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中的智慧,讀史使人明智,史書中的獨特魅力

2021-01-18 阿徐說

歷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歷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記憶,我們要學會梳理和分析歷史,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避免以前人犯過的錯誤在自己身上重蹈覆轍。有一句話就叫「讀書使人明智」,並不是說只要多讀幾本史書就會變得聰明,沒有那麼簡單。讀史書的關鍵就在於領悟,要能領悟其中的道理,使其變成自己的智慧。在自己遇到相同的困難時,能夠應對的方法。要知道我們將要經歷的各種困難,都曾經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形式發生過。

史記

所以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本史書,它有著「帝王之書」之稱,那就是《資治通鑑》。《資治通鑑》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經典著作,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編年體通史,和《史記》並稱為中國史學史上的兩大巔峰著作。它所記載的歷史跨度,長達一千多年,這部偉大的著作是由司馬光和三位優秀的助手,耗時長達19年完成的,這還只是開始編寫之後的時間,還不包括之前的準備時間。所以想要真正領悟《資治通鑑》中的精髓,需要很長的時間,光是粗略的看完,可能就要幾個月的時間,而要想完全領悟整本書,那麼可能需要幾年或者幾十年,甚至要用一生的時間。

資治通鑑

而這本著作,講述的是歷朝歷代許許多多不同的人身上發生的故事,而這些不同的人,全是代表著中國歷史的人物,發生的事也代表著中國古代社會。而我們可以從這些人和這些事中領悟、學習到其中的智慧,在我們遇到時,就有了經驗。推薦大家閱讀史書就是為了讓大家獲得能夠運用到實踐中的知識。

資治通鑑

在讀完資治通鑑之後,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人不要懷著僥倖心理,對自己掌握之外的人和事抱有幻想。總是懷著「應該不會發生」的僥倖心理,最終就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資治通鑑》是由北宋的第六位皇帝宋神宗命名的,宋神宗是以「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來給資治通鑑命名的。意思就是以往事作為借鑑,是有利於治理國家的方法。並且宋神宗在御製序言中說:「惟其是非不謬於聖人,褒貶出於至當,則良史之才矣」。是非明確,褒貶恰當,我們在閱讀時也應該懷著對先輩的敬意。由於年代的不同,我們在閱讀時,一定會發現與很多現代觀念不同的地方,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去分辨與領悟了。

資治通鑑

我在讀完《資治通鑑》後感觸良多,千年之間發生的事,就像是一個循環,一個輪迴。有多少人能夠真正記住前車之鑑呢?無數的人都在重蹈覆轍。《資治通鑑》是以記載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在讀完之後能夠學到很多權術與陰謀,為官從政之道。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生在現在這個和平年代學習這些戰爭年代的東西沒有,這就大錯特錯。生活其實就和打仗一樣,我們從史書中學習到的就是生存的智慧。看史書其實就像是在看下棋,如果你只是去看他人隨便下一場棋,對你來說並沒有什麼意義,但是如果你在他人下棋時,去觀察他哪步下的好,哪步下得不好,並且思考如果是你自己你會怎麼去下。那麼你對於下棋就能下得更好了。

圍棋

如果要說《資治通鑑》最值得推薦的地方,那就是《資治通鑑》對於現實中的作用。我們知道,很多領導都喜歡讀歷史,其中的原因無非是代入其中,學習歷史上的那些前輩的思維方式,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知道歷史不會重複,但是我們常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我們讀史書就是為了學習歷史,學以致用,學會了古人的智慧和思維就不會拘泥了。當然史書對於每個人的幫助都是不同的,關鍵在於每個人對於其中觀點的理解,和自己的舉一反三能力。

資治通鑑

歷史的魅力就在於此,歷史看似從不會重複,但其實歷史中的細節都是一樣的,只要能夠學會古人的思維方式,那麼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在,都能夠有所作為。而我認為,史書的魅力就在於每個人能夠從中收穫的智慧與感悟都是不同的,因為每個人的經歷與生活環境都是沒不同,所以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處理方式也會有所偏差。那麼對於史書的理解和運用都是會存在區別的。有人問要讀懂《資治通鑑》到底要多久,我認為這本書永遠都讀不懂,因為隨著我們自己本身的變化,每次在讀它的時候,所獲得的感悟都是不同的。

相關焦點

  • 讀史使人明智,學習《三十六計》中的智慧,更好地面對困難
    讀史使人明智,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我國古代的兵書《三十六計》,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但是對於這本書,也存在著不少的爭議,有人認為這本書不適合兒童閱讀,因為其中講的都是關於成年人的陰謀詭計,會對兒童的思想帶來影響。
  • 權謀教科書《資治通鑑》,書中一小事,講透多少女人的心機!
    權謀教科書《資治通鑑》,作為我的「睡前宵夜」,經常讓我「寢食難安」,書中一小事,誅殺十餘人,講透多少女人的心機!當然對於我這樣的人來說,讀書是我最大的愛好,讀書能帶給我許多的樂趣,並且能開啟我的智慧,尤其是讀歷史書,能讓我們從歷史的教訓中總結出經驗,並把這些經驗為己所用,就能幫助自己少走彎路,而在眾多的歷史書當中,有一部歷史巨著,它被稱為「帝王之書」,這部書就是《資治通鑑》!
  • 為何說讀《資治通鑑》的人很可怕,必將大有作為?原來裡面藏智慧
    《資治通鑑》,是史書,更是古人智慧的寶藏,有修身齊家、做人處世之道,曾國藩讀數遍,稱它「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如《資治通鑑》講唐太宗用人之道:「用人如器,各取所長」,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樣,要能揚長棄短,量才而用。
  • 教育部制定閱讀書目《資治通鑑》,有哪些優點?
    在史記裡面,列傳專為有貢獻的個人所寫,七十列傳除了前兩篇是戰國之前,剩下的人物記載全部是戰國之後(老子韓非列傳中的老子,應該是戰國時期的人),這和宋代當時的人才起於布衣也有相似之處。二、材料的取捨資治通鑑以正史為主要骨幹,徵引的材料多達三百多種。司馬光在材料的取捨方面,並不過於信任正史,剔除了很多浪漫色彩的元素。
  • 今讀《資治通鑑》應達到三重境界
    作者期待讀者,尤其是領導幹部,能從讀史中,在如何選人、用人、培養人等方面有所啟發和借鑑。張國剛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作為非專業工作者,讀史可能會有一些障礙,他試圖通過本書為普通讀者提供一些閱讀幫助。  優秀的領導能夠團結優秀的人才  遼寧日報:《資治通鑑》是國人廣為推崇的史書,您如何總結這本書的特點?
  • 《資治通鑑》只有帝王才能讀嗎?其實並不見得,老百姓也同樣適用
    梁啓超曾經說過《資治通鑑》成功的原因在於編寫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寫給皇帝看,《資治通鑑》也被稱為「帝王的教科書」,此書成書於北宋,據說在南宋的時候只能皇帝和太子才能看,別的皇子或者大臣看了都有謀反之嫌,會招惹來殺身之禍。但是是時至今日,《資治通鑑》已經在市面上流傳開來,但是還是有些人認為只要有帝王讀了才對自己有用,其實不是這樣的。
  • 張國剛 |讀《資治通鑑》的三篇序言
    司馬光的書還沒有寫好,他就寫好了序言,而且在序言中,大發感慨:「朕惟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剛健篤實,輝光日新。」《詩》《書》《春秋》無不重視讀史,「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跡,存王道之正,垂鑑於後世者也」。
  • 為何偉人們愛讀《資治通鑑》?書中蘊含的道理,至今受用!
    除了《史記》以外,最值得讀的書恐怕非《資治通鑑》莫屬!《資治通鑑》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資於治道」,從古至今,此書便是「帝王之術」的起源。《資治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約300萬字。
  •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樣讀《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介紹》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學著作,甚至可以說一部輝煌的史書,然而正如俗語所云,曲高和寡,好的,並不一定就是適合更多的人閱讀的,至少不一定是誰一上來就能讀、就能讀得下去並讀得出興味來的書籍
  • 《資治通鑑》:楊貴妃與安祿山一起吃飯,夜宿寢宮,讓人浮想聯翩
    人們常說「自古紅顏多薄命」,這句話聽起來無不讓人感到傷感,要說美人薄命最典型的例子那就當屬「楊貴妃」了。民間對於楊貴妃的傳言有很多,什麼對於楊貴妃的體重之謎,楊貴妃究竟有多美,楊貴妃的種種猜測,都隨著這位美人的作古而煙消雲散,成了一個謎團。
  • 《資治通鑑》中的經典名言警句,洞見古人智慧精華!
    《資治通鑑》是北宋司馬光耗時近20年主編的一部極其重要的史書。從周威烈王寫到五代後周世宗,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清人王鳴盛一句話概括為:「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一、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 讀歷史,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所以,這部書專門寫給後人,從歷史人物中學習智慧,吸取教訓。通過歷朝歷代的的興衰歷史,懂得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幫助我們獲得人生智慧。在中國歷史上,無數人都熟讀此書。清代的顧炎武在《日知錄·著書之難》中曾說:(《資治通鑑》和《文獻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清代學者王鳴盛更讚嘆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 史記啟示 | 商鞅(中):徒木立信(人之所助者,信也)
    人之所助者,信也:借用司馬光對「信」的論述,善為家者不欺其親,反之則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得不償失。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
  • 為什麼說讀懂《資治通鑑》的人很可怕?建議你先讀讀這3句話
    如果只讀一部中國的史書,相信很多人會選《資治通鑑》,至少它是我的首選。《資治通鑑》跨越中國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史學巨著。無論是權力的更迭、施政的得失,還是制度的演變、人事的興廢,《資治通鑑》都講得明白,看得通透。為什麼說讀懂《資治通鑑》的人很可怕?
  • 我們該如何閱讀《資治通鑑》
    為什麼說《資治通鑑》具有不可替代性?我認為,這部書的不可替代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資治通鑑》的體例具有特殊性。中國的古書,正史當中有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紀傳體史書,記皇帝的叫本紀,記大臣的叫列傳,它是以人為中心的。而《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的史書,它完全是按照年月日記載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發生了什麼事情。
  • 長孫皇后,唐朝最賢惠的皇后,生前令人感動,死後讓人懷念
    《資治通鑑》記載:【盡孝事高祖,謹承諸妃,消釋嫌猜】,說明長孫皇后的外交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二、平易近人。長孫皇后對身邊的人很和氣,堪稱一個善良的國母。長孫皇后管理後宮妃嬪,從來不拿她們當情敵,而以姐妹關係相處。
  • 300萬字的《資治通鑑》,其中精華的10句話,教你古人智慧!
    讀史明鑑,必少不了《資治通鑑》。說起《資治通鑑》,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史,講述了戰國初期至五代共1362年,國家民生的興衰歷史,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都出自它裡面。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 史書都是人寫的,那麼如何保證內容的真實性呢?
    更由此導致後來看歷史的人因為自己的主觀意識對這些史書有所懷疑。這就出現了我們一個經常遇到的問題,我們看到的史書內容是真實的嗎?史書也是人寫的,如何保證其內容的真實性?野史是正史的重要補充如何斷定史書內容的真實性,是導致這個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
  • 司馬光花十九年修《資治通鑑》,熊逸一天一句讀《資治通鑑》
    最近熊逸在得到讀起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一天一句。司馬光和王安石,兩人從來都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本史學巨著,這是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包括從戰國初期到五代末期的一千多年的中國史,耗費19年時間。資治通鑑的意思是「鑑於往事,資於治道」,司馬光認為治理國家不可能不讀史。所以可以耗費半生來編一本書。
  • 開學季好書推薦:楊照《史記的讀法》,在讀史中增長知識與智慧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是英國哲學家培根的經典闡述。開學季,想要智識增長、智慧增進,不妨多讀史。推薦一本與歷史有關的讀物,楊照老師的《史記的讀法》,8個字總結:收穫巨大、一飽眼福。《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