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一部好的傳記電影

2020-12-23 謝枕桉說娛樂

人人都說他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可唯獨走不出那道門。open the door說得一次比一次無力,他的前半生都困在一道門裡,像只金絲雀,活在別人或自己編織的夢裡。我們歷史書上幾句簡單的話,是他不能由己的一輩子

其實這部電影已經在我的影單裡躺了很久很久,可慚愧的是聽到導演逝去的消息才讓我覺得沒有理由再拖著了,也讓這次觀影多了緬懷的性質叭。

看完電影跟我爸講電話,他說《末代皇帝》剛拍出來的時候,中國觀眾不買帳,中國政府也封禁(可能是因為片尾的諷刺意味)。現在說起《末代皇帝》我們都知道它是唯一被允許全程在紫禁城城內拍攝的外國影片,它包攬奧斯卡多項大獎,但不知道中國人對它的評價也曾經歷過巨大的轉變。大概是因為我們審美水平在提高,我們變得能對歷史客觀冷靜思考。貝託魯奇作為一個外國導演,創作一個中國故事最大的優勢就是客觀。這種客觀可以體現在他對中國文化與特定歷史環境的理解與呈現很到位(片頭音樂一起就徵服我了orz),既沒有刻意美化,也沒有刻意醜化;也可以體現在他對溥儀一生的刻畫上。這個歷史書上著墨不多,一輩子都在做傀儡和囚徒的人,在這裡多麼傷心無奈——想改革太監卻一把火燒了庫房,想掌握自己的命運卻被日本人利用,身邊人一個個離去,最後只有小時候藏在大殿的蟋蟀還認得他是帝王。

從溥儀的視角看,辛亥革命,北伐戰爭,這些大歷史事件化成了紫禁城牆外幾聲槍響的輕描淡寫的背景,但縱觀整個亂世,他卻渺小得像一粒塵,我們歷史書上幾句簡單的話,是他不能由己的一輩子。沒有情節上的跌宕起伏,單是晚年的溥儀買了門票,蹣跚著走上太和殿的滄海桑田感足以令人唏噓。「末代」二字總意味著不幸,但最終畫面色調在小時候極致的暖和在戰俘營時極致的冷,慢慢走向調和,他的一生也在平靜中悄然落幕。最後,大師不朽。

關於《末代皇帝》的三點想法

油畫裡的紫禁城

我始終覺得《末代皇帝》中的服化道,呈現出一種超東方的美感,類似畫在油畫裡的紫禁城,是在西方想像與理解加工後的東方韻味,以致有一些誇張、扭曲、不真實、古怪,這滿足了西方人的好奇,甚至讓東方人也感到新鮮的距離感與神秘感。譬如奶媽巨大的髮髻,慈禧殯天的場景(飲長壽湯,移床中殿,含夜明珠等),溥儀生活場景的異化(母親與其離別時的白眼,同奶媽的關係,隔著幕布的遊戲等)……,或許是有歷史考據的,但即便在我們中國人看來都是有些不可思議的、甚至不寒而慄的。

導演在用色上,也似乎同我們常見的宮廷戲的色調不太一樣,整體呈現出一種強烈的顏色對比,這種色彩是厚重的、濃烈的、純正的,卻又像是覆蓋了一層抹不去的灰塵,甚至帶有皸裂感,一種陳舊感與歷史感撲面,連陽光在其中似乎也從未閃耀過,只是始終呈現將落不落的明亮而虛寒的落寞感,陰影總是大塊存在的,鮮活的東西諸如花草也如同魔幻般虛假,我甚至無法想像後來者如何能更好表現出這種皇族榮耀的光輝被蒙上腐朽陳舊的陰霾後的難以抑制的沉重的消逝感。

一部好的傳記電影

傳記電影切忌寫流水帳,如果只是為了了解人物的生平,那麼隨便搜索一個詞條我們就可以獲得簡明準確卻冷冰冰的答案,所以好的傳記電影我想最重要的關鍵點在於如何深入人物的內心。在形式上,《末代皇帝》基本採用了線性敘事,穿插一些混剪,這樣展現的人物很完整、很飽滿,卻也很考驗導演的功力,如何能在一部電影的篇幅裡分配好人物階段的分量,展現出人物的突出特徵,而不只是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為了寫人而寫人。而大師就是大師,或許出於其作為西方人的客觀立場,他對溥儀這個人物是少有政治上或者歷史上的指責,更多的是出於對於中國文化的熱愛以及對歷史潮流中這樣一個無比特殊卻又如此無能為力的人物的同情。

大事件在這部電影全部都一筆帶過,化作人物歷程的背景。溥儀的不幸,在作品中,是從三歲入宮就註定了的,在畸形的成長環境下,溥儀始終在同命運掙扎,從想成為自己、到想成為皇帝、到最後想成為正常人,他的每一個階段都為此拼盡全力,有著飛蛾撲火的決絕與勇氣,可命運始終倔強地阻止他打開新的光明,在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中,我們看到一個曾經捧在萬人之上的人,如今得要為所有自己做過的沒做過的事情負責,他是絕望的,是無辜的,無力的,到最後他是迷茫的。當一個人對過去、對現在、對未來,都無比迷茫,沒有依靠的時候,他仿佛懸浮在歷史的塵埃裡,只能向前飄,沒有選擇。看到最後,我們似乎除了唏噓與同情也不能再有別的什麼感情了,我們似乎有那麼一刻也成了溥儀,我們移情其中,為他迷茫,迷茫……

性元素的運用

在貝託魯奇的電影裡,性是常用的意象與工具,他的技法運用巧妙或許在於,並非像某些電影只將性作為愛情增生的必經階段的淺層運用。在這部電影裡甚至從來沒有畫面直接地表現性過程,而都是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進行了掩蓋,無論是建福宮大火時的床單,還是後續只存在在語言中的性元素,都起到了恰到好處的作用。而在使用的意義上,貝託魯奇更多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展現溥儀最小時對母乳的畸形依戀,到後來對身體觸摸的痴迷享受,對女性的渴望愛慕卻同時又恐懼陌生,和自己兩個妻子的關係的想法單純幼稚,對婉容的冷漠無能,面對妻子出軌時的無奈憤恨,到最後在監獄裡監獄長指責他生活自理能力差也仍然使用相關意象,展現皇帝這樣一個曾經男性金字塔頂尖人物的徹底沒落。如此多層的表達意圖,豐富了電影內容,也使得溥儀的人物形象無比真實立體,更有一種原始而強有力的藝術張力。

而卻像陳衝在悼念貝託魯奇的微博裡所言,他本人對於性又是極其純真的,或許這就是他始終能不失分寸地巧妙運用性元素的原因吧。最後,還是緬懷大師,感謝您創造了《末代皇帝》。

相關焦點

  • 《末代皇帝》電影推介
    電影《末代皇帝》推介說起《末代皇帝》這部電影,小編已不知明裡暗裡為多少人多少事推介過它了。一邊聽著電影主題曲 Main Title Theme 一邊閉上眼睛想像,仿佛能看見一道道紅色大門有序地次第打開——紅牆,玉階,琉璃瓦,三歲的皇帝溥儀穿著並不適合他的那身朝服蹦著跳著撲向黃帳子,俄而大幕一拉,群臣跪拜,清脆的三聲鞭響.小溥儀望著金碧輝煌的大殿之下的,他的王朝,眼中也只有疑惑和不解罷了。
  • 《末代皇帝》一部紀錄溥儀生平的電影
    要說起這部電影,時間可是距離我們很久遠了,畫質和一些細節都不太完善,但是這部電影的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因而被現在的影視公司用更先進技術將其進行修復,使得這部電影以更加完美的姿態出現在觀眾的面前。這部電影是唯一一部在故宮太和殿內拍攝的電影。
  • 迷推薦之經典電影 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1987)
    迷小編今天還為大家帶來了一部非常經典的中英法意合拍的經典電影《末代皇帝》,迷小編在小適合曾經看過這部影片,當時看過了劇情都不怎麼記得了,直到了現在
  • 豆瓣9.2分 電影《末代皇帝》
    文革的風風雨雨,在他身上留下了斑斑傷痕➥➥➥➥➥➥➥➥➥➥➥➥➥➥➥➥➥➥➥➥➥➥➥➥➥➥➥➥➥➥➥➥➥➥熱評我是先鍾情於《末代皇帝》的音樂,多年之後的現在才看的電影。後來我知道了這裡的音樂來自《末代皇帝》,我驚訝於中國的電視劇竟然有如此感染力的原聲,不過後來才知道是我錯了,音樂來自於一個叫坂本龍一的日本人,而此《末代皇帝》亦非彼《末代皇帝》也,而是一個義大利人貝託魯奇拍的電影,曾獲得1987年第60屆美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服裝獎、最佳作曲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音響效果獎、最佳攝影獎和最佳美工獎。
  • 《末代皇帝》:真正的大師之作,一部電影看盡溥儀的一生
    《末代皇帝》是由義大利揚科電影公司、英國道奧電影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由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尊龍、陳衝、鄔君梅、彼德·奧圖等主演的傳記電影。該片於1987年10月23日在義大利上映,其3D修復版於2015年6月在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
  • 電影資源推薦:末代皇帝 在線觀看
    點擊上方藍字  「終極電影網」  訂閱公號末代皇帝導演: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
  • 一些經典的電影推薦,末代皇帝,霸王別姬這些你都看過嗎
    很多人一直以為我國以前落後的時候,就沒有生產出很經典甚至在世界享有知名度的電影.或者只以為在以前都是香港電影的天下.其實真的錯了,我們還是有許多很經典的影片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末代皇帝了,《末代皇帝》是義大利導演拍攝的一部傳記電影,該片於1987年在義大利上映,時長163分鐘,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到成為一名新中國普通公民的一生。
  • 中國人拍劇、外國人拍電影,一部《末代皇帝》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1988年,中西兩部《末代皇帝》分別以電視劇和電影的形式上映,電影奪得奧斯卡金像獎,電視劇奪得中國第九屆電視劇「飛天獎」特別獎。其實講述中國歷史的影視作品數不勝數,但講述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經典電影《末代皇帝》雖然是一位外國導演拍攝,卻也是最值得中國人去看的。
  • 電影《末代皇帝》的另類解讀
    當皮爾·卡丹師傅行走在北京街頭時,故宮的大門卻迎來了遠來的客人,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還有他貢獻給世界的《末代皇帝》。這部影片當時和中日合拍的那部《敦煌》一樣,是一部外國人拍給外國人看的中國電影。
  • 奧斯卡影片《末代皇帝》香港重映
    已故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經典之作《末代皇帝》 32周年數字修復版確認將於9月17日在中國香港重新上映,並發布了定檔海報。《末代皇帝》是由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尊龍、陳衝、鄔君梅、彼得·奧圖爾等主演的傳記電影。
  • 《末代皇帝》數碼修復版將於香港重映,觀眾的經典記憶回來了
    本期話題【《末代皇帝》數碼修復版將於香港重映,觀眾的經典記憶回來了!】》就是其中一部經典作品。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尊龍、陳衝、鄔君梅、彼德·奧圖等主演的傳記電影。》播放的第二年,也就是1988年,《末代皇帝》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創音樂等九個獎項 ,可以說非常成功的一部劇了。
  • 電影《末代皇帝》觀感
    最近又重溫了一遍《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溥儀這個一生充滿爭議又有傳奇色彩的末代皇帝再次進入我的視野。這部由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拍攝的作品《末代皇帝》在豆瓣評分高達8.9,五星好評10w+值得一看!作為第一部進入紫禁城內拍攝的劇情片,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全力合作的電影,《末代皇帝》一舉獲得了奧斯卡9項大獎,成就了電影史上的一段傳奇!
  • 盤點那些偉大優質的傳記電影,每一部都是一個傳奇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幾部優質的傳記電影,每一部都是精品。讓人不禁佩服的傳奇人生。1. 《末代皇帝》本片是由大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指導,尊龍、陳衝等主演的傳記類電影,於1987年上映,講述的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清朝皇帝溥儀的一生,從三歲登基開始的曲折人生路。
  • 唯一一部走進故宮拍攝的電影《末代皇帝》憑什麼火了30多年?
    故宮加持——唯一一部在故宮且進入太和殿取景拍攝的電影2.獎項收割機——獨攬奧斯卡九項大獎的關於中國的電影3.最強演員陣容——動用1萬9千名臨時演員,2000人剃光頭當然,不僅僅是這三個理由,它更是一部展現中國歷史,富於人性張力電影。電影的背後,更是一個朝代一代人的面貌與更迭。
  • 《末代皇帝》世界電影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詩史巨片
    《末代皇帝》確實是世界電影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詩史巨片,豆瓣評分:9.31987年義大利導演貝託魯奇拍出長達218分鐘的電影《末代皇帝》第二年該片獲得1987年第60屆美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服裝獎、最佳作曲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音響效果獎、最佳攝影獎和最佳美工獎九項大獎
  • 《末代皇帝》觀後感
    上周在北京故宮參觀的時候,腦海裡不斷回放起電影《末代皇帝》中的經典畫面——年少的溥儀在一眼望不到頭的長廊內飛奔,長廊兩邊則是高達數米的紅牆。他在不停地奔跑,只為了追上被強行送走的阿嬤(奶媽)。最後,他來到了偌大的太和殿廣場上,廣場上空無一人,只剩下斜陽投下的影子,以及幾聲烏鴉的啼叫。
  • 經典電影《末代皇帝》,如何堪稱中國歷史電影之最?
    有這樣一部電影,它曾經獲得9項奧斯卡大獎,同時也是第一部在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
  • 《末代皇帝》導演貝託魯奇去世!分享17個故事
    他執導的三部作品聞名於世,包括《巴黎最後的探戈》、《末代皇帝》等。電影界至此又少了一位大師。1987.10.23《末代皇帝》在義大利上映,隨後該片或獎無數。今天我們來講講17個關於這部電影的故事。30年後北京電影節給大家帶來了高清4K修復版。
  • 《末代皇帝》影評:從君主到一無所有,劇情跌宕起伏
    《末代皇帝》這部經典電影,1987年上映時,正是這部傳記電影的主角,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宣統皇帝溥儀逝世20周年。即使30多年後的今天,再看這部電影,仍然是想了解溥儀一生,近代中國歷史變動,最佳的電影的選擇,而《末代皇帝》電影,無論劇情、演員、配樂,歷史本身等,都有相當多可討論的議題。《末代皇帝》電影,完整描述溥儀的一生,從清末、民國、抗日,再到文革時期,他的一生是近代中國的寫照,也是時代的悲劇,3歲登基,辛亥革命後,被袁世凱強逼退位。
  • 淺談《末代皇帝》:無可名狀的落寞,正是溥儀一生的寫照
    作為首部於紫禁城拍攝的西方電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的影史價值固然舉世無雙。除了戰績彪炳和世界級製作團隊,《末代皇帝》片更重要的是為西方揭穿了五千年來帝制的核心,也是甫改革開放後,中方對世界的示好表現。可是,以上的官腔委實未能真正回應《末代皇帝》片的價值和創作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