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自上周五上映以來,就以其燒腦的劇情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的人買票再次二刷,有的人則在惡意刷差評。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自己看不懂,導演故弄玄虛,沒有他們認為應該有的動作場面。
這個邏輯就很感人,什麼時候規定導演拍出來的電影觀眾看了必須要懂呢?諾蘭有義務讓所有觀眾都看懂嗎?
評價一個影片的好壞是要從劇情安排、演員表演、鏡頭語言運用等角度,自己看不懂就說片子是垃圾真是神奇,難道一本《相對論》看不懂,也可以說那是垃圾嗎?
更需要指出的是,其實很多經典影片只是觀眾自己認為自己看懂了而已。
因為現如今電影院中主流的電影是好萊塢的超級英雄片和國產爛片,這些片子劇情都很簡單,理解起來沒有門檻,但是這就導致部分觀眾認為這就是電影的全部了。
其實還有很多種電影,比如很難進入普通觀眾視野的文藝片,比如前段時間剛剛上線的《春江水暖》,或者著名導演費裡尼職業生涯後期的那些作品,都是不太好懂的文藝片,觀眾們不知道這些,就認為人家不存在。
而且很多著名影片也只是觀眾自認為看懂了。
比如《千與千尋》實質上是講日本人這個民族如何在21世紀自我認同的,《阿甘正傳》則是講述美國南方保守主義價值觀的,《海上鋼琴師》其中一個主題是對現代化社會的反思。
大多數觀眾看到這一層了嗎?沒有!
那他們為什麼喜歡這些電影,在豆瓣給它們很高的分數呢?
因為導演給了這些難懂的主題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外殼。
《千與千尋》的故事是小女孩的奇幻冒險以及和白龍的懵懂情愫,《阿甘正傳》則是講述阿甘富有極強戲劇性的一生,《海上鋼琴師》大篇幅展現了主角的鋼琴神技。
就連童話般的《哈利波特》系列,也不是看上去那般簡單。
欣賞一部電影並不需要以完全將其看懂為前提。
而諾蘭只不過拿掉了非常好懂的一層,讓觀眾直面逆轉時間所帶來的燒腦劇情,於是很多人接受不了了,發出了導演為什麼讓觀眾看不懂的吶喊。
我們會發現有兩類電影最容易引起觀眾的不理智差評,一個是恐怖片,一個是燒腦電影。
為什麼呢?
因為恐怖片中經常有看起來很廉價但是確實能嚇到觀眾的招數——jump scare,也就是怪獸或者鬼魂之類的東西突然出現在屏幕上,這個時候人會下意識不受控制的害怕。
比如被打成5.6分的《巨鱷風暴》。
另一類就是《信條》這樣的燒腦電影,因為它會讓一些人看不懂。
而每個人對自己的認知都是高估自己,比如認為自己看過很多電影,大銀幕突然出現一個鱷魚絕對嚇不到自己,然後還是被嚇到。
或者認
出自:陀螺電影,已經過授權
為自己一定能理解劇情,結果看完《信條》一頭霧水。
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一種叫做認知不協調的現象,也就是我對自己很厲害不會害怕、能看懂所有劇情的認知,和自己被鱷魚嚇到,被《信條》搞得腦子爆炸的現實,產生了衝突。
這個時候人是不會反思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是否有問題的,這時候更常見的辦法是否認現實。
一定是導演有問題,他嚇人的手法真是low啊,真有問題。
一定是導演有問題,一定是他故弄玄虛,故意不讓觀眾明白,他不會講故事。
於是認知不協調消失了,我還是那個自信滿滿智商超群的我,之所以發生上面的現實,都是導演不行,世界又恢復了原有的樣子。
我覺得這個電影作為特工電影這個類型中算是不錯的作品,加上諾蘭在時間穿越上的創新,完全配得上8分。
就像導演在片中說的,「別試著去理解它,感受它」。
承認自己只看懂了一部分,和其他影迷交流,或者二刷才是正確的態度。
當然對解密燒腦類電影不感興趣的人,完全可以繞道走過,畢竟沒必要在不喜歡的事情上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