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的一生《末代皇帝》:浪漫的東方想像,失落的歷史人質

2020-08-27 電影城池

貝託魯奇作為義大利的電影大師,所呈現的作品向來富含一種史詩的韻味。而這部《末代皇帝》當屬這中間的頂峰之作,那富含著浪漫主義氣質而又不失哲理性批判的影像風格,帶我們走進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跨度近六十年的生命歷程。而又因溥儀本人傳奇的人生經歷幾乎裹挾了中國整個近代史,所以可以說這部《末代皇帝》是個人的傳記,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電影裡所瀰漫的那種悵惘、追憶,抑或是孤獨與殘酷,都將這部由外國人所拍的中國歷史,帶有一種「霧裡看花」似的美感,那是一種來自「他者」的遙望,攜帶著對溥儀飽含的同情與對東方文明的暢想,同樣也是貝託魯奇不斷重複的敘事核:個人是歷史的人質。

「個人是歷史的人質」

貝託魯奇曾說,自己電影的主題一直都在重複一點,那就是想說明:「個人是歷史的人質。」的確,在他的電影《1990》 裡,兩個出生背景完全不同的男人在世紀交替的45年間的友情和爭鬥,折射出兩人在歷史與命運的籠罩下只能被迫做出選擇;在《同流者》中,講述了一個隨波逐流的法西斯者的悲劇命運;而在反映1968法國學運的《戲夢巴黎》裡,那份集體無意識的迷狂被展現得淋漓盡致。貝託魯奇反覆著迷於大時代背景下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小人物們,那份宿命的悲觀主義使他的電影總是充斥著一種暗湧的壓抑。

在《末代皇帝》裡,這份歷史的重壓與黑影從未散去,於是在貝託魯奇的電影光影世界中,實體的空間成為歷史的外化,也可以說空間成為一個象徵性符號。

首先是城牆,紫禁城的城牆。當這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老文物還只屬於大朝天子一人的時候,它在電影中呈現為一種廣闊而壯美的權力象徵,當還是個幼童的溥儀登基時,文武百官與宮廷內外的太監宮女長跪在地。

全景鏡頭下,年幼的黃袍加身的溥儀從階梯走下,他站起來甚至都還未及臣子跪著高。此時的溥儀被捧在權力的尖端,紫禁城威嚴矗立,城牆四四方方,他僅僅是個孩子,一個被迫接受歷史的重擔的孩子,這高大的城牆蓋棺定論了他的一生——他註定淪陷在被縛的命運裡。而他今後的人生,也與他登基那天從高臺之上一步步走下一樣,只能不斷往下墜落。

在另一個時間空間化的場景裡,是溥儀追尋被迫離他而去的奶媽,他巨大的身影在全景鏡頭下幾乎不可見,唯有矗立的宮殿以龐大的壓倒性地姿態,在這個空間裡主宰了主視點。這個鏡頭下,時間的敘事靜止了,空間成為歷史的象徵,貝託魯奇通過這個鏡頭傳達著溥儀無處可逃的命運,無論在歷史的哪個節點,他註定在廣袤的世界裡迷失。這些宮殿會永恆地等待人們來徵服,它千年萬年都不會變,而溥儀只是這個龐大的歷史之物下的微茫的一點。

「門」的象徵無處不在,它被貝託魯奇賦予了一種「命運感」。在溥儀先後兩次失去摯愛之人時,大門兩次向他關閉。第一次是在他去追自己被送走的奶媽,紫禁城的大門向他關閉,另一次是他的「皇后」婉君被送走時,滿洲國的大門向他關閉。這是他人生中兩個關鍵的時間節點,第一次意味著清朝的統治即將覆滅,第二次意味著日本人的統治即將覆滅。大門的關閉預示著「未來」的大門向他關閉,他始終不能抓住正確的歷史潮流,抑或說歷史的前進裡他終究只是個需要被「清掃」的障礙,而大門的關閉也體現著他的情感逐漸走向閉塞,他在歷史的大門前只能落寞地回頭,無法挽回地放任失去。

浪漫殘酷的貝託魯奇

貝託魯奇的電影似乎很難界定是屬於浪漫主義還是現實主義,他的這部《末代皇帝》更是如此,它如同田漢抑或郭沫若的歷史劇一般,在現實主義的批判之上賦予了狂風暴雨式的浪漫,也在夢幻婉轉的情調裡投注著對現實境遇的審視。

《末代皇帝》的浪漫氣息更多的可能來自於貝託魯奇作為一個全然的中國歷史之外的「他者」所創造的那份東方想像。開篇,為了將慈禧太后駕崩的場面做出清朝的衰頹景象,昏黃的光線將空氣中的塵埃照得纖毫畢現,使整個畫面都帶有一種氤氳朦朧的美。慈禧太后的面部卻隱匿在光明的背後,以陰影覆蓋,她在可以移動的宮殿似的椅子上猝然死去,歷史上,慈禧太后的死亡並沒有明確的記載,而貝託魯奇根據自己的想像性發揮,將這歷史性的一幕創造成有如油畫一般的質感,詭譎幽暗,似乎歷史的巨變已經按耐不住了。

與開場相對地,電影最後一個鏡頭依舊散發出濃厚的夢幻感。六十歲的溥儀買了一張去故宮的門票,他現在回自己「家」也要買門票了。整個大殿被金色的光照射,一種神聖而神秘的氛圍,他顫顫巍巍坐上龍椅,這是一個怪誕而荒謬的時刻,是歷史與現實縫合的時刻——身著樸素的「皇帝」坐上了龍椅。這一幕被貝託魯奇塑造得那麼奇美,那溫暖的黃色光線將這一切映照得如同一個夢境,衝淡了那份溥儀與龍椅的違和感,反而揚起了一種歷史懷舊的浪漫,一種硝煙似的淡然的詩意。

更為富於想像的是,當小男孩要溥儀證明自己是個皇帝的時候,他從龍椅後拿出了幾十年前那只在他登基之時臣子送他的一隻蛐蛐,小男孩回過頭時,溥儀已經不見了,仿若一個從未出現的鬼魅,一個影子,一個跌落在歷史縫隙裡的魂魄。這顯然是貝託魯奇在對待這段歷史時自己所添加的敘事段落,然而這段奇幻的情節卻溢滿了歷史的傷懷,也溢滿了貝託魯奇對溥儀命運的悲嘆。

溥儀最終靠一隻蛐蛐來證明自己曾是皇帝,風光無限的曾經只能讓一隻幽閉了幾十年的同樣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甚至無法開口為他正名的蛐蛐作為「見證人」,這是一個難以辨別真假的時刻,已然消失的溥儀讓這一切似乎如同一個夢,而爬上小男孩衣襟的蛐蛐卻又在證實這一切的真實性,仿若諷刺,也仿若憐憫,貝託魯奇的歷史鉤沉裡,溥儀是消失的空洞的能指,而蛐蛐是見證歷史的「荒誕人」。

《末代皇帝》裡,採用的雙線交叉敘事,如果說溥儀的過往還有回憶所攜帶的那份浪漫的色彩,那麼交織在這種被朦朧光線所包圍的場景之間的另一敘事(即溥儀在改造所裡懺悔的「現在」),卻是冰冷的、蒼白的。很巧妙的,貝託魯奇並沒有採用正敘抑或倒敘,而是將溥儀懺悔的「現在」作為插敘,不斷打斷那悠揚的、懷舊的歷史過往。

在這段敘事線中,不僅只使用了低飽和度的照明,冷硬的色調,且多用固定長鏡頭來展現溥儀慘澹的現狀,與之前那昏黃的柔和光線,以及移動的詩意的長鏡頭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又因這段敘事是不斷穿插在那夢幻般的歷史敘事中的,於是「間離」的手法很好地避免了觀眾沉湎於那抒情的回望中,提醒觀眾溥儀的人生並非是一個虛幻的電影故事,而是一段真實存在的、已有結局的歷史。

「非人」的溥儀

無論在真實歷史還是《末代皇帝》中的溥儀,從始至終都沒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幼時被賦予「天下」的使命,而後又成了日本的「傀儡」,老年被關在改造所懺悔自己的一生。就是這樣一個在歷史進程裡總是充當棋子的「非人」(也可以說是符號),在貝託魯奇的電影中卻顯示為一種飽滿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這與貝託魯奇的調度以及尊龍的演繹是分不開的,電影中的溥儀呈現為的並非一個懦弱的頹敗的清朝最後一個皇帝,也不是一個想成為一代梟雄引領政治風尚的雄心之人,而是拼命想守住卻不斷地失去,在歷史的洪流裡無所適從的實實在在的普通的人。

貝託魯奇沒有將溥儀當做一個傳奇的人物來寫,而是將溥儀當做一個經歷了傳奇的普通人來寫,在這種敘事導向下,溥儀不再能被簡單符號化為一個「敗寇」「俘虜」「歷史的罪人」,流露的更多的是對人道主義的探討,而不是意識形態的宣揚。

總結

在最令人感動的一場戲裡,當上滿洲國皇帝的溥儀,看婉君說完一句「皇帝萬歲」後轉身,在臺上堅毅地試圖忍住眼淚的落寞的溥儀,看著婉君背對著他在人潮裡走出他的視線,這是一個極長而緩慢的鏡頭,一形形色色的穿著旗袍西裝的人舉起酒杯恭祝皇帝千秋萬代,朝代在他眼前更迭,時間在他身邊流過,親情愛情都離他遠去。

他是一個在臺上手無寸鐵的歷史棄兒,一個在歷史車輪下只能心甘情願被碾壓的普通人。如果沒有《末代皇帝》展示給我們另一個維度,溥儀將可能只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劃痕,一個時間的軸,一個高中課本裡或許都並非重點的知識點:清朝最後一個皇帝。

相關焦點

  • 淺談《末代皇帝》:無可名狀的落寞,正是溥儀一生的寫照
    如此一來,《末代皇帝》的人物設定並非建基於史實,而是經由貝氏一貫的人物詮釋,繼而注入歷史的精華,形成可觀的人物。不同於以歷史考據作為調度基礎的東方傳統,貝氏沿用自己的影像美學,無疑是將西方電影美學凌駕於東方影像傳統。
  • 末代皇帝溥儀的悲慘一生
    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註定會不平凡,他的一生充滿著坎坷,無論是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還是電影《末代皇帝》,我們都可以看出這一代皇帝的艱辛與苦澀,溥儀三歲登基但是卻只當了三年皇帝就被趕下了臺。1912年隆裕皇太后以宣統帝的名義下《退位詔書》,不過這時的溥儀依舊不懂事,按照《滿清優待條例》中記載,他依舊有皇帝的尊號,居住在紫禁城,並且每年會給他400萬兩的白銀作為生活費,可是他似乎被囚禁一般。1917年張勳企圖復闢,將溥儀再次扶上皇位,可是沒過多久迫於形勢,溥儀再次被趕下臺。
  • 《末代皇帝》厚重的黃色燈光下——溥儀的一生
    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3歲就開始和至親分別。這次是在遊覽北京故宮之後,二刷的電影。以前一直覺得故宮很大很大,但是那天實地遊覽之後,再大的紫禁城也不過一個居所。想像3歲的溥儀至此便在那裡生活著,被圈進著。在觀看的過程中,電影裡投射著黃昏的光,一種古老而破舊的時代感貫穿著,溥儀始終在陰影中裡,沒有光。
  • 兩部《末代皇帝》的審美差異:東方的歷史悲喜與西方的現代幽默
    ——莎士比亞對於影視劇作品而言,評價的角度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這正是藝術作品的價值所在,永遠留給人們想像和評論的空間。沉浮命運VS人的主題兩部《末代皇帝》 均是以中國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所寫的「反省式」自傳《我的前半生》為參照,重點展現了溥儀從皇帝到公民的經歷 。
  • 問鼎9項奧斯卡大獎《末代皇帝》寫盡溥儀一生的孤獨與無奈
    1987年,知名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來到中國,中國最後一位帝王溥儀吸引了他,他要籌拍一部講述這位末代皇帝跌宕起伏的人生的電影。該片成為歷史上第一部獲準進入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影片上映後立即引起轟動,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等九個獎項。
  • 【影視匯】《末代皇帝》真正的大師之作,一部電影看盡溥儀的一生
    高清看有線 今天末代皇帝的曲折人生,歷史和虛構之間的雙重選擇,史詩變遷下的靈魂悲歌,本期麥田電影院將帶您走進經典影片《末代皇帝》,看尊龍如何飾演夾縫中的末世溥儀,看大師貝爾託魯奇用西方視角重新演繹古老中國的神秘故事。
  • 《末代皇帝》:未曾脫離樊籠的囚鳥
    他貴為大清皇帝,從小住在金鑾殿;他一生衣食無憂,比同時代很多人都要富貴清心;但他卻也做了一輩子的囚徒,在紫禁城在滿洲國在撫順管教所。最後只有那皇座下藏著的蟋蟀,還認得他是帝王。他就是末代皇帝溥儀!這是出生於義大利帕爾馬的貝納多·貝託魯奇於1987 年推出的《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的幾個鏡頭,但卻含義豐富的概括了溥儀的一生。影片以獨特的視角來審視古老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王溥儀的情愛與政治生活,極具哲理、人生意味。我們遺憾的是,我們的歷史卻被一個義大利人拍出了歷史的滄桑感和沉重感!
  • 末代皇帝的《懺悔錄》:作為「新人」的愛新覺羅·溥儀
    而這段精彩曲折的描述,在《末代皇帝》雖然沒有刪節,但卻被大大簡化,只佔據不到25秒的時間:溥儀從飛機窗外看到蘇聯傘兵從天而降,緊接著就是手拿衝鋒鎗的蘇聯大兵衝進機艙,包括溥儀在內的每個人都舉起雙手——故事結束。 真實歷史比杜撰傳奇更加精彩,這是歷史學者心心念念想要灌輸給大眾的觀念。剛才的例子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
  • 《末代皇帝》一部紀錄溥儀生平的電影
    沒錯,這部電影就是《末代皇帝》那麼這部動用如此大規模的電影,究竟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呢?和同類型的電影相比,這部電影又勝在哪裡,值得後人重新修繕將其上映呢?下面就來給大家講講《末代皇帝》這部電影吧。《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是由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一部劇情類型的電影,在1987年10月23日於義大利上映,後在2015年6月,《末代皇帝》這部電影的修復版在中國正式上映。
  • 末代皇帝溥儀不與婉容同房,是因為他被宮女長期蹂躪而性無能嗎?
    談起歷史上諸多皇帝,總能想起末代皇帝溥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被袁世凱逼迫退位後依舊在紫荊城做一個傀儡皇帝。
  • 貝託魯奇的神作《末代皇帝》,其內核是中國歷史嗎?
    溥儀始終要對抗的是歷史的挾持,身為歷史的人質,他不懈的渴望擺脫束縛,臨近死亡,重新徜徉在舊日嬉戲過的紫禁城宮殿中,一道強光射在臉上,他才仿佛了卻心願。用貝託魯奇自己的話來說,《末代皇帝》的故事,一句話概括便是,一個人想走出屋子,但始終不被允許。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貝託魯奇將溥儀塑造成了悲情英雄。《末代皇帝》也可以被認為是悲情史詩。
  • ​電影《末代皇帝》:在動蕩歷史中,窺見人性所歸處
    貝託魯奇以一個西方人的視角,講述了溥儀這個東方人所經歷的時代動蕩,塑造了一個雖生在帝王家,卻難逃命運桎梏的悲情人物形象。這是貝託魯奇獻給他熱愛的東方文化的禮物,時至今日,影片臺前幕後的故事依舊傳奇。皇權的代表,歷史的人質電影回放「民國時期,溥儀投靠了日本人,在滿洲又一次穿上龍袍,成為偽滿洲國的皇帝。在盛大的加冕舞會上,溥儀穿著精緻的服飾,享受來賓的祝賀,他沉浸在重新掌權的皇帝夢中,只有皇后婉容認清了這只是另一種囚禁的真相。她撕下了一片片花瓣塞進嘴裡,無聲又絕望地抗議著。
  • 為何末代皇帝溥儀一生不能生育,看看小時候宮女對他做了什麼?
    2020-12-23 11:51:58 來源: 星塵閃爍天空 舉報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
  • 《末代皇帝》:真正的大師之作,一部電影看盡溥儀的一生
    《末代皇帝》是由義大利揚科電影公司、英國道奧電影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由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尊龍、陳衝、鄔君梅、彼德·奧圖等主演的傳記電影。該片於1987年10月23日在義大利上映,其3D修復版於2015年6月在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
  • 《末代皇帝》:在歷史脈絡與文化底蘊等標準下,表現最傑出的電影
    在亞洲電影勢力反攻好萊塢的這一年,有部東方電影早在30多年前就已稱霸奧斯卡,並且掀起西方對中國的狂熱。1987年上映的《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至今仍是難以被超越的經典作品。即使電影上映至今已33年,它的配樂、場景與對白依然使人記憶猶新,藉由今次修復版重映,觀眾得以親灸中國近代史上,最戲劇性的一頁。
  • 世界級大師之作,從這部偉大電影,看透《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
    《末代皇帝》是中國第一部獲準在故宮以實景拍攝,並以真人傳記為原型的電影,它是中國建國後第一部官方參與的中西合拍片,在1987年由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影片不但完美地呈現出了紫禁城百年前的風貌,那些斑駁的城牆和百年的滄桑,在鏡頭中的古樸與厚重,是無論建造多麼逼真宏大的影視城,也絕對無法復刻的。
  • 溥儀是誰?解讀電影《末代皇帝》中的人物塑造
    而在《末代皇帝》這部片中,溥儀卻離我們那麼近,近到一伸手仿佛我們就能摸到他的衣袖,影片就以這樣近的一個距離完整地講述了他的一生,現實蒼白的令人不忍直視,但回憶飽滿得令人不斷回顧。溥儀是誰?中國最後的皇帝?滿族最後的希望?封建餘孽?日本手中的提線人偶?
  • 末代皇帝溥儀悲苦一生,被妻子嫌棄,臨終卑微乞求久久不肯咽氣
    ▲溥儀  前言  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可以說他的一生是非常曲折的,然而溥儀的一生和整個200多年的清朝又十分的相似。偽滿政府的建立溥儀成了傀儡,之後日本投降溥儀又被送到撫順監獄勞改了一陣子,晚年的時候更是被自己的妻子嫌棄,可以說他的最後的時光過得非常的卑微。  做皇帝的的日子很爽  按道理來講,溥儀根本就不是皇帝的兒子,所以他其實沒有資格做皇帝,但是命運的安排卻讓他在兩歲的時候登上了皇位。
  • 末代皇帝溥儀的植物園改造生涯
    反映溥儀傳奇人生的影視作品很多,最著名的當屬義大利導演貝託魯奇的 《末代皇帝》。影片的後半部分,英若誠扮演的戰犯管理所所長被遊街批鬥,溥儀感念所長的教誨和幫助,不顧一切地衝上去說:「你們弄錯了,我認識這個人,他是好人。」紅衛兵昂首問道:「你是誰?」溥儀遲疑片刻,回答:「我是一個園丁。」
  • 《末代皇帝》歷史「枷鎖」下的孤寂靈魂
    《末代皇帝》仿佛是一個撕口,將時代巨輪下被「遺忘」的人物生生的拎了出來。在出生即註定將被史書所記載的歷史人物面前,《末代皇帝》洗去了溥儀身上繁重的歷史「枷鎖」,還以溥儀以最本真的人情冷暖。有時候又會覺得那只不過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兒,卻要在懵懂求知的年紀,一個人擔下新舊時代交替的重任,甚至一生背負著時代變革中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