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有話,「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可見步法之重要,步法成了,拳藝也就成了多半。今天就說說步法,重點講解傳說中的「半步崩拳」,究竟是怎麼個「半步」。
崩拳傳說:
武林傳說,形意拳高師郭雲深,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與人動手反反覆覆就是一個崩拳就夠了。據說他是在獄中得成就的,因為帶著腳鐐手銬無法伸展,便以半步壓縮之法練習虎形撲縱,三年出獄,功力大成,頓開金鎖走蛟龍,前打一丈不為遠,近打只在一寸間,半步崩拳打遍天下。
這典故激勵了無數形意拳門內內外的愛好者,形意拳譜又有話:準備萬般一旦無,千招不如一招熟。很多人又把這與「一招鮮,吃遍天」理解成一回事了,如此,正因為郭雲深崩拳名氣太盛,反而「坑」了門人後學,認定只練個半步一杵,就可以打遍天下了。半輩子沒練成,就說是老祖宗郭雲深練得比自己更苦……
豈知形意拳的前身心意拳,原本就有把把不離鷹捉,勢勢不離虎撲,步步不離雞腿之說。半步崩拳是結果,是外相,不是成因,不是所有。這一拳前後鋪墊後有埋伏,可不是孤單單一拳;而就一拳之中,又包含了五行十形的變化,正是鷹捉、虎撲、雞腿的高度整合,放在古拳譜上,出自頭一把「起手橫拳勢難招」,保守傳承之中還有「單崩」練法。
換句話說,你看到的,只是落在崩拳形式上的最後一擊。當然,可能出手直接就落成崩拳了,因為對手功力的差距,很少有人能迫使郭雲深展現其它拳藝,這是反反覆覆一個崩拳就夠了的真相。
細說起來,比如手臂綁刀子找郭雲深比武那位「鬼八卦」,就迫使郭雲深瞬間變勢,走了個變化才落在了崩拳上。傳說中郭雲深見董海川,崩拳被閃過之後的驚靈回身,都說明了「半步崩拳」只是表面現象,其中內涵極其精深。
崩拳來歷:
拳譜中有「崩拳似箭」之說,拳勁似箭,身形步法亦要似箭,步短則拳短,身慢則拳慢。如今大多的崩拳練法,可能練出「箭(集中之形)」,但很難練出「弓(縱勁之本)」,在實戰中「打不遠,攆不上」,遇著機會往往還打不出重擊。其實也不光是崩拳了,整個五行拳基本都是這個處境了,大多是玩玩招法,擒拿發放什麼的,沒有殺傷力。
這是什麼原因呢?又怎麼解決呢?則是必須練就「虎形踐步」為根基,即表現在半步崩拳,而內涵為虎形踐步。這就跟心意拳的「出手橫拳無敵家」的「橫拳把」一樣,用起來也就是一拳,但練法卻帶著過步踐躥。而單崩半步與虎形踐步的關係,正是兩把半的橫拳把與四把錘的橫拳把之間的關係,那個「半把」差就差在這個踐躥步子上。
武術界只看到了郭雲深的崩拳打人,不知道他的虎撲功底。外人不知尚且罷了,門人後學怎麼也天真的認為崩拳就是開半步跟半步呢?因為自己不勤,就把前輩綽綽有餘的一擊當做全部,因為自己不會,就排斥龐大細膩的拳功系統,認為天天反覆一個並步杵捶就能練得形意拳神威重現。只念著「近打只在一寸間」,不看見「前打一丈不為遠」,一輩子拳藝無成,遇著求教的,是不是還要把拳譜說成是誇張形容?
步法有五:
步為一身之根基,要弄懂崩拳的半步,就必須弄懂整個形意拳的步。說步法基礎,前竄一丈,後跳八尺,這是武術界的話,是合格武人該有的能力。
形意拳,步法有專長,各版面拳譜均有步法篇,大同小異,唯獨墊步、顛步、掂步、踮步與箭步、踐步、濺步、剪步等有字眼區別。然而字面之差對於字意影響深遠,這就需要有口傳身授的功法、拳譜傳承,以及有點展示能力才好談論這些(看過很多寫文章的,說人家渾身是氣,但自己練的也不咋地,吆喝了多年公開秘訣,也沒見他的學生多成才)。
有寸、墊、過、快、踐五步法,李洛能先生論形意中列舉為四,差在「過步」章節上。歷代有傳聞一步三丈五者,顯然為組合步法,只是組合狀態不明。對照拳譜,大概說的是二三尺(即一米內)用寸步即可,四五尺(一米半)則加墊步,六七尺(兩米出頭)是剪(或箭)步,八尺遠(也就是兩米半了)以及一丈八尺遠(六米遠了)則用快步。
所謂過步,各版本大意:如三尺遠則用墊步,仍上前步;為遇身大力勇者則進前腳,急過後腳。因為步為一身之根基,形意拳最講究腿功,整勁,整勁說白了就是把兩腿之力運返於臂,如虎踐馬奔,觸者必傷。步法弱則處處弱,步法不強,五行拳形徒有其表。
具體區別:
以上步法五種,說的都是後足向前為一步論。並非拳擊散打式的滑步為一步。但是,它的最基準確也是「滑步」,即「墊步」之墊,這一墊非常厲害,後邊專門說。
寸步:就是前足不動,過後足,上步劈拳一般。想必大多人都會理解成前腳上一寸,後腳跟一寸。
墊步:其實應該說成是「墊步法」,不是單純前腳墊一下就算墊步,是先墊一步,再上後足,完成之後算一步。如譜中言:遇到身大力勇者,需要先順步發力,撼動其根基,而後過步縱力。
過步:過步也就是過在這,所以譜上的墊步跟過步其實是一回事,因為五步法包括寸步都是過步的,唯獨這一墊步之過有所特指。所以李洛能形意拳拳譜是全面的,而且也是經過核實的。
快步:其中快步最難,記載八尺(兩米半)至一丈開外(五米左右)而後有「踐」與「剪」之區別,字面意思其實就能理解,踐與剪記的也是一回事,其實是快步的變化,或者後續,即是落步騰空,步法變成了腿法。
所以說,基本步法,則為單墊步、寸步(單過步)、快步(組合踐步),即為河南派步法疾步、過步、踐步。最重要的,其實是這個「墊步」單練叫做「踮步」,但說表現,墊在前腳,踮在後腳,排除形意拳必須有的功能,主要作用似滑步,但凡玩過實戰對抗過的,都知道滑步的重要性。
半步:單墊可遠可近,是最為重要的一步,也是之後一切步法能力的根基與含蓄,「半步崩拳」的半步即是這一下。後足縱力,前腳開步,一次舉踵落步,而不是循環一整步。平常人沒有這麼單邊走路的,,如此不算一步,「半步」由此而來。
整個半步崩拳練的都是這個,即是始終一足在前。遠可及丈,近只寸許,改成連環崩拳之後的崩拳,其實是河南心意拳踮步之法,踮主要說當時後腿的狀態,為了踐躥快步而用,始終是蓄力狀態,方便再次躥縱,不知道內涵,表現上只是跟上「半腳」。
看很多拳家練的,是前腳一邁,後腳一跺,徒有「半步」之態,卻無半步之實。那一跺嚇唬誰呢?當然躥不出去了。落地有聲,是蹬開之後前腳自然墜地之聲,可不是故作姿態的硬跺,實戰有話「打倒還嫌遲」,你還有空自己跺著拖沓時機?
單崩之妙:
步法之遠,並非用在拉近距離上,而是用在追趕與縱力上。好比兩米之步,即為兩米之力,即是不一定隔著兩米就上步打,而是貼上身去,打出這一縱兩米的力道。
而半步崩拳這一「崩」,就是練就這個狀態下的合力一擊的,沒有內在這個縱勢,也沒什麼可「合」的。而面對身大力勇者這一墊,也可能只是一個調整,或者變向或者側退,最後都可以歸為一拳。所以這一拳不是冒然發拳,而是成功表現,這才是這一拳每發必中的根本原因。
形意五行拳勢,除了崩拳,其餘都是「墊步過步」,而「單崩」之妙,正是怕人隨著節奏練假了,硬逼著你驟然崩發,所以這一下最累人,郭雲深前輩練成了,所以了不起。
踐躥快步:
現在明白了基礎的步法,活用而論,所謂「過步」其實是「後足點步前足飛」的步法,三種步法有個微妙調整,就是所謂「快步」了。這個調整一在換力,一在「剪」法。
所謂剪法並非起二踢腳之類那般簡單,而是變向躥縱,讓對手退無可退,防不勝防。所以說,如果有了雞腿之功,可以打出快步了,但沒有龍身之能,也玩不了踐步。所以又有單練的功法。而所謂的「寸步」實際很少用,它是作為「過步踐躥」的根基存在的。所以這個「寸步」用時確實最短,作為調整用的,也就是二三尺吧,當然也可以更遠,但沒必要,因為《步法論》論的是「用法」,而不是能力。
步法標準:
首先是狀態-起前足則後平飛,如馬之奔,虎之踐,絕非跳躍,非藝成者不可輕用。
說白了就是穩重,如鷹捉物,如石沉水。鷹捉物是什麼狀態?是墜落撲襲而下,關鍵是個「墜」字,就好比石頭沉水,水面比作地面,勁力得直墜下去。咚一下落地揳橛。為什麼?
——以便輾轉。實戰是很迅猛的,哪容你喘氣調整?所以硬功必須強,不強震斷腿。而如果沒有根基,浮漂了,撞人家身上自己出去了。所以又回到了周身如鑄,泰山橫移之態那套,自身不過硬,又如何如高山滾石,傾軋而下?
距離標準:
八尺遠則用快步。形意拳是貼身縱力之拳,這一步不是讓你貼上去扎個馬出拳,而是這一步就是拋石撲去,好拳都是過程打人,你落地發拳勁就浪費了,時機也晚了。說八尺,得超越八尺才行,八尺不過是拉近的那部分距離。
古人的標準是什麼?有一段口述,說的是孫祿堂的公子孫存周,形意拳大高手。記錄如下:孫存周穿著件長衫,在我師力邀下,示範了一個虎形,孫存周連長衫也沒脫,雙腳向前一躍,疾如靈猿,確實躍出很遠。吳師讓我用腳量量,這一躍足足有十大步。至於凌空走八步,我沒見過,這可能是對身體輕靈,縱高蹦遠的一種形容吧?
這位口述者說的這個「步」是專指量步,類似「一拃」,不能混淆。一步按兩尺計,十步是二十尺(兩丈),約合六米半。後來又有文字,說成了十米,當做是誇張也好,是真實標準也罷,咱們一個一個分解,先取個一丈五(約五米)做基準。
「雙足」一躍顯然不是「單墊步」了,這個就是「虎撲把」的騰挪法,含著剪法,即調向,所謂虎有三絕,一撲、一掀、一剪。半步崩拳五尺(一米半)開外,一步虎踐一丈五(五米)。單純躥出個距離不難吧?距離不難,唯獨沉穩、迅速與變向難。因為實戰不是田徑,不是籃球,而是對抗。
一步五米的基礎有了,虎踐之形可不是單純就是這麼個一步,組合步法還多出一截「並剪而上」呢,這一截可遠可近,料想孫存周前輩的能力,過六米沒問題的。憑什麼這麼說?
推斷證據:
2004年筆者嘗試教學,因為腳筋受傷,一足有傷,一足強勁,雖然做不到整套踐躥,但還可以應用半步、剪步發揮形意拳形,留有教學視頻兩段:半步展示為並步單開,即崩拳步,在賓館房間,一步過了床的長度,輕鬆完成七尺之數。有剪步法,開步過了奧迪A4L的長度,遇樹而止,剪步變向,完成了丈五之數。如此僅是一步之數,若是虎踐,還有「並剪」一截未用,一個體重二百斤的作家,捎帶練練尚能如此,前輩高人自然更強。如果練法正確,同道專業人才也當更強才是,如果不能,必然是練法不全。
五行拳架是練功用的,沒必要這麼奮勇,但是無論遠近,這個縱勁的勢頭與穩當不能丟。有些人練形意拳,上步還不如不上,上步不上步都是捂一下,杵一下,還不如老老實實扎個樁晃悠著勁杵。真能上步就能上踹,抬手腿勁催著,防禦也有衝擊力,兩下衝撞,對手什麼形都不好使了。
龍蛇之別:
形意五行拳為十二形拳勁歸納提純而成,打法又返還十二形,形意拳與心意拳是一套拳譜,形意拳注重拳與步,暗藏肘膝,縱勁進退,強調根節,心意拳突出肘膝,搖涮進擊,強調中節。對應交手變化,有了蛇形、龍形勢法側重,蛇行蹭擦,貼地躥勁,龍行滾翻,拔腿換步,可視滾翻攻擊方式為埋身重擊之後續,若是失手也是補救,此為縱橫根本。龍形勢法練成中節之後,手腳隨身應變,打人不透形,打了對手,對手都不知道怎麼挨的,一輩子都會留下陰影。蛇形勢法練成根節箭躥,勁力犀利集中,見著也無可化,所以可以服人。
半步崩拳即是如此,所以傳說中,「半步」與「虎撲」以及「回身」三者一體,回身傳說在郭雲深見董海川一節,本篇以論「崩拳似箭」為主,回身法暫不表述。
練法提示:
崩拳縱步不在半步崩拳中練,半步崩拳架勢更多是練周身間架,以便發揮,是以筋骨支撐勁力集中為主,甚至手法都少,單練一拳之發揮。單崩雖然也是半步,但是特別強化筋骨,雖然單練半步,但是成就兩腿,成就了兩腿,也就成就了步法功力。
要練好縱勁,應該在虎形中練,先出撲縱大勢,而後精細拳架,轉為崩拳為好。兩者相輔相成。而要練成躥縱,無論從單崩中練,還是從虎形中練,都要儘量壓低身架,因為腰胯稍高,會影響強化,再練也只是熟練打法技巧,而這個打法因為局限在崩拳連環上了,形式單一,也沒什麼大價值了。
種種打法,硬派武俠長篇小說《真武百年》都有詳細描寫,因為段落太多,就不摘要了。
相關拳論:
心意把版《少林把錘譜》中《步法》章節,如下:
步法者,寸、踮、過、快、濺也。如二三尺遠,則用寸步,寸步一步可到也。若四五尺遠,則用踮步,必踮一步方能到也。若遇身大力強者,同用過步,進前腳,急過後腳,所謂步起在人落過於人也。如有一丈八尺遠。則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腳而帶後腳平飛而去。並非跳躍而往也,此馬奔虎躥之意,非藝成者,不可輕用,唯遠不髮腳而已。如遇人多,或有器械,即連腿帶腳並濺而上,進前腳帶後腳,如鷂子鑽林,燕子取水,所謂踩腳二起之說也。學者隨便用之,習之純熟,用之無心方盡其妙也。
曹繼武《十法摘要》版,也是山西戴氏《心意拳譜》中《步法》章節,如下:
步法。步法者,寸、顛、過、快、濺是也。如兩三尺遠,則用寸步,如四五尺遠,則用顛步,必顛一步方能到也。若遇身大力強者,則用過步,即進前腳,急過後腳,所謂步起在人落過於人也。如有一丈八尺遠,則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腳帶後腳平步如飛而去,並非跳躍而往也,此馬奔虎竄之意也,非藝成者不可輕用,惟遠不髮腳而已。如遇人多或持有器械者,則連腿帶腳並翦而上,即所謂採腳二起之說,亦即鴛鴦腳法,又如鷂子入林,燕子抄水之式也。學者隨便使用,但縱橫之法不可不熟,習之純熟,用之無心,方盡其妙也。
心意六合拳版《心意拳譜》中《步法》章節,如下:
步法者,寸步,墊步,快步,箭步是也。如三尺遠則用墊步,仍上前步。為遇身大力勇者則進前腳急過後足。為一丈八尺遠則用快步,起前足帶後足,平飛而去,並如躍之去也,以馬奔虎戲之勢,武藝成者,不可不可輕者用。惟遠不發足而矣,惟遠不獲是而已。如遇人多戓帶器械者,則速隨帶足並踐而上,即謂踩腳而起之說也。善學者,隨便用也。總之,去不執,可望純熟用之,以心意方盡其妙也。
少林外傳版《心意把錘》中《步法》章節如下:
步法者,寸步、掂步、過步、快步、剪步是也。如一丈八尺遠,則快步可到,如四五尺遠,則後腳站一步仍上前腳,如遇身大力勇者,則進前腳,急上後腳。如一二尺則一步可到,快步這,起前腳,代後腳,奔飛而去,並飛跳躍而往也。如馬奔虎剪之意也。非藝成者不可輕用,惟遠不髮腳而已,如遇人多,或器械,則連腿帶足並剪而上,即所謂踩腳二起之說也,美者,隨便用之,以無心方盡其妙也。
形意拳版《李洛能先生論形意》中有《步法》章節,如下:
步法者,寸步、墊步、剪步、快步是也。
一尺遠近則用寸步;三五尺遠則用墊步;六七尺遠則剪步;八尺遠則用快步。步法中為快步最難,是起前足則後平飛而去,如馬之奔,虎之踐,步法者足法產之要意是起翻落鑽,起者如手之上翻撩陰,落鑽如石之沉水,夫足之進忌踢,進則用踩,踩者如鷹捉物也。
口傳筆記版《心意六合拳譜》中:步法者,寸步,墊步,快步,箭步是也。如三尺遠則用墊步,仍上前步。為遇身大力勇者則進前急過後足為一丈八尺,遠則用快步,起前足帶後足,平飛而去,並如躍之去也,以馬奔虎戲之勢,武藝成者,不可輕者用。惟遠不發足而矣,惟遠不獲是而已。如遇人多戓帶器械者,則速隨帶足並踐而上,即謂踩腳而起之說也。善學者,隨便用也。總之,去不執,可望純熟用之,以心意方盡其妙也。
附1:清末武痴,嗜武如命,獄中獨創半步崩拳,一路向北,打遍天下無敵
清朝末年時期,形意拳大師李洛能廣收門徒,悉心教導。其中有一個弟子郭雲深,雖然身材矮小,相貌平平,但卻十分用功,學拳最勤。
曾因練拳勞累過度,睡著後從床上摔下都未能摔醒。李洛能知道後,深為感動,對這個弟子格外照顧,傾囊相授。
郭雲深更加幹勁十足,除了吃飯睡覺,差不多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練武上。經過十多年的勤奮刻苦,郭雲深拳藝超群,被李洛能選做為衣缽傳人,獲贈寶劍一把。
學有所成後,正定知府錢錫慕名聘請郭雲深教他兒子習武。當時,正定有一個武舉人竇憲鈞,一身武藝卻不做好事,身後跟著一批地痞流氓,橫行鄉裡,老百姓恨之入骨。
郭雲深嫉惡如仇,極富正義感,便登門去收拾竇憲鈞,誰知一個不小心下手有點重,將竇憲鈞給打死了。
自古以來便是殺人償命,但由於郭雲深是為民除害,而且屬於誤傷,因此郭雲深只被判了三年囚禁。
在獄中,即便條件艱苦,郭雲深依舊勤於練武。由於腳戴鐐銬,郭雲深前腳走一步的時候,後腳卻只能跟進半步,但武痴就是武痴,郭雲深由此自創出了讓他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半步崩拳。獄中三年,郭雲深就是在吃飯睡覺練拳中度過的。
三年過後,郭雲深處於,恩師李洛能問他功夫是否荒廢。郭雲深如實告知恩師自創了半步崩拳,並且演示給了恩師看,一拳發出,半截土牆受力,轟然倒塌。
李洛能看到自己的徒弟練成如此剛猛率直的拳法,驚訝之餘十分欣喜,告訴郭雲深可以出去闖蕩一番,看看有沒有敵手。
雲深便問恩師他該往何處走,李洛能便告訴他,一直向北,找直隸、關東各派武林高手挑戰。
於是第二天郭雲深拜別恩師,踏上了北行之路,遍訪各大武林高手,切磋武藝。這一切磋,半步崩拳的威力顯示得淋漓盡致。北地各路武林高手,全都架不住半步崩拳的威力,比如直隸的張樹德,保定的洪四把,河北的焦洛夫等高手都敗在其手下。
連北京城中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與郭雲深連戰三天,也未能討得半點便宜。郭雲深從此贏得「半步崩拳打天下」的美稱,名揚四海。
附2:郭雲深「半步崩拳」怎麼練(靜磨劍)
形意拳巨擘郭雲深功力深厚,所向無敵,有「半步崩拳打天下」之美譽。半步崩拳成了郭老的絕技,乃武林著名品牌,武林中人心嚮往之,卻不知半步崩拳之原始風味,一般皆假冒偽劣,以至以訛傳訛。下面根據真傳,略加介紹。
半步崩拳之半步,即前足前行一步,後足緊跟一步,後足不得超過前足,相對於常人走路後足超過前足之一步來說是半步;崩拳乃形意五拳之一,崩拳從中盤胸腹處發出(沒有炮拳那麼高,炮拳從上盤發出),其形短,其力猛,如崩箭穿心,如山崩地裂,故曰「崩拳」。
郭老崩拳運用時是前手勾掛敵手,後手發力穿崩,因郭老功力深厚,再加時機恰當、步伐迅速、經驗老到,故武林高手與之對壘往往不堪一擊,瞬間即被郭老崩拳擊中,力透胸背,心驚膽顫。
郭老崩拳有以下部分。
一、樁功練習
郭老崩拳必須先站老三體式樁,打下堅實基礎。此樁為形意拳原始樁功,古樸實用,可練就周身無處不是手、無處不彈簧(此乃比喻,意為身體任何部位都能彈射擊打),乃形意拳不傳之秘,故鮮為人知,其樁法為:
前足直順,後足橫斜45度,雙腿彎曲不可直(勁有曲蓄而有餘),為不丁不八之「丁八步」也。身呈45度斜面。頭要虛領頂勁,脖子要豎起來,背要緊起來,胸要圓起來,臀要坐起來,腰要立起來,膝要頂起來,提起來。雙足力量分布不可平均,要前三後七,但雙手力量要均衡,要抬起抱圓,指要張起來,前手與眼相平,後手稍稍低於前手。前手尖、鼻尖、足尖三尖相對相照。兩手如撕棉,用力如抽絲。脊如弓弩拳如彈,神機一動鳥難飛。精神有頂天立地之氣概,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雄偉。全身暗含松活彈之勁力,不可有絲毫之僵力笨力。此樁日久功深,自然構成渾噩一體之渾圓整體力,明勁、暗勁、化勁三勁俱備,技擊之本錢足矣。
二、單操試力
站好樁後,將雙掌變拳,此拳乃空拳,不可握實,似乎內容小圓球。以身帶動手臂緩緩運動,「用身子將手耍起來」,前手向下回拉,後手從前手手下穿崩而出。前手如鉤,鉤住敵手;後手如箭,穿射敵心。注意周身運動,一動無有不動,不可局部推動耍弄兩手。如此拿著「整」運動,才有崩拳的整體威力。如此循環往復,進行崩拳試力練習。
郭雲深「半步崩拳」怎麼練(靜磨劍)
三、「半步」練習
前足前進一步,後足緊跟一步,所謂「前步進、後步隨」,二腿似乎牽連在一起,不能分散游離。走步時,腳與地面平行,擦地而行,不可拾得過高,影響步速。足平起、平落、意如趟泥。步子不可過大,過大不靈不活。要求沉而不僵,輕而不飄。日久功深,步法迅速威猛,行動飄忽如風,遇敵銳不可當,「手到步也到,打人如玩笑;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
四、崩拳實用
郭老崩拳是拗步崩拳,即打左崩拳邁右步,打右崩拳邁左步,拳與步相拗。拗步比順步難練,然一旦練成,厲害無比,敵防不勝防。
郭老崩拳主動進攻時,前手臂劈掛敵手,破開敵防禦系統,後手穿崩敵人胸腹,重創敵人。例如,敵我對峙時,我突然起動,直撲敵人,前手劈掛,後手發爆炸崩拳,往往敵人還未反應過來,即被我崩拳打倒。郭老崩拳反擊時,當敵人拳向我面或胸部擊來時,我以前臂由上往下往回摟掛敵臂,當敵重心略失或失重前傾時,我後手崩拳驟發。同時,前步闖入敵襠部,中門奪敵位,就是神仙也難防。
總之,郭老的「半步崩拳」厲害無比,有極強的殺傷力。敵被我爆炸崩拳所擊,往往傷及內臟,甚至當場斃命。所以,要注意分寸,不可輕易使用重手,遇歹徒才可重下殺手。郭老「半步崩拳」震驚武林,也即於此。(來源:《少林與太極》)
(微評:崩拳有多種練法,除拗步外還有順步崩拳、並步崩拳等等。客觀來講,任何一種練好,效果同樣奇妙,不必拘泥於文中所述。)
【廣告】
傳統武學平臺會員招募書(第二期)
傳統武學第二期線下培訓班2018年「五一」開課通知(樊漢武老師親自授課)
今天是我不間斷分享的第924天,這個統計算是對自己繼續前行的一個要求和鼓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