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看不懂?換個打開方式吧

2020-09-11 三聯生活周刊

文|宋詩婷

諾蘭沒拿過小金人,同樣地,他也向來不是個那麼討影評人喜歡的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

沒被至高榮譽認可,主流媒體、影評人沒太待見,但電影票房一直居高不下,且有大批鐵桿粉絲簇擁,每出一個作品就能攪動起一場正反兩派的口水大戰。

哎?這套路,諾蘭不就是導演領域的流量明星嗎?

在新作《信條》裡,這位「流量明星」依然人設不倒。「看不懂」、「得三刷」、「看諾蘭前必讀」……把各大公號標題裡的「信條」兩字去掉,換成「盜夢空間」、「星際穿越」、「記憶碎片」等諾蘭的其他電影,似乎都能成立。

《信條》劇照

依然是關於「時間」的議題,二十年過去了,諾蘭對這件事還是著迷。《記憶碎片》把時間切割得支離破碎,《盜夢空間》讓時間下沉,創造了多維時空。《星際穿越》裡時間變成了實體,可以扭轉、可以回溯。《敦刻爾克》一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戰爭片,諾蘭也要玩轉時間,將一周、一天、一小時三條不同的時間線壓縮在同一部電影裡。到了《信條》,諾蘭開始玩時間旅行了——太不新鮮,被評為爛梗。

《信條》還接住了網友和影評界對《記憶碎片》和《敦刻爾克》的批評。這是一部形式大過內容的電影,諾蘭花了150分鐘,用了各種花活兒,講的就是一個美國特工回到過去,搞砸俄國人的陰謀,拯救人類世界的事。只不過,帥氣007變成了不那麼招女人喜歡的粗線條直男,這直男還順帶著嘲諷了「007系列」裡英國紳士的老派講究。

和《敦刻爾克》《盜夢空間》這類編劇欄裡只有「諾蘭」的作品一樣,《信條》也被認為是一部人物寫得極差,情感線很糟糕,觀眾難有情感共鳴的電影。一部技術宅的作品,把相當一部分女性觀眾拒之門外。

在前兩次走進《信條》時,我是個女性觀眾,也是個寫電影的記者,基於以上兩點,我很認同剛剛提到的所有評價。但第三次走進電影院時,我在朋友的建議下,做了兩件事:

首先,重看了《記憶碎片》。

十九年前,《記憶碎片》是諾蘭和「時間」死磕的開始。和各種解讀、指南相比,要理解《信條》,《記憶碎片》是最好的預習材料。

一個是講男主角患有短期失憶症,依靠紋在身上的碎片線索、紙條和拍立得照片,用碎片化的信息尋找殺妻兇手的懸疑故事。另一個是主角穿越時空,拯救世界的科幻故事,看起來八桿子打不著,但兩部電影的結構、敘事手法,甚至是一些人物設置都是極為相似的。

《記憶碎片》劇照

還記得那個電影開頭嗎?在當年,那是倒帶式的手法。拍立得照片漸漸褪色,回到相機裡。子彈回膛,血液倒流,人死而復生……《信條》科幻世界裡的世界觀設定,曾在《記憶碎片》的片頭呈現過。

在敘事手法上,兩部電影也是一樣的。《記憶碎片》用黑白和彩色兩種影像來區隔,作為對觀眾的提示。黑白影像是按時間線正向敘事,彩色是倒敘,黑白和彩色影像穿插,徹底打亂了電影的時間線。《信條》的時間線也分為正向和逆向,但概念和手法上做得更極致。不再只是剪輯上下功夫,在科幻的設定下,正向發展的故事和逆向穿越回過去發生的事可以在同一空間裡出現,當前的電影技術手段也讓諾蘭能做到這一點。

可以用最極致的一場戲舉例子,那場在機場倉庫裡的戲,同一個時空裡曾出現過三個主角——一個是正向敘事裡的,一個是從未來穿越回來的,還有一個戴著面罩,與正向時間線裡的主角相遇的,那是正在逆時間執行任務的主角本人。本來應該分三屏講的故事,導演給壓縮在了同一個畫面裡,這大概是時間旅行「爛梗」下,諾蘭的創新之處。

哦對了,《信條》對時空的正反向也有提示色,紅色是正向,藍色是反向。無論是最後決戰時大家胳膊上的標誌,還是電影過程中時間機器裡的光色,都在用顏色給觀眾做出提示。怕觀眾還是看不懂,沒有這些紅藍光存在時,諾蘭就讓逆時間裡的人戴上了氧氣面罩,面罩的戴與摘能直接提示人物所處的時空狀態。

就像電影英文名《TENET》,《信條》的開始就是結束,結束就是開始。這也與《記憶碎片》一致,故事走過了一個環形,最終回到起點。

從觀看方式上來說,《記憶碎片》提供了極好的走進《信條》的方法。

接下來,我做的第二件事是,給自己換了個角色——不再是傳統電影觀眾,也不是總想預測下一步劇情走向的評論者,而是一個觀看遊戲直播的觀眾。或者,乾脆把自己想像成主角,走進這個遊戲。

在我有限的觀影經驗裡,《信條》的主角是唯一沒有名字的主角,他就是Protagonist。而且這個人沒有前世今生,沒有親人朋友,導演也沒像很多注重敘事效率的好萊塢電影一樣,人物一出場就用最高效的鏡頭、臺詞和表演展現角色的個性和前史。他就是個Protagonist,諾蘭放棄了對這個人物本身性格、經歷的刻畫,徹徹底底放棄了。

所以,他可以是約翰·大衛·華盛頓,也可以是別人?在這樣的推測下,或許可以把Protagonist看作玩家,用遊戲帶入的方式來看《信條》,完全說得通。一開場,Protagonist要了解自己所處的「遊戲」,接受遊戲的世界觀設定,從小白開始,一件件學習最基礎的技能,獲得裝備。

比如,一開始嘗試通過扣動扳機讓子彈逆向流動,回到彈膛裡。比如,學習如何進入逆轉時間,了解時間運行的規則。再比如,第一次進入逆向時間,第一次感受如何在逆向空間裡呼吸、走路、開車,甚至打鬥。

學習完這一切後,Protagonist才會迎來最後的通關大戰。在《信條》裡,這場大戰就是最後奪回算法盒子的那場「時間鉗形行動」。

玩遊戲和看電影相當不同的一點是,玩家和觀看比賽的人不是全知全能的視角。這也與《信條》的敘事方式類似。電影幾乎全部以Protagonist的視角進入,和他捆綁的Neil更像個帶領Protagonist推進故事的NPC——他了解這個遊戲運行的一切,但不能透露給玩家。反派也是「工具人」,他們只出來製造麻煩,只在和Protagonist的交鋒中才能透露些個人信息,整部電影幾乎沒有反派一方的單獨戲份。觀眾獲取的所有關於目標和任務的信息,都是和主角共同完成的。

這種敘事方式,對站在上帝視角的觀眾挺不友好的,但從《記憶碎片》到《盜夢空間》,諾蘭一直在使用類似的方式,只是《信條》把這種敘事做到了極致。如果用傳統電影的敘事和人物塑造來看,《信條》做得相當失敗,但很可能,它為觀眾提供了一種新的打開電影的方式。

《信條》真的那麼難懂嗎?時間線真的那麼難捋清楚嗎?其實也沒有。只是按照傳統的觀影習慣,我們太執著於在電影中尋找人物動機、人物弧光了。也太喜歡站出來共同追蹤多個人物和視角,構建他們之間的關係的同時,預測故事走向和情感走向。《信條》讓這些我們習慣的觀影方式都失靈了,因為這些習慣,我們(至少是我)又沒跟住主角做任務的進程,以至於時間線一再錯亂,在紅藍之間、現在與過去之間跳進跳出,把自己弄暈了。

《信條》拒絕這些思考和預判,它強迫觀眾像玩遊戲一樣進入Protagonist,進入整個任務。

這是在指責觀眾,要求觀眾的嗎?當然不是。觀眾當然可以大罵電影故弄玄虛,按「好電影」的標準要求《信條》,並拒絕接受諾蘭的pua,讓他反思自己是不是老了,讓他承受電影失敗的代價。

但也可以嘗試接受,嘗試換個方式進入一部電影。畢竟,這幾年,技術的快速發展讓創作者和觀眾不得不重新思考電影的可能性,甚至重新定義電影了。詹姆斯·卡梅隆在做這件事,李安也在做(儘管似乎並不成功),《信條》也可能是諾蘭的嘗試。

在拒絕和接受之間,我選擇嘗試接近它。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臺

新刊出爐!點擊下圖下單

「小鎮做題家:如何自立

相關焦點

  • 《信條》正確的打開方式
    信條 最正確的打開方式就是瞎看,千萬別去想那些諾蘭編出來的物理理論,否則謝爾頓會哭的。諾蘭極其聰明,信條 裡看似有一大堆物理理論,但這些信息量完全不影響電影本身。看 信條 時完全不用懂熵是什麼,尤其是諾蘭的熵理論。就把這個當 星際穿越 裡的黑洞,盜夢空間 裡的夢境,復聯裡的色波粒子,再不濟當成哆啦A夢裡的時光機也可以。和復聯的穿越時空不同,諾蘭很壞的喜歡用一些當下物理學已有理論的猜測,在這個基礎上構建自己的世界觀。
  • 如果實在看不懂《信條》,那就感受它吧
    「時空逆轉」的方式,與夥伴尼爾、信條組織的其他隊員一起,聯合薩塔爾的妻子凱特,最終擊敗了反派,拯救了世界。相比《盜夢空間》,《信條》的故事講述方式更像《記憶碎片》,但剪輯手段更加登峰造極但是這也造成了導演和觀眾的溝通斷裂,如果說諾蘭以前的片子還會在密集的劇情內稍作休息,讓觀眾跟上自己的節奏,那麼這部片子裡的諾蘭則是在撒腿狂奔,完全不顧身後觀眾的挽留,以致不少觀眾表示,一刷根本看不懂《信條》想要表達什麼,甚至冒出一大堆問號:未來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 「朋友圈說看不懂《信條》很丟人,是真的嗎?」
    你也抖擻了精神打開了筆記本,結果老師講到第二步就已經聽不懂了。難怪我看不懂,高二以後我就沒再碰物理了。」我們甚至有理由懷疑,一切燒腦片的導演都是外星人的間諜,專門用拍電影的方式吸取觀眾的邏輯思維能力。如果看不懂,那一定是觀眾的問題。」
  • 比《信條》更讓人看不懂的,是克里斯多福·諾蘭
    但出乎意料的是,其中「看不看得懂」成影片最大爭議。一方面有人認為《信條》「燒腦」「暗藏玄機」「值得二刷」;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看不懂」「故弄玄虛」「導演諾蘭跌下神壇」。《今日影評》特別邀請到了中國傳媒大學教師金宇軒,一起聊聊——為什麼電影《信條》的高討論度卻沒有換來相應的高票房
  • 我看不懂《信條》,很丟人嗎?
    這種被勝負欲所激起的「熱愛」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但其中對於電影本身的討論卻在漸漸消失,只剩下「我懂你不懂」的優越感和爭吵。,打發時間的時候還得找個桌子放電腦吧。」喜歡看超級英雄電影和科幻巨製的@大可,平時沒少受到自己兄弟的鄙視。大可本身是個性格比較隨和又大大咧咧的大男孩,偏偏自己的好兄弟又是個多愁善感的文藝男青年,平時最喜歡看的就是文藝片。
  • 《信條》看不懂?沒關係一起走進取景地愛沙尼亞吧
    這幾天,風頭最勁的影片也莫過於諾蘭新片《信條》莫屬!如果你看見朋友圈裡有人哭著說「看不懂」,就知道這絕對是《信條》了。,畢竟大家都看不懂。不過作為旅遊愛好者,你一定得知道,作為諾蘭職業生涯中規模最大最具野心的作品,《信條》不光炸了飛機,還帶著演員輾轉七個國家取景!
  • 看不懂《信條》,是我欣賞水平有限?
    只不過經由諾蘭加入「時間逆轉、祖父悖論、量子物理學」等高大上設定,讓《信條》的「難懂」程度,在以「燒腦」著稱的諾蘭電影裡也是罕見且奇異的。真·看不懂是對第一種「欣賞不能」的勸退。畢竟打著「高智商」標籤的《記憶碎片》《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觀眾只需集中精神,就能跟上劇情的發展。
  • 看不懂《信條》,是我欣賞水平有限?
    只不過經由諾蘭加入「時間逆轉、祖父悖論、量子物理學」等高大上設定,讓《信條》的「難懂」程度,在以「燒腦」著稱的諾蘭電影裡也是罕見且奇異的。真·看不懂是對第一種「欣賞不能」的勸退。畢竟打著「高智商」標籤的《記憶碎片》《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觀眾只需集中精神,就能跟上劇情的發展。而《信條》映後,大部分觀眾都表示了「沒看懂」「無聊」,哄吵著「想要懂就要看第二次」。
  • 諾蘭新片,看不懂就看不懂吧
    「看不懂」「蒙圈」「智商不夠」是昨天朋友圈對《信條》最普遍的評價。第三種:嗯,我承認我沒看懂,我也承認諾蘭的智商和才華,我相信《信條》這片有漂亮的邏輯和完美的解讀,能玩兒出對仗結構敘事的,影史第一人;但抱歉,這些是高精尖人士做的事,坐等大神解讀,我也不是清華北大的料,至於二刷三刷,還是算了,看不懂就看不懂吧。
  • 有了這些乾貨,不信你看不懂《信條》
    《信條》《信條》的故事很簡單:特工拯救世界。《信條》的故事又很複雜:逆熵科技穿越時空。《信條》的亮點不在於「穿越」,而在於:(1)穿越的「方式」。以前我們講穿越,時間和空間是靜止的點,我們從未來的B點穿越回過去的A點。但在《信條》裡,時間始終在流動,空間始終在變化,我們無法跳躍兩個時間點和兩個空間點之間的巨大鴻溝,必須跟隨時間的流動和空間的轉移才能返回過去。(2)閉環的主線。
  • 諾蘭新作《信條》:深度剖析3個重要情節,最後一點很多人看不懂
    這可能就是每一個看完《信條》的觀眾,走出電影院後的第一感覺。《信條》更像是一個時間的無限循環,到底哪一個是開始,哪一個是終結,只能靠觀眾自己來判斷。每一個人都在心中有一個自己的合理設想,但很難歸納出一個完美的答案。那麼我們拋開複雜的劇情,單獨來看一看場景設定中那些容易被忽視的地方吧。
  • 看不懂《信條》,怪這屆觀眾不行咯?
    簡單來說,觀眾們的意見可以歸結於三個字:看不懂。不過這並不是諾蘭的故事本身沒講清楚——事實上,《信條》不但整體邏輯嚴絲合縫,而且每一個關鍵設定都一定在某個地方搭配了解釋。假如把電影情節畫成流程圖,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細節都安排得井井有條。諾蘭似乎是在通過這種方式挑釁觀眾:「不是我電影沒拍好,而是你們這屆觀眾不行!」
  • 看不懂《信條》又如何
    Nolan)執導的最新科幻動作大片《信條》自上映以來便引發「現象級」討論。有網友將《信條》比作江蘇高考數學題——「無論看多少遍題目,無論是否有解析,我都做不出來」: 還有網友表示,如果不事先做好功課,不認真預習觀看指南,那麼看《信條》將猶如「裸考」一般令人絕望:
  • 看燒腦電影《信條》,不要糾結在懂與不懂上
    《恐怖遊輪》的影評視頻(地獄境界自心營造——電影《恐怖遊輪》影評)發了以後,有朋友推薦我去看剛剛公映的《信條》。也就是說,即使「看不懂」劇中錯綜複雜的邏輯體系,即使理解不了那些前沿的物理學、哲學概念,單單就是劇情與畫面也會讓觀眾大呼過癮。可惜,在《信條》中,這兩個基本的外部元素都缺位了,有一種說法是《信條》一片中,諾蘭那個精於編劇的弟弟沒有參與。
  • 《信條》上映首日 觀眾稱:做了功課依然看不懂
    由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電影《信條》於今日(9月4日)登陸中國內地大銀幕,影片放映後,紅星新聞記者採訪了多名觀眾及影評人。有觀眾表示,做了功課依然看不懂。而不少影評人則為電影打了高分。9月4日上午記者截稿時,根據貓眼票房的實時數據,《信條》票房超過了3000萬元。
  • 看不懂《信條》?也許你該玩玩《時空幻境》
    電影院恢復營業之後,我看的第一部電影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信條》(TENET)。從預告片公布開始,《信條》「複雜」「燒腦」「看不懂」的評價就聲名在外。電影上映之後,「深度解析」「細節搜索」的文章和視頻也不少。對於諾蘭和諾蘭的電影來說,這也算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不論是《盜夢空間》還是《星際穿越》,「燒腦」已經成了他的一個知名標籤。
  • 看不懂《信條》的都給五星,我們都被諾蘭給「騙」了
    不是電影不優秀,而是看過的觀眾普遍反映看不懂。不是一點看不懂,而是完全看不懂導演想要表達什麼。很多不合理的鏡頭,不合理的劇情,我們的思維跟不上導演。這和信條沒有關係,這就是時間的兩個平行線。因為當進入轉動軸後就可以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前提是你必須要戴口罩,還要吸氧氣,不然你不適應。
  • 看完徹底懵了!「一遍看不懂」的《信條》刷屏:買票前必須了解這13...
    9月4日,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科幻動作電影《信條》正式上映,目前豆瓣評分8.1,這次,看過影片和沒看過影片的觀眾罕見地沒有為劇透而「吵架」,因為「想劇透也透不明白,看了劇透也看不懂」。今日有網友看完《信條》後直呼:"看完一臉懵"、"沒帶腦子去看真看不懂",如果大家有這種擔憂的話,那麼在觀看《信條》前,有必要預習下面的十三個點:1.
  • 秦昊發文《信條》看不懂,票房三天2億他卻被確診新冠,不敢信
    近日,就連「張東升」也躲不過《信條》的魔咒,在微博發文求救,直言自己沒看懂,還表示是不是自己智商有問題?要不要再去電影院看一遍,要是再看不懂就要坐實智商不夠了。《信條》是諾蘭導演的最新奇幻懸疑大片。有網友感嘆:「從電影的正向與逆向視角來說,諾蘭這一次不僅僅再度革新了科幻電影的設定與概念,同時也革新了我們看電影的方式
  • 為啥男的都以為我看不懂《信條》??
    說好的一起周末約會看個電影,怎麼搞得像要切磋高考模擬真題一樣?嗐,要我說啊,大家同樣是坐在電影院看的,其實沒必要秀出什麼觀影優越感。要是人家什麼都沒問,你上來就一頓畫思維導圖梳理邏輯,那確實是有點招人煩。要是對方看不懂,向你真誠發問,那再展開分析分析也不遲。這回《信條》上映,給各位朋友整的都怪緊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