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度燒腦的《信條》,是「救世擔當」還是「水土不服」?

2020-09-09 電影Fox

明天,《信條》就要在中國上映了,開啟了9月國內院線大片模式。八月底,該影片在歐美幾個國家首映,據網上數據,上映首周全球票房已經超過5300萬美元。

從國際來看,這部電影顯然是「救市擔當」。那麼在中國呢?是否會如同國際市場一樣火爆?


燒腦電影,究竟有多「燒」


時空、概念、結構等是諾蘭電影中的經典元素。他拍的電影,都以「燒腦」著稱。《盜夢空間》讓人們熱議了十年。《信條》亦是如此。



「世界存亡危在旦夕,『信條』一詞是惟一的線索與武器。主人公穿梭於全球各地,開展特工活動,力求揭示『信條』之謎,並完成一項超越了真實時間的神秘任務。這項任務並非時間之旅,而是時空逆轉。」

光憑這幾句簡介,其實都能嗅出其中的「想像力」。但看過影片的人都說,這部電影在燒腦程度上比十年前的《盜夢空間》有過之而無不及。


小編通過梳理看過電影的網友評論以及預告片隱約了解,這是一部基於「熵」的影片。為了寫這篇文章,小編特意去腦補了「熵增」原理。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熵」增加,系統的總能量不變,但其中可用部分減少。也就是說萬事萬物最終都將歸於毀滅,是大自然的規律。


而《信條》則反過來,講了一個「逆熵」的故事。由於鈽元素的出現,通過一道機器閘門的作用可以將粒子變為「逆物質」,從而出現「逆熵」現象。事物的運動狀態會變為與常規相逆的狀態,這就是網友所說的影片中為什麼「人會倒行,熱感也會變成冷感」的原理。影片中的主人公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去完成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任務。

這會是一部「基於真實而又玄乎」的電影。那麼這部電影到底會有多「燒」呢?評論說,這是諾蘭迄今為止「玩得最極端癲狂」的一次。而影片的主演們在接受採訪時都表示,自己不理解影片的故事,也不確定自己所扮演的是不是反派。

在中國的前景預測


那麼這樣一部「高智商」的電影,是否也會在中國引起很大反響呢?


「艾維電影」認為:大概率是不會。



這是有「前科「的。十年前的《盜夢空間》,雖然熱議不斷,豆瓣評分9.3分,但體現在票房上,與國際市場有不小的差距。全球8.3億美元,中國內地大約6000萬美元。


從《盜夢空間》來看,大有「水土不服」的意味。

那麼這一屆觀眾的口味還會和十年前一樣嗎?從數據來看,似乎並沒有多大區別。喜歡的早已迫不及待,不喜歡的始終不感冒。從這幾天的預售上來看,《信條》甚至都沒有《在時間的盡頭等你》預售來得強勁。點映以及預售票房迄今剛剛過2000萬。


「燒腦「可以成為影片的亮點,卻也可以是「槽點」。但顯然,片方是將此作為賣點的。諾蘭前作《盜夢空間》故事複雜,對於《信條》,宣傳點放在了「更難懂」上。

諾蘭說「不要試圖去看懂影片」,主演們說「自己也不懂故事情節」,「看不懂」這樣的營銷點,對部分觀眾來說可能不夠友好。特別是女性和三四線城市的觀眾。對他們而言,可能「簡單粗暴」更能引起共鳴。


貓眼專業版的「想看」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在想看用戶畫像中,男女比例為4:1,這是一部性別區分十分明顯的影片。而三四線城市的想看用戶加起來都不足三成,這又是一部地域區分很明顯的影片。這樣的數據,足以影響影院的排片。客觀來講,在排片上,《信條》的下行壓力很大。


「越燒」並不意味著口碑「越高」。這一點已從海外得到證實。正式公映後,《信條》的各站評分呈下降趨勢。IMDb從8.5,降到8.2,再降到8.0;Metascore掉落了70分線,現在是69分;只有爛番茄從新鮮度80%微微上升到了82%,這在諾蘭電影中算是中下水準。


再有,如今國內觀眾的「好萊塢」情節在慢慢改變,已經不再「唯好萊塢是從」了。去年,雖然《復仇者聯盟4》票房突破40億,大幅度提升了進口片的票房量級,但從整體看,進口片在這幾年的表現是倒退的。

需要承認的是,好萊塢電影在「想像力」、「動作特效」等方面,確實是上乘之作。然而長時間面對同一類影片,觀眾的審美疲勞日漸突顯,差異化的需求更強烈。回顧2019年進口片的表現,「X戰警」、「黑衣人」等多部影片在豆瓣上的評分都處於不及格位置,可見如果大片只是做到了動作特效的精彩,而缺少走心的多元化的故事,這類影片對於觀眾依然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就連卡梅隆大製作《阿麗塔:戰鬥天使》,也難以脫穎而出。

從大的方面講,《信條》還是屬於同一類「爆米花」電影。雖然加入時空逆轉等元素,也未必能擺脫「爆米花」電影的「宿命」。


所以,「艾維電影」判斷,《信條》國內大概率是沒有辦法超越10億體量的,6億左右是極限。

我們的「信條」,是影院


究竟有多少票房,只有最後一刻才能揭曉。也許對於《信條》,不用以「救市」的角度去看待。我們唯一的「信條」,是影院。


耗資2.05億美元,堅持在影院上映。這樣一部影片,是為影院而生的。正如諾蘭在為中國觀眾錄製的短片中所說:「《信條》是我們為大銀幕量身打造的作品,我是電影院的頭號粉絲,一生都痴迷於電影院所帶來的儀式感……我們盡最大可能將《信條》打造成一部傳奇大片,在大銀幕上呈現最沉浸的動作場面。」


這是目前諾蘭唯一一部製作預算超過2億美元的影片,是其職業生涯中場面最宏大的一部動作片。預告片上,大戰中被炸廢的孤樓從下方復原後再被從上方炸掉,這樣的「反向動作場面」如果放在大銀幕上,勢必會給人一種視覺上的奇觀。


出品方華納兄弟表示:「諾蘭是首個使用IMAX攝影機拍大片的人,在《信條》中這位大導演更是開闢了新天地,用了160萬英尺(約合48萬米)的膠片完成了絕大部分場景拍攝。諾蘭團隊還重建了膠捲盒中的機械部件,並重構了電子元件,讓IMAX攝影機能夠正向逆向同時拍攝。」


據傳,全球僅有4臺IMAX攝影機。IMAX攝影機採用70mm膠片,畫面解析度要比普通35mm膠片高10倍,是目前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攝影機。採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場景在IMAX銀幕上滿屏呈現,觀眾可以看到比普通銀幕多約40%的畫面。用IMAX攝影機拍攝,為後期各類電影版本的製作帶來便利,在清晰度和色彩飽和度更上一層,沉浸感更強。

所以,這樣的影片註定是要去影院看,才能體會到「時空逆轉」的魅力。

有影評人說:「《盜夢空間》為我們帶來了一場持續十年的夢境,也許《信條》將成為諾蘭開啟下一個十年的鑰匙」。究竟是否如此,去影院體會一下吧。


以上為原創作品,如需轉載或引用該等文章的任何內容,請私信溝通授權事宜。

相關焦點

  • 周末片單丨諾蘭《信條》來襲,極度燒腦
    據說極度考驗智商的《信條》,你看不看?《信條》上映日期:9月4日 到了新片《信條》,諾蘭已經把觀影門檻抬到了MAX級別。 概念燒腦,動作過癮,小萬不是針對誰,看《信條》,在座各位都得二刷起步。 周五看《信條》活躍腦細胞,周六二刷找答案,周天看《假面飯店》歇歇腦子。
  • 信條:史上最燒腦諜戰片是對諾蘭的追捧,還是對智商的侮辱?
    信條:史上最燒腦諜戰片是徒有虛名還是實至名歸?附觀看方法大家對於諾蘭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記憶碎片》和《盜夢空間》,確實是大手筆。近期,《信條》上映後,也是延續了之前的好口碑,豆瓣評分也來到了8.3。但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部被譽為了史上最燒腦的諜戰片,大家居然都說沒有看懂。到底是對諾蘭的追捧還是對自己智商的侮辱呢?
  • 理科式燒腦影片《信條》看完了,這部文科式燒腦影片你看了沒?
    喜歡燒腦類影片的朋友肯定不會錯過最近期上映的《信條》,諾蘭導演的又一部燒腦佳作。信條這部作品就很好的將時間與空間結合起來,講述了主人公穿梭於全球各地,開展特工活動,力求揭示「信條」之謎,並完成一項超越了真實時間的神秘任務,而這項任務並非時間之旅,而是【時空逆轉】......信條這部影片中夾雜著許多常人極少了解且不易懂的物理量知識,所以我們把它稱為理科式燒腦影片。
  • 評燒腦電影《信條》——信條與情懷
    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諾蘭的《信條》,就能理解為什麼影片的口碑比較兩級。有人說它是燒腦的神作,有人覺得沒有新意,大家的角度各不相同。我看這部電影,覺得自己腦容量智商都不太夠,一次是肯定看不懂的,所以我一共看了三次,才十分不容易地梳理出來故事的脈絡。電影講述的不是時空旅行,而是逆轉未來。
  • 諾蘭三連映,壓臺的《信條》最燒腦
    這部豆瓣排名第九的燒腦口碑之作復映當天空降票房榜第三,有人十年前錯過趕來補票,有人抓緊機會大銀幕重刷。 因此《盜夢空間》一度被影迷冠以「硬核燒腦」的標籤,很多觀眾沉浸在二刷三刷尋找細節、解構夢境的快樂中。
  • 諾蘭的《信條》,燒腦科幻,值得一看
    今天看了《信條》這部電影,果然是諾蘭,鬼才,思維比較開放,電影給人以另一種觀影體驗。電影常見的類型有帶入情感的生活片,展現大場面的動作片、戰爭片,還有一些是架空幻想的武俠片、魔幻片、超級英雄片等。而諾蘭的幾部確實是給人超越想像的新體驗,《信條》就是這樣的一步片子,可謂真正意義的科幻片。看這類片,不必過分追究裡面說的正確與否,還有是否嚴謹,我們更應該去享受電影提出的新觀點和基於這個觀點再現出的「真實」場景,因為這是前所未有的新體驗。而不管電影還是圖書都能起到塑造這種場景的作用,這也是享受電影和圖書的一個意義所在。
  • 《信條》太燒腦 觀眾看不懂
    可能是許多觀眾看完電影《信條》後都會問的話。上周五(9月4日),諾蘭新作《信條》上映,這也是繼《八佰》後內地影市的第二部重磅大片。意外的是,因為在150分鐘的片長裡塞滿了各種有關時空逆轉的物理知識和科幻設定,很多觀眾都無奈表示,看不懂,腦子不夠燒。
  • 《信條》全國上映 | 諾蘭執導,燒腦來襲
    9月4日,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新作《信條》全國各大影院同步上映。這些不同題材的電影,在他的手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特別燒腦。諾蘭《信條》豆瓣開分8.4 超四成觀眾給出5星好評。8.4分在諾蘭導演的作品中不算高,目前是諾蘭作品中豆瓣評分第九高的電影。在豆瓣短評中,許多觀眾表示「看傻了」「很燒腦」,以及視覺和音效很震撼;但也有小部分觀眾表示影片的文戲顯得有些無聊沉悶。
  • 《信條》太燒腦了!只看一遍可不能完全看懂
    而這次看《信條》給我的感覺和諾蘭的其他影片完全不一樣之前看諾蘭的影片,無論是《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還是《致命魔術》,就算是你不了解其中燒腦的部分,你都能被影片中的故事所吸引。也就是說,在諾蘭以往的影片中,燒腦部分和主線劇情是分開的,燒腦部分只是作為影片中的附加點,就算是你不了解影片中的燒腦部分,你也能被主線劇情的故事本身所吸引。懂了燒腦部分則能讓你更進一步的去理解影片。
  • 燒腦程度前所未有!諾蘭「拯救」電影院線的大作,挑戰理解極限
    據說這部新片有可能比《盜夢空間》還要複雜、還要懸疑、還要燒腦,喜歡看此類影片的小夥伴們可以開心啦!以時間為主要元素 極度燒腦TENET被譯為「天能」、「信條」,其實這個詞的含義有很多——宗旨、信條、原則等等,而且其來回正反順序的字母都一樣,再結合預告片中出現的「時間倒流」的概念,有人猜測這其實暗示了影片中會有時間的正反錯亂流轉,可以讓特工利用時間逆轉回到之前進行一些事件的轉變,從而改變由此引發的結果
  • 《信條》並不燒腦,只是繞腦子,甚至比《盜夢空間》略遜一籌
    《信條》不是燒腦,是繞腦子>相信觀看該片的觀眾有大部分人是被諾蘭的名號所吸引去的,影片也是長達150分鐘,這兩個半小時的時間裡給觀眾帶來的幾乎是「燒腦」般的劇情。很多觀眾都覺得影片燒腦,其實如果細說起來,並不是很燒腦,應該準確地說是繞腦子。在影片開頭男主角就被女科學家簡單的介紹了逆轉的事情,接下來的故事也是主要圍繞這一點展開。
  • 看《信條》學英文,燒腦的英文不是brain burning
    近期討論度最高的電影非《TENET信條》莫屬,不僅劇情燒腦讓人想要二刷三刷,臺詞更是彩蛋滿滿,讓人看完只想狂刷影評。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燒腦這些必知的詞彙英文怎麼說,以及原文臺詞中有多少值得討論之處。一、到底什麼是TENET?
  • 《信條》一場燒腦又華麗的超時空反恐行動
    在去看《信條》之前,就有朋友好心提醒,諾蘭的東東有時候要看幾遍。我去了,但覺得沒那麼複雜,這可能和我的經歷有關吧,畢竟做過編劇,其中的一些套路都是通用的,而諾蘭的這部《信條》之所以讓人覺得燒腦,是在於他引入了一個「逆向」的概念,而這個「逆向」概念不僅僅是指的時光旅行,還包括物理定律,化學效果等等,總之,無所不逆,並且逆向和正向之間也可以反覆的碰撞、交匯,觀眾若是一時沒有適應「逆向」概念,自然就讓人燒腦了。閒話少說,先做一點劇透。
  • 《信條》:劇情設定太燒腦 口碑兩極分化
    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莉莎白·德比齊、麥可·凱恩、肯尼思·布拉納聯袂主演的最新原創科幻動作奇觀大片《信條,在顛覆感官的同時,更是將「燒腦」發揮到了極致。目前,《信條》正在全國熱映中,熱度持續走高,然而影片的評分卻一跌再跌,豆瓣開分8.4,目前已下降至7.8,除此之外,網友們對影片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網友們的精彩點評。
  • 諾蘭《信條》上線,燒腦到無法劇透,又一部「神片」預定
    這部打著「逆轉未來」旗號的科幻片 ,絕非像以往的類似科幻片一樣將「逆轉未來」這個梗蜻蜓點水地用一下,而是深層次地融合了「逆轉未來」「時空穿越」「平行世界」等等著名科幻梗,在物理學知識的基礎上發揮想像力,堪稱「燒腦」巨作。
  • 諾蘭《信條》上線,燒腦到無法劇透,又一部「神片」預定
    不少網友預測,相比迪士尼的《花木蘭》,諾蘭的科幻片《信條》才是真正的「救市之作」。這部打著「逆轉未來」旗號的科幻片 ,絕非像以往的類似科幻片一樣將「逆轉未來」這個梗蜻蜓點水地用一下,而是深層次地融合了「逆轉未來」「時空穿越」「平行世界」等等著名科幻梗,在物理學知識的基礎上發揮想像力,堪稱「燒腦」巨作。
  • 《信條》燒腦程度再升級!真就那麼難懂?
    《信條》其實就是一粒後悔藥!為什麼燒腦的《信條》就是一個簡單的後悔藥?《信條》將會是諾蘭燒腦電影中,燒得連灰都不剩的一部電影,僅憑預告片都覺得自己沒帶腦子,不過我們是去看電影的,不是去花Q補課的,所以別把電影想得太複雜,就好比你會開車卻不需要知道汽車的工作原理,簡單來說,電影《信條》像是一個後悔藥。
  • 《信條》燒腦?秦昊沒看懂 周筆暢稱動腦很開心
    1905電影網訊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信條》正在熱映中,目前影片在中國內地的累計票房已突破不過,電影自上映以來,「燒腦」「難懂」等評論便不絕於耳,許多觀眾在網上瘋狂「求解析」,也有不少選擇直奔影院二刷。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9月初的《信條》,剛上映就直接破億。雖然在評分評價上,觀眾褒貶不一。愛的人誇它牛逼,不愛的人吐槽它亂炫技。私以為,《信條》是諾蘭進化出的嶄新精品,無論是從時間脈絡,腦洞開發,還是結構上,人物多主線演進,它的框架無疑玩到了極致。其中,回文式對稱的敘事結構,就是它在《信條》中玩出的新花樣。
  • 科幻電影變成物理課堂,「燒腦」的《信條》錯在哪兒?
    上周五(4日),科幻動作片《信條》在國內上映,第二天票房過億,影片中出現的「時空逆流」「祖父悖論」「時間鉗形戰術」等物理學概念被網友刷屏分析;雙向時空場景中的槍戰、爆破、動作場景也讓觀眾大呼過癮。然而,只靠「燒腦」設定和視覺奇觀,能成就一部好電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