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開始讀《資治通鑑》

2021-01-18 騰訊網

讀書一事,最難言明,說易也易,說難也難。思考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兒,違反人性,所以讀書思考知易行難。

平常喜歡看演義小說,看著看著,慢慢對一個個的小故事,一個個的歷史人物起了興趣,又在朋友的鼓勵下開始看歷史類的書籍,這也是硬著頭皮看《資治通鑑》的原因。同時,也希冀著能寫點東西,做點筆記,讓自己去主動思考和發掘一些自己不曾了解的東西,在枯燥中追求更多的樂趣。

那麼,《資治通鑑》為什麼值得一看?

一、筆落驚風雨

歷代史籍浩繁,難以遍覽,司馬光於是撮取其要,做《通志》8卷,上呈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英宗下詔於崇文院設置書局,由司馬光繼續編纂。

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司馬光因好友範鎮抨擊王安石變法被罷官,憤而上疏為其鳴不平,並請求退居洛陽,絕口不論政事,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志》。

元豐七年(1084年),司馬光上呈全部修完的《通鑑》,神宗十分重視,以「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賜名《資治通鑑》,親為作序,並降詔獎諭司馬光。時年,司馬光六十六歲。

《資治通鑑》從起始到書成,司馬光均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在《進資治通鑑表》中道:「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2年後,便因積勞而逝,享年六十八歲。

二、書成俘帝心

《資治通鑑》共294卷,歷19年完成。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屬編年體史書。《通鑑》以政治、軍事史實為主,用於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軌跡,以達「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目的。

中國歷代皇帝都愛編書,以期吹噓豐功偉績,流傳千古,如《太平御覽》《永樂大典》《四庫全書》。而《通鑑》被譽為帝王之書,常被歷代君王、重臣翻閱,自有其獨到之處。權謀、鬥爭比比皆是,幾千年歷史中發生的事也在不斷反覆呈現,經驗教訓足夠參考。

凡物有缺,是為常理。《通鑑》被諸多人批判的只講政治、軍事,不講經濟;部分史料不實,諸多謬誤等,我覺得並不影響我們閱讀這部偉大的著作。

三、開篇明大義

為何《資治通鑑》起始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這是一個重大轉折點:三家分晉。也是普遍意義上的戰國起始點。有了三家分晉,便順理成章的有了田齊代姜。所以司馬光開篇明義: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

對於儒臣而言,規矩禮制,不可逾越。君君臣臣民民,各司其職,貴以臨賤,賤以承貴。所以,周王主動壞禮制,是周走向滅亡的起始,也是必然的結局。

周威烈王為何能承認三家分晉?

-王室衰微,三家與周王有不能明言的交易?

-王室不承認,三家是否會自封諸侯?畢竟有楚稱王在前。

-周王的死與此事是否有關?

是是非非均已無從考察,這也是讀史書的好處。所以,落後就要挨打,是永恆的真理。

相關焦點

  • 讀歷史,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因此,要活得豁達通透,就一定要讀歷史。 讀歷史,身為中國人便不可不讀《資治通鑑》,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史通史,司馬光和他的助手用了19年的時間才完成。詳細講述了從戰國初期到宋朝之前中國1362年的歷史,共計十六個朝代。其中的興衰成敗,可以給人無數的啟示。
  • 讀資治通鑑——豫讓
    《資治通鑑》之中卻把豫讓拿出來單獨講述了一遍,按照正常的邏輯,既然前人已經講過的史實,並且是文採斐然很難超越的,就不應該再寫出來,否則就是徒增笑柄了。但是,司馬光還是基本參照《史記》中豫讓的內容寫了一遍。他為何要把豫讓的事跡再一次寫出來呢,而且是放在周記這個並不長的時間段中?我又去細細的讀了一遍《刺客列傳》,再品了關於豫讓的記敘,才懂得司馬光寫豫讓的深意。
  • 偉人讀了十七遍《資治通鑑》,到底是什麼書值得讓人反覆讀?
    學歷史從哪本書開始比較好?歷史書有很多:《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三國志》等等,數不勝數。但是最適合我們的到底是哪一本?如果有人問我學歷史要看那些書?我一定會告訴他學歷史必看的一本書-《資治通鑑》。要知道前段時間人民網、光明網大力推薦這本書,這本書不僅是公認的帝王之書,更是偉人最喜歡的一本書。
  • 讀《資治通鑑》的女人太可怕了
    (為方便後面的敘述,就叫她阿敏吧)後來先生告訴我,那位女士上學的時候就是他們班上的學霸,非常喜歡讀《資治通鑑》。碩士畢業後任職於國內某知名企業研發工程師。後來在孩子三歲的時候,突然辭職,考入了某211高校做教師,據說是為了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的成長。先生最後感嘆一句:讀《資治通鑑》的女人太可怕了。「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古話誠不欺我。
  • 毛澤東讀一輩子《資治通鑑》,到底讀出了什麼?
    在汗牛充棟的歷史著作中,《資治通鑑》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資治通鑑》是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北宋司馬光等撰,記載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
  •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不過,比起「砸缸」這件軼事,更值得世人銘記和崇敬的是,司馬光耗時十九年主持編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鑑》。以「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名傳千古、聞名於世。《資治通鑑》與《史記》並稱「史學雙壁」。
  • 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樣讀《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介紹》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學著作,甚至可以說一部輝煌的史書,然而正如俗語所云,曲高和寡,好的,並不一定就是適合更多的人閱讀的,至少不一定是誰一上來就能讀、就能讀得下去並讀得出興味來的書籍
  • 張國剛 |讀《資治通鑑》的三篇序言
    第二層意思是說,就歷史書而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最應該讀。為什麼呢?因為「賢君、令主、忠臣、義士、志士、仁人,興邦之遠略,善俗之良規,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節,叩函發帙,靡不具焉。其於前言往行,蓋兼畜而不遺矣;其於裁量庶事,蓋擬議而有準矣」。這段話相當於對於神宗十二個排比句的概括。「興邦之遠略,善俗之良規,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節」,從治國到為官之道,說得更為簡明。
  • 讀《資治通鑑》對提升一個人的修養有什麼意義?
    讀《史記》多了,人會熱血沸騰,屁股一抬,就想離開椅子,去當遊俠、辯士或刺客;而讀《資治通鑑》多了,屁股又坐回來了,會考慮做大事前,先學一點邏輯思辨。《史記》等紀傳體史書看的主要是個人傳,個人命運,個人奮鬥。當然,《史記》各國世家,天子本紀,也都有年表大事,但那個太悶了。
  • 司馬光花十九年修《資治通鑑》,熊逸一天一句讀《資治通鑑》
    讀蘇東坡,不得不提到王安石變法,而談到王安石變化又無法避開他的對手司馬光。最近熊逸在得到讀起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一天一句。司馬光和王安石,兩人從來都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本史學巨著,這是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包括從戰國初期到五代末期的一千多年的中國史,耗費19年時間。
  • 《資治通鑑》只有帝王才能讀嗎?其實並不見得,老百姓也同樣適用
    北宋文學家司馬光歷經19年,記下了春秋戰國至宋朝建立之前期間,1362年歷史的發展軌跡,為的是為後世的統治者們總結經驗,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賜名為《資治通鑑》。梁啓超曾經說過《資治通鑑》成功的原因在於編寫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寫給皇帝看,《資治通鑑》也被稱為「帝王的教科書」,此書成書於北宋,據說在南宋的時候只能皇帝和太子才能看,別的皇子或者大臣看了都有謀反之嫌,會招惹來殺身之禍。但是是時至今日,《資治通鑑》已經在市面上流傳開來,但是還是有些人認為只要有帝王讀了才對自己有用,其實不是這樣的。
  • 今讀《資治通鑑》應達到三重境界
    梁啓超說,《資治通鑑》是迄今無法取代的通史藍本。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力求警鐘長鳴。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張國剛所著《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選取20個故事,反映了家國興衰的諸多方面。
  • 【讀者】初讀《資治通鑑》 黃夏
    已經想不起來最初的契機,或許只是心血來潮,三年前的某日,我的腦海中突然冒出一個想法——開始讀史書吧!現在想來,產生這個想法其實也是水到渠成的。雖然是一個工科生,但我從小就對歷史、地理之類的人文學科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中國歷史。但閱讀史書的原典,卻是從來不曾有過的念頭。
  • 資治通鑑|後臺君答疑(二):讀《資治通鑑》的現實價值
    事實上,連後臺君自己都曾對此抱有十二萬分的懷疑。但驀然回首,發現已然完成了四十篇了,堅持了三個多月,也算超出預期了~鑑於上次跟大家推薦了中華書局出版的繁體豎版二十冊《資治通鑑》後,有小夥伴特別不買帳,認為那套書殘留了太多封建時代大地主、大貴族的氣息,一點也不與時俱進,和人民群眾有很大的差距。
  • 為什麼說讀懂《資治通鑑》的人很可怕?建議你先讀讀這3句話
    如果只讀一部中國的史書,相信很多人會選《資治通鑑》,至少它是我的首選。《資治通鑑》跨越中國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史學巨著。無論是權力的更迭、施政的得失,還是制度的演變、人事的興廢,《資治通鑑》都講得明白,看得通透。為什麼說讀懂《資治通鑑》的人很可怕?
  • 專家:《資治通鑑》是了解宋代思想狀況的史料
    對於《資治通鑑》這樣一部經典著作,如果只關注它的表面文字,不探究文字背後的深層涵義,哪怕讀得滾瓜爛熟,也不見得會了解這部書。  對於《資治通鑑》,以往大概有三種讀法。第一種,訓蒙童的讀法。周一良先生小時候,他父親給他制定過一份日課,其中就有點讀《資治通鑑》的內容。這樣讀《資治通鑑》,除了了解歷史,主要是通曉句讀。這當然是《資治通鑑》最簡單的讀法。
  • 資治通鑑|後臺君答疑(一)
    在這共同經歷的數百年風雨中,很多朋友通過各種方式來與我交流,有提出建議和看法,也有指出文中錯別字的,在此我謹代表司馬光、姜太公、吳起、商鞅、孫臏、蘇秦、呂不韋、嬴政等一幹主創人員向大家表示謝意!(此處應有掌聲,請自行配音)另外有一些朋友也詢問我有關如何讀好《資治通鑑》的事情。
  • 為何說讀《資治通鑑》的人很可怕,必將大有作為?原來裡面藏智慧
    《資治通鑑》,是史書,更是古人智慧的寶藏,有修身齊家、做人處世之道,曾國藩讀數遍,稱它「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如《資治通鑑》講唐太宗用人之道:「用人如器,各取所長」,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樣,要能揚長棄短,量才而用。
  • 我們該如何閱讀《資治通鑑》
    為什麼說《資治通鑑》具有不可替代性?我認為,這部書的不可替代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資治通鑑》的體例具有特殊性。中國的古書,正史當中有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紀傳體史書,記皇帝的叫本紀,記大臣的叫列傳,它是以人為中心的。而《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的史書,它完全是按照年月日記載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發生了什麼事情。
  • 為什麼司馬光撰寫的《資治通鑑》,起始年份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別看《資治通鑑》是由司馬光嘔心瀝血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鑑》是政治家編寫的史書,而不是史官編寫的史書,所以才會有時間遺漏。眾所周知,《資治通鑑》的作者是司馬光,這你肯定是知道,司馬光嘛,砸缸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