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勇教授教你怎樣讀《資治通鑑》

2021-01-18 網易新聞

4月23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在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做了一場題為「怎樣讀《通鑑》」的講座。本文系講座文字稿。


過去出版的《資治通鑑》導讀書籍有三部。第一部是崔萬秋先生的《通鑑研究》,第二部是張煦侯先生的《通鑑學》(初版本署名「張須」),第三部是柴德賡先生的《資治通鑑介紹》。

上述三書,《通鑑研究》出版於1934年8月(被列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的《國學小叢書》之內);《通鑑學》是在1948年2月,由開明書店出版發行的;《資治通鑑介紹》是在1981年10月由北京的求實出版社出版的。

《通鑑研究》和《資治通鑑介紹》這兩本書各有特色,但都有些單薄。初讀固然簡明,但稍一深究,就都顯得對相關問題的闡述不夠充分。與這兩部書相比,張煦侯先生的《通鑑學》,是目前我所見到的一部論述最為詳明的《通鑑》導讀書籍了。

我們今天談論的主題,是怎樣讀《通鑑》?關於這一問題,我想先在張煦侯先生等人已有論述的基礎上,補充說明一下普通非專業讀者應該怎樣入門,即怎樣走近《通鑑》,怎樣走入《通鑑》一書。


《資治通鑑介紹》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學著作,甚至可以說一部輝煌的史書,然而正如俗語所云,曲高和寡,好的,並不一定就是適合更多的人閱讀的,至少不一定是誰一上來就能讀、就能讀得下去並讀得出興味來的書籍。按照我的看法,《資治通鑑》就是這樣一部書籍。

據幫助司馬光纂修《通鑑》的主要助手劉恕的兒子劉羲仲講,司馬光本人,嘗自言當時人對他這部書的態度:

光修《通鑑》,唯王勝之借一讀。他人讀未盡一編,已欠伸思睡矣。揚子云云:「後世復有子云,《玄》(德勇案:應指揚雄著《太玄經》,司馬光很是推崇此書)必不廢矣。」方今《春秋》尚廢,況此書乎?聊用自娛餘生而已。(宋劉羲仲《通鑑問疑》)

對於真心問學的學人來說,讀書做學問,最忌故作高深。儘管如劉羲仲所云,司馬光撰著此書,其「用意遠矣,非為寡聞淺見道也」(宋劉羲仲《通鑑問疑》),讀者尠少,並不等於作者寫得孬,但司馬光在這裡講的,是老實人講的大實話,實際情況,就是這麼個樣子。

對於何以會造成這樣的情況,柴德賡先生解釋說,「是因為它與科舉考試無關。從前,一般人讀書是為了作詩、填詞、應考,他看《通鑑》幹什麼」?這樣的說法,我覺得未必合適。原因是,科舉考試的功利性目的只會決定人們看與不看,不能導致讀者「讀未盡一編」,便「已欠伸思睡」,不信,你給他本《金瓶梅詞話》試試?科舉考試從來也不考這種「淫詞小說」,可是很多人都看得津津有味;至少在初次展讀時,絕大多數人絕不會昏昏欲睡。道學先生們或許會說《金瓶梅詞話》太不正經,或者故作純真說不知道這是一部什麼樣的書,那麼不妨換一部正兒八經的史書,換成太史公寫的《史記》試試,同樣不會出現「讀未盡一編,已欠伸思睡」的狀況。

造成讀者接受困難的原因,是《資治通鑑》的體例不甚適合一般閱讀。

《資治通鑑》是嚴格按照史事發生的時間進程載錄其事,故稱「編年體」史書。歷史是時間的科學,而這種體裁史書最大的長處,就是時間脈絡清晰。早期的編年體史書,如《春秋》,只是寥寥數語記載一些特別重大的歷史事件,其最簡略者如秦國的史書《秦記》,甚至「不載日月」,(《史記六國年表》),這種狀態的編年體史書,呈現的只是其優長的一面。

後來出現了給《春秋》這乾巴巴的「骨頭」增添很多「肉」的《左傳》,載錄的史事細節一多,前後演進的過程一豐富,其缺陷就開始體現出來:這就是一件較大的歷史事件,前前後後,往往都要持續一段時間,在編年體史書中就要斷斷續續地持續載錄其一個個演變的環節,而在這一過程中,又不止一件事兩件事在同時並行著發生、發展,相互穿插,相互糾結,這就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難以連貫地把握一件史事的來龍去脈,甚至可以說大多數史事都呈現為一種七零八落的狀態。由於《左傳》的篇幅畢竟還很有限,這樣的缺陷也還不是十分突出。另外《左傳》是與《春秋》相輔而行,實際上等於有綱有目,這樣的結構,也使其敘事的眉目,變得清晰一些,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這一缺陷的消極影響。

司馬光撰著的《資治通鑑》,載錄的史事,大幅度增多,同時其紀事也沒有綱下設目的層次的區分,這種缺陷就變得非常突出了。一件事兒,剛看一個開頭,緊接著就出現諸多八桿子也打不著的其他事項,然後才會出現讀者所關注事件的下文,接著又是諸多毫不相干的其他史事,不知又過了多長時間、經歷多少其他事件之後,才能重又回到原來的線路上。面對這樣的敘事形式,除了個別一小部分特別專注於研治歷史的人,看著看著就哈欠連連了,應該是必然的事情,一點兒也不奇怪。

然而《資治通鑑》畢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史學著作,其最大的優勝之處,就是通過細緻的考訂,比較清楚地排定了各項重要史事的前後時間次序。這一點,對比一下最著名的紀傳體史書《史記》和《漢書》,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在這樣的紀傳體史書中,不同紀傳之間載錄的相關史事,其前後時間關係,交錯糾結,閱讀時,頭緒往往不易梳理清楚。司馬光花費巨大心力,以政治和軍事活動為核心,把這些散亂的紀事,歸納合併到同一時間序列之中,使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和把握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為功甚巨。這部書為我們閱史讀史鋪設了一個重要的基礎,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那麼,究竟怎樣利用《資治通鑑》這部書才好呢?在這裡,我想向各位初讀者推薦一部根據《通鑑》改編的書籍——南宋人袁樞編著的《通鑑紀事本末》,建議大家先從這部《通鑑紀事本末》入手。

《宋史袁樞傳》記載說,因袁氏「常喜誦司馬光《資治通鑑》,苦其浩博」,故另闢蹊徑「區別其事而貫通之,號《通鑑紀事本末》」。其實應是如上所說,鑑於《通鑑》按年月日紀事而帶來的不便,從而另行創製新法,從戰國初年的「三家分晉」開始到最後「(周)世宗徵淮南」,共設立了二百三十九件史事作為標題,將《通鑑》中相關的原文按先後次序編錄到一起。實際上這是一件件始終連貫、首尾分明的「大事記」,於是不勞前後翻檢尋繹就能通讀一件重要史事的始末,所以袁氏把書名稱作《通鑑紀事本末》。

清朝官修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史書「自漢以來,不過紀傳、編年兩法乘除互用,然紀傳之法或一事而復見數篇,賓主莫辨;編年之法或一事而隔越數卷,首尾難稽。(袁)樞乃自出新意,因司馬光《資治通鑑》,區別門目,以類排纂,每事各詳起訖,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數千年事跡,經緯明晰,節目詳具,前後始末,一覽瞭然」。這種評價,很好地體現了《通鑑紀事本末》一書在史書體裁上的獨特優勢。若是換一個角度來更加清楚地表述《通鑑紀事本末》與《資治通鑑》這兩部書的關係,不妨說《通鑑紀事本末》一書的內容,字字句句都是司馬光的原話,袁樞只是對司馬光這些話做了新的編排,讀者在這本書中讀到的所有文字,仍然可以說是出自司馬文正公之手。

關於袁樞《通鑑紀事本末》更多的情況,張煦侯先生在《通鑑學》中已經做了很具體的敘述,讀者自可檢讀,無須我再多予贅言。我在這裡想要特別強調的指出的是,不管是崔萬秋、張煦侯,還是柴德賡,儘管這幾位先生都對《通鑑紀事本末》一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他們這些學者並沒有人建議讀者來把袁樞此書作為閱讀司馬光原作的先行讀物。像相對比較積極地推崇此書作用的柴德賡先生,也只是說「《通鑑紀事本末》印出以後,給了讀《通鑑》的人很大的幫助。碰到有關的二百三十九件事情,就不用看《通鑑》,看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就行了」。

如前所述,柴德賡先生這些話,只是在一次講演中針對特定對象隨口而說的,並不是特別嚴謹的學術性表述,他所說的「不用看《通鑑》」,指的應該是社會上的普通讀者而不會是中國古代史的專業研究人員。即使如此,我的想法,同柴德賡先生上述看法仍然有著本質的不同。

我建議,一般非專業人士要想閱讀《資治通鑑》,最好先從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開始,分開來講,主要基於如下幾點考慮。

第一,在直接閱讀《資治通鑑》之前,人們對這部書的了解,通常只是中學課本編選的片段,或是普及性《通鑑》選選本,而這樣接觸到的《資治通鑑》的內容,一般是不會觸及前文所說這部書在敘事形式上不適合一般閱讀的那些特點的。若是在這種情況下驟然接觸《資治通鑑》的原文,讀者眼前必然是一派混雜凌亂的景象,茫然摸不到頭緒。

我提議先看《通鑑紀事本末》,是覺得這部書會在兩個方面,給這些讀者提供一個鋪墊,或者說是架設一道上坡的引橋。

一個方面,是通過閱讀這部書,預先對《通鑑》所記述的戰國至五代時期的歷史發展過程,有一條主線。

現在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歷史知識,是從小學到大學的教科書體系。這個體系,比較強調某些官方想要人們接受的概念,抽象的東西,明顯佔有較大的比重,而對具體的史事卻重視不足。以這樣的知識儲備,驟然閱讀「一事而隔越數卷,首尾難稽」的《資治通鑑》,所獲得的印象,難免支離破碎,從而令人無法卒讀。

前已述及,司馬光《資治通鑑》載述的史事,是以政治和軍事活動為主脈,而《通鑑紀事本末》摘取的就是這條主脈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因而讀過《通鑑紀事本末》,就能使讀者對《資治通鑑》的主體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腦子裡先有一條比較實在的脈絡,這樣才便於大家按照司馬光所排定的時間次序,漸次展開那一段段過去的歷史,順序走入那一段段過去的歷史。

另一個方面,以這樣的閱讀為背景,讀者就很容易明白,《資治通鑑》書中那些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七零八落的內容,只要你靜下心來慢慢閱讀,就會看到不同時期各項歷史活動的前後連續和不同事項之間的相互影響。重要的是,每一位讀者,都要明白,自己需要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慢慢尋繹,靜靜思索,這樣才能讀得懂《通鑑》,弄得通《通鑑》。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是聽人家說《資治通鑑》有名,說《資治通鑑》寫得好,你買過來一本,便一下子就能看得下去的。

總之,我認為《通鑑紀事本末》幾乎可以說是普通讀者閱讀《通鑑》的必備階梯,只有先讀過《通鑑紀事本末》,才能讀好《資治通鑑》。

這個看法不一定很妥當,僅供大家參考,但關於這一看法,我還想補充說明一下我對相關問題的一般性認識。人們不管是學習哪一方面的知識,初學者總希望能有專家幫助提供一些指導性的意見。現代社會知識分化越來越細,這種需求也就會越來越強烈。不過在提供指導意見的專家一方,給出的方案,卻往往不盡一致,彼此之間甚至會有很大衝突。學問一個人一種做法,出現這樣的差異本來是很正常的,在這裡我想說明的是,在談論治學方法或是讀書路徑這一問題時,或許可以把這些提供指導意見的專家劃分為「說實話派」和「唱高調派」兩大派別。顧名思義,大家就會明白我說的這兩派指的是什麼意思。我願意做一個「說實話派」,儘管這實話說出來可能顯得很土,但它實在。

在怎樣閱讀《通鑑》這一問題上,接下來我想談一下怎樣合理利用《通鑑目錄》的問題。

司馬光在撰著《資治通鑑》這部書的同時,還另修成《資治通鑑目錄》三十卷。這《目錄》也被稱作《通鑑》的「大目錄」。司馬光在自序中說明其編纂緣由曰:

編年之書,雜記眾國之事,參差不齊,今仿司馬遷年表,年經而國緯之,列於下方。又敘事之體,太簡則首尾不可得而詳,太煩則義理汩沒而難知。今撮新書精要之語,散於其間,以為目錄。

清官修《四庫提要》概括說這部書的特點是:「其法年經國緯,著其歲陽歲名於上,而各標《通鑑》卷數於下,又以劉羲叟長曆氣朔閏月及列史所載七政之變著於上方,復撮書中精要之語散於其間。」亦即相當於一份「大事年表」,而實際上各個歷史時期的寫法亦不盡相同,根據不同時期的特點而有所變化。


司馬光

這部《目錄》,現在很少有人閱讀查用。中華書局點校本《通鑑》,也沒有一併印上這個「大目錄」,這也可以說是中華書局點校本《資治通鑑》的一大缺憾。不過過去的《四部叢刊》本和《四部備要》本都很容易找到,想要閱讀,並不困難。

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現代人一般覺得,它對於研治史事並沒有什麼直接用處,對考訂史事有大用的乃是司馬光與《通鑑》同時撰著的另一部輔助書籍《資治通鑑考異》。不過司馬光之所以要編著《通鑑》,其中一項重要的技術性原因,乃是讀史者礙於歷代史書篇帙繁博而「不暇舉其大略」(劉恕《資治通鑑外紀》引言),可《資治通鑑》成書後卷次幾近三百,常人依然不易驟然「舉其大略」,故編此《目錄》,以備檢尋「事目」,也就是逐時查找史上每一個年頭發生的大事,這對查閱具體史事,自然會提供很大便利。在閱讀《通鑑》時,最好還是能夠有一部《資治通鑑目錄》放在手邊,與之並讀。這一點,張煦侯等人都已經指出,張煦侯先生並且還特別指出,司馬光在《通鑑》正文中,於「天文現象不備書,書於《目錄》」,這也是值得讀者注意的一個重要事項(司馬光這一做法本身,是所謂「唐宋變革」的一個重要體現,表明北宋中期以後,精英知識階層的主流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拋棄天合一的說法,所以在《通鑑》正文中多略去天象記錄而僅將其列入《目錄》以備查)。不過我在這裡強調要重視這個「大目錄」,還有如下兩點原因。

首先是除了便於查找特定的內容之外,若是通讀《通鑑目錄》,對通貫認知歷史大勢,也會很有幫助。《通鑑》的紀事,從戰國一直持續到五代末年,事項紛雜。閱讀《通鑑紀事本末》,可以幫助我們從總體上把握這一段歷史的大勢,但那是以大事為單位,實際上已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通鑑》自身的軌轍,而《通鑑目錄》只相當於《資治通鑑》的濃縮。故披覽《通鑑目錄》,也可以幫助讀者尋繹歷史在時間軌跡上行進的腳步,獲得的印象,宛如逐時延展的一個個大腳印,就是兩個腳印之間的空檔大了一些。

至於司馬光在每一年份下對史事的取捨,更因直接體現司馬光的看法而具有獨特的史料價值。

譬如匈奴渾邪王太子金日磾得以進入漢朝政治中樞,緣於其身沒入官,為漢庭養馬,武帝攜後宮遊宴察看,當時「後宮滿側,日磾等數十人牽馬過殿下,莫不竊視,至日磾獨不敢」,從而引起漢武帝注意,召問應答得體,拜為馬監,由此一路升遷,被武帝用為心腹,「出則驂乘,入侍左右」,臨終時又被命為顧命大臣,輔佐少主昭帝(《漢書金日磾傳》)。金日磾因謹守規矩不亂窺視而引起漢武帝注意這件事本身,不管對武帝一朝,還是對整個西漢歷史來說,無論如何,也算不上什麼重大事件。司馬光雖然在《通鑑》本文中特地予以記述,胡三省卻以為這只是「為金氏貴顯張本」。但這段史事在《通鑑》中只是附著於渾邪王降漢事下,並不顯眼,可我們若是檢讀《通鑑目錄》,卻可以看到,在元狩二年欄下,繼「渾邪王降」這一大事之後,竟然寫有「金日磾牽馬不竊視」這樣一條紀事。這就提示我們,司馬光如此重視其人其事,箇中緣由,相當耐人尋味。

由這一事例可以看出,在閱讀《資治通鑑》一書時,若能在必要的時候,同時參看一下這部《通鑑目錄》,將會幫助我們更加準確地把握司馬光的主觀價值傾向,而且可以避免因受其觀念左右而對歷史事實產生錯誤的認知。


相關焦點

  • 講座︱辛德勇:怎樣讀《通鑑》
    4月23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在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做了一場題為「怎樣讀《通鑑》」的講座。本文系講座文字稿。過去出版的《資治通鑑》導讀書籍有三部。第一部是崔萬秋先生的《通鑑研究》,第二部是張煦侯先生的《通鑑學》(初版本署名「張須」),第三部是柴德賡先生的《資治通鑑介紹》。
  • 今讀《資治通鑑》應達到三重境界
    梁啓超說,《資治通鑑》是迄今無法取代的通史藍本。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力求警鐘長鳴。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張國剛所著《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選取20個故事,反映了家國興衰的諸多方面。
  • 讀歷史,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因此,要活得豁達通透,就一定要讀歷史。 讀歷史,身為中國人便不可不讀《資治通鑑》,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史通史,司馬光和他的助手用了19年的時間才完成。詳細講述了從戰國初期到宋朝之前中國1362年的歷史,共計十六個朝代。其中的興衰成敗,可以給人無數的啟示。
  • 讀《資治通鑑》的女人太可怕了
    同坐的一位女士,當場就反駁他:「你應該對你老婆尊重一點。」他懟到:「她不像你那麼麻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地位,她聽話得很。」那位女士也就笑著搖搖頭沒說話了。(為方便後面的敘述,就叫她阿敏吧)後來先生告訴我,那位女士上學的時候就是他們班上的學霸,非常喜歡讀《資治通鑑》。碩士畢業後任職於國內某知名企業研發工程師。
  • 讀資治通鑑——豫讓
    《資治通鑑》之中卻把豫讓拿出來單獨講述了一遍,按照正常的邏輯,既然前人已經講過的史實,並且是文採斐然很難超越的,就不應該再寫出來,否則就是徒增笑柄了。但是,司馬光還是基本參照《史記》中豫讓的內容寫了一遍。他為何要把豫讓的事跡再一次寫出來呢,而且是放在周記這個並不長的時間段中?我又去細細的讀了一遍《刺客列傳》,再品了關於豫讓的記敘,才懂得司馬光寫豫讓的深意。
  • 張國剛 |讀《資治通鑑》的三篇序言
    故賜書名曰《資治通鑑》,以著朕之志焉耳。宋神宗說得非常清楚,讀史書,知往事,見得失,銘「商鑑」,對於他的求索治道,非常有益。史書中所載的「治道」是什麼呢?神宗用了十二個排比句:「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敎,斷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
  •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不過,比起「砸缸」這件軼事,更值得世人銘記和崇敬的是,司馬光耗時十九年主持編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鑑》。以「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名傳千古、聞名於世。《資治通鑑》與《史記》並稱「史學雙壁」。
  • 讀《資治通鑑》對提升一個人的修養有什麼意義?
    讀《史記》多了,人會熱血沸騰,屁股一抬,就想離開椅子,去當遊俠、辯士或刺客;而讀《資治通鑑》多了,屁股又坐回來了,會考慮做大事前,先學一點邏輯思辨。《史記》等紀傳體史書看的主要是個人傳,個人命運,個人奮鬥。當然,《史記》各國世家,天子本紀,也都有年表大事,但那個太悶了。
  • 偉人讀了十七遍《資治通鑑》,到底是什麼書值得讓人反覆讀?
    很多人覺得學歷史並沒有多大的用處,但是你要知道歷史終究還是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它給你帶來的智慧遠遠超過你的想像。學歷史從哪本書開始比較好?歷史書有很多:《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三國志》等等,數不勝數。但是最適合我們的到底是哪一本?如果有人問我學歷史要看那些書?我一定會告訴他學歷史必看的一本書-《資治通鑑》。
  • 【讀者】初讀《資治通鑑》 黃夏
    然而華夏的歷史太過漫長,把史書從頭到尾讀一遍,也不知道要用多久,所以之前也只是想想而已。但如果一直光想不做,恐怕這一輩子都不會讀了。至於什麼時候才能看完,又有什麼必要去操這麼多心呢?讀到哪裡算哪裡,哪怕堅持兩天就放棄了,那也比之前多讀了兩天的書。於是就掉進了史書這個大坑!
  • 毛澤東讀一輩子《資治通鑑》,到底讀出了什麼?
    在汗牛充棟的歷史著作中,《資治通鑑》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資治通鑑》是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北宋司馬光等撰,記載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
  • 司馬光花十九年修《資治通鑑》,熊逸一天一句讀《資治通鑑》
    讀蘇東坡,不得不提到王安石變法,而談到王安石變化又無法避開他的對手司馬光。最近熊逸在得到讀起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一天一句。司馬光和王安石,兩人從來都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本史學巨著,這是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包括從戰國初期到五代末期的一千多年的中國史,耗費19年時間。
  • 300萬字的《資治通鑑》,其中精華的10句話,教你古人智慧!
    讀史明鑑,必少不了《資治通鑑》。說起《資治通鑑》,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史,講述了戰國初期至五代共1362年,國家民生的興衰歷史,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都出自它裡面。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 辛德勇談清華簡「四時」篇與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12月15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在其微信公眾號「辛德勇自述」上錄製視頻,說對這篇著述與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有一些想法,想同學術界同行以及關心這一問題的廣大社會公眾做些交流。於是,澎湃新聞·私家歷史聯繫辛德勇教授做了一書面訪談,談談他的見解。
  • 資治通鑑|後臺君答疑(二):讀《資治通鑑》的現實價值
    事實上,連後臺君自己都曾對此抱有十二萬分的懷疑。但驀然回首,發現已然完成了四十篇了,堅持了三個多月,也算超出預期了~鑑於上次跟大家推薦了中華書局出版的繁體豎版二十冊《資治通鑑》後,有小夥伴特別不買帳,認為那套書殘留了太多封建時代大地主、大貴族的氣息,一點也不與時俱進,和人民群眾有很大的差距。
  • 如何讀懂一千年前的《資治通鑑》?
    12月21日在上海,姜鵬與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作客第47期學習讀書會,與讀者分享了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的當代意義。 他從2007年起研究《資治通鑑》,曾承擔教育部青年項目「唐宋政治思想轉型視域下的《資治通鑑》」。已出版相關著作:《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帝王教科書》《德政之要——<資治通鑑>中的智慧》《齊家與治國:姜鵬解讀<資治通鑑>》等。   一千年後的我們,要如何讀懂《資治通鑑》?
  • 講座|辛德勇:讀書得間之我所見
    【編者按】本文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10月16日在成都方所書店所做活動的演講稿,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活動現場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興來到錦城成都,和大家見面。1982年春,我大學本科畢業後,負笈西行,到陝西師範大學讀研究生。入學以後,導師史念海先生教授的治學之道,主要就是「讀書得間」這四個字。知道這個因緣,各位朋友也就很容易理解,對於我來說,所謂「讀書得間」,首先是一種治學方法。治學方法雖然直接針對的是專業的研究者,但從本質上來說,所謂治學方法,也就是認知的方法,所以,即使是對非專業的歷史愛好者來說,了解相關情況,應該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資治通鑑》只有帝王才能讀嗎?其實並不見得,老百姓也同樣適用
    北宋文學家司馬光歷經19年,記下了春秋戰國至宋朝建立之前期間,1362年歷史的發展軌跡,為的是為後世的統治者們總結經驗,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賜名為《資治通鑑》。梁啓超曾經說過《資治通鑑》成功的原因在於編寫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寫給皇帝看,《資治通鑑》也被稱為「帝王的教科書」,此書成書於北宋,據說在南宋的時候只能皇帝和太子才能看,別的皇子或者大臣看了都有謀反之嫌,會招惹來殺身之禍。但是是時至今日,《資治通鑑》已經在市面上流傳開來,但是還是有些人認為只要有帝王讀了才對自己有用,其實不是這樣的。
  • 毛澤東晚年時,讀《資治通鑑》,評價中國歷史上一代女皇武則天?
    毛澤東最愛讀的一本書《資治通鑑》,到哪裡都要待帶在身邊,並且會將看完後的感悟同身邊的工作人員談自己的見解,以及對古代人物的評價。1975年,也就是在毛澤東逝世的前一年,他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孟錦雲長談過幾次,從《資治通鑑》開始,談到司馬光、趙匡胤、秦始皇、劉邦、項羽,也談論到武則天,並且對武則天談了一大段。那麼具體毛澤東怎麼評價武則天的呢?
  • 為什麼開始讀《資治通鑑》
    平常喜歡看演義小說,看著看著,慢慢對一個個的小故事,一個個的歷史人物起了興趣,又在朋友的鼓勵下開始看歷史類的書籍,這也是硬著頭皮看《資治通鑑》的原因。同時,也希冀著能寫點東西,做點筆記,讓自己去主動思考和發掘一些自己不曾了解的東西,在枯燥中追求更多的樂趣。 那麼,《資治通鑑》為什麼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