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對於多數煲劇黨而言,就像一支望遠鏡,它讓我們遠遠瞥見了,喧囂繁華的香港塵世。
在這個望遠鏡裡,颯爽英姿的阿Sir、Madam永遠穿著光鮮亮麗,妙手仁心的醫生、護士,永遠職業幹練,當然我們也在望遠鏡裡,見識了珠光寶氣的奢華,也領略了浮誇世界的豪門恩怨。
但這些浮華背後,那些更貼近香港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我們並不多見。
而正在熱播的《香港愛情故事》,給了我們一個下沉到底層生活的視角,它以一種煙火氣十足的表達方式,為觀眾講述了最貼近普通香港民眾的生活。這部劇的一個核心話題元素,就是香港民眾的住房問題。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地少人多的現狀早已是大多數香港民眾所直面的現實問題,有網友表示,「看了這部劇才知道,並不是所有的香港人,都生活在遍地精英的tvb劇裡。」截至目前,這部並沒有大咖加盟的港劇,因為十足的「港味」,在豆瓣上已經收穫了8.9分的好成績,還有觀眾贊為2020年度的「tvb劇之光」。
普通港人的悲歡離合,講述接地氣的「蝸居」生活
《香港愛情故事》其實更契合的名字應該是「香港故事」,因為愛情只是故事的細節,有些故事,比愛情更沉重。
在劇中,住在公屋的一家五口,父與母,一兄兩妹,各有情事,各有心事:父親一輩子秉持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從不會表達情感對妻子孩子都十分冷漠,隨著孩子們逐漸長大,情感沒有漸濃,反而越來越寡淡,老夫老妻的婚姻也走到了崩潰邊緣;父母之下,子女的生活同樣充滿糾結,大兒子子郎年過三十,雖然有穩定的感情,但迫於生活壓力,他只得與父母蝸居生活,他想搬離,但高昂的生活成本壓著他喘不過氣來;大女兒子欣受夠父親的「統治」早早搬出家,而衝破束縛,做自由的自己,也成為她的人生準則;小女兒子婷是名網紅,為了努力維護著自己的光鮮形象,她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哪怕家人就在眼前吵得不可開交……
歲月靜好,是這家人給予外界的印象,但實際上,在這座城市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間,在那些浮華喧囂的霓虹閃爍裡,那些被生活困頓的人們,不得不像螻蟻一般,被生活驅馳,被歲月打磨,他們把自己的情感、理想、追求都困在狹窄的樓宇中,也正因為如此,人和人有著更多的複雜關係。
筆觸幽默諷刺,但落筆處卻是真實深刻的生活本相
生活奔波苦,一日不得閒。《香港愛情故事》在講述這一家人的困頓生活時,筆觸還是十分幽默諷刺的,比如頻頻發生尷尬的「情感需求」,再比如情感早就寡淡的父母去離婚,原本以為就是領一張離婚證,結果到了法律諮詢處一問,要離婚還要先分居一年,本來就是一家人的蝸居生活,哪裡還有可能去找到半片磚瓦來分居?於是沒有房子的夫妻,甚至連婚都離不成了……
如果單獨拆解看這一家人的情感生活,它其實就是不同身份年齡的香港人,在選擇感情對象、選擇感情模式、選擇生活方式等各個維度的差異變化。但倘若縱向觀察,則得以一窺普通香港人一生之中不同階段的婚戀狀態,至此,「香港愛情故事」極強的社會代表性就在劇中以概括性的形式被描摹出來了。
雖然故事的表現手法很幽默和諷刺,但它落腳的視點,卻是真實的民眾生活。在這個現實故事裡,我們不見了往日TVB劇裡,精緻的高樓大廈,取而代之的是公屋、時鐘酒店、膠囊房等接地氣的場所,在這群普通人的平淡的生活,透露著辛酸,辛酸裡又有著搞笑,即使生活再苦,也要從中尋找小確幸。
「港劇沒落」之下,總有一些堅守者在捍衛那個時代的聲音
近幾年來,「港劇沒落」的聲音越來越成為業內的關注的話題,甚至在很多人看來,這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隨著實力演員流失、王牌製作團隊出走,以前是「生產大戶」的港劇市場,門前冷落車馬稀的局面,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不過即便是面對青黃不接的檔口,這個生命力旺盛的市場,仍有源源不斷的港劇產出,不能拼製作和明星班底,或許「小而美」的港劇,也是另外一條出路,比如這次的《香港愛情故事》。
《香港愛情故事》也不同於近年來熱播的《使徒行者》《鐵探》等劇集,後者雖然也有著港劇血液,但同時它也是內地資本進局助推的成果,原滋原味的《香港愛情故事》應該是在這種合拍風潮下,殺出重圍的一匹黑馬。
《香港愛情故事》的口碑成功,其實也在告訴行業一個訊息,那就是即便是風光再如何消散,在港劇的市場裡,依然有一批執著的堅守者,在捍衛著那個港劇巔峰時期的尊嚴。此外,就是在真正的市場一線,也依然有一批有實力和才華的創作者,等待資本的垂青。港劇市場與內地市場的合作,已經越來越成熟,但對於整個行業而言,港劇在內地市場的核心競爭力,或許不僅僅是那些觀眾熟識的明星面孔,對生活鞭辟入裡地還原和刻畫,應該也是值得市場去挖掘和堅守的價值。
瀟湘晨報記者周詩浩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