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又來挑戰觀眾智商了

2020-09-05 光明網

作者:胡廣欣 衛彌萱

「《TENET》不應該翻譯成『信條』,應該音譯成『天吶天』!」9月4日,諾蘭新作《信條》正式登陸內地院線,號稱「諾蘭最燒腦電影」的《信條》果然不負眾望,不少影迷一刷之後大呼「看不懂」,更有網友「絕望」地在豆瓣留下以上評論。

《信條》延續了諾蘭的一貫風格:用精巧的概念包裝簡單的故事。這是一個拯救世界的故事: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男主人公是一名特工,服務於一個名叫「信條」的高度機密組織。他的任務是阻止俄羅斯大亨安德烈·薩特(肯尼思·布拉納飾)的瘋狂行徑,避免世界毀滅。無論是毀滅世界和拯救世界,用的都是同樣的武器——時間逆轉。

《信條》的觀眾評論兩極分化。有觀眾表示這是「絕對的傑作」「諾蘭最有野心的作品」。也有觀眾表示「看不懂,是一部想劇透也無從下手的片子」。該片爛番茄新鮮度開分82%,目前下降至74%;豆瓣開分8.4分,目前下降至8.2分。時間逆轉這個概念就像是一記重重的「學霸之錘」,把不少觀眾敲得頭昏腦脹。

觀影門檻不低,做好二刷準備

儘管有《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兩部經典舊作的重映預熱,讓影迷複習了「學霸」諾蘭過往的戰績,但《信條》的燒腦程度仍然超乎許多人意料。《盜夢空間》圍繞潛意識和多層夢境展開,《星際穿越》講的是蟲洞和黑洞,《信條》則用了一個更加冷門的物理學知識——熵,來建構電影的核心概念「時間逆轉」。

簡單來說,熵代表著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理論上說,每個物理定律都是對稱的,能夠沿著時間前行和後退,但熵卻是單向的:正常情況下,世界是一個從有序走向無序的單向過程,也就是「熵增」。但在《信條》裡,未來的人類通過某種黑科技達成了「熵減」狀態,從而實現「時間逆轉」。諾蘭解釋:「理論是,若你能夠反轉某個物體的熵流,就可以逆轉其時間流。因此本片故事以可靠的物理學為基礎。我專程邀請了(物理學家)基普·索恩讀了劇本,他幫我從中理解了一些概念。」

對普通觀眾而言,要順利接受片中的「時間逆轉」,得跨過不少關卡:首先要大致理解「熵增」「熵減」這兩個基礎概念;其次還要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勢——過往的時空題材電影裡,大多使用「時空穿越」概念:角色通過某種機器,「咻」地回到過去某個時間點。但《信條》的展現則更接近於「時間倒流」:角色可以在「熵增」和「熵減」之間來回切換,當處於「熵減」的時候,世界就會呈現「回放」的狀態。

《信條》給觀眾帶來一個幾乎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在創新的時間概念之上,《信條》創造出多層次的衝擊。一方面是視覺上的衝擊:諾蘭將「熵增」「熵減」的狀態具象化,比如在「熵減」的時候,人倒著走、車倒著開、鳥倒著飛、大樓從坍塌到完整、子彈從射出到收回、轎車從翻側到正常行駛……另一方面是敘事上的衝擊:電影是非線性的回文敘事,就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莫比烏斯環,情節總是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相互呼應。

人物塑造薄弱,難以引發共鳴

《信條》的敘事結構決定了這會是一部「延遲滿足」的電影:觀眾跟主角一樣,在電影過半的時候才逐漸搞明白什麼是「時間逆轉」。有不少觀眾反映看前半部分的時候雲裡霧裡,甚至有人說:「看了一個半小時,還是不懂電影要說什麼。」

除了核心概念有點晦澀之外,《信條》對情感戲的潦草處理也是讓觀眾難以入戲的原因之一。過往的諾蘭作品,無論概念多麼「高精尖」,其落點總是與感情相關:《星際穿越》濃墨重彩地刻畫了主角庫珀與他女兒之間的感情;《盜夢空間》裡,男主角柯布的一切行為動因是出於對子女的思念。

《信條》被不少評論認為是諾蘭作品中情感戲最弱的一部。由於「時間逆轉」這個概念太過龐大,電影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去展現。儘管如今影片長達150分鐘,仍然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留給人物感情的刻畫。無論是男主角、搭檔尼爾、女主角凱特,還是反派大佬安德烈,他們之間的關係處理都頗為刻板,難以讓人產生共鳴。

此外,諾蘭在《信條》裡似乎刻意避免「人物塑造」這件事:看完全片就會發現,男主角甚至連名字都沒有!在9月3日首映禮映後連線採訪中,諾蘭回應了男主角沒有名字的設計:「我希望深化懸疑電影的傳統,這些電影裡,男主角通常都非常神秘。而且我希望觀眾可以抱著一個『現在時』的視角看電影,著眼於男主角的當下而非過去,從而能夠更緊密地進入電影。」(胡廣欣 衛彌萱)

相關焦點

  • 新片《信條》正式上映 諾蘭又來挑戰觀眾智商了
    《信條》的觀眾評論兩極分化。有觀眾表示這是「絕對的傑作」「諾蘭最有野心的作品」。也有觀眾表示「看不懂,是一部想劇透也無從下手的片子」。該片爛番茄新鮮度開分82%,目前下降至74%;豆瓣開分8.4分,目前下降至8.2分。時間逆轉這個概念就像是一記重重的「學霸之錘」,把不少觀眾敲得頭昏腦脹。
  • 《信條》燒腦程度超出以往,諾蘭又來挑戰觀眾智商
    9月4日,諾蘭新作《信條》正式登陸內地院線,號稱「諾蘭最燒腦電影」的《信條》果然不負眾望,不少影迷一刷之後大呼「看不懂」,更有網友「絕望」地在豆瓣留下以上評論。《信條》的觀眾評論兩極分化。有觀眾表示這是「絕對的傑作」「諾蘭最有野心的作品」,也有觀眾表示「看不懂,是一部想劇透也無從下手的片子」。該片爛番茄新鮮度開分82%,目前下降至74%;豆瓣開分8.4分,目前下降至8.2分。時間逆轉這個概念就像是一記重重的「學霸之錘」,把不少觀眾敲得頭昏腦脹。
  • 新片《信條》燒腦程度超出以往,諾蘭又來挑戰觀眾智商了
    有觀眾表示這是「絕對的傑作」「諾蘭最有野心的作品」。也有觀眾反映「看不懂,是一部想劇透也無從下手的片子」。該片爛番茄新鮮度開分82%,目前下降至74%;豆瓣開分8.4,目前下降至8.2。時間逆轉這個概念就像是一記重重的「學霸之錘」,把不少觀眾敲得頭昏腦脹。
  • 諾蘭新片《信條》評分 網友:應該音譯成「天吶天」!諾蘭又來挑戰觀眾智商了
    《信條》海報 《信條》的觀眾評論兩極分化。有觀眾表示這是「絕對的傑作」「諾蘭最有野心的作品」。也有觀眾反映「看不懂,是一部想劇透也無從下手的片子」。除了核心概念有點晦澀之外,《信條》對情感戲的潦草處理也是讓觀眾難以入戲的原因之一。過往的諾蘭作品,無論概念多麼「高精尖」,其落點總是與感情相關:《星際穿越》濃墨重彩地刻畫了主角庫珀與他女兒之間的感情;《盜夢空間》裡,男主角柯布的一切行為動因是出於對子女的思念。 《信條》被不少評論認為是諾蘭作品中情感戲最弱的一部。
  • 諾蘭新片來了!科幻+諜戰,再次挑戰智商極限
    從《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到《盜夢空間》,再到《敦刻爾克》,諾蘭的作品總能同時收穫高口碑和高票房。而影院復工後的這個夏天註定屬於諾蘭:除了《星際穿越》正在復映,諾蘭的另一部神片《盜夢空間》也將在上映十周年之際重返銀幕,而諾蘭的最新力作《信條》也強勢定檔9月4日和內地觀眾們見面。
  • 諾蘭新片《信條》徹底繞暈觀眾,真的好嗎?
    複雜糾葛的「時間逆轉」故事架構徹底繞暈了大部分觀眾。在影片公映之前,知名影評家周黎明寫道:這不是觀眾智商的問題。我剛剛瀏覽了幾十篇西方影評人的評論,沒有人敢聲稱完全看懂了。基本設定一點不難懂,但要一遍看懂所有細節,幾乎不可能……3遍後才有資格出去參加解讀論戰。
  • 諾蘭新片《信條》徹底繞暈觀眾,真的好嗎?
    伴隨而來的,是該片的豆瓣評分也從開始的8.4分跌到了現在的7.9分,在諾蘭拍攝過的11部電影長片中,僅比《失眠症》高了0.4分。複雜糾葛的「時間逆轉」故事架構徹底繞暈了大部分觀眾。在影片公映之前,知名影評家周黎明寫道:這不是觀眾智商的問題。我剛剛瀏覽了幾十篇西方影評人的評論,沒有人敢聲稱完全看懂了。
  • 《信條》成諾蘭一大敗筆,觀眾接受度實在太低,看完後懷疑智商
    相信很多人都去看了《信條》,大部分人都表示看不懂,太燒腦,雖然智商跟不上,但是依舊抵擋不了觀眾們的喜愛,決定二刷或者三刷。但是諾蘭這次的時空穿越通過反向操作來給觀眾不一樣的體驗。諾蘭可以說是把商業和藝術兩個概念拿捏得死死的,不斷地創新和創意更是他被觀眾叫好的原因,但是這次可能是翻車了。
  • 七國拍攝、炸真飛機,諾蘭炫酷新作又來碾壓觀眾智商了
    「時間逆流」,是諾蘭玩的新概念,也是這部電影最新奇的地方。這種概念設計,讓電影燒腦提升了不止一個層級,「我去」和「不明覺厲」兩種感覺,在觀眾大腦裡不斷迴環。3當然,《信條》也不是十全十美,玩概念先行,必然也有犧牲,什麼感情線、人物弧光都得往後稍稍。
  • 諾蘭新片豆瓣評分從8.4跌到7.9,《信條》徹底繞暈觀眾真的好嗎?
    這種智力上的激蕩很快將觀眾分為了兩個陣營:看懂和看不懂。一位網友在第13次看了《信條》後讚嘆道:一次比一次圓滿,感謝諾蘭奉獻了這部電影。而另一個陣營中,一位坦承自己看得稀裡糊塗的觀眾則說:「電影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埋再多的所謂暗敘事、玩再多的結構與技巧,也依舊不好看。」筆者是屬於後者陣營的。
  • 諾蘭新片豆瓣評分從8.4跌到7.9,《信條》徹底繞暈觀眾真的好嗎?
    伴隨而來的,是該片的豆瓣評分也從開始的8.4分跌到了現在的7.9分,在諾蘭拍攝過的11部電影長片中,僅比《失眠症》高了0.4分。複雜糾葛的「時間逆轉」故事架構徹底繞暈了大部分觀眾。在影片公映之前,知名影評家周黎明寫道:這不是觀眾智商的問題。我剛剛瀏覽了幾十篇西方影評人的評論,沒有人敢聲稱完全看懂了。
  • 諾蘭新片《信條》定檔,智商碾壓警告
    在豆瓣電影中,已經有超7萬的人標記《信條》為想看,來瞅瞅各位網友給這部電影的標籤,其中、這兩個tag真是說出了大家的心聲,諾蘭大神的片,就是閉眼買票都不會錯的水平。《盜夢空間》中,諾蘭帶我們遁入夢境,一遍遍衝洗並重塑觀眾對電影的感官體驗;《星際穿越》,他帶我們穿過銀河彼端、群星盡頭,去探索宇宙;《敦刻爾克》描寫二戰中最艱難的一次撤退,讓我們去感受勇氣;《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他用光明與黑暗是同一個人的兩張臉的手法,重塑英雄傳奇。
  • 亮劍3下架咎由自取,挑戰觀眾極限在先,侮辱觀眾智商在後
    本是一部定位為抗戰題材的軍旅劇,卻摻雜了眾多偶像題材的內容,使得這劇背離實際歷史,變得不倫不類,為人所詬病,也挑戰了觀眾的忍耐性。例如劇中的八路軍長得眉清目秀,與戰亂中飽經風霜的八路軍形象明顯不符,八路軍指揮官可以住別墅也與實際不符,而在炮火之下喝咖啡的場景也實在讓人無語。最讓人噴飯的是,在戰場之上,劇中的主角卻能始終保持靚麗的髮型,連觀眾也覺得眼睛瞎了。
  • 年度最燒腦諾蘭《信條》,挑戰你的腦迴路極限,一遍保證看不懂
    ,這樣可能會失去一部分缺乏耐心的觀眾,但我相信,那一部分是少數的,因為,誰不想拿諾蘭的電影,挑戰一下自己呢,對吧。在《信條》中我能感受到,諾蘭在嘗試著再一次挑戰自己,挑戰自己對時間的解構,對這個世界提出新的設定,當然,也再次挑戰觀眾的觀影體驗。更重要的是,諾蘭在挑戰故事如何講,而不是如何講故事,這樣有點來回概念的意思,大家...能理解嗎?
  • 諾蘭執導最貴電影來了!國外口碑已炸裂
    諾蘭跟全球觀眾玩了一個巨大的智力遊戲,「一刷全懵逼,二刷是基本,三刷才敢出門討論」。諾蘭在挑戰觀眾的智商,也在挑戰演員的智商。十年前,諾蘭曾經是第一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大片的人。他喜愛IMAX攝影機和大畫幅膠片,因為能給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如今,《信條》裡的絕大部分場景也都是用IMAX攝影機拍攝。為了拍出逆向效果,讓IMAX攝像機能夠倒帶運行,是諾蘭碰到的最大挑戰之一。
  • 諾蘭執導最貴電影來了!國外口碑已炸裂
    結果我們等來了《信條》。「通過這部片子,我希望觀眾可以體會到我小時候觀看特工電影的那種興奮感。」諾蘭說。男主角沒有名字,代號就是「Protagonist」(意為主人公),是一名身手了得的CIA特工。他被派遣去執行一項任務,要「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他滿世界奔跑,順著一條又一條新線索,終於順藤摸瓜找到了大反派的老巢。
  • 這肯定是諾蘭觀影門檻最高的作品
    這是其他同類型電影不曾嘗試過的,是諾蘭對自己的挑戰,也是對觀眾的挑戰。話說回來,《信條》畢竟是一部商業片,不是科教片,面對複雜的科學概念,觀眾只要集中注意力,還是可以做簡單理解的。真正考驗觀眾的是,反常的經驗和複雜的邏輯交織在一起時,人腦常常來不及處理當下湧入的全部信息。再加上諾蘭快節奏的剪輯,能否「追趕」上情節,成為了《信條》對觀眾最大的考驗。不太誇張地說,大部分普通觀眾很難一遍就看懂影片的全部情節。
  • 信條:史上最燒腦諜戰片是對諾蘭的追捧,還是對智商的侮辱?
    附觀看方法大家對於諾蘭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記憶碎片》和《盜夢空間》,確實是大手筆。近期,《信條》上映後,也是延續了之前的好口碑,豆瓣評分也來到了8.3。但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部被譽為了史上最燒腦的諜戰片,大家居然都說沒有看懂。到底是對諾蘭的追捧還是對自己智商的侮辱呢?文末附觀看方法。
  • 諾蘭新片,看不懂就看不懂吧
    《信條》也是這樣,擺明告訴你,這片子不是中等智商芸芸眾生一遍能看懂的,這是諾蘭根據骨灰粉絲或精英人群口味特意打造的。但具體哪場戲看不懂,哪句臺詞不明白,又好像說不上來。每個人都做夢,每個人都想瞅一瞅外太空,諾蘭不僅幫大家實現了,還用他自己的方式,賦予了電影全新的解構形式,並且,諾蘭沒忘記給觀眾一個解開謎題的鑰匙;但《信條》呢,從第一場戲
  • 這肯定是諾蘭觀影門檻最高的作品《信條》
    這是其他同類型電影不曾嘗試過的,是諾蘭對自己的挑戰,也是對觀眾的挑戰。話說回來,《信條》畢竟是一部商業片,不是科教片,面對複雜的科學概念,觀眾只要集中注意力,還是可以做簡單理解的。真正考驗觀眾的是,反常的經驗和複雜的邏輯交織在一起時,人腦常常來不及處理當下湧入的全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