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背景下的人物——淺析電影《末代皇帝》

2020-12-23 閆良群聊科技

《末代皇帝》是Acteurs Auteurs Associés (AAA)製作發行的一部電影,由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導演,尊龍、陳衝等主演,於1987年10月23日在義大利上映。該片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一生。1988年,該片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等九個獎項。

《末代皇帝》創造了中國影視歷史上的好幾個第一:第一部在故宮取景的故事片(而非資料片),而且是完全清場移除護欄的取景,後來鄭少秋的《戲說乾隆》中,你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乾隆身後的太和殿正門被鐵欄擋住。貝託魯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講述中國的故事。而且,這是關於中國的電影首次獲得奧斯卡金獎。許出於對於大師的尊敬,中國人第一次沒有對電影內容做出任何限制。

溥儀這個人,很難簡單地用好壞來定論。他自小便是皇帝,自以為擁有一切。但是民國政府和日本人用洋槍大炮向他示威。在五千年歷史上,他是個罕見的「三起三落」皇帝,曾經三次稱帝:滿清的末代皇帝,張勳復闢時稱帝,「滿洲國」稱帝;又三次投降:向民國投降,向日本人投降,又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投降。總體來說,溥儀可看作是一個沒什麼能量,也沒有個準確想法的人,或者說就是一個庸人,有點無知。不錯,他也曾想做一番大事,例如投靠日本,以雪孫殿英盜挖祖墳之仇,但是他自身沒有能力,那些接近他的人,只是想利用他。

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導演以全新的視角,講述了溥儀的一生。在電影中,溥儀不再是我們一直理解的那個罪人,而是一個無知、本性中還有一絲善良的庸人。歷史狂潮將他捲來捲去,他無能為力。

導演和編劇皆是西方人,他們都知道,最能打動西方觀眾的是什麼。文化有隔閡,但人性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末代皇帝》能在外國取得成功並不奇怪,就像大多中國觀眾不知道《哈姆雷特》發生在哪國、哪個時代,但對「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也心有戚戚焉。大多西方觀眾對清末、民國和共和國的歷史也不那麼清楚,但他們可以感覺到,個人在面對時代車輪時的渺小和無可奈何,哪些表現出來的,或醜或美的嘴臉,他們都可以代入其中——至於歷史,那不過是舞臺而已。歷史延綿了這麼多年,什麼背景都變了,但人,唯有人,才是舞臺上不變的主角。

貝爾託魯齊,被人們稱作詩意導演,心理導演。很善於用獨特的影視語言,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主觀性。他曾說過,中國的這段歷史讓他著迷,他願意用的的潛質來傳達自己的觀點。影片正巧貼合他對歷史的看法:人是歷史的人質。因此他對溥儀的同情心大於厭惡感,從影片中也不難體會到。 這部電影出彩的地方是影調的運用,攝影師斯託拉羅也的聲名也提高到新的高度。

在浦儀在看守所理解審問時,畫面採用青藍的冷色調,仿佛觀眾也在冰冷的監獄一般,起到了親臨感。在浦儀回憶童年時,畫面採用了暖色調,寓意了小皇帝被禁錮於皇宮,和被皇宮所保護。影片還不忘了對光線陰影的處理,在浦儀小時候和被放逐做傀儡時運用了陰影和陽光的不平衡感。使觀眾體會到溥儀的那種掙扎和辛酸。只有在和英國師傅學習先進理論時,在看守所自己得到心明白脫時,陽光才回到了溥儀的臉上。從這部電影能夠清楚地體會到光線對電影的作用。

本片的編劇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詮釋了溥儀悲慘又無奈的一生。影片在165分鐘內不斷閃回敘述了他61年的人生,其實更多是敘述了中國那61年動蕩的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下的所有人。電影不僅僅能夠還原再現歷史,也能夠表達和解釋歷史。正因這就是電影!

相關焦點

  • 《末代皇帝》:在歷史脈絡與文化底蘊等標準下,表現最傑出的電影
    這部電影的確是跨國合作的模範案例,儘管現今看來,清宮人物們說著流利英文著實有些違和,也由於部分誇大和不符史實受到詬病,但因此讓西方人更易進入這個遠東皇室的繁複世界,電影讓西方對中國的好奇來到一波高峰。這部由美國、中國、義大利、英國與日本等國攜手合作的電影,將大清帝國最後一位皇帝的流離人生搬上大銀幕,並在北京紫禁城實景拍攝。
  • 《末代皇帝》:一部好的傳記電影
    我們歷史書上幾句簡單的話,是他不能由己的一輩子其實這部電影已經在我的影單裡躺了很久很久,可慚愧的是聽到導演逝去的消息才讓我覺得沒有理由再拖著了,也讓這次觀影多了緬懷的性質叭。看完電影跟我爸講電話,他說《末代皇帝》剛拍出來的時候,中國觀眾不買帳,中國政府也封禁(可能是因為片尾的諷刺意味)。
  • 《末代皇帝》電影推介
    電影《末代皇帝》推介說起《末代皇帝》這部電影,小編已不知明裡暗裡為多少人多少事推介過它了。他生錯了時代生錯了家庭,他的一生,也註定是一個悲劇。忽然之間,溥儀從回憶中驚醒過來。從被管理所長救起的那一刻,他開始了接受審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在所長的各方引導下,他在獄中思想先進,表現良好。1959年,53歲的溥儀於遼寧撫順戰犯管理所被周恩來總理特赦,拿到特赦令的溥儀老淚縱橫,亦步亦趨地趕去接下。
  • 電影《末代皇帝》的另類解讀
    當皮爾·卡丹師傅行走在北京街頭時,故宮的大門卻迎來了遠來的客人,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還有他貢獻給世界的《末代皇帝》。一、衝不出的門與走不出的圈電影採用的傳記電影常用的插敘和閃回手法,影片從溥儀入宮一直到特赦出獄,貫穿了清朝滅亡、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至建國、文革等大事件。
  • 《末代皇帝》歷史「枷鎖」下的孤寂靈魂
    《末代皇帝》仿佛是一個撕口,將時代巨輪下被「遺忘」的人物生生的拎了出來。在出生即註定將被史書所記載的歷史人物面前,《末代皇帝》洗去了溥儀身上繁重的歷史「枷鎖」,還以溥儀以最本真的人情冷暖。有時候又會覺得那只不過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兒,卻要在懵懂求知的年紀,一個人擔下新舊時代交替的重任,甚至一生背負著時代變革中的苦果。
  • 解讀電影《末代皇帝》中的人物塑造
    而在《末代皇帝》這部片中,溥儀卻離我們那麼近,近到一伸手仿佛我們就能摸到他的衣袖,影片就以這樣近的一個距離完整地講述了他的一生,現實蒼白的令人不忍直視,但回憶飽滿得令人不斷回顧。溥儀是誰?中國最後的皇帝?滿族最後的希望?封建餘孽?日本手中的提線人偶?
  • 《末代皇帝》一部紀錄溥儀生平的電影
    沒錯,這部電影就是《末代皇帝》那麼這部動用如此大規模的電影,究竟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呢?和同類型的電影相比,這部電影又勝在哪裡,值得後人重新修繕將其上映呢?下面就來給大家講講《末代皇帝》這部電影吧。《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是由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一部劇情類型的電影,在1987年10月23日於義大利上映,後在2015年6月,《末代皇帝》這部電影的修復版在中國正式上映。
  • 豆瓣9.2分 電影《末代皇帝》
    文革的風風雨雨,在他身上留下了斑斑傷痕➥➥➥➥➥➥➥➥➥➥➥➥➥➥➥➥➥➥➥➥➥➥➥➥➥➥➥➥➥➥➥➥➥➥熱評我是先鍾情於《末代皇帝》的音樂,多年之後的現在才看的電影。那是還在讀書的時候,十分迷戀樸樺的FLASH動畫,她的作品《貓》則是我最喜歡的,講述了一個小貓歷經千辛萬苦找回媽媽靈魂故事,這個既簡單又幼稚的故事卻打動了很多人,我認為它的成功在於背景音樂。在勢不可擋的命運激流中,渺小無助的靈魂頑強地抗爭著,焦急卻無力。
  • 身不由己的人生︱電影《末代皇帝》
    電影:《末代皇帝》導演: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演員: 尊龍 / 陳衝 / 鄔君梅 / 彼得·奧圖爾 / 英若誠 / 更多
  • 《末代皇帝》三個時代的史詩,一個人的三重孤獨
    很難給這一部電影扣星,雖然這是一部外國導演拍的中國歷史片,但是絕對稱得上是史詩級的大作。從故事到鏡頭,從製作到拍攝,還有坂本龍一的配樂(是因為這個才才知道這部電影的),都非常驚豔。這是西方導演對中國歷史的奇妙想像,但融合了他對中國歷史的獨到理解。電影把溥儀的人生全貌通過交替敘述展現出來,一個始終被圈養在「牢籠」、始終被關在「門」後的皇帝。
  • 電影《末代皇帝》:拿下奧斯卡的它,到底有多不可思議?
    拍攝和歷史相關的電影作品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但是像《末代皇帝》這樣子的經典佳作可以說是少之又少,這一部電影拿下了9項大獎更是獲得了奧斯卡的獎項,這其中到底有多少不可思議的地方呢?這一部電影的導演來自義大利,這一次電影選擇拍攝的地方是故宮,這也是故宮在歷史上第一次為電影拍攝打開大門,從電影的畫面我們都能夠感受到濃濃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就連末代皇帝溥儀生平的場景都是實拍,可以說是非常的用心。
  • 時代的悲劇《末代皇帝》觀後感
    我很早就知道這個電影了,但是一直沒有敢去看,內心甚是牴觸。    零星的看到過幾個畫面,暗黃基調的畫面和那個幼小的孩子讓我產生一種恐懼,其實聽名字也知道這個電影並不令人開心,「末代」兩個字讓我產生一種無言的悲涼。而我向來是一個自私的人,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看一些喜劇、相聲、小品。
  • 電影《末代皇帝》觀感
    最近又重溫了一遍《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溥儀這個一生充滿爭議又有傳奇色彩的末代皇帝再次進入我的視野。這部由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拍攝的作品《末代皇帝》在豆瓣評分高達8.9,五星好評10w+值得一看!作為第一部進入紫禁城內拍攝的劇情片,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全力合作的電影,《末代皇帝》一舉獲得了奧斯卡9項大獎,成就了電影史上的一段傳奇!
  • 《末代皇帝》厚重的黃色燈光下——溥儀的一生
    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3歲就開始和至親分別。這次是在遊覽北京故宮之後,二刷的電影。以前一直覺得故宮很大很大,但是那天實地遊覽之後,再大的紫禁城也不過一個居所。想像3歲的溥儀至此便在那裡生活著,被圈進著。在觀看的過程中,電影裡投射著黃昏的光,一種古老而破舊的時代感貫穿著,溥儀始終在陰影中裡,沒有光。
  • 《末代皇帝》:從天子到囚徒,被囚禁的人生是時代的犧牲
    但是毫無疑問,結局最後是相當可觀的,1988年,《末代皇帝》獲得了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殊榮,僅僅就這一點,就足以打敗許多電影作品,而實際上,外國製作團隊的製作班底從一定的程度上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輔助。
  • 經典電影《末代皇帝》,如何堪稱中國歷史電影之最?
    這部電影的名字便是《末代皇帝》。該片於1987年10月23日在義大利上映,其3D修復版於2015年6月在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該片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本影片以精湛的場面調度、華麗的視覺景觀展現了溥儀在時代的洪流中,如何顛沛流離。
  • 唯一一部走進故宮拍攝的電影《末代皇帝》憑什麼火了30多年?
    影片中溥儀被還原成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末代皇帝的這個標籤。充分展示在歷史碾壓下人性的複雜形態,有扭曲,也有掙扎。歷史在個人身上的壓榨和侵蝕,幾乎是一個時代的心理縮影,與其說它講的是溥儀,不如說它講的是那個時代及時代籠罩背景下的人。在整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也加入和還原了很多歷史事件,更像是一項中國近現代史的影像復原工程。
  • 淺談《末代皇帝》:無可名狀的落寞,正是溥儀一生的寫照
    作為首部於紫禁城拍攝的西方電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的影史價值固然舉世無雙。除了戰績彪炳和世界級製作團隊,《末代皇帝》片更重要的是為西方揭穿了五千年來帝制的核心,也是甫改革開放後,中方對世界的示好表現。可是,以上的官腔委實未能真正回應《末代皇帝》片的價值和創作意圖。
  • 《末代皇帝》觀後感:溥儀是個怎樣的人?
    《末代皇帝》小巖看過很多遍,最近在機緣巧合下又重溫了這個部傳奇電影,感慨良多……《末代皇帝》中的溥儀是一個怎樣的人?溥儀是中國最後的一個皇帝,亦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奧斯卡金像獎九項大獎的《末代皇帝》詳細講述了中國那段時期的轉變和背景,例如從中國的帝王時代到中國被列強瓜分的時期,從中國幾千年來的世襲制度到封建時代的結束,又從中國人民尊崇皇帝的傳統思想到追求新時代、嚮往新思想的大革命,亦從政權的轉變,滿清到民國,國共內戰到抗日戰爭,最後到我軍解放全中國,都可以清楚看到中國文化的急劇轉變。
  • 如果可以,《末代皇帝》是我最想看的重映電影|24幀播映廳
    最近廣州的雨一直在下,總讓我想起和雨水有關的電影。比如那部我在飛機上看到睡過去的《紐約的一個雨天》,比如我的歌舞片啟蒙《雨中曲》,又比如最近在臺灣重映的《末代皇帝》。在雨中扔掉傘的文繡和坂本龍一的配樂《rain》,有多少文藝青年循環了一遍又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