,但不需要。因為拳譜的《步法論》是論的「用法」,而不是能力。
具體就不用五行拳去對應了,免得養出一些沒有真本事卻招搖撞騙的假大師。然後說一說這個步法的標準:
首先是狀態-起前足則後平飛,如馬之奔,虎之踐,絕非跳躍,非藝成者不可輕用。
說白了就是穩重,如鷹捉物,如石沉水。鷹捉物是什麼狀態?是墜落撲襲而下,關鍵是個「墜」字,就好比石頭沉水,水面比作地面,勁力得直墜下去。咚一下落地揳橛。為什麼?以便輾轉——實戰是很迅猛的,哪容你喘氣調整?所以硬功必須強,不強震斷腿。而如果沒有根基,浮漂了,撞人家身上自己出去了,不贅論。
然後說距離標準:八尺遠則用快步。朋友們,形意拳是貼身縱力之拳,這一步不是讓你貼上去扎個馬出拳,而是這一步就是拋石撲去,好拳都是過程打人,你落地發拳勁就浪費了,時機也晚了。說八尺,得超越八尺才行,八尺不過是拉近的那部分距離。
古人的標準是什麼?我找一段口述,說的是孫祿堂的公子孫存周,也是形意拳大高手。記錄如下:又見孫存周來過一次,孫存周穿著件長衫,再我師力邀下,示範了一個虎形,孫存周連長衫也沒脫,雙腳向前一躍,疾如靈猿,確實躍出很遠.吳師讓我用腳量量,這一躍足足有十大步。至於凌空走八步,我沒見過。這可能是對身體輕靈,縱高蹦遠的一種形容吧?
這位口述者說的這個「步」是量步用的步,類似「一拃」,咱別混淆。一步按兩尺計,十步是二十尺(兩丈),約合六米半。後來又有文字,說成了十米,當做是誇張也好,是真實標準也罷,咱麼折合一個一丈五好吧?
「雙足」一躍,顯然不是「單墊步」了,這個就是「虎撲把」的騰挪法,含著剪法,即調向,所謂虎有三絕,一撲、一掀、一剪。
好了,咱麼就這麼定了吧?半步崩拳五尺(一米半)開外,一步虎踐一丈五(五米)。
這個神奇麼?距離不神奇,唯獨沉穩、迅速與變向神奇。因為實戰不是田徑,不是籃球,而是對抗。本文作者鐵萼奇蘭,因為寫相關心意形意拳的武術小說成名,有《六合拳宗》《帝國鏢路》《真武百年》等等,後來也指點讀者,被傳出去一步「四五米」,讓有所聽聞的高手震驚,數位已然帶徒弟的朋友懇請登門求學,磕頭拜師,鐵萼奇蘭繁忙謙虛,統一推諉為誤傳。然而被無知小兒利用,傳為不實,繼而譏諷鐵萼讀者腦殘。鐵萼為人謙和低調,有書為證為貢獻,誠心誠意,今日公開步法要訣,又以身作則,願意以自身努力為讀者撐腰,以證書中實學,以證鐵萼奇蘭有真傳,有真心,出品小說均有實質的武術指導作用。
請無能者,比如自身步法不足,甚至懷疑祖宗拳譜者自省。
鐵萼2014年因為腳筋受傷,留有頑疾,2015年教學僅僅略有展示,生成傳聞,現基本痊癒,2015年底教學,學生是涉獵廣泛的散打運動員,擅長退步突襲,為教學服人,運用剪步虎撲。多虧一足有傷,一足強勁,還可以應用半步、剪步發揮形意拳形,留有教學視頻兩段:半步展示為並步單開,即崩拳步,在賓館房間,一步過了床的長度,祖師爺照應,輕鬆完成七尺之數。有剪步法,藏形開步過了奧迪A4L的長度外加一段空隙,遇樹而止,剪步變向,完成了一丈五之數。
往後鐵萼寫作用功,武藝頹廢,也有視頻存證形意武學,心中甚慰,分享步法秘訣,誠意結交,望武界同道特別是心意拳、形意拳傳承人鼓勵支持,團結互助。鐵萼奇蘭寫書,是真心為心意門形意門武術界存知識做貢獻的,又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不讓讀者失望。因為努力了,也出了好作品,受到讀者尊重很正常吧,不應該因為小說題材侮辱他們。而且讀者中不乏武林同道,嫡系傳人。
武術的高低,能打不能打的,我在乎,也不是很在乎。能打是自然長進的,如果暫時不行,你也可以再練,再打,再長進。但武術文化不僅僅是打,還有很多內容在,所以就打,鐵萼沒有什麼遺憾。但讓人抱憾的是,很多老人不在了,那些沒講完的事,可能再也聽不到了。這是文化的斷代,是悲哀的。能打不能打,都難有直接改變。何況,又有多少打這一關都沒能過的。
鐵萼奇蘭的書,是下心血寫就的;拳,是下功夫練就的。都不丟人,也都拿得出來。且就《真武百年》發行前各平臺公布:是高手,白拿白給。再次分享步法,也邀請那些似乎沒有誠意的武術圈同門朋友:好腿,走兩步。
其實拳譜記載的並非高手標準,而是徒弟標準,普通標準。過了這個標準,可能有資格傳拳論著吧。
鐵萼奇蘭作為一個作家,搞文化的,體重二百斤上,捎帶練練尚能如此,前輩高人自然更強,其他專門練武教拳的,是不是也該再加把勁了?而不是指著別人。難不成,藏起拳譜,說成不實,改了老祖宗的標準?連帶拳譜都當做是武俠小說看?
如果有些朋友做的還不夠好,甚至不信,自己的老師做的也不夠好,甚至也不信?是不是再請教鐵萼奇蘭時,該稱呼一聲老師?不然,還怎麼談及請教?因為對鐵萼來說,你愛信不信。
不管怎麼說吧,鐵萼奇蘭的武術小說,跟老祖宗的拳譜是一個標準。別人不知道了,如果做不到,不要說小說不實,說練法有別吧,萬一不光鐵萼一個能的呢。說視頻,肯定輕易不給看,這是拳中秘技,學生都是磕著頭看的,咱都是練拳的人,該知道尊重二字的分量吧?也是好意,拳術之道,循序漸進,別步還不會站就幻想著躥。想多了容易走偏。
五行拳架是練功用的,沒必要這麼奮勇,但是無論遠近,這個縱勁的勢頭與穩當不能丟。有些人練形意拳,上步還不如不上,上步不上步都是捂一下,杵一下,還不如老老實實扎個樁晃悠著勁杵。真能上步就能上踹,抬手腿勁催著,防禦也有衝擊力,兩下衝撞,那種蠕動機械的同門,什麼形都不好使了。
實話說,根本的東西沒弄懂,再練還是這樣。本文沒有任何針對性,大環境論,為讀者非讀者的武術愛好者著急。鐵萼勤勉廣學,不論師承,文學武技,精誠求進,憑真材實料說話。不是吹牛,鐵萼奇蘭的小說,哪章也比本文乾貨足,咱都不吹,好腿走兩步兒。
勿使前輩之遺珍失於我手,勿使國術之精神止於我身
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