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懂了嗎?」可能是許多觀眾看完電影《信條》後都會問的話。上周五(9月4日),諾蘭新作《信條》上映,這也是繼《八佰》後內地影市的第二部重磅大片。意外的是,因為在150分鐘的片長裡塞滿了各種有關時空逆轉的物理知識和科幻設定,很多觀眾都無奈表示,看不懂,腦子不夠燒。
諾蘭給觀眾出物理大題
「看完一臉蒙。」「太燒腦了,不知道在講什麼。」「正向時間裡反派不是死在越南了嗎,那未來時間裡反派還如何存在?」「正向時間的人和逆向時間的人怎麼能對話?」「不是說穿越回去和自己發生碰撞會粉身碎骨,那為什麼男主角和過去的自己打鬥沒事?」……翻看豆瓣、貓眼等平臺上網友對《信條》的評價,對劇情的困惑和解答成為最熱門的討論內容。
作為大導演諾蘭最具野心的新作,《信條》將特工片與科幻片相結合,打造出一個利用時空逆轉拯救世界的故事。一向善於玩轉科幻高概念的諾蘭,這次在片中引入了祖父悖論、熵增墒減、鉗形行動、單電子宇宙等物理學知識,對觀眾的挑戰極高。觀影前需要了解哪些定義、觀影后復盤全片劇情,已有不少網友貼心整理出觀看《信條》的各種攻略,甚至還有人畫各種思維導圖、劇情時間線來幫助觀眾理解劇情。
《信條》仿佛是諾蘭出給觀眾的一道物理大題,大家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觀眾坦言自己相當專注地看完全片,但還是不太明白,需要二刷;有的觀眾表示,大概的原理懂了,但有些細節理解不到位;還有的觀眾說,「我的腦子覺得我看懂了,但是我沒法形容。」
為什麼《信條》很難看懂,影迷肖先生給出這樣的解釋:「它的劇情推進過於依賴導演的概念設定,而這個設定又過於『高精尖』和複雜,於是為了讓觀眾不至於過於犯蒙,導演只能不斷填充各種『補丁』,造成信息過載,觀眾基本很難去欣賞電影,只能在強勁的背景音樂和間不容髮的密集動作裡被迫接受一個又一個全新的名詞。」
看電影不需要「硬核」知識
「上蒼保佑,看三遍才懂,別成為好電影的標準。」看完《信條》,影評人韓浩月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在他看來,反覆觀看同一部影片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文藝片身上,每隔一段時間後看一遍又有新的感受,這是對佳片的肯定;但對於商業片而言,為了「看懂」要在短時間內連看三遍,他甚至覺得這是一種在營銷上有意為之的「商業陰謀」。
「假如一部電影需要很『硬核』的物理知識才能看懂,那這部電影就是失敗的。我們看一部英國宮廷片也不一定得是歷史學家吧。」影評人賽人認為,看電影需要知識,但不是『硬核』的學科知識。
「《信條》的問題不在於看不懂,而在於不夠好看,讓人沒興趣去深究看不懂的地方。」網友育瑩說。
「如果再看《信條》,就會對它故事的俗套感到厭煩,比如片中的追車、最後一秒營救等諜戰、動作元素一點也不新鮮,別的影片已經講過很多遍。抽離掉片中的這些物理概念,純粹去看故事,就會發現《信條》的文本一塌糊塗,只是用這些高概念來轟炸觀眾。」韓浩月直言,該片可能在諾蘭作品序列中排名倒數。
賽人認為,一切電影都需要講人和人的情感,對商業片來說更是如此,但遺憾的是,《信條》的故事太平庸無聊,情感太冰冷空洞,無法打動多數觀眾。「這部電影冷冰冰的,沒有情感,或者說感情太概念化,不夠深入和細膩,主角們一次次逆轉時空就像玩遊戲一樣,失敗了就重來。影片劇情的一大核心驅動力,是男主角利用反派和女主角貌合神離的婚姻進入反派系統內部,但電影沒告訴我們,他倆的婚姻為什麼破裂。反派權勢滔天,也看不出他很愛女主角,但為什麼他要一心控制女主角呢?」同樣是講述時空穿越的作品,賽人認為《信條》比不上1995年的《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至尊寶為了救愛人一次次使時光倒流,劉鎮偉拍得讓人哭,讓人看完久久不能平靜,而《信條》裡看不到人,只有一堆物理學知識。」
口碑創下諾蘭作品新低
票房上,《信條》的表現低於預期。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影片上映首日票房為5694萬元,不及已經上映半月之久的《八佰》,首周末兩天的票房也均被《八佰》壓制。貓眼專業版預測該片最終票房為4.59億元,這一成績低於諾蘭此前大爆的《星際穿越》《盜夢空間》。
從影片口碑上看,《信條》在豆瓣的評分目前已從開分時的8.4分跌至7.9分。對於其他導演來說,這樣的分數已經相當高,然而在諾蘭的作品序列中,《信條》可能會成為口碑最低的作品之一。在他的11部長片中,《信條》評分目前僅高於7.5分的《失眠症》。
「從技術上說,《信條》還是無可挑剔的,視聽效果非常好,片中的槍戰、追車、飛機撞美術館等動作戲都拍得不錯。」影評人劉紹禹認為,諾蘭依然是當世全球最成功的商業片導演之一,以他目前的票房號召力,一部作品失敗不會太影響他後續的拍片。
北京日報記者 袁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