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內地市場,僅僅一天,克里斯多福·諾蘭萬眾矚目的新片《信條》就被已經公映了17天的《八佰》拉下了單日票房冠軍的寶座。
伴隨而來的,是該片的豆瓣評分也從開始的8.4分跌到了現在的7.9分,在諾蘭拍攝過的11部電影長片中,僅比《失眠症》高了0.4分。
複雜糾葛的「時間逆轉」故事架構徹底繞暈了大部分觀眾。在影片公映之前,知名影評家周黎明寫道:這不是觀眾智商的問題。我剛剛瀏覽了幾十篇西方影評人的評論,沒有人敢聲稱完全看懂了。基本設定一點不難懂,但要一遍看懂所有細節,幾乎不可能……3遍後才有資格出去參加解讀論戰。
《信條》的複雜敘事線很快激起了網友和很多自媒體的解讀興趣,一家自媒體的作者在看了9遍《信條》後,出了一期將近一小時的視頻,即便如此,該視頻依然有不少點沒有交代清楚。
這種智力上的激蕩很快將觀眾分為了兩個陣營:看懂和看不懂。一位網友在第13次看了《信條》後讚嘆道:一次比一次圓滿,感謝諾蘭奉獻了這部電影。而另一個陣營中,一位坦承自己看得稀裡糊塗的觀眾則說:「電影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埋再多的所謂暗敘事、玩再多的結構與技巧,也依舊不好看。」
筆者是屬於後者陣營的。我老實承認,看片的過程很吃力沉悶,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影片並沒有營造出一種超越想像的視覺奇觀。《信條》開頭在基輔歌劇院解救人質這場戲,遠遠沒有《蝙蝠俠:黑暗騎士》開頭「小丑」搶銀行這場戲來的驚心動魄。這場戲感覺有點像跑酷運動,男主角除了四處跑跳,實在乏善可陳。
片中用真實的波音747飛機撞大樓的戲,也遠遠沒有《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貝恩空中劫持飛機」這場戲來的刺激。
全片唯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公路上男主角搶奪箱子的戲,拍的還算緊湊刺激。但相對於《星際穿越》的蟲洞奇觀和《盜夢空間》的摺疊世界,《信條》中的場面不要說不如諾蘭之前的作品,即使相比湯姆·克魯斯主演的《碟中諜4》等諜戰大片,場面上依然落下風。
其次,影片前半部分大量的時間都是角色在對白,交代「時間逆轉」「熵增熵減」等物理知識,情節推進慢。這些枯燥的專業術語讓人看得昏昏欲睡。而到了男主角準備進入旋轉門進行「時間逆轉」回去救女主角凱特時,影片的節奏突然加快,隨後就是一系列快節奏的行動。由於逆時空導致的反方向動作和片中不同角色視點的切割,出現在觀眾眼前的畫面就顯得雜亂無章。雖然諾蘭很細心地把這些細節都做了標誌,比如用氧氣面罩、紅色、藍色等來區分,但觀眾第一次看電影時,是不可能同時接受這麼多信息的,所以大部分的觀眾都卡在了這裡,只覺得銀幕上一片混戰,看的稀裡糊塗。
第三,在諾蘭的上一部影片《敦刻爾克》中,他用調快了的秒針走動的嘀嗒聲貫穿了整部影片,營造了爭分奪秒的緊張感,受到了觀眾們的一致肯定。在《信條》中,他居然故技重演,高分貝的電子配音幾乎貫穿全片,雖然瑞典音樂家路德維希·戈蘭森的重低音配樂營造了一種穿越時空的緊張感,但在角色對話的時候都配上刻意調高的配樂,實在有點不明所以。過高的音量甚至導致有的電影院音響設備被震壞,隔壁玻璃被震碎的後果。
最後就是影片複雜的「時間逆轉」敘事線了。雖然影片的大致情節還是比較清楚的,但第一次看,被繞暈依然是大概率事件,對於諾蘭的忠實粉絲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探索偶像創作思路的難得機會,但對於普通的觀眾來說,如此複雜的一遍又一遍「時間逆轉」,就是在考驗觀眾的耐心,甚至是挑戰觀眾的智商了。
不過在看了很多解讀文章後,筆者也承認,片中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男主角跟羅伯特·帕丁森扮演的尼爾之間的生死友誼還是非常感人的。影片開頭即結尾的回文式結構也非常有巧思。如果從「這不是講述故事的年代,而是故事講述的年代」出發,《信條》的確提供了對像007這樣常見間諜片的一種全新故事講述,作為電影文化,諾蘭的創新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針對周黎明老師關於《信條》的微博評論這樣寫道:看電影,看得懷疑自己的智商,也許未必是件好事。
這或許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觀眾的心聲,畢竟,普通觀眾走進電影院,最主要的還是要感受一個動人的故事,而不是在複雜的情節中挑戰自己的智商。諾蘭之前的作品培養了大批的粉絲,但從《信條》開始,粉絲中開始有了分化的跡象,批評的聲音也多了起來。對於諾蘭來說,《信條》除了是他做導演以來拍攝過的最複雜的影片,也有可能是他導演生涯的一個轉折點。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王金躍
流程編輯:TF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