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信條》,是我欣賞水平有限?

2021-02-11 松果生活

諾蘭14年舊作《星際穿越》重映,喜提疫情後首個破億票房。幾日之差,他的新作《信條》上線,眼瞅著IMDb、爛番茄跌破8,Metacritic以6開頭,竟淪為諾蘭最差作品之一。

豆瓣則更貼切地展示了《信條》在國內的情況。《盜夢空間》9.3,《星際穿越》9.3,《蝙蝠俠:黑暗騎士》9.2……就連備受苛責的《敦刻爾克》都有8.4的均分。與之相比,《信條》的7.8,是影迷群體性的灰心。

所以看不明白《信條》這件事,你不是一個人。就算預習了國內外各影評人和up主的「映前筆記」,對「鈽241、熵增熵減、熱力學第二定律」等概念進行惡補,我也是在第二次觀看《信條》後才基本縷順這部電影的完整結構的。

時至今日,應該有很多人已經看過《信條》,沒看過也被劇透的差不多了。它的故事基於諜戰片:「世界存亡危在旦夕,英雄男主穿梭於全球各地展開間諜行動,拯救世界。」是諾蘭小時候最熱衷的電影類型。

乍一聽上並不複雜。只不過經由諾蘭加入「時間逆轉、祖父悖論、量子物理學」等高大上設定,讓《信條》的「難懂」程度,在以「燒腦」著稱的諾蘭電影裡也是罕見且奇異的。

真·看不懂是對第一種「欣賞不能」的勸退。畢竟打著「高智商」標籤的《記憶碎片》《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觀眾只需集中精神,就能跟上劇情的發展。

而《信條》映後,大部分觀眾都表示了「沒看懂」「無聊」,哄吵著「想要懂就要看第二次」。這是諾蘭的作品第一次出現現象級吐槽。

相信如果諾蘭願意,他有很多種辦法讓觀眾看懂。比如《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的「師徒制」,安排工具人角色為男主拆解燒腦概念,普通觀眾亦能隨之理解「現在做什麼、將來的時間會發生什麼」。

但《信條》似乎就是不想讓觀眾輕易看懂,為複雜而複雜,至少作為對理工不敏感的文科生,我是沒有獲得流暢觀感的。

其次,看不懂諾蘭為什麼這麼拍也是迷思之一。《信條》情節的縝密性,一定程度犧牲了觀眾的感官作為代價的。快速切換的鏡頭更讓人筋疲力竭,如同在過山車上做物理期末考,場景變化打斷注意力,困惑感很快演變成無暇顧及,最終生出厭煩心情。

資深影評外媒Vulture指責諾蘭的這種拍攝是「隨時準備攻擊和迷惑觀眾」,VanityFair則將情緒形容為「失去再探究影片邏輯問題的欲望」,十分貼切了。

第三,演員對角色都「搞不懂」最為致命。高概念感的對比之下,男主的存在感實在低弱,看完之後想不起男主的名字,記不住他的表演,這種情況也很少見。

對此,男主演員在演採訪中解釋,自己看不到完整劇本,斷斷續續,看到的劇本又看不懂:「有時候我幾乎搞不清我在演誰,我意識到我太迷惑了,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原來看不明白《信條》這件事,還要加上一個他。

所以,如果讓我給出觀《信條》前的意見,我建議重看《記憶碎片》《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再次體味諾蘭作為「時間管理大師」的驚豔才華。然後思考,看不懂《信條》真的是我欣賞水平有限麼?

於大部分觀眾來說,前作積累的崇敬與好口碑不能抵消《信條》帶來的觀影不適,似乎就在看不懂《信條》時,我們也看不懂諾蘭了……

特別是在我的印象中,諾蘭的電影裡的人物不該這麼水。臺詞混亂和劇情的粗糙同樣構成欣賞不來《信條》的重要原因。

女主角強調母愛,願為兒子忍受丈夫的暴力,卻和兒子連一句臺詞也沒有;男主與女主的情感升華更毫無緣由,男主決定保護女主的突兀,像是steam劣質遊戲的NPC領取的人質保護任務,或者FPS射擊遊戲完成擊殺通關,只需要出發、抵達,不需要問動機。

就連b站遊戲區曾經的財富密碼《底特律:變人》的仿生人都比《信條》的人類感情更為細膩、充沛,口碑國產遊戲《隱形守護者》的ppt式互動都比《信條》的人物情感動機更符合邏輯。

電影放映後被網友評價「看完好像打了一盤遊戲,甚至還不如打遊戲快樂。」並非謬言。

畢竟在劇情高潮,正反酣戰的決定性時刻,女主明知射殺丈夫會啟動爆炸,她卻毫無鋪墊地情緒崩潰,把男主安危和任務拋之腦後,扣動了扳機。也太無釐頭了……襯得「時間逆轉」的設定的宏大格外滑稽。

其實,對「時間操控」的設定也並非諾蘭獨創。追溯電影發展史,1896年,盧米埃爾兄弟在《拆牆》中使用倒放的方式,實現了最早的攝影機對時間的操控。

而在遊戲領域,2019年底,小島秀夫工作室發布的遊戲《死亡擱淺》,同樣設立時間控制概念「時間雨」。但與既往遊戲不同的是,《死亡擱淺》的角色是通過真人的動作捕捉完成的,《行屍走肉》弩哥,《漢尼拔》的老漢,坎城最佳新人女演員雷雅·賽杜等明星參與其中,買遊戲送電影名不虛傳。作為第一批《死亡擱淺》玩家,我體驗到了真實的「電影化」的視聽,也沉醉於每一個鏡頭中所呈現的各種伏筆與細節。

如同諾蘭的作品靈感來源於愛舍爾的版畫、巴赫和博爾赫斯的小說。愛玩《聖經》、死亡哲學梗的遊戲編劇、導演小島秀夫同樣熱衷埋藏文化彩蛋。

《星際穿越》有迪蘭·託馬斯「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死亡擱淺》短片有威廉·布萊克「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星際穿越》通過方程計算宇宙,《死亡擱淺》中,主角弩哥的身份牌在放大後可以看到篆刻的用於求黑洞視界的史瓦西半徑和狄拉克方程。不得不承認,在藝術和商業價值上,遊戲早已有超越電影的意識和遠見。

更不要說疫情期流媒體遍地開花,強烈地衝擊了電影院線行業的營收。Netflix成功逆襲迪士尼登上了全球市值最高媒體公司的寶座。僅2020 年第一季度,Netflix的全球付費訂閱用戶增加1577萬。

它的成功並非偶然。2018年底,Netflix熱門劇集黑鏡第五季回歸。《黑鏡:潘達斯奈基》將交互元素成功融入電影作品,為交互式電影打了一個好樣。

觀眾可以通過70多個選項實現對情節走向的控制,隨時隨地「玩」出電影的5種結局。可以說Netflix通過觀眾與玩家的身份限制模糊,挑戰了影院作為影視作品唯一空間的地位。

無獨有偶,《信條》定檔時曾以「絕不退檔」為宣傳,要擔下「拯救疫後蕭條的電影院」的重任,拯救人類精神生活。誠然,很難說出《信條》有多不好看。

單單正逆向時間同時出現熒幕、一個角色的三個時間點匯於一個畫面、華麗的音效,都讓人獲得了顛覆常規的觀影體驗。至少在詮釋電影院意義這點,它是合格的。

只是在體驗過視覺「電影化」的遊戲和電影「遊戲化」的交互作品後,《信條》除去諾蘭出品四個字,實在找不到可獨當一面的特別之處,它的可替代同類項便多了。

與其說看不懂《信條》是我們欣賞水平有限,更應該說我們的審核標準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對於諾蘭,我們有著更多期待。

很遺憾《信條》沒能如願統一全球觀眾的認可,實現疫情後振興電影院的願景。但我們也知道,電影院的輝煌,遠不可能單憑一部電影之力復興。

關 / 注 / 松 / 果       拯 / 救 / 無 / 聊
songguolife@lifeweek.com.cn一鍵三連,讓松果君看見你的資瓷

相關焦點

  • 看不懂《信條》,是我欣賞水平有限?
    只不過經由諾蘭加入「時間逆轉、祖父悖論、量子物理學」等高大上設定,讓《信條》的「難懂」程度,在以「燒腦」著稱的諾蘭電影裡也是罕見且奇異的。真·看不懂是對第一種「欣賞不能」的勸退。畢竟打著「高智商」標籤的《記憶碎片》《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觀眾只需集中精神,就能跟上劇情的發展。
  • 《信條》看不懂請二刷,我弱我有理是什麼鬼?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自己看不懂,導演故弄玄虛,沒有他們認為應該有的動作場面評價一個影片的好壞是要從劇情安排、演員表演、鏡頭語言運用等角度,自己看不懂就說片子是垃圾真是神奇另一類就是《信條》這樣的燒腦電影,因為它會讓一些人看不懂。
  • 我看不懂《信條》,很丟人嗎?
    - 01 -到處都有的「我比你強」不得不承認,無論最後你看懂了沒有,《信條》都是成功的。這種被勝負欲所激起的「熱愛」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但其中對於電影本身的討論卻在漸漸消失,只剩下「我懂你不懂」的優越感和爭吵。
  • 為啥男的都以為我看不懂《信條》?
    要是對方看不懂,向你真誠發問,那再展開分析分析也不遲。仿佛這部電影成了個智商區隔的分水嶺,看了沒看懂,就是腦子不好使。看了看懂了,那就是智商過人的觀影小天才。這一點我覺得還挺幽默的,明顯地暗示了「信條」這個組織的成立,就是來自於「主角」未來的決定。
  • 為啥男的都以為我看不懂《信條》??
    說好的一起周末約會看個電影,怎麼搞得像要切磋高考模擬真題一樣?嗐,要我說啊,大家同樣是坐在電影院看的,其實沒必要秀出什麼觀影優越感。要是人家什麼都沒問,你上來就一頓畫思維導圖梳理邏輯,那確實是有點招人煩。要是對方看不懂,向你真誠發問,那再展開分析分析也不遲。這回《信條》上映,給各位朋友整的都怪緊張的。
  • 看不懂《信條》又如何
    有網友將《信條》比作江蘇高考數學題——「無論看多少遍題目,無論是否有解析,我都做不出來」:諾蘭的作品一向被貼上「燒腦」的標籤——「看一次是沒法完全搞懂的」已經成為所有觀眾的共識。然而,此次《信條》似乎超越諾蘭以往「難懂」作品「之最」,不光是觀眾,就連演員本身在拍攝期間也時常陷入「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做什麼」的尷尬局面。
  • 《信條》看不懂?換個打開方式吧
    在新作《信條》裡,這位「流量明星」依然人設不倒。「看不懂」、「得三刷」、「看諾蘭前必讀」……把各大公號標題裡的「信條」兩字去掉,換成「盜夢空間」、「星際穿越」、「記憶碎片」等諾蘭的其他電影,似乎都能成立。
  • 比《信條》更讓人看不懂的,是克里斯多福·諾蘭
    但出乎意料的是,其中「看不看得懂」成影片最大爭議。一方面有人認為《信條》「燒腦」「暗藏玄機」「值得二刷」;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看不懂」「故弄玄虛」「導演諾蘭跌下神壇」。金宇軒在《今日影評》節目中指出,《信條》之所以引起觀眾關於「看沒看懂」的爭執,首要原因在於人物情感的缺失,「正是由於情感上相對薄弱,才使得觀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它邏輯相關的部分」。同時,這種人物情感不夠動人導致的疏遠感、隔離感,也必然成為影響票房的一大重要因素。
  • 「朋友圈說看不懂《信條》很丟人,是真的嗎?」
    ——我為什麼要浪費下班後寶貴的兩個小時,來看這部不僅沒看懂,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哪裡不懂的電影?難怪我看不懂,高二以後我就沒再碰物理了。」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一切燒腦片的導演都是外星人的間諜,專門用拍電影的方式吸取觀眾的邏輯思維能力。
  • 《信條》上映一周都沒爆,不能甩鍋「看不懂」
    不誇張,從基礎知識點看就很明顯——《盜夢空間》是夢裡的時間比現實流逝快很多;《星際穿越》是引力場與時間;而《信條》呢?「熵增和熵減」,別說懂不懂,可能連聽都沒聽過。不管現在懂不懂、為什麼懂,反正未來也早晚會懂的。
  • 太燒腦看不懂《信條》口碑創下諾蘭作品新低
    可能是許多觀眾看完電影《信條》後都會問的話。上周五,諾蘭新作《信條》上映,這也是繼《八佰》後內地影市的第二部重磅大片。意外的是,因為在150分鐘的片長裡塞滿了各種有關時空逆轉的物理知識和科幻設定,很多觀眾都無奈表示,看不懂,腦子不夠燒。
  • 《信條》上映一周都沒爆,不能甩鍋「看不懂」
    歡迎把文章分享至朋友圈》自諾蘭的電影《信條》上映以來,《信條》後遺症出現人傳人現象,不少人的問候變成了這樣——?嗎了懂看你《條信》這部電影,成功將諾蘭作品的平均難懂程度提升一大截,甚至有這樣的說法:如果《盜夢空間》的高度是一棵樹,《星際穿越》是一棟樓的話,那麼《信條》就是喜馬拉雅山脈。
  • 看不懂《信條》的都給五星,我們都被諾蘭給「騙」了
    不是電影不優秀,而是看過的觀眾普遍反映看不懂。不是一點看不懂,而是完全看不懂導演想要表達什麼。很多不合理的鏡頭,不合理的劇情,我們的思維跟不上導演。這和信條沒有關係,這就是時間的兩個平行線。因為當進入轉動軸後就可以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前提是你必須要戴口罩,還要吸氧氣,不然你不適應。
  • 看燒腦電影《信條》,不要糾結在懂與不懂上
    《恐怖遊輪》的影評視頻(地獄境界自心營造——電影《恐怖遊輪》影評)發了以後,有朋友推薦我去看剛剛公映的《信條》。也就是說,即使「看不懂」劇中錯綜複雜的邏輯體系,即使理解不了那些前沿的物理學、哲學概念,單單就是劇情與畫面也會讓觀眾大呼過癮。可惜,在《信條》中,這兩個基本的外部元素都缺位了,有一種說法是《信條》一片中,諾蘭那個精於編劇的弟弟沒有參與。
  • 《信條》上映首日 觀眾稱:做了功課依然看不懂
    由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電影《信條》於今日(9月4日)登陸中國內地大銀幕,影片放映後,紅星新聞記者採訪了多名觀眾及影評人。有觀眾表示,做了功課依然看不懂。而不少影評人則為電影打了高分。9月4日上午記者截稿時,根據貓眼票房的實時數據,《信條》票房超過了3000萬元。
  • 看不懂《信條》,怪這屆觀眾不行咯?
    簡單來說,觀眾們的意見可以歸結於三個字:看不懂。被正、反兩個方向的部隊同時炸毀的這棟大樓,理論上除了被炸的那一瞬間,一直處於廢墟狀態當然,有人可能會提議:「既然第一遍看不懂是的,看完後似懂非懂的蒙逼狀態逼迫我很快就去刷了第二遍。這一次由於我一開始就知道了後期的關鍵設定,影片挖的每一個坑都理解得明明白白。
  • 看不懂《信條》?來看 7 國美景
    《信條》看不看得懂不重要,我是來欣賞風景的。早在上映前,《信條》的各種消息就早已鋪天蓋地:諾蘭花掉2億多美金,14.6億人民幣的製作費,諾蘭搭出了堪稱史上最大的戶外場景等等......即便是這樣,大樓外觀依然帶有鮮明的蘇維埃美學,仔細看的話說不定還能看到 Wermuth-Bygningen的標誌。 Pärnu公路 仔細看過電影的朋友一定會眼熟Pärnu公路上穿行的紅白相間的電車,或許還能看到愛沙尼亞警車和消防車的蹤跡。
  • 《信條》看不懂?沒關係一起走進取景地愛沙尼亞吧
    這幾天,風頭最勁的影片也莫過於諾蘭新片《信條》莫屬!如果你看見朋友圈裡有人哭著說「看不懂」,就知道這絕對是《信條》了。看不懂劇情沒關係,畢竟大家都看不懂。《信條》,等於去過哪些地方旅行。我在車站看到有俄羅斯族人在示威,抗議愛沙尼亞政府準備在邊境修築一座高牆的決議。對於一個小國家來說,此舉意在防備大國可能的侵略;但對於大國的僑民和後裔,則意味著家園和祖國被無情地隔絕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恐怕只有祭出政治學的那句經典解釋:有選擇就會有犧牲,有政策就會有不平等。
  • 看不懂《信條》不丟人,懵逼也是一種樂趣
    曾經是燒腦到極致的《盜夢空間》,如今則是同樣令人傷腦筋的《信條》。朋友圈不止一次有人發狀態,一遍看不懂看不懂《信條》似乎是一件頗為尷尬的事兒,感覺自己的智商遭受了一萬點打擊。複雜的時間線,宏大的敘事,過去與未來的無限糾纏,包裹著整部電影。其核心概念是反時間物質,導致時間逆向流動的物質。
  • 有了這些乾貨,不信你看不懂《信條》
    《信條》《信條》的故事很簡單:特工拯救世界。《信條》的故事又很複雜:逆熵科技穿越時空。《信條》的亮點不在於「穿越」,而在於:(1)穿越的「方式」。以前我們講穿越,時間和空間是靜止的點,我們從未來的B點穿越回過去的A點。但在《信條》裡,時間始終在流動,空間始終在變化,我們無法跳躍兩個時間點和兩個空間點之間的巨大鴻溝,必須跟隨時間的流動和空間的轉移才能返回過去。(2)閉環的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