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前夕的歐洲長啥樣?為什麼會出現新教?

2020-12-24 三匠畫片

如果說從黑暗中世紀邁出來,歐洲存在一個歷史大轉折的話,那麼這應該是哪一事件呢?

有人認為是文藝復興,確實文藝復興擺脫了基督教神學的禁錮,開啟了人文思想的大門。但這個「解禁和開啟」的對象,僅限於知識分子階層,也就是那些畫家、劇作家、天文學家等。作為當時歐洲的普通民眾,依然沒能從束縛中解脫出來;有人說是地理大發現,確實它打開了「原本被迷霧籠罩的世界地圖」,將各大洲的每一個角落連接了起來。但大航海的貢獻更傾向於對歐洲經濟大發展的推動,以及對那些相對落後地區接觸歐洲文明成果的推動。

因此真正算得上歐洲大轉折的事件,應該是宗教改革運動。

人類社會的構成元素有很多,一個僅限於宗教層面的改革運動,就有如此重大的意義嗎?這就要首先看看宗教改革前的歐洲,也就是黑暗中世紀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又為什麼說它是黑暗的。

東西方歷史有很大不同,我們的古代封建歷史給我們形成了一種印象,那就是從上至下一條單純的統治線,頂端是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至於文化、思想或者宗教,都僅僅是統治者的工具之一。比如儒家思想,有人也稱之為儒教,它的出發點就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而且其「最終解釋權」也可以根據統治者意志而改變。

但在西方有兩條線並行,也就是除了一個個國王,還有一個教皇。人有肉體和思想組成,中世紀的歐洲人肉體部分因地位等級的不同,被綁定在不同爵位的封建主身上,一層層遞進,最上面是國王,這就是中世紀的世俗統治部分。由於歐洲自古羅馬分裂後就再沒有統一過,所以之後即使有皇帝,也都只是名義上的,其實際統治範圍十分有限。

思想統治就完全不一樣了,首先中世紀人的思想是受基督教羅馬教廷絕對統治的,其次這種絕對統治還是統一的。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世俗王國治下的任何一個百姓,幾乎都是基督徒,如果作為一個異教徒生活在中世紀的歐洲,那麼其命運很難想像。

這樣一來,雖是世俗與宗教兩條線並行統治,但一個是分裂一個是統一。當雙方為各自獲取更大權力而展開較量的時候,往往教權會更勝一籌,因為它可以通過思想控制來拉攏其他王國,打擊「出頭鳥」王國。就連世俗權力裡面的最高等級的國王都是基督教徒,而教權裡面的最高統治者教皇,手裡就握著他們的「生死牌」,專用名詞叫「絕罰」,意思就是開除教籍。一旦教皇宣布開除某一國王的教籍,那麼這個國王就會因不再是基督徒而失去作為國王的合法性,「你都被上帝拋棄了,還有什麼資格來統治上帝的子民們呢?」諸侯和民眾一旦將其視為異端,那麼連他本人的人身安全也將陷入危機。

任何地方的人類文明,隨著發展都會衍生出諸多學科門類,比如繪畫、音樂、哲學、物理、天文等等,但在歐洲中世紀,任何一門學問都要作為神學的附庸才能存在。也就是說如果你所研究的方向,偏離了對神的供奉和信仰,那麼教會就會認為你這是搞異端。所以我們看到的所有中世紀油畫,都是在描繪基督、聖母、聖徒等人物畫像,哪怕是某一個畫家很擅長畫樹、畫山,那麼這些也只能作為基督教聖像的背景,用於襯託人物罷了。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歐洲中世紀的羅馬教廷,其實它是一個國際組織,而且不是鬆散的,是真正能夠做到教皇一個人說了算的。遍布歐洲的各階層神職人員,都是從羅馬教廷開始一層層派駐下去的,這也就形成了獨立於世俗權力外的另外一套管理班子,且這套班子的一切權利,均不受世俗統治者的管理。

這使得除了思想統治外,各大教區還擁有絕對屬於自身產權的土地,也就是教堂、牧師住所及周邊莊園。這一塊數量相當驚人,在宗教改革前夕,教會在歐洲各地所擁有的土地總和,佔所有土地的三分之一。在這些土地上,那些國王貴族們完全不敢插手,假如這裡的百姓犯了官司,需要去找神職人員判決,而非公爵、伯爵。這就使得一些層級較高的神職人員,成為了事實上的世俗大封建主。

當然無論是教皇還是國王,大家都在受益於對下層百姓統治而得來的好處,所以雙方如果不是實在忍不下去,還是會儘量互相利用的。教會能夠幫助貴族們把百姓束縛在一生都在贖罪的過程中,貴族們能幫教會把百姓綁在固定的土地上,所以歐洲中世紀既黑暗又綿長。

如果這兩條統治線能夠做到各司其職且互相利用,在沒有更先進文明大舉入侵的前提下,這種穩固的局面可能會一直延續下去,而之所以教權走到頭,歸根結底還是自己「作出來」的。

教會佔的土地多也就多了,抽的稅多也就那麼回事兒,畢竟思想控制被教會牢牢的把握在手中,只要這一切還能用教義解釋的過去,那麼便不會遇到反抗。但恰恰隨著這種思想統治的穩固性,讓教職人員開始變得越來越肆無忌憚,他們本應該作為踐行基督教義的先驅和表率,卻在背後幹著一些不可見人的勾當。比如禁慾思想是傳統基督教的核心思想之一,但手中握有越來越多土地和財產的神職人員,不僅結婚還到處都有私生子。他們向那些追求奢華的貴族學習,也開始組織牌局、舉辦沙龍和戶外打獵。

本來教會思想統治的基礎,就是能夠通過自己的行動教化普通的基督徒,向普通人演示如何侍奉上帝才能使自己獲得救贖。但當他們自身都開始這麼奢靡無度,基督徒們自然會對這些已經失去了表率作用的神職人員反感甚至反對。最終,一個教會眾多搜刮名目之一的贖罪券,終於成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導火索。

前面我們說過,中世紀的歐洲是分裂的,但它名義上的皇帝在德意志,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這個皇帝連那些國王都不如,像人家英法等國起碼統治疆域相對較大,權力也絕對集中,而神聖羅馬帝國不僅不能干涉他國,就連自己直接統治地區也就是中歐,都不能用四分五裂來形容,因為它最多的時候分裂為上千個獨立政權,最小的才幾平方公裡的面積。

本來基督教在統一的古羅馬帝國時期,只能作為帝國統治者的思想統治工具而已。但當它遇到日耳曼人南下覆滅古羅馬,建立了一個個小王國後,基督教開始能夠藉助「思想統一」這一優勢,在分裂的土壤上高過世俗政權。所以越分裂,教會就越容易插手,德意志也就成了羅馬教皇眼裡「最容易宰割的羔羊」。本來教會巧立的收稅名目已經夠多了,或許在英、法等國還能忍受,但生活在德意志的基督徒們本來就已經被壓榨得乾乾淨淨,此時贖罪券再一來,就徹底「剪斷了綁著彈簧的那根繩子」,反彈必將首先出現在德意志。

接下來大家都知道了,先是馬丁路德提出「不通過教會也能得到救贖」,然後影響到法國的加爾文,加爾文又對新教理論進行完善和系統的闡述,並培養了一大批新教布道者,這些布道者又將新教帶到了歐洲其他國家。直到其勢力與天主教勢均力敵時,雙方終於展開軍事對決,以新教勝利、成為歐洲主流結束。

我們不談什麼歐洲人通過宗教改革擺脫了教會的思想禁錮,因為從天主教走出來邁入的是新教,基礎教義並沒有改變。對於當時一個普通民眾來說,所改變的僅僅是花在繁瑣教會儀式上的時間少了、不用再給教會交稅了。但省出來的時間有限,能夠多創造多少價值我們無需放大,省出來的稅錢更是留不到自己口袋中,因為那是世俗權力一家獨大後的「戰利品」。

所以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之所以那麼重要,從我們今天聊的這個宗改前夕就能看出來。那就是本來人們心中已經壓抑很久,教會有它的作用和存在的意義,如果一旦它扮演不好自身所承擔的角色,那麼只要有點兒星星之火,馬上就會擴散爆發。歐洲人有了這次成功經驗之後,下一個被拉下馬的仇恨對象就是世俗權力的大封建主了。因此宗教改革的連鎖反應,才是它的真正意義所在。

相關焦點

  • 自從歐洲宗教改革後,出現了基督新教的六大教派是哪六派?
    (1)路德宗 (Lutheran Church) 又稱信義宗,是宗教改革後出現的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對以馬丁 ·路德的宗教思想為依據 的各教會的統稱。它強調 「 因信稱義 」 , 《聖經》的權威高於教皇;信徒憑《聖經》直接與上 帝交通, 不必通過教會神職人員作中介; 不服從羅馬教皇管轄; 教會的組織形式可因地制宜。
  • 宗教改革500周年︱瑞士是如何成為新教高地的
    的確,路德無意中引爆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宗教、政治、社會和文化運動。但不應忽視,正如基督教的興起不只是耶穌之功,狹義的宗教改革亦非路德一人之力。通過一條獨立的發展道路,瑞士迅速成為宗教改革的又一中心。此舉直接挑戰了宗教戒律,被認為是瑞士宗教改革的起點。蘇黎世議會宣布調查,但茨溫利成功地做了辯護,並發表《始言與終言》,主張《聖經》為唯一權威。1523年,茨溫利提出改革綱領《六十七條論綱》。蘇黎世議會遂於1月、10月和次年1年舉行三次公開辯論,改革派大獲全勝。到了《論真假宗教》1525年發表時,蘇黎世的宗教改革已基本完成。
  • 克裡斯蒂安三世為何進行宗教改革?政治目的:構建民族國家的需要
    但這位王子信奉的是路德教(新教宗派之一),這與當時的貴族們信仰相悖。他們更願意支持曾在1523年被廢黜的克裡斯蒂安二世復位。為此丹麥爆發了內戰,在持續了兩年的戰爭之後,克裡斯蒂安三世取得了勝利。鎮壓了反對派之後,他立即開始在丹麥推行宗教改革,並取得了成功。在整個歐洲都被羅馬天主教統治的背景下,為什麼克裡斯蒂安三世要反抗「權威」,支持宗教改革呢?
  • 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有啥聯繫?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以耶穌基督為中心,核心思想是福音,信徒稱為基督徒。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與伊斯蘭教、佛教共為世界三大宗教。
  • 全媒派 | Facebook是宗教嗎?符號學視角下的社交媒體改革
    雖然事到如今,爭論的聲音早已消散,但面對一個每月活躍用戶量已攀升至25億人的平臺,在社交媒體改革的呼聲下,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審視「Facebook=宗教」這一比喻了。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編譯Medium的文章,以符號學的視角,借鑑歐洲宗教改革的邏輯,深入探討社交媒體如同宗教一般的影響力及當下變革面臨的重重挑戰。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九十二:基督教新教在亞非拉2
    不過,印度的一些上層人士開展的改革運動也顯示出基督教對他們的影響。 總之,在19世紀裡,新教在印度比羅馬天主教的發展要快得多。到1914年,印度的新教徒大約有100萬人。據說,絕大部分人是一組一組地、一夥一夥地集體加入教會的。隨著信徒人數的增加、組織的擴大,印度新教中不同的宗派團體之間的聯合活動和鞏固組織的活動逐步開展起來。
  • 三分鐘了解歐洲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宗教寬容法令
    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近代史上第一個宗教寬容的法令——南特敕令。宗教引起的戰爭十六世紀的德意志,一位神學教授馬丁·路德掀起了宗教改革運動。整個德意志都受到其影響。新教思想傳到了德國的怨侶——法國,在法國的加爾文教也開始逐漸活躍起來,他們在法國成為胡格諾派,意為「日內瓦宗教改革的追隨者」。胡格諾派的興起就代表著法國原有天主教派受到了地位上的威脅,天主教徒日益惶恐不安,雙方的矛盾日益凸顯出來,法國國王亨利三世曾對胡格諾教徒實行過宗教迫害,這一舉動,使得新教徒敢怒而不敢言。
  • 為什麼要殺女巫?中世紀歐洲長達300年的獵殺女巫運動
    在此之前,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進入延續千年的中古時代,天主教神學成為當時的思想主流,也是唯一意識形態;在此之後,歐洲則完成了地理大發現,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方興未艾。綜合來看,處於中間的這個時段無疑是思想轉變和鬥爭時期。而這一切都和宗教有關。當時的情形大致是這樣的。
  • 英國史丨亨利八世:以一場婚姻挑起宗教改革運動
    作為英國當時的皇帝,亨利八世可以說是憑藉一己之力挑起了宗教改革的大梁。在亨利八世的推動下,英國的各方勢力都靠攏到以亨利八世為中心的世俗權力這一番來,而逐漸脫離了羅馬天主教教皇的神權統治。英國也通過這場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壯大了英國國教,從此,英國國王不再只是世俗世界的老大,英國國王也成為宗教神權的最高權威,在英國的國教新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 新教的入世禁慾倫理,為積累財富提供了道德能量
    唐人坊泥人西歐在15世紀後期封建制度開始解體,新興民族國家確立了集權的王侯統治,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教廷在互相較量中逐漸削弱,教會內部的腐敗和市民階層反封建神權鬥爭日趨激烈,文藝復興讓人文主義覺醒,經院神學已成為僵死教條和無謂爭辯的代名詞,理性批判精神開始開始傳播,天文地理和數學醫學等都有了新的突破,即將崩潰的封建中世紀為宗教改革準備了條件
  • 4.1.6宗教改革
    1497年,他又進入馬格德堡一所同宗兄弟會辦的高中。同宗兄弟會是在宗教改革前就出現的宗教集體,這一派別反對繁瑣禮儀,主張信徒能與神直接交流。由於身體原因,路德僅僅在這兒呆了一年便轉到愛森納赫著名的聖喬治中學。聖喬治中學是一所教會學校,路德因家境貧寒能夠免費讀書,學校還允許他到濟貧院免費住宿。在這裡,路德加入了一個唱詩班,以便賺取一些小費貼補自己的生活開支。
  • 在歐洲的菸斗文化與宗教
    關於宗教,歐洲主要信仰依舊為天主教(南歐)和新教以及東正教(東歐),其實體系一脈相傳,但是細節又極為不同,包括聖誕節的過法問題。  當然聖誕節吃烤鵝的習俗現在比較薄弱,美國以火雞為主,而歐洲其他地區已經快總結不出規律了。比如我朋友家聖誕節選擇吃烤牛肉,還有人也選擇吃火雞甚至烤雞。  對於我來說,聖誕節不變的是幫朋友禱告和抽菸鬥。
  • 基督教裡到底誰是新教?
    很長時間了,想聊幾句爭執的話語。一般不想深入文字這些內容,因為裝備不足,所以只是拿出來請各位弟兄姊妹指正。
  • 歐洲宗教至上,文藝復興時為何反宗教、世俗的合唱藝術會繁榮?
    二、「人文主義」使合唱藝術掙脫舊俗的枷鎖 歐洲早期的合唱歌曲主要是經文歌、宗教禮樂,但隨著文藝復興時期的到來,人們「人文精神」的感召之下,開始了一系列的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的激烈碰撞,與宗教歌曲相對立的世俗歌曲逐漸發展起來。
  • 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以及宗教改革運動,三者之間有哪些聯繫?
    因此以馬丁路德為首開展的歐洲宗教改革運動開始興起,並且迅速在基督教控制下的世界產生了巨大的震蕩。這種宗教改革運動就是以文藝復興運動中所推崇和倡導的人文主義為核心,新教認為每個人都可以自由信教,並且完全不需要像之前那樣基督教具有繁瑣的儀式、救贖錢等等,堅稱信仰即得救。
  • 虔敬主義,新教的信仰革新運動,在18世紀上半葉曾達到繁榮期
    不過,若我們仔細思考,則會發現,《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偏離了1555年的兩個核心原則:在《奧格斯堡和約》中,只有兩個教派受到帝國法的法律認可,即天主教信仰和路德宗信仰。在1648年,在不顧路德宗信徒的反抗情況下,加爾文宗被視作第二個新教信仰,得到和約的認可。對於其他團體而言,這並不是和平,因為它們在邦國內還未能得到容忍。
  • 與西方宗教改革不同,張居正改革不能成為一場群眾性的反封建運動
    此時為了化解這些矛盾,在16世紀的百年歲月裡,中西方都進行轟轟烈烈的政治改革運動,西歐宗教改革運動和中國張居正改革運動。但結果可想而知……下面對中西政治改革的差異來分析不同結果的原因?2、明代張居正的改革是在明王朝腐化墮落以及封建統治出現危機的時候,具體表現為:統治高層腐朽,各級官員也日益腐敗。「入官視事,循例取索」,「人命輕與酷吏」。政治由腐敗而形成癱瘓,國家機器運轉失靈。
  • 歐洲持續千年的政教恩怨:人民是上帝的孩子,還是紅塵的過客?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局面?嚮往彼岸世界的信仰者為什麼要控制世俗政權,國王又是如何應對的? 一、基督教對歐洲意味著什麼 西方人普遍信仰基督教,對宗教的虔誠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令東方人難以想像的是,基督教竟然對西方世俗世界有著巨大的塑形作用。
  • 土耳其研究 | 埃爾多安的教育改革-從世俗走向宗教
    宗教學校的「擴招」只是埃爾多安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他同時也進行了教育內容方面的改革,大量的宗教內容被加入普通學術中學課程。也正是因為如此,土耳其違反了歐洲人權法院於2007年制定的法規,將宗教內容加入義務教育課程侵犯到少數群體的信仰自由,尤其這些內容是以伊斯蘭教遜尼派教條為參照的,政府為其命名「宗教文化與道德」,在這個課上,學生需要記住大量的古蘭經經文和祈禱文,沒有其他宗教信仰相關的任何信息。此外基督教與猶太教的學生可以免修該課程,這也就意味著政府其實將該課程專門用於培養遜尼派穆斯林。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一百零一:20世紀上半期的新教2
    1934年,巴西新教教會成立了巴西福音派聯合會,其前身是巴西合作委員會,長老會人士阿瑪爾德(1893-1962)擔任第一屆秘書長。 墨西哥新教受美國新教的影響很大,九個最早進入墨西哥的新教差會於1917年共同籤署"禮讓條約",在墨西哥確定各自的傳教範圍,以避免傳教活動中的衝突。1930年,自治的墨西哥衛理公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