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很多能言善辯的學士,周遊列國,他們以一張嘴讓黑白顛倒,顛覆乾坤,如蘇秦張儀等人;也有權勢滔天者,指鹿為馬,翻雲覆雨,如趙高嚴嵩等;只有真正擁有智慧的人,才能在眾多的蒙蔽中通達,保持清醒,並採取相應的對策,不用滔滔不絕,僅僅幾句話就可能反敗為勝。
唐朝時,有一個叫崔思竟的人,在歷史上他只是一名無名小卒,但是寂寂無名的他智商並不比那些名人差。某一天,有人狀告崔思竟的親戚崔宣有謀反之心,當時武則天執政,武則天最痛恨的便是謀反的人,因此,崔思竟的親戚立馬被逮捕入獄,主審官是御史大夫張行岌。
匿名舉報的人也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先引誘崔宣的一個小妾,把她關起來,然後放出話,說崔宣的小妾要舉報他,被他發現後殺人滅口。
主審官尋找崔宣小妾未果,屍體也沒打撈到,而原告被告又各執一詞,張行岌兩眼一抹黑,上面催得又緊,他急得團團轉。女皇帝見催了那麼多次都不見結果,斥責張行岌辦事不力,讓他重新再審,而再審的結果依舊如此,於是想著快點結案,保命要緊。
女皇帝看到結案文書,雷霆震怒,說如果崔宣的小妾真的死了,那麼真相昭然若揭,崔宣確實想要謀反,但是現在關鍵人物小妾現在都還沒找到,把她當傻子一樣糊弄。
張行岌非常害怕,於是將被告人的親戚崔思竟也拉下了水,逼迫他尋找崔宣的小妾。崔思竟看破有人故意設計自家親戚,於是想出一個絕妙的計策。
他在大街最為熱鬧繁華的地方張貼一則尋人啟事,把崔宣小妾藏起來或者知道其在哪的人重重有賞,很多人對此議論紛紛,包括崔宣家裡的人,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公開尋人,肯定會打草驚蛇,適得其反。
而崔思竟卻不以為然,他要做的就是打草驚蛇,等待獵物自己上套。
可幾天過去了,案情毫無進展,很多人覺得崔思竟蠢,開始相信崔宣真的想要謀反。謀反可是誅九族的大罪,而就在崔家人心惶惶的時候,崔思竟當著眾人的面對崔宣的老婆說:「準備布匹,我要去僱傭刺客刺殺陷害崔宣的人。」
眾人震驚,但是崔思竟什麼也沒說,次日早上,崔思竟躲在門口的石像後面,看到有一人悄悄出了門。崔思竟偷偷跟在後面,一直到一戶人家,聽到報信人和戶主人的對話,崔思竟斷定戶主便是匿名狀告崔宣的人。而通風報信的人便是崔思竟家一個寄宿的客人。
崔思竟怒不可遏,拉著恩將仇報的客人去天橋大罵,通過一番指責和利誘,說服客人作證。客人非常懊悔,當即帶著崔思竟找到原告,在原告家尋到了失蹤多日的小妾,最終崔宣無罪,崔家免遭一劫。
一個被救濟的客人都會背叛,不知感恩,那麼其他門客呢?
俗話說得好,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我們周圍都是形形色色的人,辨識人性,是我們踏入社會的必修課,然倘若有大智慧的人,不僅能善辨人性,還能在身陷囹圄的時候,憑藉著才智反敗為勝,故事裡的崔思竟就是這樣的人。
讀這樣故事,是不是有種酣暢淋漓地的感覺,故事好玩,也發人深省,給人啟迪。
古人智慧集一書《智囊》,該書中記載了很多這樣有意思的故事,通過人物事跡深度剖析古人的智慧。《智囊》的作者馮夢龍,一生博覽群書,見多識廣,他編纂過很多奇書,流傳至今。而《智囊》算是集大成者,流傳最為廣泛的一本書。
這本書涉及的範圍不僅僅是權謀和官場還有其他諸多方面。千古智謀第一奇人的曾國藩曾徹夜通讀《智囊》,他說這本書不僅教會他官場的道理,讓他平步青雲,也教會了他如何看懂人心,如何用兵,如何理財等等。戊戌六公子之一的梁啓超對《智囊》一書的評價就極高,奉為寶典。
可以說從古至今,上至皇帝下至官員甚至普通學子,都對其愛不釋手,它是學子們在社會立身處世的基礎,也是他們書庫中必備的一本書。
智慧永遠不會落伍,如今的我們身處職場漩渦,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何辨人識人,如何一句話出其不意地推翻別人的算計自保,如何提升自己,立足職場,立足社會,或許你能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所以,我建議大家讀一讀這一白話注釋版本的《智囊全集》,內容完整,作者評論分析鞭辟入裡,給人以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