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是Acteurs Auteurs Associés (AAA)製作發行的一部電影,由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導演,尊龍、陳衝等主演,於1987年10月23日在義大利上映。該片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一生。1988年,該片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等九個獎項。
《末代皇帝》創造了中國影視歷史上的好幾個第一:第一部在故宮取景的故事片(而非資料片),而且是完全清場移除護欄的取景,後來鄭少秋的《戲說乾隆》中,你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乾隆身後的太和殿正門被鐵欄擋住。貝託魯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講述中國的故事。而且,這是關於中國的電影首次獲得奧斯卡金獎。許出於對於大師的尊敬,中國人第一次沒有對電影內容做出任何限制。
溥儀這個人,很難簡單地用好壞來定論。他自小便是皇帝,自以為擁有一切。但是民國政府和日本人用洋槍大炮向他示威。在五千年歷史上,他是個罕見的「三起三落」皇帝,曾經三次稱帝:滿清的末代皇帝,張勳復闢時稱帝,「滿洲國」稱帝;又三次投降:向民國投降,向日本人投降,又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投降。總體來說,溥儀可看作是一個沒什麼能量,也沒有個準確想法的人,或者說就是一個庸人,有點無知。不錯,他也曾想做一番大事,例如投靠日本,以雪孫殿英盜挖祖墳之仇,但是他自身沒有能力,那些接近他的人,只是想利用他。
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導演以全新的視角,講述了溥儀的一生。在電影中,溥儀不再是我們一直理解的那個罪人,而是一個無知、本性中還有一絲善良的庸人。歷史狂潮將他捲來捲去,他無能為力。
導演和編劇皆是西方人,他們都知道,最能打動西方觀眾的是什麼。文化有隔閡,但人性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末代皇帝》能在外國取得成功並不奇怪,就像大多中國觀眾不知道《哈姆雷特》發生在哪國、哪個時代,但對「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也心有戚戚焉。大多西方觀眾對清末、民國和共和國的歷史也不那麼清楚,但他們可以感覺到,個人在面對時代車輪時的渺小和無可奈何,哪些表現出來的,或醜或美的嘴臉,他們都可以代入其中——至於歷史,那不過是舞臺而已。歷史延綿了這麼多年,什麼背景都變了,但人,唯有人,才是舞臺上不變的主角。
貝爾託魯齊,被人們稱作詩意導演,心理導演。很善於用獨特的影視語言,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主觀性。他曾說過,中國的這段歷史讓他著迷,他願意用的的潛質來傳達自己的觀點。影片正巧貼合他對歷史的看法:人是歷史的人質。因此他對溥儀的同情心大於厭惡感,從影片中也不難體會到。 這部電影出彩的地方是影調的運用,攝影師斯託拉羅也的聲名也提高到新的高度。
在浦儀在看守所理解審問時,畫面採用青藍的冷色調,仿佛觀眾也在冰冷的監獄一般,起到了親臨感。在浦儀回憶童年時,畫面採用了暖色調,寓意了小皇帝被禁錮於皇宮,和被皇宮所保護。影片還不忘了對光線陰影的處理,在浦儀小時候和被放逐做傀儡時運用了陰影和陽光的不平衡感。使觀眾體會到溥儀的那種掙扎和辛酸。只有在和英國師傅學習先進理論時,在看守所自己得到心明白脫時,陽光才回到了溥儀的臉上。從這部電影能夠清楚地體會到光線對電影的作用。
本片的編劇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詮釋了溥儀悲慘又無奈的一生。影片在165分鐘內不斷閃回敘述了他61年的人生,其實更多是敘述了中國那61年動蕩的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下的所有人。電影不僅僅能夠還原再現歷史,也能夠表達和解釋歷史。正因這就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