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記丨「秋風寶劍孤臣淚」不是李鴻章的絕命詩

2020-12-24 騰訊網

對一則著名近代史典故的再考據。

中文知識界長期流傳一種說法,稱李鴻章1901年去世前夕,留有「絕命詩」一首,內容如下:

勞勞車馬未離鞍,

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

八千裡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

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

諸君莫作等閒看。

因該詩極為凝練地概括總結了李鴻章一生的事功與成敗,故流傳極廣,已成為署名李鴻章的詩作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許多歷史愛好者甚至只知曉有這麼一首「李鴻章的詩」——畢竟,在涉及李鴻章的當代通俗歷史讀物中,這首詩的引用率,遠遠超出了李鴻章其他的詩作,且多以肯定的語氣稱該詩是李鴻章的臨終絕命詩。

比如,《流放紫禁城:庚子國變》一書說,「知道自己要死了,李鴻章留下了遺折……他還老淚縱橫地吟成一詩:勞勞車馬未離鞍……」《李鴻章畫傳》一書說,「臨終前,李鴻章口述遺詩一首,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勞勞車馬未離鞍……」《國運1909:清帝國的改革突圍》則說,「李鴻章……積勞成疾,死在工作崗位上,留下『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的悽涼自挽」……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圖:李鴻章,1896年,引自《Li Hung-Chang: His Life and Times》(1903年)

相較之下,史學界對這首「李鴻章絕命詩」的真偽,始終多少存有一些疑慮。原因是由李鴻章的後人與好友編纂的李鴻章文集中,從未收錄此詩。事實上,李鴻章去世時並不孤獨,相反,「纏綿病榻,死前那些日子時刻都有親人和部屬陪侍左右,乃至他在彌留之際的具體情態細節、片言隻語都有人做了詳細記錄」,所以他給清廷留下了一封遺折,也給遠在上海的友人盛宣懷寫了一封訣別的遺書。如果李鴻章臨終寫有「秋風寶劍孤臣淚」一詩,不被親友收錄,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許多涉及李鴻章的學術著作,在提及此詩時,常以「據說」二字加以限定。如董叢林《刀鋒下的外交:李鴻章在1870-1901》稱,此詩「據說是他臨死前吟成」;苑書義《李鴻章傳》稱,「據說,李鴻章死前惓念危局,還老淚縱橫地吟成一詩:勞勞車馬未離鞍……」

學術界之所以用「據說」,自然是因為沒有確鑿的材料可以證實該詩是李鴻章所寫。該詩被當成李鴻章的作品而被廣泛傳播,大約始於1960年代——1965年出版的《北洋軍閥史話》,將該詩說成李鴻章在前往日本籤訂《馬關條約》時,遭日本刺客狙擊後所寫的「馬關紀事詩」。掌故學家高拜石同年出版的《南湖錄憶(一)》,則稱該詩是李鴻章「嘔血死於燕都之賢良祠」時「老淚縱橫」所吟。

圖:甲午年前後的李鴻章,引自小川一真《日清戰爭寫真圖》。

以上,是李鴻章「臨終絕命詩疑案」的大致情況。筆者近日於《申報》中檢索得到一條線索,似可為這一疑案略做新論。

1919年11月10日,《申報》「自由談」欄目刊有一首題為《李鴻章》的詩作,內容是:

威威車馬據徵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二百年來傷國亂,八千裡內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寒。

海外幹戈猶未息,英雄莫作等閒看。

圖:《申報》1919年刊登的「秋風寶劍孤臣淚」一詩

這是迄今為止,筆者所能找到的關於所謂「李鴻章臨終絕命詩」的最早版本,此時距離李鴻章去世,已過去了18年。據報紙的介紹,該詩來自一位叫做「仙籟氏」的投稿人,但他並非作者,筆者也未查到他的真實身份。欄目編輯在11月7日,對「仙籟氏」及其投稿的詩歌,有這樣一段介紹:

「仙籟氏囊存《古詩錄》一卷,興來翻閱,詩骨清雋可誦,惜未註明何代人作,茲特選其最妙者,投自由談,以博閱者之一歡。」

意即,這位「仙籟氏」手中收藏有一卷名為《古詩錄》的書籍,其中有不少好詩,可惜沒有留下作者信息。

其實,《申報》所選《古詩錄》詩作,有部分是可以查到原作者的。如《洗耳池》一首,即明代人趙璧的《洗耳芳池》;《九日遊蜀山》一首,即清代人李天馥的《九日遊蜀山》;《金山寺遊客》一首,則與傳言中乾隆所寫的《遊中嶽嵩山》詩極為相近(也不知道是誰在抄襲誰)。

如此,也就可以知道:(1)「秋風寶劍孤臣淚」一詩,原題為《李鴻章》;(2)該詩並非李鴻章所寫絕命詩,而是後人在李鴻章去世後,所寫的追悼之作。(3)與流行的所謂「李鴻章絕命詩」相比,《申報》刊載的《李鴻章》一詩,遣詞造句上有諸多不同,如勞勞車馬-威威車馬、傷國步-傷國亂、大將壇-大將寒、海外塵氛-海外幹戈、諸君-英雄。其中「傷國亂」、「大將寒」兩句,明顯比流行的所謂「李鴻章絕命詩」更優。

由《申報》的介紹還可以知道,在「仙籟氏」的《古詩錄》之前,《李鴻章》一詩必有更原始的出處,只是限於史料,今人已不得而知。

不過,也並非毫無線索可查。前文提到,李鴻章臨終前夕,寫過一封遺書,給遠在上海的好友盛宣懷。內中附有這樣一首詩:

四十年來百戰身,幾回此地息風塵。

經營庶富羞言我,紐握機權恥授人。

盡一分心酬聖主,收方寸效作賢臣。

諸君努力艱難日,莫誤龍華會裡因

李在遺書中解釋了自己為何要寫這首詩:

「鴻章又拈句海上官商寅友,並謝拳拳,乞弟代為一一致意。願諸君努力共濟時艱,鴻章雖死猶生。頓首,頓首。」

一個「諫」字,顯示李鴻章的目的,是想對包括盛宣懷在內的上海官場、商場的好朋友有所勸說。將「願諸君努力共濟時艱,鴻章雖死猶生」一句,與「盡一分心酬聖主,收方寸效作賢臣」放在一起閱讀,可以清晰知道,李鴻章的勸說內容,是希望眾友人不要因1900年的事情而放棄清廷,希望他們繼續在艱難時局裡,努力為清廷維繫國運。

再來看「海外幹戈猶未息,英雄莫作等閒看」(申報版)這兩句,抑或「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流行版)這兩句,它們恰與李鴻章這封遺書中「諫」的內容,構成了一種非常直接的呼應。說後者是前者的用典所在,當不算過度解讀。

也就是說:(1)「秋風寶劍孤臣淚」並非李鴻章所作絕命詩,而是一首針對李鴻章之死的輓歌;(2)它的作者,很有可能是盛宣懷圈子裡那些李鴻章的「海上官商寅友」,也就是可以讀到李鴻章致盛宣懷臨終遺書之人。

注釋

張建偉:《流放紫禁城:庚子國變》,新世界出版社1997年版,第526-527頁。許昭堂編著:《李鴻章畫傳》,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05頁。雪珥:《國運1909:清帝國的改革突圍》,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7頁。王壘:《李鴻章「臨終詩」辨偽》,《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董叢林:《刀鋒下的外交:李鴻章在1870-1901》,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289頁。苑書義:《李鴻章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03頁。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 ,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37頁。丁書所錄詩作,文字略有差異:「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裡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寰海塵氛紛未已,諸君莫作等閒看」。高拜石:《南湖錄憶(一)》,(臺北)達昌出版社1965年版,第332-333頁。《仙籟氏在古詩錄又選詩章十餘闋投自山談再博閱者之一粲》,《申報》1919年11月10日。仙籟氏選《古詩錄》,《申報》1919年11月7日。《致盛杏蓀府丞》。《李鴻章全集36·信函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73頁。感謝吾友李夏恩兄為本文提供的諸多意見。

相關焦點

  •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李鴻章絕命詩真偽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這首詩傳為李鴻章死前口述,無題。後稱為「絕筆詩」、「絕命詩」或「遺詩」,但在史料中難覓此詩。此詩在李去世近六十年後才出現,目前查到的最早出處為臺灣著名史學家高拜石《南湖錄憶》。也是這首「臨終詩」的惟一原始「史料」依據。
  • 《南漢山城》:秋風寶劍孤臣淚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李鴻章《絕命詩》世界上每個民族都喜歡自認「老子天下第一」,那麼,如何巧妙而藝術地拍攝一部關於本國戰敗投降的電影?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還真需要技巧。
  • 李鴻章臨終之作,一首古詩無限悲情,拳拳愛國之心不容置喙
    之前求學的時候學到歷史,對於晚清重臣李鴻章沒有什麼好印象。那些不平等條約幾乎都是李鴻章籤字的,這樣一個人,不就應該遺臭萬年人萬人唾罵嗎? 但是此人在國際上得到的評價非常之高,他和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成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 李鴻章的葬禮
    俄國公使雷薩爾來找李鴻章,希望儘快籤署《交收東三省條約》。李鴻章看到雷薩爾,身體不由自主地抖動了兩下。雷薩爾將條約內容念給李鴻章聽,此時的李鴻章已經不能說話,雙唇微動,兩眼淚流。就在雷薩爾欲逼迫李鴻章籤署協議之時,昔日李鴻章下屬、直隸籓司周馥趕到。李鴻章雙眼緊閉,一動不動,周馥與李府家人齊齊跪地痛哭。突然,李鴻章又睜開了眼睛。
  • 李鴻章的葬禮|晚清陳卿美
    李鴻章雙眼緊閉,一動不動,周馥與李府家人齊齊跪地痛哭。突然,李鴻章又睜開了眼睛。周馥爬到李鴻章的床前,哭著說:「俄國人說了,中堂走了以後,絕不和中國為難!還有,兩宮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鴻章兩眼大睜,欲語淚流。周馥大哭道:「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經手未事,我輩可以辦了,請公放心去吧!」他邊說著,邊用手合上了李鴻章的雙眼。
  • 吳大澂與恩師李鴻章的「金石之交」
    ▲李鴻章(1823—1901)因其鄉舉時,李鴻章以江蘇巡撫作為監臨,故可稱為恩師。故其又前往武漢拜訪時為湖廣總督的李鴻章,充任幕僚。1870年,李鴻章奉命處理天津教案,並轉任直隸總督,吳大澂隨李北上。此後,官運亨通,先授職編修,又1872年,李鴻章對其密保,稱之「才堪大用」,1873年,其旋即出任陝甘學政。1877年,吳大澂任滿回京,被李鴻章奏調前往天津辦賑救災,次年又往山西查辦賑務。
  • 和珅臨死前的絕命詩,馬未都稱讚寫的很牛
    星辰環冷月,縲紲泣孤臣。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餘生料無幾,空負九重仁。其二: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憐此月夜,分外照愁人。思與更俱永,恩隨節共新。聖明幽隱燭,縲紲有孤臣。在這兩首詩中,和珅都表達了對人生的慨嘆和對乾隆帝的思念與愧疚。人生就像是一場夢,二十年的宦海生涯最終落得如此下場,是在可悲可嘆。想起以前乾隆的種種其中,便覺得自己辜負了皇上的仁德。
  • 《歷史的溫度》丨一個人在某一方面登峰造極,於是我們就幻想他在各方面都無可挑剔
    1、李鴻章20歲時,曾作詩一首: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裡外欲封侯。78歲臨終前,李鴻章遺詩一首: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而瑪麗·居裡的坎坷命運,也就此開始……3、時人評價:曾國藩會識人,左宗棠會打仗,而李鴻章會做官。4、這固然是個看臉的時代,但能被永遠記住的,肯定不僅僅是容顏。5、我們應該早已跨過了需要過分誇大一件事或一樣東西來滿足民族自尊心的時代,那樣做,只會映射出自己的自卑。 有,我會證明,沒,我會承認。 這才是最大的自信。
  •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八佰》中背大刀的老鐵
    看透了這一切的老鐵在戰鬥開始的時候就表演很慫,實際上不是慫,而是迷失。別人說東北軍窩囊時老鐵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他內心的想法不屈精神和不被別人理解的無奈。
  • 紅樓詩社庚子第七社次韻清永嘉一無名乞丐《絕命詩》集及秋水流觴
    紅樓詩社庚子第七社·次韻清永嘉一無名乞丐《絕命詩》社主劉德平清永嘉一無名乞丐寫下一首成為時人稱誦不已的經典七律《絕命詩》。次韻《絕命詩》芹夢半世浮沉似白鷗,曾經求學去炎州。讀書不覺東山暮,尋味焉知粵水秋。幾筆注箋飄素影,一杯綠酒散清愁。
  • 詩·八首丨秋風吹落山前雨,百草枯黃幾朵花
    圖片丨網際網路《詠荷》七絕往日唇紅粉面荷,一季輝煌一路歌。秋風蕭瑟花凋謝,母愛連心結子多。圖片丨網際網路《秋聲》七絕古寺簷廊繞晚鴉,數聲清磬入殘霞。秋風吹落山前雨,百草枯黃幾朵花。萋萋蘆葦盈盈淚,遙念伊人片片傷。
  • 史上最冤李鴻章:生前背黑鍋,死後被拖屍
    李鴻章和孫輩們在一起 常說時世造英雄,其實時世也造替罪羊的!個人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冤的替罪羊當數李鴻章。大清的賣國賊只有一個,那就是掌握大清實際權力的老太后,這是從所有權方面來講的。當然,沒有所有權的人,也不是沒有賣國的念頭,但那僅限於謀求執政的在野者。
  • 一九五八年,李鴻章的骨骸,被掛在拖拉機上遊街示眾
    而中方代表就是李鴻章,民眾特別生氣但是又不敢責備朝廷,所以紛紛把矛頭指向李鴻章,大罵李鴻章賣國賊。李鴻章當時年事已高,身體虛弱,加上來自輿論的攻訐,一病不起,最終在兩個月後,遺憾離世,終年七十八歲。李鴻章在咽氣前,家人問他的未了心願,他無語凝噎,只有兩行濁淚,慢慢落下。慈禧得到消息後,也很傷心,對身邊人說,我又少了一個替哀家分憂的人。
  • 木芙蓉丨秋風十裡不如你
    秋風十裡,楓葉荻花木芙蓉,這是多有詩意的一幅秋色圖呀。叄丨木芙蓉原產湖南。肆丨曹雪芹也極愛此花。伍丨古人用木芙蓉鮮花搗汁為漿,染絲作帳,即為有名的「芙蓉帳暖」。「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