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注意到一個神奇的電影現象。
每當諾蘭的電影上映時,儘管頗有爭議,但總有不少人自發走進電影院。
無論是二刷,還是三刷,熱愛電影的觀眾,總是執拗地試圖拼出燒腦背後的真相。
曾經是燒腦到極致的《盜夢空間》,如今則是同樣令人傷腦筋的《信條》。
朋友圈不止一次有人發狀態,一遍看不懂,全程懵逼,不知所云。
看不懂《信條》似乎是一件頗為尷尬的事兒,感覺自己的智商遭受了一萬點打擊。
複雜的時間線,宏大的敘事,過去與未來的無限糾纏,包裹著整部電影。
其核心概念是反時間物質,導致時間逆向流動的物質。
故事設定上,在不久的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可能不是核彈問題,而是它。
影片中多次提及,反時間物質的濫用,可能會導致人類世界的毀滅。
如果只有反時間物質還好說,問題是圍繞這個概念,又加入了不少陌生的設定。
比如熱力第二定律、熵增熵減、祖父悖論、單電子宇宙等等。
當以上概念集中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空間當中,通過環環相扣的敘事表達出來時。
就會出現目前為止眾所周知的觀影狀態,還是那兩個字:懵逼。
坐在電影院,我們就像置身一個封閉的黑匣子當中,精力只能集中在眼前的熒幕。
無法倒回,無法暫停,更無法快進,若只看一遍,電影落幕時就會難免憂鬱。
特別是對於文科生來說,物理學上的知識本就是黑洞,看起來更是有無數個問號。
要知道,諾蘭可是找了物理學家基普·索恩閱讀劇本並確定了基本概念。
這就和之前的科幻電影《星際穿越》如出一轍,是以科學為基礎進行的想像。
伴隨電影上映,網上各種大V為造福廣大觀眾,展開了不辭辛苦的科普工作。
各種解讀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你方唱罷我登場,當真是好不熱鬧。
但你是否會有一種感覺,看的解讀越多,不見得撥開雲霧見日月,反而更加懵逼。
如果回到電影本身,本質上就是類似007系列的諜戰電影嘛。
諾蘭本人也是邦德電影的死忠粉,所以看男主角的扮相,分明有幾分邦德的氣場。
所不同的是,在情節設計上,因為物理學概念的融入,這讓簡單的敘事變得複雜。
一般諜戰片只會線性敘事,最多插敘一下,並通過快速剪輯營造緊張刺激氛圍感。
而諾蘭顯然不滿足於此,而是在經典題材上加入了環形敘事的軌跡。
這話說起來簡單,但如何通過大熒幕進行視覺呈現,並讓觀眾身臨其境則有難度。
圍繞正反時間線,片中出現了鉗形攻勢,一隊正時間,一隊逆時間,萬無一失。
於是我們會看到爆炸的大樓瞬間恢復原樣,射出的子彈又回到彈夾。
兩道時間線融合在一起進行敘事,才是《信號》的高能時刻。
而類似熵增熵減的概念其實只是諾蘭敘事的工具,並非電影真正的核心。
我的建議始終是,不能因為看不懂高能的設定,就對諾蘭的電影望而卻步。
他的電影,本來就是為大熒幕而生,只適合於電影院觀看。
哪怕你在電影院感到全程懵逼,其實也是一種樂趣。
畢竟這年頭,能在電影院感受到智商被碾壓的感覺,也是十分難得的體驗。
再說了,看不懂《信條》不丟人,不懂裝懂過度解讀才丟人。
還是那句話,不要試圖理解它,而是儘可能去感受它。
感受什麼?電影這門視覺藝術,究竟還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