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歐洲宗教改革後,出現了基督新教的六大教派是哪六派?

2021-01-15 醉千殤

(1)路德宗 (Lutheran Church) 又稱信義宗,是宗教改革後出現的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對以馬丁 ·路德的宗教思想為依據 的各教會的統稱。它強調 「 因信稱義 」 , 《聖經》的權威高於教皇;信徒憑《聖經》直接與上 帝交通, 不必通過教會神職人員作中介; 不服從羅馬教皇管轄; 教會的組織形式可因地制宜。 路德宗於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期出現於德國,後來主要傳布於德國北部和北歐各國。 18世紀隨著德國移民傳入美國。在基督教近代傳教運動中,路德宗也傳到亞、非、拉地區。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

(2)加爾文宗(Calvinists )又稱長老宗、歸正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加爾文的宗 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的統稱。它強調信徒因信仰而得救; 《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源泉;相 信上帝預定論,即人得救全憑上帝的預定,自己無能為力;基督只為 「 選民 」 而死;不相信聖 餐中的餅酒是耶穌的肉體和血,反對嬰兒受洗;屏棄祭臺、聖像、祭禮;主張由教徒推選長 老和牧師共同治理教會。加爾文宗於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期產生於瑞士,後來逐漸傳布 到荷蘭、法國、英國、東南歐國家和北美等地。在基督教傳教運動的過程中,它又傳入亞、 非、拉地區。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

(3)安立甘宗(Anglican Communion )亦稱聖公宗,歐洲宗教改革時期產生於英國,是 新教主要宗派之一。 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使國會通過法案規定英國教會不受羅馬教廷管 轄,國王為教會最高首腦,聖公會為英國國教。它自稱與公教、正教同為古老教會,保有使 徒親自傳下來的主教制度和正統教義; 支持宗教改革; 在禮儀萬面承襲了羅馬天主教會的傳 統, 但也受到加爾文宗等教會很大影響。 在英國殖民擴張活動過程中, 安立甘宗逐步傳到北 美、亞洲、非洲和大洋洲各國。 19世紀後,安立甘宗傳入中國。 1949年以前,它一直是中 國基督教(新教)的重要宗派。

(4)衛斯理宗(Wesleyans )又稱 「 循道宗 」,是以該宗創始人英國約翰 ·衛斯理宗教思想為 依據的各教會統稱。該宗於 18世紀產生於英國。它提倡遵循各種道德規範;認為傳統傳教 活動不足以應付現存社會問題, 主張改良社會, 著重在下層群眾中開展傳教活動; 宣傳內心 的平安喜悅即幸福。衛斯理宗主要分布於英、美、加拿大等國。鴉片戰爭後,它傳入中國, 稱美以美會或監理會。 1940年,中國的衛斯理宗各派系聯合為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

(5)公理宗(Congregationalists )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 16世紀後期產生於英國。公理 即 「 公眾治理 」 之意,主張各教堂獨立自主,由教徒公眾治理,以民主方式推選牧師;不贊成 設立統一管理機構, 只設聯誼性機構; 各教堂體制與禮儀由該堂信徒自已決定。 獨立教會由 教徒群眾管理。公理宗一般堅持《聖經》是信仰的權威,強調個人信仰自由。它於 17世紀 隨著英國移民傳入北美,在英語國家影響較大。 19世紀初傳入中國。

(6)浸禮宗(Baptists )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於 17世紀初產生於英國和流亡於荷蘭的英 國人當中。 它反對給嬰兒施行洗禮, 認為受洗者必須達到能夠理解受洗意義的成年期才能領 受洗禮,並主張受洗者必須全身浸入水中,以象徵受死埋葬而重生;強調各教堂獨立自主, 不受政府或其他教會幹預。 浸禮宗在英國和美國的影響較大。 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 從美國 南方傳來中國的教會稱作 「 浸信會 」 。

相關焦點

  • 宗教改革前夕的歐洲長啥樣?為什麼會出現新教?
    作為當時歐洲的普通民眾,依然沒能從束縛中解脫出來;有人說是地理大發現,確實它打開了「原本被迷霧籠罩的世界地圖」,將各大洲的每一個角落連接了起來。但大航海的貢獻更傾向於對歐洲經濟大發展的推動,以及對那些相對落後地區接觸歐洲文明成果的推動。因此真正算得上歐洲大轉折的事件,應該是宗教改革運動。
  •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 基督內部教派你分得清楚麼?
    東正教, 在公元1054年左右,君士坦丁堡牧首馬格爾·賽魯拉留斯指責羅馬教宗篡改聖經內容以及教義,以各種禮儀問題質問羅馬,羅馬教宗協調失敗後導致東西教會大分裂,東正教從原本的羅馬公教會中分裂出來,基督教正式分裂成如今的天主教和東正教。發展到現在,東正教主要分布在巴爾幹半島和東歐,以莫斯科為東正教會中心。
  • 東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到底是怎麼來的?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佛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其實是對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的統稱。公元7世紀後,隨著伊斯蘭教的影響東正教勢力被趕出了巴勒斯坦一帶,聖城耶路撒冷也被穆斯林佔領,1096年-1291年,公教為奪回耶路撒冷進行了8次宗教戰爭(即十字軍東徵)。
  • 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有啥聯繫?
    其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三大派系,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從那開始,提及基督教,就包括了東正教和天主教這兩個教派,之後又出來新教。
  • 宗教改革500周年︱瑞士是如何成為新教高地的
    當被指責為「路德分子」,他強調「不是從路德,而是從聖經懂得基督的教旨的」。茨溫利步步為營,真正的行動始於1522年3月9日,即四旬齋的首個周日。在他的見證下,一些支持者在印刷商弗羅紹爾的家中象徵性地吃了幾片香腸。此舉直接挑戰了宗教戒律,被認為是瑞士宗教改革的起點。蘇黎世議會宣布調查,但茨溫利成功地做了辯護,並發表《始言與終言》,主張《聖經》為唯一權威。
  • 克裡斯蒂安三世為何進行宗教改革?政治目的:構建民族國家的需要
    但這位王子信奉的是路德教(新教宗派之一),這與當時的貴族們信仰相悖。他們更願意支持曾在1523年被廢黜的克裡斯蒂安二世復位。為此丹麥爆發了內戰,在持續了兩年的戰爭之後,克裡斯蒂安三世取得了勝利。鎮壓了反對派之後,他立即開始在丹麥推行宗教改革,並取得了成功。在整個歐洲都被羅馬天主教統治的背景下,為什麼克裡斯蒂安三世要反抗「權威」,支持宗教改革呢?
  • 基督教裡到底誰是新教?
    首先,我們需要澄清一些概念: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較小教派。在中國,因為歷史翻譯的原因,通常把新教稱為基督教。公元313年,羅馬帝國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發布「米蘭敕令」後,基督教才成為官方認可的合法宗教。天主教在全世界傳播,其神職人員實行獨身制,各修會形成其隱修制度,並且有一整套等級分明的教階體制。
  • 英國王室歷史上不光彩一面,誕生「血腥女王」,揭示百年宗教衝突
    說起這起事件,咱們還要先來了解一下歐洲的「天主教」與「新教」知識,只有知道這兩個教派之間的矛盾才能找到這位殘忍女王「密碼」。第一,新教的由來其實「新教」是西方教派,也稱基督新教,在我國宗教通常稱「基督教」。國際稱為基督新教,主要與天主教和東正教區分。1807年,新教傳入我國時,在民間叫「耶穌教」,但在我國「基督教」單指的新教。
  • 加爾文是法國著名的基督教新教的重要派別加爾文教派創始人
    約翰·加爾文(法語:JeanChauvin,德語:JohannesCalvin,英語:JohnCalvin,1509年7月10日-1564年5月27日)又譯喀爾文、克爾文,是法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學家、法國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的重要派別加爾文教派(在法國稱胡格諾派)創始人。1540年 日內瓦宗教改革派重掌政權,加爾文應邀重返日內瓦領導宗教改革及市政工作。
  • 【紀錄片之窗】基督教歷史全六集+《從耶穌到基督》全四集
    「 讓我們了解一下這個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了解一下我們人類的靈魂,探尋一下是與非,人生的歷程與結果。」基督的信義是愛與寬容,但是以上帝之名的互相傷害卻從未停止。往東至俄羅斯是東正教,往西是天主教,路德整出個新教。在美國又來了個福音新教,教派繁多。
  • 基督教(新教)
    200餘年後的1865年,蘇格蘭長老會派馬雅各等從臺灣南部登陸;1871年,加拿大長老會馬偕牧師醫生到達臺灣北部「開荒」。兩個長老會的勢力南北對進,傳教成績頗佳,使長老會成為臺灣歷史最長、信徒最多的新教教派。除長老會外,整個日據時期只有產生於大陸的真耶穌教會和日本的聖潔教會傳入臺灣,其中真耶穌教會的發展也比較迅速。
  • 基督教新教各個宗派的和而不同
    在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時候,天主教就定他為分裂教會的,違背教會合一的。但是路德借著聖經看明教皇是敵基督。意思就是說,不是路德合不合一的問題,而是教皇體系屬不屬於教會的問題。因此,路德帶領神的真選民從天主教組織體系裡出來了,更重要的是從天主教的思想體系和靈性體系裡走出來了。
  • 世界三大宗教分別是哪三個?三大宗教的由來
    官方目前認定三種宗教,簡稱世界三大宗教,你知道三大宗教是哪個幾個嗎?下面筆者為你介紹。一、基督教1、簡介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宗教是一個一神論的宗教,指所有相信主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教會。雖然耶穌基督所建立的是一個合一的基督教會,但基督教在歷史進程中卻分化為許多派別,2013年全世界範圍當中有超過一萬個基督教派,主流的派別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三大傳統教派,以及一些在信仰人數上雖不如傳統教派多,但也有了相當的規模的非傳統教派,如:摩門教、耶和華見證人等2、創始起源按照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經典的說法,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30歲左右
  • 【紀錄片之窗】基督教歷史全六集+《從耶穌到基督》全四集+穿越聖地01~09
    」基督的信義是愛與寬容,但是以上帝之名的互相傷害卻從未停止。往東至俄羅斯是東正教,往西是天主教,路德整出個新教。在美國又來了個福音新教,教派繁多。 這些雖然都說明了基督教的廣義上的包容性。但作為信徒,往往不知所措。這部優秀的紀錄片由牛津大學著名的歷史學教授迪爾梅德.麥克庫洛赫與BBC英國廣播公司聯手打造。
  • 4.1.6宗教改革
    同宗兄弟會是在宗教改革前就出現的宗教集體,這一派別反對繁瑣禮儀,主張信徒能與神直接交流。由於身體原因,路德僅僅在這兒呆了一年便轉到愛森納赫著名的聖喬治中學。聖喬治中學是一所教會學校,路德因家境貧寒能夠免費讀書,學校還允許他到濟貧院免費住宿。在這裡,路德加入了一個唱詩班,以便賺取一些小費貼補自己的生活開支。也就是這一時期,路德父親的事業漸漸有了起色。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一百零一:20世紀上半期的新教2
    -1961)發起的基督教跨教派的信仰復興運動。1934年,巴西新教教會成立了巴西福音派聯合會,其前身是巴西合作委員會,長老會人士阿瑪爾德(1893-1962)擔任第一屆秘書長。 墨西哥新教受美國新教的影響很大,九個最早進入墨西哥的新教差會於1917年共同籤署"禮讓條約",在墨西哥確定各自的傳教範圍,以避免傳教活動中的衝突。1930年,自治的墨西哥衛理公會成立。
  • 虔敬主義,新教的信仰革新運動,在18世紀上半葉曾達到繁榮期
    與《奧格斯堡宗教和約》不同,邦君們不再有自由決斷其邦內臣民歸屬教派的自由權。每個邦國的信仰按照1624年「標準年」得到確立。在17世紀末和18世紀,時常出現的、大部分由繼承政策所決定的統治者信仰更迭,對其臣民的教派並不產生任何影響。以此,1648年後,帝國各邦仍然繼續保留著單一教派的狀態。不過,擁有不同教派的邦國倒是可以在一頂王冠的統治下聯合起來。
  • 新教的入世禁慾倫理,為積累財富提供了道德能量
    唐人坊泥人西歐在15世紀後期封建制度開始解體,新興民族國家確立了集權的王侯統治,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教廷在互相較量中逐漸削弱,教會內部的腐敗和市民階層反封建神權鬥爭日趨激烈,文藝復興讓人文主義覺醒,經院神學已成為僵死教條和無謂爭辯的代名詞,理性批判精神開始開始傳播,天文地理和數學醫學等都有了新的突破,即將崩潰的封建中世紀為宗教改革準備了條件
  • 世界三大宗教的地區分布,基督教分布最廣,伊斯蘭擴張最猛
    宗教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不同地區生活的人類,在其文化的發展的演化中,產生了不同的宗教類型,有的宗教在歷史的長河中最終消失了,而有的宗教卻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揚壯大,讓更多的人信仰,傳播到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