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看完了《信條》,直到今天整個人還是懵逼的。
從電影一開始,我就感覺自己的智商一直被諾蘭按在地上摩擦,直到結束。
這部電影對普通觀眾非常不友好,如果你不懂諾蘭那些複雜的設定,還有各種眼花繚亂的「熵」術語,就會徹底陷入自我懷疑的混亂。
特別是後半段的信息密度太大,大部分觀眾應該都是稀裡糊塗的看完本片,然後頭腦發漲的走出電影院。
我不想裝比說自己看懂了,然後說一堆大家看不懂的劇情。
說實話,看完《信條》,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就是個被震住的目瞪口呆、呆若木雞的呆瓜。
像我這種生活裡本來反應就遲鈍的人,因為在看影院中不能暫停回放,很多情節都反應不過來,只能被電影劇情強行拖著走。
請恕我本人才疏智淺,平時看電影時,最多能容納3層概念設定。
比如《寂靜之地》中的2項設定:
有種外星生物能被聲音吸引和誘發攻擊→
聲音大的目標會比聲音小的目標更容易引起攻擊。
該片也是在這2項設定中進行劇情推進,觀影體驗很好。
比如《盜夢空間》中的3項設定:
人可以製造夢境並請君入甕→
夢境可以嵌套但風險會同比增加→→
夢境中的結果可以影響人的現實決策→→→.......
這部片子看起來有點燒腦,但相對好理解,觀影體驗也不錯,在電影院下映之後,還會通過其他途徑再多次觀看回味。
而《信條》讓我撓到頭禿,因為它至少有5項設定:
1、時間和物質可以逆轉化並對正向世界造成危害→
2、人能通過某項裝置回到過去來影響未來發展→→
3、在逆向世界裡可以「逆逆得正」→→→
4、同一時間和空間內可進行不同時間流向的「時間鉗形攻勢」→→→→
5、時間逆轉不是時間旅行,而是時間循環→→→→→
6、→→→→→→............
所以,當我看《信條》的後半段時,同時處理這麼多概念設定,大腦直接宕機了。
算了,以後能從視頻網站再看《信條》時,到時候再細究吧,反正現在也看不太懂,索性調低預期,看個熱鬧。
就跟諾蘭本人開玩笑說的,「可以在電影院睡一覺,說不定醒來就懂了」。
昨天看豆瓣評分時,《信條》還勉強在8.0分,今天已經跌到7.9分了,打分人數13.8萬。
要知道,諾蘭之前作品的豆瓣平均得分都是8.7分。
《信條》這次拉低了諾蘭作品的整體口碑,現在IMDB評分,也跌到了7.9分。
國外影迷對《信條》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
有繼續誇上天的。
也有看了兩遍後,依然破口大罵的。
從我個人而言,150分鐘的《信條》信息量過於密集了,如果能拍成10集的美劇,相信觀感會好很多。
像雷德利·斯科特這樣的超級導演,都開始拍美劇《異星災變》(9.2分)來描繪自己的哲學理念了。
那想去電影院裡看《信仰》的觀眾,尤其是第一次看的人們,如何才能有個較好的觀影體驗呢?
當然按照導演建議的方式去看,除了提前做好功課以外(我覺得果殼那篇科普文很實在),還要「用本能去感受它」(諾蘭親口告誡我們的)。
對於無法立即明白的東西,先去試著接受它,感受它。
中國不是有句老話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以後可以多看幾次,諾蘭可以在電影裡讓時間逆轉,你也可以在現實中用滑鼠讓進度條逆轉。
看不懂別著急,看《信條》第一遍,爽就完了。
炸飛機爽不爽?
公路追逐戲、翻車戲爽不爽?
諜戰片爽不爽?
大帥哥玩制服誘惑,養眼不養眼?
有沒有想起曾被《王牌特工》裡一眾紳士支配的興奮刺激?
1.9米的大美女,腿比郭敬明本人都長,還泳裝高跟鞋出鏡,美不美?
這次真沒想到,諾蘭也開始注重女演員的顏值了。
說實話,像諾蘭這樣的大導演,搞來一兩輪飛機/輪船/大樓當煙花放,找些名演員玩玩大場面,根本不是問題了,無非是消耗多少預算。
那什麼才是問題呢?
能激發諾蘭不斷嘗試、挑戰自己的好作品,才是最大的問題。
科幻片拍過了,《星際穿越》豆瓣9.3。
戰爭片拍過了,《敦刻爾克》豆瓣8.4。
懸疑片拍過了,《盜夢空間》豆瓣9.3。
超級英雄片拍過了,《黑暗騎士》豆瓣9.2。
犯罪片拍過了,《記憶碎片》豆瓣8.6。
古裝懸疑片拍過了,《致命魔術》豆瓣8.9。
《信條》這次把諜戰片的空白也補上了,到底還有多少類型的電影能讓諾蘭再去挑戰呢?
諾蘭也到了一個創作瓶頸期,拍出票房火爆口碑爆棚的電影對他來說,沒什麼挑戰。
拍出別人沒拍出來的故事,把電影藝術玩出令人仰視的高度,才是他真正追求的目標。
像諾蘭這樣一個功成名就的大導演,願意冒著砸招牌的風險,嘗試給我們帶來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時,我們不用太著急去理解他想要表達什麼。
《信條》則是他挑戰自己的新作品,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每一個在電影院裡看過《信條》的觀眾,都是諾蘭再次成長的見證人。
至少,感謝諾蘭為我們造夢,又帶來一次奇特、絢爛而又顛覆的電影新體驗。
就當是,你在電影院中完全沉浸在一個150分鐘的夢裡,如同《盜夢空間》般虛無又漫長的綺夢,那個陀螺到底停還是轉,由你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