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今年最受矚目的好萊塢巨製之一,美國科幻動作片《信條》果然不負影迷期待,全球票房遙遙領先,而內地上映僅4天,票房也已經突破2億人民幣,正在朝3億大關邁入。
觀影結束,有極度喜歡的人大加稱讚:「這是一部燒腦神作!」「像預告片說的:別試圖去理解它,要去感受它。」也有不喜歡的人發出質疑:「劇情無聊」、「看不懂」、「毫無感染力!」
口碑呈現兩極分化,但大家的話題總也繞不開這部電影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時間逆行的概念本身不新,燒腦的是不講人話的表達方式。諾蘭為了炫技犧牲了故事和人物,觀影體驗非常差。」
「諾蘭有史以來最硬核的作品,也是最嚴謹最難以言狀的時間旅行電影。初看一頭霧水,但仔細琢磨,嚴苛的邏輯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以上均來自豆瓣影評。為何導演諾蘭會被推上風口浪尖?因為他過往的輝煌電影史。
他沒有拍過被評價為「爛片」的文藝電影,更沒有拍過賠錢的商業電影,職業生涯評分最低的影片是大學時業餘拍攝的3分鐘短片《蟻蛉》,豆瓣評分7.7。當然,目前《信條》從8.4分掉到了7.8分,會不會打破諾蘭的最低評分記錄,還未可知。
不論《信條》是否成功,但我們必須承認,諾蘭是一位電影天才,一路成長,一路貢獻出無數經典佳作,這樣的傳奇人生旁人羨慕不來,更難以複製。
諾蘭出生在倫敦,父母從事的行業與電影毫無關聯,父親是個英國人,平日的工作內容是構思廣告文案,母親身為美國人,是一位空中乘務員。
得益於這種英美「混血」家庭,諾蘭從小就和哥哥馬修、弟弟喬納森在兩個國家之間奔波,擁有英美雙重國籍的他時常分不清自己究竟算是哪國人,說話口音偏英式,但有時又會突然轉成美式音。
因此,諾蘭也不像其他英國導演那樣——提起美國好萊塢便心情複雜、夾雜著愛也飽含了恨,在他看來,好萊塢的生活與倫敦沒什麼不同,「只是沒有倫敦那麼大的霧而已。」
他對電影的嚮往和熱愛始於7歲那年,科幻片《星球大戰》進入小男孩的視線,他深陷在那個世界無法自拔,別人問他長大後想做什麼,他都會毫不猶豫地說出已紮根的夢想:「我長大了要拍電影!」
小諾蘭開始擺弄爺爺和父親的老式攝影機,學著拍攝自己的玩具兵人,他把攝像機綁在汽車底盤拍攝,結果沒綁好,昂貴的攝像機一下子摔得四分五裂,年幼的他遭到了父親的嚴厲斥責,他仍要不斷嘗試。
終於考上大學,諾蘭隨著兄弟三人一起研讀英國文學,課堂上沒機會接觸電影,他就擠出課餘時間,自編自導了一部超現實主義短片《塔蘭臺拉》,首次嘗試正式拍攝。
22歲的他畢業後轉入倫敦大學進修,在校期間,他組織一些志同道合的「電影發燒友」,一起組成「16毫米」社團,潛心研究關於電影的一切。
拿著學校社團的攝像機,諾蘭發動社團所有成員當演員,拍出了不少短片,而短片《盜竊罪》也由此問世,在那年的劍橋電影節上大放異彩。
這時他已經26歲,從學校步入社會,眼看哥哥弟弟都當上了作家,他除了電影節的曇花一現,仍然無人問津。
諾蘭沒有輕言放棄,經過萬般考驗終於進入電影行業,可他到底不是專業人員,缺乏專業背景,只能在劇組做一些打雜的活計,始終在行業外圍打轉。
他想拍出一部真正的電影,於是乾脆辭職,決定自己出資拍攝。
諾蘭掏出了身上的所有積蓄——6000美元,攝影設備從學校社團借用,演員則請來親朋好友客串,其他工作諾蘭一個人承擔,包括導演、編劇、攝像......靠純手動,他用單個相機完成了拍攝。
經費有限,為了省錢,諾蘭想了不少辦法。
演職人員都有正式工作,所以他只用周末休息時間進行拍攝;每次開拍前大量排練,保證實拍一兩條就過,以節約膠片;簡化設備,全部器材可以放到一輛計程車裡;還省去了打光設備費用,只用自然光;利用自己的出租屋和父母朋友家做取景地......
這部驚悚懸疑片《追隨》耗時近兩年,一舉在舊金山電影節榮獲最佳處女作獎,諾蘭向整個行業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追隨》的成功給諾蘭帶來了兩方面好處,首先是大學同學艾瑪對他暗許芳心,相戀、結婚、生子,一切水到渠成,成家立業在他這兒幾乎同時進行。
其次電影圈接納了諾蘭,有正規電影公司願意投資他拍電影、支持他創作電影了,他再也不用面臨之前省錢省到極致的窘境。
2000年,來到好萊塢發展的諾蘭開始籌備第二部電影——執導並編劇《記憶碎片》,這部電影其實改編自弟弟喬納森的小說《死亡象徵》,他拿到了350萬美元的投資。
然而等到拍完了,諾蘭卡在了發行環節——電影賣不出去,幾乎所有發行公司審片後,都對這部非線性敘事的電影大搖其頭,他們認為觀眾不會買帳。
諾蘭不肯服輸,他再次抓住各大電影節的時機,一經放送,該片榮獲獨立精神獎的最佳電影劇本及最佳導演獎、聖丹斯國際電影節和廣播電影協會的最佳電影劇本獎,以及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的最佳電影劇本提名。
行業內部給出了超高評價,《記憶碎片》順利賣出,當年共斬獲了2500萬美元的本土票房。
次年,警匪電影《白夜追兇》又得以口碑爆棚,該片被評論界讚譽為翻拍歐洲電影的美國片中少有的成功之作,越來越多大製作公司注意到這位天賦異稟的年輕導演。
那是超級英雄電影席捲全球的時代,華納公司的「蝙蝠俠」IP卻擱置許久,自從上一部系列影片票房慘敗,其他人遲遲不敢再試水,諾蘭主動站了出來。
之後連續三部《蝙蝠俠》票房大賣,足以說明他這一戰再次告捷,影片同時獲得了漫畫迷和評論界的如潮好評,打破多個超級英雄票房記錄。
38歲的諾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頌譽,名利雙收,眾人景仰,儼然已經是封神般的存在,但他依然選擇突破自己。
2010年,他鑽研兩年,自編自導了以夢境為主題的科幻電影《盜夢空間》,這是一次全新的題材嘗試,不僅考驗導演功力,還考驗觀眾的欣賞能力,好在他又成功了,影片橫掃全球,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2013年,諾蘭和弟弟喬納森聯手打造了《星際穿越》的劇本,塑造一個龐大世界觀,講述一個溫情的探險故事,仍是成功收割全球票房,直到上個月初,我們的電影院還在重映。
科幻題材拍累了,他換換口味,轉而嘗試戰爭片《敦刻爾克》,一舉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儘管最後惜敗給《水形物語》,但從業第20年的諾蘭雖敗猶榮。
拍電影之餘,諾蘭是一個「無聊」且「刻板」的人。
他不愛玩手機,也壓根不玩社交網絡,在其他導演都知道利用網絡宣傳電影的今天,諾蘭仍然只靠媒體報導、官方發布。
不缺投資的他依舊記得省錢省預算,「我們拍《星際穿越》需要玉米地,剛好扎克施耐德拍《鋼鐵之軀》時也種了玉米地,我就問他能種多少。後來我們的收成還不錯,拍完電影便賣了個好價錢。」
拍《信條》時,「經過比較,買一架真飛機實際上更便宜更方便。後來我們把引擎拆了賣掉,補貼了不少,因為引擎比較貴。」
如今數字電影浪潮早已勢不可擋,但諾蘭堅持實景拍攝並擁護膠片電影,「膠片成像的顆粒感是數字影像無法複製的獨特魅力。膠片消失於歷史,將是電影的恥辱。」
所以《信條》用了約160萬英尺的膠片完成了絕大部分場景的拍攝,整部影片擁有一種特殊的質感。
在諾蘭剛滿50歲、人生過半的今天,這份堅持更是他對整個電影行業愛的信條。
、
作者:Seven Dreams
責編:ze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