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在歷史脈絡與文化底蘊等標準下,表現最傑出的電影

2020-05-21 漫漫慢談

在亞洲電影勢力反攻好萊塢的這一年,有部東方電影早在30多年前就已稱霸奧斯卡,並且掀起西方對中國的狂熱。1987年上映的《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至今仍是難以被超越的經典作品。即使電影上映至今已33年,它的配樂、場景與對白依然使人記憶猶新,藉由今次修復版重映,觀眾得以親灸中國近代史上,最戲劇性的一頁。

《末代皇帝》:在歷史脈絡與文化底蘊等標準下,表現最傑出的電影

《末代皇帝》劇照

跨國合作經典

本片主演尊龍與陳衝憑此片在好萊塢名氣大增,受邀至當年奧斯卡典禮頒獎時,尊龍在臺上說:「《末代皇帝》不只是中國電影,而是Universal(跨國,也是電影商環球影業的名稱)」,陳衝則疑惑回:「才不是,明明就是Columbia(哥倫比亞影業)發行」,這個英語雙關玩笑頓時引發鬨堂笑聲。

這部電影的確是跨國合作的模範案例,儘管現今看來,清宮人物們說著流利英文著實有些違和,也由於部分誇大和不符史實受到詬病,但因此讓西方人更易進入這個遠東皇室的繁複世界,電影讓西方對中國的好奇來到一波高峰。

這部由美國、中國、義大利、英國與日本等國攜手合作的電影,將大清帝國最後一位皇帝的流離人生搬上大銀幕,並在北京紫禁城實景拍攝。在西方觀點濾鏡底下,清朝的食古不化、妖惑色濃盡收眼底,其中幾幕太監「處罰」自行車、排隊試菜,或堅決反對皇帝配戴眼鏡等,不只形塑了荒唐怪誕的帝國末途景色,片初慈禧太后令人退卻三步的妝容,更是深宮印象妖魔化之經典,甚至影響了後代影視作品,樹立深植人心的樣板印象。

《末代皇帝》:在歷史脈絡與文化底蘊等標準下,表現最傑出的電影

《末代皇帝》劇照

溥儀,尚懷主角夢的「跑龍套」

說起《末代皇帝》的主角,非溥儀莫屬。電影以多重時序穿插描述他的一生。然而,在清室退位、民國初立、日軍侵華的歷史舞臺上,溥儀至多是三四線的小配角,偶爾在軍閥鬥爭或日本侵略大戲中被請來跑龍套,早已盡失左右歷史的能力。溥儀退位後,居於紫禁城也宛若時代活化石,依然活在自己的皇帝大夢,無法接受迅速改變的社會風氣。

正因如此,溥儀長期給予世人的歷史印象,是被時代拋棄的跳梁小丑,一心想著復闢稱帝,才會讓他玩火自焚,借重日本力量成為滿洲國傀儡皇帝。民傳溥儀的「叛國」與權力欲,使他成為不折不扣的歷史罪人,也是普羅大眾對溥儀的認知。

這部電影讓人見識何謂真正的「步下神壇」,別忘了,那是人民第一次聽到日本天皇聲音的時代。亦然,那是我們不再透過被美化的畫像一窺皇上面貌的時代,也是第一次有妃子向皇上提出離婚的社會。保守社會出現過去幾千年不曾出現的能量,打破眾人對皇上的神秘想像,老百姓突然懂了一個簡單卻重要的事——啊,原來皇上也是人!——了解原來溥儀之所以選擇日本,是因為國民政府的背信忘義,也是因為他已無處可去。

《末代皇帝》的陳述對溥儀大抵是友善的,將人物困境傾向大時代下的迫不得已與不得不為,以此塑造「悲劇性」色彩,扭轉世人對溥儀的印象,「人味」的出現自然伴隨同理與同情。這樣的敘述觀點和偏重與電影根據息息相關,本片改編的文本來自溥儀的老師莊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在1934年出版的著作《紫禁城的黃昏》(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同時找來溥儀親人作為劇本顧問,立體化溥儀形象,讓人們看見這段皇帝被「貶為凡人」的魔幻過程。


《末代皇帝》:在歷史脈絡與文化底蘊等標準下,表現最傑出的電影

《末代皇帝》劇照


坐在龍椅已不安

回想幾年前到訪北京紫禁城,原懷有思古幽情,到了紫禁城先遇上長長排隊人龍,再來只見新漆塗在舊牆,觀光客雜沓步行於石板路上,紫禁城似將堪受不住,古味盡失。權力核心的象徵——太和殿,理所當然是最熱門的觀光景點。只是,過去眾多皇帝登基駕崩的場景猶在,樓起樓塌,至今只剩嘈雜旅客爭先恐後只為一睹,我捧著相機,在分隔線前努力踮起腳尖,好不容易才拍到一張模糊景象,似乎能作為曾覲見皇上的憑據。

回家後,我端詳著那張相片,殿中空蕩蕩,椅上的人已經不再,儘管大清恍如隔世,最後一位皇帝與我們的距離,奇幻地並非想像中遙遠。

在帝國衰弱破敗之際,那位小男孩的登基顯得更加蒼白,哭泣不安地坐在龍椅上,在一片文武百臣的叩首中,他感興趣的只是一隻小蚱蜢,一隻和他一樣都被監禁的蚱蜢,儘管擁有偌大紫禁城,再豪華的監獄也是監獄。父親為安撫他的不安而說「快結束了,快結束了!」不也正是當年的命運,儘是邁向現代化的陣痛?雖然偶走回頭路,光輝終究逝去不再復返。

《末代皇帝》:在歷史脈絡與文化底蘊等標準下,表現最傑出的電影

《末代皇帝》劇照

電影的色彩

第一次看《末代皇帝》時只是中學生,體會不到時代蒼涼與沉重,在具備背景知識下再次觀賞後,也得以發現更多細節。

其中,電影對色彩的運用,幾乎映照了溥儀自登基、亟欲逃離、想留下卻被驅逐、再次登基、入獄、釋放等心境轉換。本片在三小時篇幅中,企圖敘述中國橫跨60年的動蕩歲月史詩,以一位歷史人物見證中國600年來「未有之大變局」。片子開頭,溥儀被捕至拘留所審問的場景,多用灰白呈現,那是溥儀一生中最卑微難熬的時刻,遭汙辱判刑,身旁僕人一一告別,終究承認自己的生活失能,因此用最壓抑的顏色描繪那段時光。

隨之而來的大紅與大黃,毫不保留地粗筆濃抹,包含登基時飄揚的黃布,紫禁城的大門,與皇后婉容成婚的布景,勾勒皇室生活的奢靡排場,卻也溢出莫名的不安與窒息感。隨著溥儀的成長過程,面對乳母不告而別,或被告知隔扇門便不再是皇帝的震撼,畫面又再度回歸黯淡。


《末代皇帝》:在歷史脈絡與文化底蘊等標準下,表現最傑出的電影

《末代皇帝》劇照


改變契機是莊士敦老師的出現,溥儀由內而外受到這位西方啟蒙老師的開導,他學習騎自行車、痛定思痛將辮子剪掉,削去這個寫滿榮辱興衰的象徵,觀眾明顯看見更多陽光灑入宮中,深宮不再深得無法觸及。最極致的表現便是那場網球戲,充足日光底下,一身全白穿著的溥儀昂然挺立,一切得體舒服又溫煦。

然而,也是在那場網球戲後,溥儀被迫搬離紫禁城,往後即使是短暫的花花公子時期,畫面都不曾再有那時的溫暖,更多的灰、黑與藍籠罩溥儀的後半生。直至特赦後照顧花圃的畫面,才又感受到久違生機。只是,被時代搬弄60年後的他早已筋疲力盡,在1967年便與世長辭。雖然造化弄人,溥儀其實已是東西方歷史當中,可說較有「善終」的末代君王了。

《末代皇帝》:在歷史脈絡與文化底蘊等標準下,表現最傑出的電影

《末代皇帝》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

《末代皇帝》的空前,與可能的絕後

《末代皇帝》描繪了1960年代文革時期盡失人性的公開批鬥與家破人亡,現今看來,當時允許這樣一部電影實景拍攝甚至上映,確實讓人難以相信。反觀另部稍微提及文革歷史的題材,1993年上映的《霸王別姬》則起初遭禁演,榮膺大獎才獲放映,《末代皇帝》相較起來確實幸運許多。

為何有如此差異?本片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的背景絕對有影響,此外,當時相對友善的時空背景也幫了大忙。1980年代的中國,剛剛步出文革、大躍進的十年浩劫,在一片殘墟斷垣中大破大立。1978年,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經濟踏上轉型之路,西方思潮影響中國,政治限縮也未如現在緊縮,那時的學術、思想、出版皆享空前自由。然而,由於保守勢力的路線差異與制約,1980年代政治體制改革腳步始終並未同步前進,甚至倒退,眾人期盼的政治開放也戛然停止。


《末代皇帝》:在歷史脈絡與文化底蘊等標準下,表現最傑出的電影

1986年,由義大利、英國、中國聯合拍攝的電影《末代皇帝》在北京拍攝。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過了30年,在歷史脈絡、還原考據與文化底蘊等標準之下,表現最傑出的電影,依然是當年這部華人演員全部說著英文、並由西方劇組主導,現今看來宛如南柯一夢的《末代皇帝》。大清在西方列強武力下屈服,如今卻在西方的鏡頭下重獲生命,或許這是溥儀永遠想不到的吧。

相關焦點

  • 兩部《末代皇帝》的審美差異:東方的歷史悲喜與西方的現代幽默
    《末代皇帝》電視劇版本《末代皇帝》以事件的發生順序為脈絡進行敘事,從傅儀3歲登基開始,敘述了他即位、退位、搬出皇宮 、當上偽滿洲皇帝及解放後一系列事件,通過描寫溥儀前半生起起伏伏的命運,很好的表現了半個世紀的風雲變幻,表現了人物在歷史動蕩中悲劇的一生,從而反襯出中國這段歷史的屈辱 、黑暗和荒誕。
  • 時代背景下的人物——淺析電影《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創造了中國影視歷史上的好幾個第一:第一部在故宮取景的故事片(而非資料片),而且是完全清場移除護欄的取景,後來鄭少秋的《戲說乾隆》中,你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乾隆身後的太和殿正門被鐵欄擋住。貝託魯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講述中國的故事。而且,這是關於中國的電影首次獲得奧斯卡金獎。許出於對於大師的尊敬,中國人第一次沒有對電影內容做出任何限制。
  • 經典電影《末代皇帝》,如何堪稱中國歷史電影之最?
    這部電影的名字便是《末代皇帝》。該片於1987年10月23日在義大利上映,其3D修復版於2015年6月在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該片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本影片以精湛的場面調度、華麗的視覺景觀展現了溥儀在時代的洪流中,如何顛沛流離。
  • 貝託魯奇的神作《末代皇帝》,其內核是中國歷史嗎?
    在《同流者》《蜘蛛策略》《巴黎最後的探戈》《1900》中他開始醉心於用夢幻詩意的光影,去探討人與歷史的關係,與此同時弗洛伊德與馬克思主義成為了他作品中解釋人的存在、成長、變化以及社會、歷史、意識形態改革變遷的最重要理論武器。我們甚至可以把《末代皇帝》看作是另一個版本的《1900》。《1900》用五個半小時的超長篇幅表現二十世紀第一個五十年義大利的歷史。
  • 電影《末代皇帝》觀感
    最近又重溫了一遍《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溥儀這個一生充滿爭議又有傳奇色彩的末代皇帝再次進入我的視野。這部由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拍攝的作品《末代皇帝》在豆瓣評分高達8.9,五星好評10w+值得一看!作為第一部進入紫禁城內拍攝的劇情片,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全力合作的電影,《末代皇帝》一舉獲得了奧斯卡9項大獎,成就了電影史上的一段傳奇!
  • 西遊影評,你不能不知道的歷史巨作《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是由法國法蘭利卡(該譯名有誤,勿噴,反正不是中國導演)著名導演,華人明星尊龍主演的一部歷史巨作,全場除了除了兩個妃子是中國人表演的,幾乎全部選用法國英美明星所表演。為何說西遊影評在第一次影評就是選末代皇帝,而且稱末代皇帝,是歷史巨作呢?就跟隨西遊漫步的腳步,一起來探索這部世界巨作的偉大影片。
  • 《末代皇帝》歷史「枷鎖」下的孤寂靈魂
    《末代皇帝》仿佛是一個撕口,將時代巨輪下被「遺忘」的人物生生的拎了出來。在出生即註定將被史書所記載的歷史人物面前,《末代皇帝》洗去了溥儀身上繁重的歷史「枷鎖」,還以溥儀以最本真的人情冷暖。有時候又會覺得那只不過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兒,卻要在懵懂求知的年紀,一個人擔下新舊時代交替的重任,甚至一生背負著時代變革中的苦果。
  • 《末代皇帝》:一部好的傳記電影
    我們歷史書上幾句簡單的話,是他不能由己的一輩子其實這部電影已經在我的影單裡躺了很久很久,可慚愧的是聽到導演逝去的消息才讓我覺得沒有理由再拖著了,也讓這次觀影多了緬懷的性質叭。看完電影跟我爸講電話,他說《末代皇帝》剛拍出來的時候,中國觀眾不買帳,中國政府也封禁(可能是因為片尾的諷刺意味)。
  • 《末代皇帝》電影推介
    電影《末代皇帝》推介說起《末代皇帝》這部電影,小編已不知明裡暗裡為多少人多少事推介過它了。自登基之後,溥儀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獨、最矛盾的孩子。他騎著英國老師莊士敦送給他的自行車,戴著與皇宮反差極大的近視眼鏡,妄想衝出紫禁城和現實的牢籠,一次次的打擊卻告訴他,他是皇帝,他一輩子也出不了皇宮,不論清朝或民國。他不由他,不論是北京的宣統皇帝還是滿洲裡的康德皇帝。他想親政或自我斷決而不得,不論是生或是死。
  • ​電影《末代皇帝》:在動蕩歷史中,窺見人性所歸處
    距離2020年高考還有294天1987 年,中國為義大利著名導演貝託魯奇打開快速通道,《末代皇帝》成為第一部獲得中國政府全力配合,並被允許進入故宮實地拍攝的西方電影,而這部電影的鏡頭,更是對準了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 身不由己的人生︱電影《末代皇帝》
    電影:《末代皇帝》導演: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演員: 尊龍 / 陳衝 / 鄔君梅 / 彼得·奧圖爾 / 英若誠 / 更多
  • 中國人拍劇、外國人拍電影,一部《末代皇帝》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1988年,中西兩部《末代皇帝》分別以電視劇和電影的形式上映,電影奪得奧斯卡金像獎,電視劇奪得中國第九屆電視劇「飛天獎」特別獎。其實講述中國歷史的影視作品數不勝數,但講述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經典電影《末代皇帝》雖然是一位外國導演拍攝,卻也是最值得中國人去看的。
  • 豆瓣9.2分 電影《末代皇帝》
    文革的風風雨雨,在他身上留下了斑斑傷痕➥➥➥➥➥➥➥➥➥➥➥➥➥➥➥➥➥➥➥➥➥➥➥➥➥➥➥➥➥➥➥➥➥➥熱評我是先鍾情於《末代皇帝》的音樂,多年之後的現在才看的電影。後來我知道了這裡的音樂來自《末代皇帝》,我驚訝於中國的電視劇竟然有如此感染力的原聲,不過後來才知道是我錯了,音樂來自於一個叫坂本龍一的日本人,而此《末代皇帝》亦非彼《末代皇帝》也,而是一個義大利人貝託魯奇拍的電影,曾獲得1987年第60屆美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服裝獎、最佳作曲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音響效果獎、最佳攝影獎和最佳美工獎。
  • 《末代皇帝》真的是第一部在故宮實地取景的電影嗎?答案不是
    曾經入圍九項奧斯卡金像獎並全數奪下的史詩巨片《末代皇帝》挾著雷霆萬鈞之勢,乘著全球中國熱的狂潮,以及觀眾對於紫禁城、皇廷內苑的好奇席捲全球,該片也成為臺灣影史第一部票房破億的巨作。莊士敦的彼德奧圖爾(Peter O'Toole)和少年皇帝那段近似於《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的東西文化互動。
  • 《末代皇帝》的幕後傳奇
    33年過去了,《末代皇帝》仍然是連接中國與世界電影的重要焊點。 它是西方最通行的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窗口,也是中國影人在西方電影世界尋找自我認知的鏡鑑。
  • 《末代皇帝》一部紀錄溥儀生平的電影
    要知道,故宮很早就被列入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很多拍攝歷史片的影視劇都不被許可以故宮為拍攝地點,防止對故宮的破壞。由此可見這部電影是具有多高的價值。拍攝這部電影的導演為了還原當時的景象,處處留心,連一些很小的細節也不放過,動用了很大的人力物資。
  • 電影《末代皇帝》:拿下奧斯卡的它,到底有多不可思議?
    拍攝和歷史相關的電影作品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但是像《末代皇帝》這樣子的經典佳作可以說是少之又少,這一部電影拿下了9項大獎更是獲得了奧斯卡的獎項,這其中到底有多少不可思議的地方呢?這一部電影的導演來自義大利,這一次電影選擇拍攝的地方是故宮,這也是故宮在歷史上第一次為電影拍攝打開大門,從電影的畫面我們都能夠感受到濃濃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就連末代皇帝溥儀生平的場景都是實拍,可以說是非常的用心。
  • 溥儀的一生《末代皇帝》:浪漫的東方想像,失落的歷史人質
    貝託魯奇作為義大利的電影大師,所呈現的作品向來富含一種史詩的韻味。而這部《末代皇帝》當屬這中間的頂峰之作,那富含著浪漫主義氣質而又不失哲理性批判的影像風格,帶我們走進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跨度近六十年的生命歷程。
  • 淺談《末代皇帝》:無可名狀的落寞,正是溥儀一生的寫照
    作為首部於紫禁城拍攝的西方電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的影史價值固然舉世無雙。除了戰績彪炳和世界級製作團隊,《末代皇帝》片更重要的是為西方揭穿了五千年來帝制的核心,也是甫改革開放後,中方對世界的示好表現。可是,以上的官腔委實未能真正回應《末代皇帝》片的價值和創作意圖。
  • 唯一一部走進故宮拍攝的電影《末代皇帝》憑什麼火了30多年?
    最近的故宮可真是有點忙隨著《上新了,故宮》的播出這座蘊藏深厚歷史的宮殿散發著不可抵擋的魅力而義大利著名導演貝託魯奇近日逝世的新聞讓這部傳奇般經典《末代皇帝》又火了一把B姐看了之後也被深深折服它憑什麼這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