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會有人說,歷史是一個掛衣鉤,究竟往上面掛什麼其實都要看後人的理解。事實上,很多時候,後人的理解也要靠著前人的記錄。畢竟後人對歷史的解讀,除了文物的實際發掘之外,更多的還是要靠以前留下的記載。只不過,歷史說到底還是人寫的。是人就會有感情,有偏頗,有時候還會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正如人們所說的,歷史畢竟還是勝利者編寫的。無論我們再怎麼說史筆如刀,編寫歷史的官員們的脖子,到底還是沒有皇帝的刀硬。能用春秋筆法一筆帶過,儘可能保留住歷史原樣的,已經是一個好的史官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每當後朝寫前朝的歷史,偏頗與夾帶私貨總是難免很多。對於這樣的史料記載,我們可以信,卻不可以盡信,因為有的時候總會很容易被帶偏了思路。再加上後來的人對重點的一些模糊,以至於很多對某一個朝代歷史不夠了解的人往往會對這個朝代有一定的誤解。比如說,對於很多人來說,隋朝的末代皇帝、亡國之君,就是隋煬帝楊廣。畢竟在每一家的史料記載中都會大篇幅的記載,隋煬帝是一個昏庸、荒誕,被人趕出京城逃亡,最終導致隋朝滅亡的皇帝。但是,說隋煬帝造成了隋朝的滅亡,還算情有可原,說隋煬帝是末代皇帝,卻並非如此。
因為誰造成了隋朝的滅亡,這是一個因果邏輯,還可以被進行推斷和討論,但誰才是末代皇帝,這是一個事實問題。只要史料上記載,隋煬帝不是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或者說,後面還有以正統方式繼位的皇帝,那麼他就不是末代皇帝。那麼在歷史資料上,隋煬帝到底是不是隋朝最後一個? 其實並不是。如果按照名分來計算的話,在隋煬帝之後,隋朝依舊有有諡號,有正統血脈的皇帝。這個皇帝就是隋朝的隋恭帝。不過只需要想一想,在歷史上對於隋煬帝的記載,然後再想一想隋朝和唐朝之間的時間差就會知道,這個隋恭帝其實只是一個短暫在位的傀儡皇帝罷了。
但是,比這個更不為人所知的是,其實歷史上的隋恭帝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有些人不僅要感到好奇了,怎麼可能一個皇帝其實是兩個人呢,難道有一個是假扮的不成?事實並非如此,不過說起來比這個還要讓人覺得有趣。眾所周知,隋朝末年也算是一個小小的、短暫的亂世。在當時揭竿而起,繼而擁兵自重,準備稱王稱霸的並不只創建唐朝的李淵一支勢力。當然,李淵無疑是這其中最成功的。當初他打著幫皇帝平定叛亂的旗號,起兵一路打上長安,這個時候,隋煬帝早就已經出逃了,留守在長安的是隋煬帝的孫子。
正如諸位猜測的那樣,這個人就是其中一個隋恭帝。他是隋煬帝早逝的太子的兒子,在史書中的評價非常好,史書一般評價他都是從小性格聰慧,深受隋煬帝的信任和愛重。不過他的身份並不是十分具有正統性,因為在已過世的太子的兒子中,他並不是年紀最長的那一個。但此時留守長安的,也就只有他的身份最適合登基稱帝了,於是李淵便扶持了這個孩子作為自己的傀儡。
但誰都知道李淵在這個時候扶持一個隋煬帝的孫子,肯定沒安什麼好心。果然在這一位隋恭帝繼位不過短短一年的時間後,李淵就逼迫他退位禪讓給自己。一般來說,在後來的史書中比較承認其地位的隋恭帝就是這一位。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其實這一位並不是十分名正言順的。他在兄弟中的排行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李淵一心扶持年紀幼小的皇帝做傀儡,所以他繼位的時候隋煬帝根本就沒有過世。可以說這個隋恭帝的位置,來得名不正言不順。
那麼名正言順的那個又是誰呢?這個人是已故太子的次子,也是當時隋煬帝孫子中年紀最長的那一個。原來,當隋煬帝身故的消息傳到洛陽之後,在洛陽的臣子自然不肯承認李淵的地位,因此推出了隋煬帝的另一位孫子做繼承人。不過這些人也不是什麼忠誠的保皇派,在經歷一年的權力鬥爭之後,這位皇帝就被迫禪讓給了王世充。這就是隋朝的另外一位隋恭帝了。一個朝代出了兩個末代皇帝,不知道各位是否覺得有趣呢?不妨在評論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