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歷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記憶,我們要學會梳理和分析歷史,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避免以前人犯過的錯誤在自己身上重蹈覆轍。有一句話就叫「讀書使人明智」,並不是說只要多讀幾本史書就會變得聰明,沒有那麼簡單。讀史書的關鍵就在於領悟,要能領悟其中的道理,使其變成自己的智慧。在自己遇到相同的困難時,能夠應對的方法。要知道我們將要經歷的各種困難,都曾經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形式發生過。
所以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本史書,它有著「帝王之書」之稱,那就是《資治通鑑》。《資治通鑑》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經典著作,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編年體通史,和《史記》並稱為中國史學史上的兩大巔峰著作。它所記載的歷史跨度,長達一千多年,這部偉大的著作是由司馬光和三位優秀的助手,耗時長達19年完成的,這還只是開始編寫之後的時間,還不包括之前的準備時間。所以想要真正領悟《資治通鑑》中的精髓,需要很長的時間,光是粗略的看完,可能就要幾個月的時間,而要想完全領悟整本書,那麼可能需要幾年或者幾十年,甚至要用一生的時間。
而這本著作,講述的是歷朝歷代許許多多不同的人身上發生的故事,而這些不同的人,全是代表著中國歷史的人物,發生的事也代表著中國古代社會。而我們可以從這些人和這些事中領悟、學習到其中的智慧,在我們遇到時,就有了經驗。推薦大家閱讀史書就是為了讓大家獲得能夠運用到實踐中的知識。
在讀完資治通鑑之後,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人不要懷著僥倖心理,對自己掌握之外的人和事抱有幻想。總是懷著「應該不會發生」的僥倖心理,最終就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資治通鑑》是由北宋的第六位皇帝宋神宗命名的,宋神宗是以「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來給資治通鑑命名的。意思就是以往事作為借鑑,是有利於治理國家的方法。並且宋神宗在御製序言中說:「惟其是非不謬於聖人,褒貶出於至當,則良史之才矣」。是非明確,褒貶恰當,我們在閱讀時也應該懷著對先輩的敬意。由於年代的不同,我們在閱讀時,一定會發現與很多現代觀念不同的地方,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去分辨與領悟了。
我在讀完《資治通鑑》後感觸良多,千年之間發生的事,就像是一個循環,一個輪迴。有多少人能夠真正記住前車之鑑呢?無數的人都在重蹈覆轍。《資治通鑑》是以記載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在讀完之後能夠學到很多權術與陰謀,為官從政之道。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生在現在這個和平年代學習這些戰爭年代的東西沒有,這就大錯特錯。生活其實就和打仗一樣,我們從史書中學習到的就是生存的智慧。看史書其實就像是在看下棋,如果你只是去看他人隨便下一場棋,對你來說並沒有什麼意義,但是如果你在他人下棋時,去觀察他哪步下的好,哪步下得不好,並且思考如果是你自己你會怎麼去下。那麼你對於下棋就能下得更好了。
如果要說《資治通鑑》最值得推薦的地方,那就是《資治通鑑》對於現實中的作用。我們知道,很多領導都喜歡讀歷史,其中的原因無非是代入其中,學習歷史上的那些前輩的思維方式,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知道歷史不會重複,但是我們常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我們讀史書就是為了學習歷史,學以致用,學會了古人的智慧和思維就不會拘泥了。當然史書對於每個人的幫助都是不同的,關鍵在於每個人對於其中觀點的理解,和自己的舉一反三能力。
歷史的魅力就在於此,歷史看似從不會重複,但其實歷史中的細節都是一樣的,只要能夠學會古人的思維方式,那麼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在,都能夠有所作為。而我認為,史書的魅力就在於每個人能夠從中收穫的智慧與感悟都是不同的,因為每個人的經歷與生活環境都是沒不同,所以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處理方式也會有所偏差。那麼對於史書的理解和運用都是會存在區別的。有人問要讀懂《資治通鑑》到底要多久,我認為這本書永遠都讀不懂,因為隨著我們自己本身的變化,每次在讀它的時候,所獲得的感悟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