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我的前半生》時,還是對電視劇的印象,而1964年出版的另一部《我的前半生》則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自傳,溥儀在老一輩人眼裡還是很有知名度的,所以《我的前半生》這本自傳,並不是無人不知的冷門書。
這本自傳是「反省式」的,溥儀作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三歲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後又任偽13年。後世根據他的經歷和自傳改編了多部影視作品。
1988年,中西兩部《末代皇帝》分別以電視劇和電影的形式上映,電影奪得奧斯卡金像獎,電視劇奪得中國第九屆電視劇「飛天獎」特別獎。其實講述中國歷史的影視作品數不勝數,但講述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經典電影《末代皇帝》雖然是一位外國導演拍攝,卻也是最值得中國人去看的。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的《末代皇帝》作為一部特別的藝術電影作品,它也是目前唯一一部獲準進入紫禁城進行實景拍攝的外國電影。
這部電影的藝術成就很高,在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上斬獲九項大獎,片中講述的是中國末代皇帝被束縛的一生,其實是從西方視角展示了中國近代史從清末的發展歷程,影片中有很多獨到的表達,使得影片在表現歷史厚重感的同時也具有濃厚的藝術張力。
這部電影是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窗口,也是中國電影人在西方電影世界的定位,馮小剛在《大腕》中安排唐納德飾演的國際大導演重拍《末代皇帝》;著名編劇蘆葦也承認《霸王別姬》的劇本在創作時受到了《末代皇帝》的影響。
2018年11月26日,義大利導演貝爾納多·貝託魯奇因病去世,享年77歲。《末代皇帝》這部電影再次進入大家的視線……
其實在中國,對兩部作品的評價褒貶不一,差異也很大,有的觀眾偏愛本國電視劇,認為它史料更嚴謹,所以在人物塑造方面顯得更加專業,可信;而另一邊認為外國影片講就藝術技巧,但虛構的成分太多了,與「史料」差得離譜,所以更多國人喜歡電視劇版的《末代皇帝》。
對於藝術作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藝術鑑賞中最常見的現象,無可指責。
但如果以「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來評判兩部作品就降低了它們的藝術價值。
東方視角
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拍攝的電視連續劇《末代皇帝》在所有清代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中,算是最好的一部,電視劇把溥儀的一生經歷都展現在觀眾面前,短短的28集是末代皇帝的一生傳奇。
在細節上,電視劇版做得十全十美,但是在進「故宮」拍攝這個問題上就出了岔子,當時電視劇在籌備的時候,義大利導演貝託魯奇的同名電影正在故宮拍攝,因為電影先取得了故宮拍攝的特權,所以電視劇劇組再進就很難了。
最後是梅先生、朱琳老師、于是之老師聯合給萬裡同志寫信,才得到萬裡同志的特批,劇組才得以進入故宮拍攝。進了故宮之後並不是一帆風順,因為《末代皇帝》電影在拍攝的時候,不小心燒了養心殿的一塊地毯,之後故宮的管理就開始嚴格起來,電視劇只允許在外面拍攝,所有內殿都不能進,為了不影響遊客的行程,劇組天不亮就進故宮拍攝,早9點故宮開門接客前他們就必須退出,每天只有兩三個小時的拍攝時間。
電視劇中的「登極大典」是最震撼的一幕,後來還製作了一個《登極大典》的專題片。
電視劇中 「外朝」「內廷」各種細節,不僅給這部劇增加了時代的特點,而且也是觀眾所未見過的場景,其實電視劇中的養心殿和坤寧宮都是臨時搭建的內景。
當時這兩個內景都是1:1搭建,門窗都是用實木製作,場景逼真到故宮博物院領導來看都被驚到了,不過遺憾的還是電視劇在拍完內景最後一場戲的時候,整個攝影棚就起了大火,那些製作精良的道具都在一場大火中被燒成灰……
電視劇《末代皇帝》是完整,豐滿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一部史劇,很好地再現了歷史藝術,而兩部《末代皇帝》在藝術表現方式上的差異,體現出了創作者在審美方式上的不同選擇。
西方視角
儘管導演聲稱要以非意識形態的方式在銀幕上再現這個偉大的故事,但是他並沒有擺脫東方主義的敘事角度,在西方人眼裡,東方是「華麗的、專制、殘酷、神秘、黑暗的……」,而導演貝託魯奇利用電影把這些詞語都具象化了。
電影中充斥著大量神秘、怪異的中國文化場景:慈禧老佛爺的生活空間,她的床榻被放置在一個煙霧繚繞、佛像環繞的宮殿內;各種關於溥儀身邊人的塑造,影片中對神秘、古老、詭異的中國形象描繪,滿足了西方人的口味,更迎合了西方對東方的固定思維模式。
貝託魯奇故意使用了大量魔幻、詭異、不合邏輯甚至令人不適的氛圍,來營造幼小溥儀眼中的這段回憶。西方對於古老中國總是充滿好奇,其實除了《末代皇帝》之外,還有一些描繪中國想像的西方電影,如《情節》、《情人》、《格莫拉》等,這些影片和《末代皇帝》一樣,都顯示了文明西方對落後東方的種族優越感。
兩部作品都描繪了對「溥儀的一生」,但是角度不同,我們也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清朝和末代皇帝,電視劇中多顯示出的史劇氣質完全可以和電影的藝術風格相媲美,兩部《末代皇帝》各有所長,它們作為傳遞歷史的藝術作品,是最珍貴的存在。
文原創,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