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從天子到囚徒,被囚禁的人生是時代的犧牲

2020-12-01 夜蘭清幽

關於影片《末代皇帝》這部在1987年由外國人執導拍攝的關於中華歷史的影片,大部分知名影評人對於它的評價幾乎都是非常正面的,這也是國內電影比較少有的情況,一般來說,拋卻所謂的愛國情懷以及那些另類的眼光去評價這部電影的製作功底,多少會有人為導演貝納爾多感到有些擔心,這樣一部極其具有封建中國社會的獨一無二色彩的作品,交給外國的製作班底拍攝,是否有些題不對版?

但是毫無疑問,結局最後是相當可觀的,1988年,《末代皇帝》獲得了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殊榮,僅僅就這一點,就足以打敗許多電影作品,而實際上,外國製作團隊的製作班底從一定的程度上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輔助。

由於題材的電影角色的特殊性,國內的電影市場很難將這種封建色彩牢籠的壓迫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而電影本身角色的經歷和個性都是跌宕起伏有待揣摩的,在這一點上,導演貝納爾多可謂是下了狠功夫去理解這個角色。

一、溥儀的性格分析以及人生境遇

溥儀這個人,很難簡單地用好或壞來決定。他是皇帝,從表面上來看,立足於那個時代,她擁有了一切。但是他的皇帝生涯過得並不安穩,共和政府和日本人用外國大炮示威反對他。在五千年的歷史中,他是一個少有的三起三落的皇帝。他三次稱帝: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張勳復國時自稱皇帝,「滿洲國」自稱皇帝。

又有三次投降:投降中華民國,投降日本,投降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的來說,溥儀可以說是一個精力不足、沒有準確觀念的人,或者說是一個庸人,有點無知。是的,他也想做一些偉大的事情,他想過光復自己的民族和朝代,想過要將已經奄奄一息的大清王朝匡扶起來,但是他沒有這個能力,或者說,他根本沒有這個人身自由——那些親近他的人,只是想利用他。

對於溥儀本身的戰犯頂級是甲級戰犯,但是僅僅從他的所作所為和能力以及野心來看,說溥儀是甲級戰犯是高估了他。對於這個時代來說,他不過是一個王朝的犧牲品。王朝末期,總會有人身不由己地被推到前線,以某種方式粉碎這個王朝,以維持它最後的尊嚴。

回到電影。我認為這部電影最成功的部分是導演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從一個新的角度講述了溥儀的生活。在影片中,溥儀不再是我們一直理解的罪人,而是一個本性中帶著一絲善良的無知的俗人。他被歷史的潮流所左右,而他卻無能為力。

另外的一個角度上來評價這部電影,即電影美學的層次上,《末代皇帝》本身的電影美學造詣也是非常突出的,導演對光和影的運用都堪稱絕妙。影片幾乎完全在自然光下拍攝,採用了大量廣角拍攝。任何想學習攝影或錄像的人都應該好好看看這部電影,看看光線是如何用來表達角色的情緒的。貝託魯奇說:「在紫禁城,溥儀從來沒有得到過直射的陽光。」

「他總是在陰影裡。在他生命的這段時間裡,他的精神一直與外界隔絕。後來,隨著他從他的老師約翰斯頓那裡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們感到他身上的陽光越來越燦爛。漸漸地,光與影的戰鬥開始展開,因為意識與無意識在你體內戰鬥。在滿洲國的故事中,他被日本人扮演為傀儡皇帝,夢想著回到自己的帝國,影子幾乎回到了他的童年,後來在監獄裡,他才能夠回到了他自己的生活。

他知道的事情越多,光和影就越平衡,他應該在完美的平衡中,在流暢的音調中結束他的生命。我只希望一切順利。」在這裡,光象徵著開放和歡樂,而陰影象徵著封閉和憂鬱,而溥儀前半生和後半生的區別與起落,就非常明顯的通過這部電影表現的老兩口子,以一種間接的方式直觀的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溥儀的後半生,必然是與那個時代緊緊聯繫在一起的。那麼影片中展示的關於時代黑暗的一面——油膩膩的頭髮,大腹便便的紀律幹部,最瘋狂和最堅定不移的信仰,橫掃一切鬼神的小兵。這些東西在我們的電影中是絕對不可能看到的,因此從這個層次上來說,《末代皇帝》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固有的陳規和刻板印象。

影片開場的時間線鎖定在建國後,清朝推翻了滿洲傀儡皇帝溥儀作為戰犯從蘇聯被帶回來。沮喪之餘,他計劃在廁所結束自己的生命,卻被意外發現救,於是電影以閃回的方式回到了他的生活,講述了作為大清朝的宣統皇帝的溥儀的起起落落。

這部電影是根據老師莊士敦寫的《紫禁城的黃昏》改編,詳細參考了《我的前半生》等相關作品,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溥儀在電影中的形象和常識認知是完全不同的。在導演的眼中,這位曾被貼上罪人標籤、聲名狼藉的皇帝,變成了一個野心勃勃但又軟弱無能的平庸之輩,但是在導演的眼中,他知道溥儀充其量不過只是一個可憐至極的歷史的罪人貝託魯奇曾說過,「如果不是他對溥儀的同情,這部傳記片就不會拍出來。」

影片中的無數細節似乎證實了這一說法。從紫禁城到天津,從「滿洲國」到監獄,他反抗和鬥爭。然而,他的人生註定不像普通人那樣平庸,而是像普通人一樣自由。是那鮮紅的宮牆,是那根深蒂固的規則,是那恐懼和謊言的大網,是那個擁有一切卻有七年沒見過母親的孩子,把他捆在了一起。他望著前皇帝的妃子,轉身去找奶媽。

他的世界裡所謂的母親,就像宮外複雜的世界和短暫的童年一樣模糊對這個孩子來說,奶媽已經是他最為親近的人,但是奶媽是不能留在宮裡的,她代表的生活全然是宮外的生活,而溥儀要接受的是全新的生活。兩者是逆反而且不可共存的,就像新時代和舊時代的劃分一般涇渭分明,溥儀要告別自己的舊時代,迎來在紫禁城中隱忍無奈的生活了。

奶媽出了宮,溥儀一路上喊著她的名字,哭著讓自己的蝴蝶飛走了。但這隻蝴蝶並不是象徵著他對於母愛一種渴望和執著放棄,而是他對所謂的成長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更意味著他作為一個隱形的皇帝身份的崩潰。蝴蝶是孩提時代的溥儀,也是自由生活的嚮往,而宮外廣闊複雜的世界,給了他無限的想像,同時也成為了一種情感寄託。

只是這個時候的溥儀並不知道,自己的快樂和所有的希冀,最終也會如同這隻蝴蝶一樣翩翩飛縱,接下來的溥儀的人生,就要在牢固厚實的宮牆中慢慢度過。當太監撩起白布時,他從觸摸和翻滾中得到了無盡的快樂和自由。然而,白布一直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紫禁城是錢鍾書先生筆下的圍城,門外的兵士好奇地往裡看,裡面的兵士卻急於逃走,它空有一個富麗堂皇的外殼 ,裡面和根本卻完完全全已經腐朽不堪了。

不得不說,導演在意象的運用上是很到位的,一隻蝴蝶貫穿了整部電影,起到了一個完美的聚攏效果,將所有的時間線全部打理的非常清楚,而相對來說,這樣的意象在國內電影市場上現在或多或少也能夠看到相同的影子,實際上我們可以認為,在意象對於整個電影主線的牽引上,《末代皇帝》或多或少的在這個領域對於國內的電影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表率作用。

而事實上,這也恰好是國內電影的短板之一,在很多時候,由於過度的想要表達出整個電影的意圖和對於情節上的執著,在國產電影尤其是文藝片電影裡,經常會出現敘事生硬死板的一個通病,而沒有一定拍攝經驗和意識的導演,是無法做到完全將敘事和故事主線過度的十分自然,不留下一點人工痕跡的。

在這個程度上,《末代皇帝》無疑做出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在一隻小小的蝴蝶的貫穿下,整個電影的敘事情節也相應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補充,起到了一個非常具有過渡痕跡的作用,從溥儀進宮前到溥儀進宮後,蝴蝶的區別即是生活的區別,溥儀對於生活的迷茫和迷失,早已經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蝴蝶可以代表。

觀眾在此需要稍作理解的是,在溥儀進宮蝴蝶飛走時,就代表他唯一的精神自由也隨之而去,他徹底的成為了大清王朝以及時代的提線木偶,不能夠擁有獨立和自由的意志,只能在大清日復一日的頹喪和倒塌中最終失去自己作為一個完整獨立的人格存在的意義。

二、精神囚禁的世界

從常人的角度去理解溥儀這個人本身的性格,並不難發現,溥儀的性格並不是與常人有著很大出入的。歷史上出色或者說出名的君主,多多少少都有些真真假假的性格迥異的特點,比如說曹孟德的疑心,朱棣的暴戾和殘忍等。但是溥儀並不是一個獨特的人,或者換句話來說,身為皇帝的溥儀,坐在龍椅上受到群臣敬仰的場景更像是一個偷偷穿了父親衣服的孩子在被發現的時候的那份窘迫。

影片對於慈禧的刻畫也非常生動,就我個人的觀影體驗來說,「慈禧」這個角色給予人的一種直接感受是壓抑,在電影中,導演為慈禧這個角色設定的妝容本身就是壓抑的,她的臉上是白慘慘的胭脂盒水粉以及這些妝飾都無法掩蓋的皺紋,就像是這個搖搖欲墜的王朝還在進行對於自己的覆滅最後的搶救,因此,當慈禧這個角色出現在整個電影中的時候,整個電影的基調立刻變得沉重起來,溥儀本人的情感也逐漸的從童年轉到了現實的苦悶上。

滿朝文武都在仰望的,是一個位置,作為大清天子,他只是代為行使了這個位置的名譽,而不去擔當這個位置的責任。也許一開始,溥儀對於自己的宮中生活,仍然是抱有足夠的期待和幻想的,但是漸漸的,溥儀就會發現,自己的期待和幻想對於這個已經奄奄一息的王朝並沒有任何的作用,宮中的私塾學堂只教會了他讀書認字,並沒有教會他如何挽救於萬一。

因此,在夢想和信仰都被擱置的情況下,溥儀的世界觀已經接近崩塌,在此時,他的精神世界就是已經被囚禁的了。外人看他無限風光,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多麼可笑、多麼悲涼。

作為天子和皇帝生活的日子裡,溥儀是孤獨的,他的精神狀況始終是處於崩潰的邊緣,身居高位者也代表著孤獨和落寞,因此在最後十年的戰犯改造所改造的時候,溥儀的心態才終於得以調整回來,作為一個戰犯,雖然他的身份低微,也不受到其他人待見,但是對於溥儀來說,前半生他已經太過出類拔萃,今朝也只有一個泯然眾人矣的要求。他寧願拋棄所有的財富,去像一個普通人一樣生活。

皇帝,才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囚犯,《末代皇帝》對於溥儀精神世界的刻畫無疑是極其出色的,它作為一部電影,生動的還原歷史的同時還能夠做到使所有觀眾共情電影角色,沉淪在大清王朝的壓抑情緒和溥儀的悲哀中,從而去反應時代這個主題,本身就已經足夠有難度,更兼具導演對於整個 電影美學的計較與衡量,情節主線的推進與把控,都是本身即具有強烈的參考意義的,可以說,《末代皇帝》呼籲的是一個時代,也是一種精神狀態。

相關焦點

  • ​電影《末代皇帝》:在動蕩歷史中,窺見人性所歸處
    關鍵詞速寫「皇帝」這個身份,一直刻在溥儀的生命中,他對權力有著天生的嚮往,但在時代的斷面之前,卻由不得他選擇。溥儀一次又一次地被推上前臺「扮演」著皇權的代表,只因為他出生的特殊性,表面上佔據一切權力的他,卻一直在被利用。他受困於「皇帝」這個身份,如提線木偶一般,沒有機會擁有真正的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
  • 《大明風華》:朱祁鎮從皇帝、俘虜、囚徒再到皇帝,不改昏君本色
    明英宗朱祁鎮的一生充滿了傳奇的色彩,他經歷了從皇帝到俘虜再到囚徒最終再回到皇帝的寶座。在我國歷史上他是獨一份。 幼年即位 明英宗朱祁鎮出生於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母親是孫太后。宣德十年(公元1436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逝,年僅九歲的朱祁鎮即位。
  • 《末代皇帝》:未曾脫離樊籠的囚鳥
    他貴為大清皇帝,從小住在金鑾殿;他一生衣食無憂,比同時代很多人都要富貴清心;但他卻也做了一輩子的囚徒,在紫禁城在滿洲國在撫順管教所。最後只有那皇座下藏著的蟋蟀,還認得他是帝王。他就是末代皇帝溥儀!這是出生於義大利帕爾馬的貝納多·貝託魯奇於1987 年推出的《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的幾個鏡頭,但卻含義豐富的概括了溥儀的一生。影片以獨特的視角來審視古老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王溥儀的情愛與政治生活,極具哲理、人生意味。我們遺憾的是,我們的歷史卻被一個義大利人拍出了歷史的滄桑感和沉重感!
  • 亞洲美男演末代皇帝,女主戲裡戲外讓人討厭,陳凱歌跑龍套
    《末代皇帝》是義大利、英國、中國三家中外電影公司聯合出品,由尊龍、陳衝、鄔君梅、彼德·奧圖等主演的傳記電影。主演都非中國人,前三位是美籍華人。《末代皇帝》耗費近兩個半小時的時間,展現了溥儀60年時乖運拙的人生。
  • 《末代皇帝》經典之作
    在DY上刷到這部電影的片段,懷著好奇心在網上搜到了這部電影,看簡介,是外國導演拍的電影,評分也比較高,9.3的高分不多見。這部電影最經典的是表現末代皇帝的狂妄與無助,從孩童時期的我是天子,到青年時期的變革勇氣,再到老年時期的孤獨無助。
  • 《末代皇帝》世界電影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詩史巨片
    《末代皇帝》確實是世界電影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詩史巨片,豆瓣評分:9.3>《末代皇帝》是第一部在故宮取景的故事片,而且是完全清場移除護欄的取景都說:中國最後一個皇帝,無論誰當,都背負著巨大的蒼茫1908年慈禧太后歸西,愛新覺羅·
  • 《末代皇帝》影評:從君主到一無所有,劇情跌宕起伏
    《末代皇帝》這部經典電影,1987年上映時,正是這部傳記電影的主角,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宣統皇帝溥儀逝世20周年。即使30多年後的今天,再看這部電影,仍然是想了解溥儀一生,近代中國歷史變動,最佳的電影的選擇,而《末代皇帝》電影,無論劇情、演員、配樂,歷史本身等,都有相當多可討論的議題。《末代皇帝》電影,完整描述溥儀的一生,從清末、民國、抗日,再到文革時期,他的一生是近代中國的寫照,也是時代的悲劇,3歲登基,辛亥革命後,被袁世凱強逼退位。
  • 貝託魯奇的神作《末代皇帝》,其內核是中國歷史嗎?
    《末代皇帝》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與西方合作拍攝電影,它的誕生也是八十年代中國社會充滿強烈開放活力的象徵,是非常美好的時代記憶。不僅如此,這部電影即便在今天,在所有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獎的影片行列中,仍然有著罕見的特殊價值。
  • 《末代皇帝》電影推介
    電影《末代皇帝》推介說起《末代皇帝》這部電影,小編已不知明裡暗裡為多少人多少事推介過它了。該片囊括歷史事件眾多,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在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廢帝溥儀,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火車抵達中蘇邊境的滿洲裡火車站後,溥儀認為此去性命難保,便溜進衛生間企圖割腕自殺。
  • 時代背景下的人物——淺析電影《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是Acteurs Auteurs Associés (AAA)製作發行的一部電影,由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導演,尊龍、陳衝等主演,於1987年10月23日在義大利上映。該片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一生。
  • 今日電影推薦:末代皇帝
    它寫盡了中國末代皇帝溥儀曲折的一生。大致講的是1950年冬,溥儀(尊龍 飾)作為戰犯,被蘇聯押回中國。火車在到達滿洲裡車站時,溥儀認為自己此去性命難保,溜進火車衛生間企圖自殺。戰犯管理所所長發現情況異常急忙敲門,此時的溥儀陷入回憶。1908年冬,清宮世衛依照慈禧太后的旨意把3歲的溥儀從親王府帶進宮教養,準備接帝位。
  • 《末代皇帝》的幕後傳奇
    33年過去了,《末代皇帝》仍然是連接中國與世界電影的重要焊點。 它是西方最通行的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窗口,也是中國影人在西方電影世界尋找自我認知的鏡鑑。
  • 末代皇帝溥儀的悲慘一生
    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註定會不平凡,他的一生充滿著坎坷,無論是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還是電影《末代皇帝》,我們都可以看出這一代皇帝的艱辛與苦澀,溥儀三歲登基但是卻只當了三年皇帝就被趕下了臺。1912年隆裕皇太后以宣統帝的名義下《退位詔書》,不過這時的溥儀依舊不懂事,按照《滿清優待條例》中記載,他依舊有皇帝的尊號,居住在紫禁城,並且每年會給他400萬兩的白銀作為生活費,可是他似乎被囚禁一般。1917年張勳企圖復闢,將溥儀再次扶上皇位,可是沒過多久迫於形勢,溥儀再次被趕下臺。
  • 淺談《末代皇帝》:無可名狀的落寞,正是溥儀一生的寫照
    作為首部於紫禁城拍攝的西方電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的影史價值固然舉世無雙。除了戰績彪炳和世界級製作團隊,《末代皇帝》片更重要的是為西方揭穿了五千年來帝制的核心,也是甫改革開放後,中方對世界的示好表現。可是,以上的官腔委實未能真正回應《末代皇帝》片的價值和創作意圖。
  • 身不由己的人生︱電影《末代皇帝》
    唯一能住在這裡的是皇帝。他已經驅龍而去了。他今天死了。小溥儀,我將封你為萬年皇帝。」而後她死了,在朝暉中,天亮了。溥儀笑了,跌跌撞撞地走出屋子。萬年皇帝,一個牢籠,罩住他地一生。從一眼天真的孩子,到滄桑而冷漠的眼光。
  • 時代的悲劇《末代皇帝》觀後感
    隨便翻看了幾頁便開始學習太宰治的那種寫作手法,而我向來是一個對寫作沒有任何天賦的俗人,說不上心血來潮卻絕對算得上是無聊至極,在幾個推薦的電影中,我本打算找一部漫威大片來看看,找點靈感來寫點什麼,最後卻找到了這部《末代皇帝》。
  • 《末代皇帝》三個時代的史詩,一個人的三重孤獨
    從故事到鏡頭,從製作到拍攝,還有坂本龍一的配樂(是因為這個才才知道這部電影的),都非常驚豔。這是西方導演對中國歷史的奇妙想像,但融合了他對中國歷史的獨到理解。電影把溥儀的人生全貌通過交替敘述展現出來,一個始終被圈養在「牢籠」、始終被關在「門」後的皇帝。小時候被關在紫禁城門後,長大了被關在滿洲國日本人的門後,新中國時被關在監獄門後,電影很完整的顯示了他一生的坎坷,從輝煌到落魄,從不甘到釋然。
  • 《末代皇帝》印象深的臺詞
    《末代皇帝》印象深的臺詞我總以為我恨這裡,現在,我卻害怕離開她不是我的奶媽,她是我的蝴蝶。 在紫禁城內您永遠是皇帝,但在外面不是。一個被人高呼萬歲的天子,卻從未主宰過自己的命運。每個人都在利用他,甚至連自殺都做不到,時代在無情地碾壓他,雖然每個人都是浮萍,都有自己陷入囹圄的地方, 但在歷史的大是大非面前,不能強行顛倒黑白...
  • 《末代皇帝》·伯納多·貝託魯奇·紫禁城的黃昏
    1987年,他在北京拍攝了經典電影《末代皇帝》,該片是歷史上首部獲準進入北京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也是1949年以來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全力合作的關於中國的西方電影。很多年後,在 DGA Quarterly 主編 James Greenberg 的一篇文章中,貝納多·貝託魯奇詳細談了《末代皇帝》在故宮內的一些拍攝,包括場景的調控、小演員的把控、鏡頭語言的設置。
  • 末代皇帝:寫盡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悲與涼
    《末代皇帝》是中國第一部獲準在故宮以實景拍攝,並以真人傳記為原型的電影,它是中國建國後第一部官方參與的中西合拍片,在1987年由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影片不但完美地呈現出了紫禁城百年前的風貌,那些斑駁的城牆和百年的滄桑,在鏡頭中的古樸與厚重,是無論建造多麼逼真宏大的影視城,也絕對無法復刻的。此片在今年5月份在臺灣重新上映,重映兩天,就登頂首周末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