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除了令人窒息的高溫,還有一種讓人心悸的自然現象:雷電。雷雨天氣,從窗簾的邊緣鑽進來的耀眼電光,以及仿佛響在耳邊的隆隆雷聲,我即使待在房子裡,依然無法安心。在憤怒的大自然面前,我是如此的渺小,小到直視雷電的勇氣都沒有。
閃電是什麼樣子的?雖然我不敢親自觀看,但是數以億級的人類之中,終究還是有不畏強權的勇士,揭開了雷電的神秘面紗。於是,在小學生的課本上,閃電呈現為紫色,長長的,是天空的裂縫。可是,你看見過球狀的閃電嗎?
能夠自由穿梭任何物體,能在一瞬間將人變成飛灰,並且有選擇性地攻擊目標……這就是球形閃電。它像一個神秘的幽靈,引誘著我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劉慈欣的《三體前傳:球狀閃電》。
《三體》早以如雷貫耳,但是畏懼於它的盛名以及巨大的篇幅,一直沒有勇氣翻開。最近看了太多的人生感悟和心靈雞湯文,迫切需要改變一下閱讀風格,便打開了這本書。誰知一發不可收拾,不到兩天就看完了。這樣全身心地投入一本書的感覺,很奇妙。完全沉浸在書中的世界,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上一次有這種感覺,還是讀《白鹿原》的時候。
當讀完整本書之後,再回過頭來看「序曲」,發現爸爸真是一個「哲學家」。爸爸說,「過一個美妙的人生並不難,選擇一個公認的世界難題,投入全部身心鑽研,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不知不覺的專注中,一輩子也就過去了」。
林云為了她的新概念武器,丁儀為了偉大的物理學,而「我」的一生,都與這個奪走「我」的父母的、神秘的球狀閃電相伴前行。
人活一世,只是為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種物體,這樣的專注和純粹,讓人欽佩的同時也容易讓人膽寒。
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中庸思想告訴我們,凡事不要走極端。因為極端的近義詞是偏執。
儘管我是一個無神論者,但是同樣無法否認,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以現有的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在這些神秘事件的背後,究竟存在著怎樣的真相?以往我從來不會去注意,去深思的很多東西,突然出現在我的腦海之中。我同時也意識到,站在宇宙的視野反觀自我,一個人真的很渺小。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可能只是一種客觀描述,也並沒有貶低人類的意思。既然自身都是如此的渺小,哪些現如今困擾著我的種種問題,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
讀完這本書的另一個收穫是:我改變了對死亡的看法。
作為一個物理水平幾乎為零的人來說,雖然很難理解「量子態」、「坍縮」等等專業名稱,但是並不妨礙我理解:被球狀閃電殺死的人,依然以另一種形式「活」在我們的身邊。
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在現實生活中,那些離開我們的人,其實並沒有走遠,一直在默默地注視著我們,只是當我們「看見」他們的前一秒,他們「坍縮」為了我們看不見的狀態?
這麼一想,死亡也就不再可怕了。
故事最後出現的量子玫瑰,雖然看不見它美麗的形態,但是卻能夠在不經意間嗅到它的花香,給「我」平淡的生活帶來一種精神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