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文 通訊員 尹炳炎/攝
9月4日,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最新好萊塢科幻動作大片《信條》正式上映。
9月3日晚,《信條》舉行了「跨時空連線」中國首映禮,諾蘭導演攜主演在線上現身,與杭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五城的首映場觀眾進行映後交流。
錢報記者參加了杭州的首映「跨時空連線」,雖然看完電影已是9月4日凌晨1點,但從1點到1點45分的連線交流,依舊讓影迷們興奮不已。
1】太燒腦,之前看了那麼多預告片還是一頭霧水
諾蘭的每部電影都被視作神作,上映後幾年、十幾年依舊被影迷細細解讀,甚至還有新發現,這就是諾蘭的魅力。
《信條》套了一個特工片的殼,一個特工拯救世界的故事。身手矯健的孤膽英雄、欲毀滅世界的大反派,漂亮的女主角,跨國取景等特工片的元素一應俱全。
但要挖出所有諾蘭埋的「坑」,搞懂時間逆轉的原理,找出每一處回文對稱……將諾蘭構思創作的「時間宇宙」中所有的線索連起來,發現其中的精妙,從而產生觀影樂趣,看一遍遠遠不夠的。
9月3日當晚,在杭州首映現場CGV杭州濱江天街店看完IMAX《信條》的一位影迷不住地感慨,「看了那麼多《信條》預告片,竟然發現一點劇透也沒有。」
還有影迷表示,她看過諾蘭所有片子,《信條》可以說是諾蘭作品的集大成者。導演前面幾部片子練手過的東西,都出現在了《信條》裡。但即使是諾蘭骨灰粉,她還是覺得《信條》信息量太大,要再去刷幾遍才能完全懂。
2】看電影之前,這些需要先了解一下
《信條》和《星際穿越》一樣,也是有嚴謹的科學作為依據的。《信條》裡的「時間逆轉」,有物理理論基礎。
「熵」是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在1854年提出的概念,是從熱力學第二定律中引入的一個參量。
熱力學第二定律定義了熱量不能從低溫的物體自發地轉移到高溫的物體,之於「熵」來說就等於世界上的事物都無法自發地趨於有序,而是越來越混亂,這就是所謂的熵增定律。
但「熵」一旦是反過來的,就會出現從無序到有序的「倒行逆施」。
《信條》裡出現的逆向武器,其運行軌跡與正常武器相反,子彈可以從彈孔裡自動回到槍膛。它們是由核裂變的反向輻射物製成的,「熵」也是相反的。
還有電影的「回文」結構,就像片名《TENET》,電影整體結構,人物命運都是對稱回文的。
男主角通過旋轉閘門回到過去時,身邊的人提醒他注意「時間鉗行運動」。
當人處於時間逆行時,在另一個時空裡會有一個對稱的自己,他的動作和運動軌跡都與這個時空的他截然相反,而他必須要在這個時空裡兼顧到另一個時空的自己,否則將無法再返回。
3】只有前面都看順了,才能領會「紅藍隊」大戰的奧秘
看諾蘭的電影和一般電影不一樣,如果只是看個故事大概,體會不到觀影樂趣。需要分分秒秒開動腦筋,越看到後面越會被導演折服。
《信條》最精彩之處,是高潮戲「紅藍隊」大戰。
你可以像片中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角色一樣,從一開始的一無所知的菜鳥,到慢慢知道什麼是順時間空間、逆時間空間,怎麼穿越回過去,在未來要怎麼行動,遇到逆時空裡的自己又該怎麼辦……都看順了,才能懂得「紅藍隊」大戰的奧秘。
這是諾蘭很自豪的一場「沙漠大戰」。退一萬步,就是看不懂也會驚訝於這種前所未見的戰爭奇觀。場面壯觀是不用說了,廢墟炸了又復原又炸了,真令人震驚。
至於「紅藍大戰」具體講了什麼,就不劇透了。
4】如果時間可逆想回到什麼時候?諾蘭回答「不願回頭」
此次《信條》是《星際穿越》、《盜夢空間》之後,諾蘭「時空三部曲」的第三部。
在首映連線現場,被問及為何如此鍾情「時間」這個概念時,諾蘭表示:「因為時間定義著我們的存在。而電影又是表達時間概念的最佳媒介,電影對時間的詮釋有著非常獨特的力量。」
在《信條》中,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男主角沒有具體名字,對此諾蘭解釋道:「這是採取了懸疑電影的一種傳統,因為展現的是現在時,而非已經發生的事情,能夠讓觀眾更好地沉浸於電影的故事裡。」
聊到如果時間可逆,諾蘭最想回到哪個時刻?
他說,就像片中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尼爾所說,「已經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他不願回到任何時間點。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