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友是歌神,唱功在四大天王為居首,無可爭議。
譚張爭霸時代,每年的十大金曲獎基本被二人壟斷。但有一年,一個出道不久的年輕歌手居然躋身十大金曲榜,他就是張學友。
張學友的唱功之高,早有徵兆。
真正讓張學友封神的,是《吻別》的橫空出世。當年真稱得上傳遍大街小巷,成為名符其實的街歌。
《吻別》的銷量,超過400萬張,至今仍是華語唱片銷量紀錄保持者,20多年來無人能破。
如果再加上盜版和10一盒的磁帶,《吻別》的銷量更是驚人。
《吻別》在美國也引起巨大轟動,美國組合迪克愛牛仔專門買下版權,改編成英語歌,在美國流行一時。
天王劉德華曾出過一個專輯,翻唱其他歌星的成名曲。其中一首是張學友的《吻別》。
雖然小娛是劉德華死粉,但不得不承認,劉德華的《吻別》和張學友相比,差了不是三五條街,簡直是被碾壓。
《吻別》的江湖地位,曾經被刀郎的《2000年的第一場雪》威脅。但是,刀郎的專輯盜版更多,並且多為在內地銷售,是磁帶,唱片銷量很少。
張學友的演技,其實並不比唱功差。四大天王中,他是最早拿到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而且是兩次。一次是《旺角卡門》,一次是《笑傲江湖》。
他在《旺仔卡門》中的表演,被網友做成表情包,至今仍很流行。
或許是演唱事業太成功,掩蓋了表演的光芒,張學友一心想拿個影帝證明自己的演技,但至今未能實現這個願望。
當年接受《藝術人生》採訪時,張學友就承認,對劉德華有意見,因為有他在,自己只能當配角。
簡單幾句話,道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無奈和唏噓。
其實原因很簡單,張學友是實力派,劉德華是偶像派。
實力派負責演技,偶像派負責票房。
無論是《旺角卡門》,還是《江湖》,張學友絕對靠演技搶了劉德華的戲,但在電影上的成就,他就是不如劉德華。
這和當年劉德華主演《無間道》,卻敗給梁朝偉,無緣金像獎一樣。梁朝偉是演員,他是明星,負責市場。資本已經給他們打上了明確的標籤,各有分工,涇渭分明,誰也不能越雷池一步。
張學友的重點,放在了演唱事業上,對劇本相當挑剔。曾志偉曾透露,想找張學友拍電影,你得告訴他,這部電影可能得獎。
現實也確實如此,張學友的《男人四十》《暗色天堂》《月滿軒尼詩》《金雞》等讓他14次提名影帝,結果他卻只得了一個印度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這實在是一個諷刺。
曾為對手的劉德華,已經靠《桃姐 》拿遍 各大電影節的影帝。
這大概也是張學友不再拍電影的重要原因。
無他,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