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夜深寒
秋葉落滿肩」
時間過得真快,仿佛昨日還陶醉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荷塘早春,眨眼尖尖小角長成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再一晃己是「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了。
白露時節凝秋燥
滋陰益氣「貼秋膘」
「貼秋膘」是巴楚地域的傳統習俗,坊間古有「苦夏」之說,在酷熱的夏季,既有季節性蚊蟲多,亦有天熱怯夏的心理因素,人們吃不好,睡不好,身體及心理消耗大。待到「一陣秋雨一層衣」,天氣漸涼,人們就開始考慮多燉肉湯,多吃大肉,想辦法把夏天身上掉去的「膘」補回來,把虧空填起來,這在巴楚地域稱為「貼秋膘」。
「貼秋膘」的習俗,在巴楚無論農村或城鎮都很流行。秋季是農作物收穫的農忙季,人們認為農忙季通過「貼秋膘」多吃點大肉,多喝點油湯,把身體養得棒棒的,才有勁農忙,才承受得起起早貪黑地搶收搶割,搶曬搶藏的繁重勞作;中醫也有說,「過夏無病三分虛」,按照「春養陽,冬秋滋陰」的原理,秋冬正宜進補,而「貼秋膘「正是調節人體各臟器機能空虛的最佳時機,正所謂「秋膘補得好,一冬病不找」。
再人們一直把「貼秋膘」用著是補充營養,身上多長點「膘」,秋膘可以禦寒抗冬。另從傳統文化審美觀上講,「貼秋膘」亦是符合審美習俗的,因為從文字記載至少從唐代以來,人們都是以胖為壯,以胖為美,比如楊貴妃就是一體態豐滿,臉面圓潤的美女子。
星轉鬥移越千年,「貼秋膘」一直是巴楚世世代代的流行元素。「貼秋膘」用什麼貼,怎樣貼?我上世紀四十年代出生,從我記事起,就聽我母親講,宜昌人貼秋膘,就是貼肥膘。多燉大骨湯,排骨湯,蹄膀湯。燉湯要起早床,上肉店挑又粗肉又多的筒子骨,選肉厚的籽排,下大巴巴的前蹄膀,用這些油水厚的活動肉骨燉蓮藕,那才是七仙女配董永,天地絕配,是獻福廣塲城隍廟的鼓槌,天生的一對,地造的一雙。
別噍我毋親是一位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生在宜昌市學院街,一戶小木工作坊小業主的普通舊婦女,可她由於間斷性上了兩年私塾,能看懂一般普通讀物,所以說起話來,總是有點條條道道,並能擺點小龍門陣。每當她對我們講起老宜昌人喜歡用蓮藕燉大骨「貼秋膘」時,她總愛擺點古,她常說:武漢人喜歡喝藕湯,其實我們宜昌人也最愛喝藕湯。她總是旁證博引地講,老宜昌自古就是一個多產蓮藕的古城,我們家祖墳在王天官旁邊的茶庵子,每年從東門口出城去上墳,出東門外到處都是田,都是大大小小的堰塘,什麼劉家大堰,翁家偃,肖家大塘,……多得數不清,石板溪,鳥龜碑,張家店張總爺墳,小南湖到處長的是藕,宜昌菜塲有好多好多的藕賣。我們宜昌堰塘多,藕多,宜昌本地藕與外地藕不同,一眼就分得清,宜昌藕麻皮,上面布滿小黑點,藕節短粗短粗,,宜昌藕燉湯兩開就粉,又面,又香糯,最巧的是宜昌藕剖開,只只節節都是九孔,而外地藕脆甜卻不易軟糯,而且只有七個孔。講到此,母親總是頗有點自豪地講,所以外地人都誇我們湖北人九頭鳥,天生頭腦靈聰明,因為心眼空,連吃的藕都比別人多兩個孔。母親還經常給我們講宜昌人心空聰明的故事:一次宜昌人與四川佬賽詩,四川佬說,四川有座峨眉山,離天只差三尺三。宜昌人說,宜昌有座鎮江閣,半截都在天上擱。宜昌人大獲全勝。還有次宜昌人與湖南人賽詩比吃辣椒傲。湖南人說,湖南不怕辣。宜昌人說,宜昌怕不辣。首局平分秋色,難分勝員。第二局,湖南人說,湖南人三天不吃辣,嘴裡無味嚼木渣。宜昌人說,宜昌人一天不吃辣,戀得三夜眼皮都不眨!這一比立見分曉。母親笑道,可見宜昌人常吃九孔藕貼秋膘,就是心眼多兩孔,聰明些。
. 其實,宜昌早有史料佐證表明:古宜昌原是長江的一個河杈。後因河道西移,原河杈存水形成許多大小不一的湖泊和沼澤地。老宜昌多湖,且東山腳下有一大湖叫東湖,故老宜昌得名「東湖縣」。
老宜昌多湖,自然藕多,曾引得明清兩代文人曾以「屏影翠微三峽裡」「茅屋幾間山稻熟,波塘十裡藕花香」等優美的詩句,耒描述當年宜昌「隨處有藕香」的美景。
提到宜昌藕,又不禁使人想到宜昌的「老市長」歐陽修老先生,當年他與蘇軾,蘇轍,黃庭堅,被宜昌子民供奉東門外正街的「四賢堂」(現市二醫院後門附近)。其中黃庭堅這位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大書法家,不僅珠聯壁合,錦上添花書寫了歐陽修老市長親撰寫的《夷陵縣至喜亭記》,流芳百世。他還用詩文生動地記敘了一段蓮藕的傳說故事,在巴楚坊間廣為流傳:
惜絲不肯織宮鞋
花月仙人謫下耒
河伯借泥封玉腕
風神翻浪託香腮
……」
故事告訴世人,藕不是一般的人間凡物,乃是上界天庭有仙籍的天庭花月仙子,被貶謫到人間來的。儘管她身陷淤汙泥中,但她隨身時時有河伯,有風神佑護,才得不失天性,婷婷王立,且冰清玉潔而不染……
所以,巴楚人選用「出於汙泥而不染」,冰清玉潔的蓮藕,與久有史前淵源的「豖」大骨,「彘」排骨和「黑面郎」蹄膀為伍燉湯「貼秋膘」並韭偶然,更非信手拈來,而是妙在實處,好在靈處,且大有前世淵源可尋。
還有傳,齊國時期,齊王為讓寵妃一睹荷蓮風彩,竟不惜為寵妃用金子雕刻了一條金蓮小道。寵妃移步金蓮,熠熠生輝,故古耒方有「步步金蓮」之說,可見古來蓮藕身價之金貴。亦可見巴楚人選蓮藕湯補秋,「貼秋膘」用心之良苦和金貴過人之處。
春江水暖鴨先知,巴楚子民最知,春藕「小荷才露尖尖角」嫩嫩的葉,嫩嫩的梗,嫩嫩的絲,藕帶,藕芽雖未長成,卻是盡情地吸收天地之靈性,日』月之精華,,「尖尖角」雖小盤小盞藕帶藕芽入饌,卻亦能給人以「惜細流,愛柔晴,戀脆嫩」的小清新風致,而平添一抹新綠鸝黃之感。
夏季蓮藕雖有成長,卻依然細嫩,當不得烹煮煎燉。只需稍汆水,亦可隨心即成幾盤夏日清新清涼小菜:涼拌藕綠,糖蜜藕條,米湯滑藕片,蝦蓉藕丁……雖瀟湘夜雨小酌小飲,卻分外誘人。若朱自清老先生在天有靈,漫步品之,當會為人留下《荷塘月色》的新姊妹篇《荷塘夜味》
秋冬交融之季,「荷盡己無擎雨蓋」,荷塘一片落枯蕭穆,恰如一條暮色初降的老街,白日的喧鬧繁華漸逝,參差錯落的樓盤牆線簷角,影色疏稀,隱約若現,但暮色中卻愈顯一份古鎮老街的凝沉厚重。倘暮然回首,她在燈火柵欄中,卻給人以驚喜無限。
秋冬蓮藕正是這志街的驚喜!因為秋藕在泥土中默黙吸收了由春到夏的能量,已然長成了,雖然少了點夏日的清脆,嫩甜,卻更加清香粉糯了……
冬藕埋在藕塘的淤泥中,已開始儲蓄過冬的養份物質了,它一刻也不停歇地吸收周圍泥土中的營養物質,將各種碳水化合物轉化為大分子的澱粉。這時的藕己變厚變結實了,厚實中含大量的蛋白質,膳食纖維.鐵,鉀等微量元素及B型維生素,既可補氣滋陰,養血暖胃,還可以減少人的秋煩。這時的蓮藕就好象一位成熟的女人,雖無嫩藕水靈時尚,卻更懂人情世故,最懂生活,最懂得疼人『最會體貼男人,暖存男人,愛惜男人。這時的藕也當得住猛火煮,也當得文火慢慢熬,細細燉,任人慢慢地,慢慢地熬出那份醇夏,燉出那傷濃鬱。
秋冬藕既養胃暖胃,又暖心養心,秋冬藕無疑是巴楚人「貼秋膘」大肉大油的不二選擇。故巴楚民諺早有「秋藕一身寶,冬藕最補人」之説。
母親常說,蓮藕配大骨,排骨,蹄膀燉湯貼秋膘雖是絕配,但好馬還要配好鞍。真正的老宜昌人「貼秋膘」燉湯,對燉湯的湯鍋是特別講究的。燉湯必須用砂鍋,宜昌人稱砂鍋為砂鍋銚子。最好是選宜都老窯坊或枝江白洋善溪窯燒的土砂鍋銚子,。我們家同宜昌老戶人家一樣。廚房一般都擺放了3.4個大小不等的砂鍋銚子.這砂銚子都是內上黑色彩釉,外面盡火紅泥本色。家中大砂銚多用燉湯,約一尺四寸高,八寸的口徑,最小的砂銚也有八九寸高,小砂銚適合燉紅燒肉,紅燒雞和紅燒牛肉,大砂銚可容20斤左右的湯水,記得小時候過年,家中燉一大砂銚湯要從臘月三十吃到初七,八。
母親曾多次坐在砂鍋銚子面前手把手教我如何燉湯。要先用大火將砂銚子燒沸,慢慢將浮沫打淨,否叭湯就有腥味,然後下生薑,花椒,改用文火慢慢燉,慢慢熬,一砂銚子膾炙人口的濃湯,可不是一時半刻就能燉得出來的。母親深有體會地說,燉湯宜昌人為什麼又叫「熬湯」呢?這個「熬」字總結得太生動,太形象了,熬就是要象熬更守夜樣熬出來。熬湯要細心,更要有耐心,一銚子好湯至少要慢火熬兩個鐘頭,漸漸地香味飄出來,漸漸地湯越來越濃……
越熬味越香,越燉湯越濃。待到大骨.排骨,蹄膀燉到用筷子戳得透,用兩指拤得動肉皮,才可以下蓮藕。當蓮藕一下砂銚,湯再沸,非常奇妙,飄出的湯香就變由肉香夾著花椒攸麻香和生薑做辣香中,冒出一陣陣蓮藕特殊的清香,甜香和糯香,而一陣比一陣強。在一陣比一陣香氣襲人的陶醉中,砂銚子再沸兩次,一大砂銚子「貼秋膘「的湯就大功告成了。
老宜昌人「貼視膘」喝藕湯大都講究在正餐前喝。母親總是先從爺爺奶奶開始,每人先奉上一大菜碗湯,再給我們兄妹四人每人盛一飯碗湯,這湯只需給點鹽和蔥花,那味道不鹹不淡,湯濃而不稠,油厚而不膩,進口暖而不燥,真好喝!堪稱完美。咬一口蓮藕,真粉面軟糯,鮮香回綿,那份蓮藕微微的甜香會久久地在嘴裡,在腦中縈繞……就象那藕中牽出,拉長,扯不斷的藕絲,很有趣,很奇妙,很聯想。可是蓮藕與巴楚子民間那種扯不斷,理還亂的親蜜關係,以致在巴楚俚語中有了「藕斷絲連「,並由此文人墨客們引申出許許多多充滿詩情畫意的寓意;「妾心藕中絲,雖斷猶牽連」給蓮藕染上了一些浪漫的色彩。而老母親每見爺爺奶奶及兒女們吃得高興,她眼中總是閃出一點自豪而十分滿足的淚光,而老母親也就在用筷尖嘗嘗鹹,嘗嘗淡的點頭滿意中「貼」完了自已的「秋膘」。用她自已的話說,老人和兒女就是她的心頭肉,老人兒女吃好了,她就滿足了,她的秋瞟長在心裡……
我母親是我們家族中有點小文化的老長輩,也是有名的能幹人,當然也是一個燉湯的高手,她經常打比方對晚輩們講生活道理,她常邊燉湯一邊說,「貼秋腰」燉湯就象我們小家戶人家過日子一樣,同船過渡五百年修,夫要同屋住更是千年修耒的緣份。過日子無論寬,緊,都要象砂鍋銚子燉湯一樣,守在一起慢慢熬,熬做時間越長,好日子才會象銚子的湯一樣更有味,更濃,更香……
彈指一揮間,我已是七十多的古稀老人了,高壽的老母視也去世三年了,回想我這輩子,喝過老娘視手燉的湯已多得記不清了,我自已遵循老娘手把手傳授的燉湯古法純湯,也多得數不清了,宜昌人都說,吃肉不如喝湯,吃肉管三,喝湯管七。可,一九七O年我喝了一次老娘親手燉的蓮藕蹄膀湯,我卻記了整整半個世紀五十年!至今乃記憶猶新,那是六六年我高中畢業,上山下鄉到當陽半月挿隊落戶。七O年初,我們燎原一隊五個知青和尚每人不僅出滿勤做了三千多工分,養了一頭豬。春節前雖然殺了百多斤,還接大隊知青吃了血蕻,春節回家時,我們五個和尚還各分了一點肉帶回家過年。我兄弟兩人分了一隻大前磅膀,老娘見到久別的兩兒子回家高興,見兒子們還帶回了自已餵的豬,分的肉回家,更高興!不知她老人家攢了幾份蔬菜票,多麼早去排隊買回了三節蓮藕,趕早燉了一大砂鍋銚子蹄膀藕湯。湯燉好後,先給位樓下做舅媽端了一大碗湯,笑咪咪大聲說:這是我兒子在農林自己餵攸豬燉的湯,好喝得很啦,快嘗嘗。
從我記事起,我從沒見過我母親一個人單獨喝過一碗湯,總是用筷頭嘗嘗鹹淡就滿意地點點頭,而把湯留給家人喝。可那天不同,她端著碗,邊同左鄰右舍打招呼,邊當著大家的面故意咕咕有聲地喝了兩碗。還不停地對人呧咕:「這是我兒子自己餵的豬燉的湯」平素說話斯斯文文的母親那次竟有點失態,聲音大,生怕別人沒聽見。母親高興啊,她第一次放開喝湯,仿佛這兩碗湯能「補回」她一生一世的辛芳虧空,貼回她失去的青春乃至一生的秋膘……
那天,不僅我母親破天荒地喝了兩碗湯,我地興致勃勃地喝了兩大碗,那湯味攸確是好,好得我整整記了五十年,五十年啊,我再也沒喝到過這麼鮮美,這麼補心,暖心,又暖胃的「貼秋膘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