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一部電影《少林寺》,為什麼在當時能風靡全國?
1982年2月1日上映的電影《少林寺》一經上映,便火遍全國,一首插曲《牧羊曲》唱遍大江南北,飾演男主角覺遠的李連杰一夜之間一炮而紅。影片發生隋朝末年,圍繞「覺遠」這個角色講述了一個維護正義、弘揚民族精神的俠義故事。即使放到今日來看來聽,無論是影片還是插曲,依舊是經典遠勝於當下的一些票房之作了。《少林寺》為什麼能在當時風靡全國呢
影片《少林寺》在當年一毛錢一張電影票的時代創下了上億的票房,在濟南,最高票價竟然炒到了10元錢,整整翻了100倍。影片故事發生在隋唐年間,小虎為報父仇拜武僧為師,習武少林,報仇之後落髮為沙彌。由於當時特效技術的不發達以及主創人員的要求,《少林寺》一反舊式武術片中表演性質的花架子,代之以「真打真摔」的功夫展示,螳螂拳、地趟拳、醉劍、醉棍等一招一式都讓觀眾眼花繚亂,大開眼界。
不過,當日拍攝此影片,製片人、導演所關注的點更在於如何更好的展現畫面,音效特效要怎樣協調搭配才能發揮出該有的作用,乃至演員都是真功夫上陣,沒有什麼替身,也沒有什麼做假。拍出來的影片樸實而打動人心,演員的武打真實精彩,表情眼神到位演繹相當出色。加上當時80年代國人的娛樂觀影渠道少,自然更關注電影市場。
可以說,《少林寺》是香港和內地第一部成功的合拍片。2011年,由陳木勝執導,劉德華、成龍、吳京等人主演的《新少林寺》上映,影響力雖然不可與老版同日而語,但從中也可以看到「合拍」模式不斷成熟和升級的縮影。它們,或許可以作為中國電影工業發展史上令人回味的註腳。
1982年,不管是城鎮還是農村,大半個中國都在看《少林寺》。很多人自己買票看一遍,學校包場看了一遍,生產隊包場又看一遍,3刷4刷很常見! 1982年,人們的工資才20塊,現在工資至少2000起。按照工資來看的話,1982年的1塊錢,相當於現在的100塊。1.6億票房,相當於現在的160億。
按照購買力計算的話,有機構統計,1982年的1塊錢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70塊,1982年的1.6億票房,相當於現在的112億。按照票價來看的話,1982年一張電影票1毛錢,而現在一張票30元左右,1982年的1.6億票房,相當於現在的480億。不管這麼算,1982年的1.6億票房,在中國電影史上,都是一個奇蹟般的存在。
當年拍攝《少林寺》的李連杰只有17歲,少林寺也還只是一座落寞破敗的寺廟,而如今李連杰臉上卻已經布滿滄桑,少林寺也成為了旅遊勝地。《少林寺》的成功,其實是生逢其時,難以複製,曾經的《少林寺》出了個李連杰,而同是講述愛國情懷的《戰狼2》捧出了一個吳京。但願我國電影市場越來越昌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