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過去了,《末代皇帝》仍然是連接中國與世界電影的重要焊點。
它是西方最通行的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窗口,也是中國影人在西方電影世界尋找自我認知的鏡鑑。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遍這部在中西方歷史上都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電影,看看義大利電影大師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如何締造幕後傳奇。
紫禁城內實景拍攝
要說起《末代皇帝》中最大膽、最值得一提的鏡頭,還要數片中幼小溥儀的登基大典。此鏡頭乃真正意義上唯一進入太和殿內部完成拍攝的影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個拍攝要求被提出時,中國政府當然是慎之又慎地對待(俗稱金鑾殿的太和殿,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歷經幾個世紀,作為皇權的象徵見證歷史,不可在保護方面有所疏忽。
推車、搖臂和燈光設備會給宮殿帶來潛藏的撞擊和火災風險,權衡之後,最終這個段落僅由一名攝影師使用斯坦尼康拍攝完成。
貝託魯奇說:"如果我們那天沒有去太和殿實拍,影片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專注於建築規制的朱老難以接受貝託魯奇的創造。但在這個西方藝術家眼中,敘事和表達顯然比一板一眼刻意復現更加重要。
片中的剛被欽點的小溥儀自顧自離開母親,來到了一個仿若陰間的場所。這個理論上應是慈寧宮的地點竟然煙霧繚繞,數十宮女太監著詭異袍服垂手而立。
小溥儀觀察著殿內面目猙獰的羅漢像,一路小跑到奄奄一息的慈禧身前,看到旁邊的鍋裡燉著一隻仍然沒有死透的烏龜。
在這樣離奇的場景當中,面如白紙的慈禧幾乎可以說是突兀地對眼前的孩子展開一段獨白,然後仰面死去。
貝託魯奇故意使用了大量魔幻、詭異、不合邏輯甚至令人不適的氛圍,來營造幼小溥儀眼中的這段回憶。
華人影星盧燕扮演的慈禧身上這套服裝大概有50磅重,因為所有刺繡都由蠟雕刻,然後鑄鋁,最後再鍍金。據說盧燕在完成這場戲後就病倒了。
為了實現奇幻感,攝影用了約 12mm 的廣角鏡拍攝這個場景,並精心設計布光來表現盤龍柱等等細節。
美術指導Ferdinando Scarfiotti在各地不同寺廟中找到兩三種元素,整合在這個並不存在的空間之中。
影片參考了大量慈禧生前裝扮成觀世音菩薩的照片,仿照圖中侍女的模樣為這場戲的群眾演員設計服裝。
布光和色彩
《末代皇帝》的攝影指導維託裡奧·斯託拉羅在片中直接使用或者高超模擬自然光,拍攝出故宮古樸莊嚴的美感和東方韻味,其高超技巧和通過布光、色調所傳達出的情緒為電影迷與攝影愛好者津津樂道。
斯託拉羅認為在影片《末代皇帝》中,光代表知識,光線投到人物身上產生陰影,象徵著對人潛意識的挖掘。
他談到影片《末代皇帝》的光線整體構思的時候說:「中國的皇帝生活在特定的界限——城牆之內,總處在屋頂、陽傘的陰影下,所以我們為影片確立了一種半陰影的基調。而光,則體現出一種自由精神。」
影片中光象徵著知覺的一部分, 陰影象徵著潛意識的一部分。
在紫禁城裡的階段, 溥儀在精神上一直是與外界隔絕的, 他幾乎始終處在成人、圍牆、柱子、屋簷的陰影裡, 這陰影其實是時空囚禁和壓抑的隱喻。
當私人教師莊士頓進人皇宮, 給溥儀上課, 溥儀不斷獲得知識, 便不斷獲得光線, 去掙脫時空的囚困。
在不斷獲得即對自我逐漸認識的過程中, 象徵潛意識的陰影範圍也在擴大。
因此, 他在滿洲國時, 陰影部分戰勝光的部分, 溥儀完全被陰影所籠罩, 氣氛主要以陰天和晝夜交界的傍晚為主;
而在撫順監獄裡被改造時, 光與陰影不再對立, 而是趨於融合, 影調也變得明快, 意味著人物在自我分析和接受自我的心理運動過程中, 對自我與潛意識進行著知識性的探索。
最後, 溥儀到花園工作, 在這個自由、開放的空間裡, 光與陰影的對立趨於平衡。
影片用光線的結構、組織、運動和變化, 展現出不同時空的不同氣氛和寓意, 同時表現了溥儀的心理變化過程。
據說《末代皇帝》大部分日戲,都是在傳說中攝影的「魔幻時光」裡面拍攝的。
在日出和日落的時候,陽光在大氣層中的傳播距離較白天其他時段長,大氣會對陽光進行散射,而紅橙光的波長較長,難以被散射,紫、藍等較短波長較容易被散射,所以日出日落時太陽呈現紅色。
開場的紅色血液引發了一段很長的閃回,溥儀經歷了人生的紅(出生以及在婚禮之夜再次出現)、橙(童年)、黃(看到朝拜皇帝的人)、綠(西洋汽車)、藍(在計程車裡)、靛(宮殿)以及紫(放片室)。
最後,「畢業典禮」上的雪將所有顏色結合成了白色。
紅色:影片開始在長春火車站,溥儀割腕。象徵開始,出生,新生。從這個鏡頭開始閃回到1908年。
這裡很有意思,四面的羅漢有一半是電影道具的雕塑,一半是真人。
橘黃:影片開始在醇王府和多初的紫禁城,象徵家。
黃色:象徵意識,皇帝,太陽。紫禁城只有前三種顏色因為紫禁城的脫離現實,停滯和不真實性。
綠色:象徵知識。莊士敦的自行車和帽子。
白色:溥儀的皇帝生涯和獄中生活都來到了終點。他已經完成了他的內心旅程,將所有的情感和見聞都匯聚了起來。
將所有顏色結合在一起,得到的就是白色。電影的結尾是溥儀奇幻般地重回紫禁城。最後這部分是充滿生機的自然主義風格,它涵蓋了色譜中的所有顏色。
貝託魯奇說:"我用光來表達溥儀人生的不同階段。紅色是血液的顏色,它作為閃回的開端,隨著城門的打開而切入。橙色是溫暖的顏色,作為代表家庭和紫禁城的色調。黃色是皇帝的身份象徵,也是太陽的顏色。綠色是教師的自行車和帽子的顏色,代表著知識。」
不過,紫禁城中只有前三種顏色,因為它僅僅是現實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