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花十九年修《資治通鑑》,熊逸一天一句讀《資治通鑑》

2021-01-18 清溪草

讀蘇東坡,不得不提到王安石變法,而談到王安石變化又無法避開他的對手司馬光。最近熊逸在得到讀起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一天一句。

司馬光和王安石,兩人從來都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

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本史學巨著,這是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包括從戰國初期到五代末期的一千多年的中國史,耗費19年時間。

資治通鑑的意思是「鑑於往事,資於治道」,司馬光認為治理國家不可能不讀史。所以可以耗費半生來編一本書。那個時代編撰書籍,可不是現在這樣,在電腦輕鬆一點就可以搞定查詢。

所以熊逸解讀的第一句便是:

起著(chú)雍攝提格,盡玄黓(yì)困敦,凡三十五年。

果然,宏篇巨著的第一句就讓人頭暈,首先是不認識的字,即便注音了,還是不懂意思呀。這個和讀《論語》一樣的,基本篇篇都需要仔細查證,否則「揖禮」、「孝悌」、「樂」皆可能讀錯,把「君子不器」理解成君子不成器。

我想,拿起《資治通鑑》的人,也會有類似的感悟。這開篇的第一句話拆解開來,起「著雍攝提格」,盡「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通俗來說,就是周代歷史記錄的第一卷,起於著雍攝提格這一年,結束在盡玄黓困敦這一年,時間總共是三十五年。

而「雍攝提格」和「玄黓困敦」是紀年方式,木星紀年的名稱。木星是太陽系體積最大、運行最快的行星,一周只需要10小時,被認為是「靈活的胖子」。

正因為木星的體積較大,離地球也近,所以在夜晚以肉眼很容易就看見它。歐洲,木星(英語Jupiter)也是羅馬人命名的神,Jova天神;相對於希臘生活裡的宙斯。由命名可見木星在神話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中國,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緯即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所以木星紀年其實也叫歲星紀年,主要在上古時代,以60年為一個周期。

古人很早就發現了木星運行的規律,其運行一周天大約要花12年(11.86年)。如此,把木星划過的天區平均分成12份,每一份就對應著一年。只要觀察木星現在落在哪個天區的哪個位置,就能準確地讀出當下的時間。

實際上,因為木星運行的周期並不是整數12,也就是每12年就有50多天的誤差,成為「超辰」。古人就假想了天上有一顆星,和木星差不多,但運行一周天恰好就是12年。這顆假想出來的星體,叫作「太歲」。

於是,地支總是和天幹配對。

天幹一共10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一共12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長安十二時辰》,第一章:「巳正,大荒落「。

古人用天幹、地支搭配計時,成為60年一個甲子。可是木星的運行和假想的太歲軌跡正好相反,是逆行;所以很麻煩。可是古代是講究陰陽的呀。

如果把太歲和木星都放進陰陽系統,那二者剛好匹配,一個天一個地,一個陽一個陰。

《爾雅·釋天》記載:

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yǔ),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大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zāng),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tūn)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

《資治通鑑》就是用這套太歲系統來紀年的,所謂「起著雍攝提格,盡玄黓困敦」。轉換一下,按照古代普遍說法:「起於戊寅年,止於壬子年」,其實也就是公元前403-369年。

那個時候更容易記住的幹支系統早就有了。你說,司馬光在宋朝,寫古代歷史,為何用那麼生僻的字呢?

之前提到過司馬光是王安石變法中的保守派,非常守「禮」,所以他為了顯示自己的專業格調,開篇就用了上古才用的詞語。就如現在人寫中國歷史,不寫公元多少年,而是寫明朝萬曆十五年。聽上去,也是高大上,對不對?掌管天文曆法的欽天監可是很專業的東西,所以古代重大事件都要問詢。而這一句開頭不用「周烈王」等顯得比較客觀。

歷史嘛,總得讓人覺得不偏不倚,雖然實際上從來做不到,但是姿態還是要擺好。相比於以前的歷史記錄,《資治通鑑》裡面就少了許多「怪力亂神」。這樣看,司馬光怎麼都應該和王安石一夥呀。

在之前寫王安石和司馬光的文章提到,宋朝對於道教很迷信,大肆修建道觀;而王安石變法,實現中央集權和財政回收就要拿佔有大量土地和消耗大量金錢的道觀「開刀」。而在這個過程中,司馬光應該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他才要極力反對變法。寫這本書著實應該算是很費腦子的,他不能記錄過多的比如天災導致瘟疫;也不能說我們應該廢除無事實根據的說法。這裡面,我很喜歡熊逸提的一個詞叫做「分寸」。

*參考:得到app《熊逸講透資治通鑑》專欄

相關焦點

  • 讀歷史,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人生短暫,普通人一生的經驗,也不過是幾十年的光景。因此,要活得豁達通透,就一定要讀歷史。 讀歷史,身為中國人便不可不讀《資治通鑑》,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史通史,司馬光和他的助手用了19年的時間才完成。詳細講述了從戰國初期到宋朝之前中國1362年的歷史,共計十六個朝代。
  • 毛澤東讀一輩子《資治通鑑》,到底讀出了什麼?
    在汗牛充棟的歷史著作中,《資治通鑑》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資治通鑑》是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北宋司馬光等撰,記載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
  • 張國剛 |讀《資治通鑑》的三篇序言
    前修司馬文正公,遍閱歷代舊史,旁採諸家傳記,刪繁去冗,舉要提綱,纂成《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上起戰國,下終五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間,賢君、令主、忠臣、義士、志士、仁人,興邦之遠略,善俗之良規,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節,叩函發帙,靡不具焉。其於前言往行,蓋兼畜而不遺矣;其於裁量庶事,蓋擬議而有準矣。
  • 世界僅存司馬光《資治通鑑》手稿殘稿在京展出
    千年回望司馬光」公開課特別活動在北京開講現場「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也。」清代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這樣評價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歷經北宋五朝風雲,司馬光成為後人心中理想的文人士大夫形象,至今仍然為人所稱道。今年也是司馬光誕辰一千周年。
  •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樣讀《資治通鑑》
    上述三書,《通鑑研究》出版於1934年8月(被列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的《國學小叢書》之內);《通鑑學》是在1948年2月,由開明書店出版發行的;《資治通鑑介紹》是在1981年10月由北京的求實出版社出版的。《通鑑研究》和《資治通鑑介紹》這兩本書各有特色,但都有些單薄。初讀固然簡明,但稍一深究,就都顯得對相關問題的闡述不夠充分。
  • 《資治通鑑》| 司馬光打造史學超級IP
    司馬光像《資治通鑑》很早就得到當時人的關注,剛開始設書局修史的第二年,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賜名《資治通鑑》並親自撰寫序言。士大夫們也紛紛捧場,但又不太讀得下去,司馬光私下吐槽:自從我寫《資治通鑑》,很多人求著看,但一篇沒看完就打哈欠了。( 自吾為《資治通鑑》,人多欲求觀讀,未終一紙,已欠伸思睡。)
  • 讀《資治通鑑》的女人太可怕了
    (為方便後面的敘述,就叫她阿敏吧)後來先生告訴我,那位女士上學的時候就是他們班上的學霸,非常喜歡讀《資治通鑑》。碩士畢業後任職於國內某知名企業研發工程師。後來在孩子三歲的時候,突然辭職,考入了某211高校做教師,據說是為了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的成長。先生最後感嘆一句:讀《資治通鑑》的女人太可怕了。「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古話誠不欺我。
  • 讀《資治通鑑》對提升一個人的修養有什麼意義?
    讀《史記》多了,人會熱血沸騰,屁股一抬,就想離開椅子,去當遊俠、辯士或刺客;而讀《資治通鑑》多了,屁股又坐回來了,會考慮做大事前,先學一點邏輯思辨。《史記》等紀傳體史書看的主要是個人傳,個人命運,個人奮鬥。當然,《史記》各國世家,天子本紀,也都有年表大事,但那個太悶了。
  • 《資治通鑑》只有帝王才能讀嗎?其實並不見得,老百姓也同樣適用
    北宋文學家司馬光歷經19年,記下了春秋戰國至宋朝建立之前期間,1362年歷史的發展軌跡,為的是為後世的統治者們總結經驗,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賜名為《資治通鑑》。梁啓超曾經說過《資治通鑑》成功的原因在於編寫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寫給皇帝看,《資治通鑑》也被稱為「帝王的教科書」,此書成書於北宋,據說在南宋的時候只能皇帝和太子才能看,別的皇子或者大臣看了都有謀反之嫌,會招惹來殺身之禍。但是是時至今日,《資治通鑑》已經在市面上流傳開來,但是還是有些人認為只要有帝王讀了才對自己有用,其實不是這樣的。
  •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不過,比起「砸缸」這件軼事,更值得世人銘記和崇敬的是,司馬光耗時十九年主持編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鑑》。以「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名傳千古、聞名於世。《資治通鑑》與《史記》並稱「史學雙壁」。
  • 讀資治通鑑——豫讓
    《資治通鑑》之中卻把豫讓拿出來單獨講述了一遍,按照正常的邏輯,既然前人已經講過的史實,並且是文採斐然很難超越的,就不應該再寫出來,否則就是徒增笑柄了。但是,司馬光還是基本參照《史記》中豫讓的內容寫了一遍。他為何要把豫讓的事跡再一次寫出來呢,而且是放在周記這個並不長的時間段中?我又去細細的讀了一遍《刺客列傳》,再品了關於豫讓的記敘,才懂得司馬光寫豫讓的深意。
  • 【讀者】初讀《資治通鑑》 黃夏
    然而華夏的歷史太過漫長,把史書從頭到尾讀一遍,也不知道要用多久,所以之前也只是想想而已。但如果一直光想不做,恐怕這一輩子都不會讀了。至於什麼時候才能看完,又有什麼必要去操這麼多心呢?讀到哪裡算哪裡,哪怕堅持兩天就放棄了,那也比之前多讀了兩天的書。於是就掉進了史書這個大坑!
  • 今讀《資治通鑑》應達到三重境界
    梁啓超說,《資治通鑑》是迄今無法取代的通史藍本。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力求警鐘長鳴。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張國剛所著《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選取20個故事,反映了家國興衰的諸多方面。
  • 教育部制定閱讀書目《資治通鑑》,有哪些優點?
    公元1084年,以御史臺身份閒居洛陽十五年的司馬光,為宋神宗獻上了一部書。宋神宗閱覽之後,非常高興,不僅為這部書寫了一篇序言,而且為這部書取了一個名字——資治通鑑。資治通鑑花費了司馬光及其助手十九年的時間,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總共三百多萬字,在當時就引起了相當大的轟動,甚至有人宣稱讀完這部書,正史(史記、漢書在內的十七史)就沒有必要讀了,這當然有失偏頗,不過也證明資治通鑑地位之隆。資治通鑑取材廣泛,於是有人認為資治通鑑僅為抄書之作,司馬光更是一個「文抄公」。
  • 就沒見過這麼好入門的《資治通鑑》!
    《史記》和《資治通鑑》。但別說小孩,很多成人都啃不動這倆大部頭,勇讀接觸過不少歷史書,最近,終於找到這套讓人恨不得一口氣讀完的——《柏楊給孩子的資治通鑑》它名副其實,真正站在兒童立場,讓沒什麼基礎的人,都可以讀得進、讀得懂《資治通鑑》。
  • 我們該如何閱讀《資治通鑑》
    我們該如何閱讀《資治通鑑》演講人:劉後濱 演講地點:中國人民大學教學一樓 演講時間:2019年3月  《資治通鑑》為什麼不可替代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著作當中,有兩部書是最高成就的、不可替代的,這就是史學史上兩個姓司馬的史學家的著作
  • 專家:《資治通鑑》是了解宋代思想狀況的史料
    對於《資治通鑑》這樣一部經典著作,如果只關注它的表面文字,不探究文字背後的深層涵義,哪怕讀得滾瓜爛熟,也不見得會了解這部書。  對於《資治通鑑》,以往大概有三種讀法。第一種,訓蒙童的讀法。周一良先生小時候,他父親給他制定過一份日課,其中就有點讀《資治通鑑》的內容。這樣讀《資治通鑑》,除了了解歷史,主要是通曉句讀。這當然是《資治通鑑》最簡單的讀法。
  • 《續資治通鑑》通俗故事 宋哲宗趙煦
    太皇太后召司馬光進見。宮裡的衛士見到司馬光,都高興得施禮說:「原來這就是司馬相公啊。」百姓也圍道觀看,向司馬光說:「別回去了,留下當宰相吧,好救救百姓。」 趙煦即位,百姓都盼著能因此廢除新法,但有人認為先帝的制度三年之內不能改變,司馬光據理力爭,這些人方才罷休。
  • 為什麼開始讀《資治通鑑》
    平常喜歡看演義小說,看著看著,慢慢對一個個的小故事,一個個的歷史人物起了興趣,又在朋友的鼓勵下開始看歷史類的書籍,這也是硬著頭皮看《資治通鑑》的原因。同時,也希冀著能寫點東西,做點筆記,讓自己去主動思考和發掘一些自己不曾了解的東西,在枯燥中追求更多的樂趣。 那麼,《資治通鑑》為什麼值得一看?
  • 如何讀懂一千年前的《資治通鑑》?
    12月21日在上海,姜鵬與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作客第47期學習讀書會,與讀者分享了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的當代意義。 他從2007年起研究《資治通鑑》,曾承擔教育部青年項目「唐宋政治思想轉型視域下的《資治通鑑》」。已出版相關著作:《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帝王教科書》《德政之要——<資治通鑑>中的智慧》《齊家與治國:姜鵬解讀<資治通鑑>》等。   一千年後的我們,要如何讀懂《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