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新作《信條》繞暈觀眾,可奧斯卡卻欠他一座小金人

2020-09-09 蓋飯人物ThePeople

作為今年最受矚目的好萊塢巨製之一,美國科幻動作片《信條》果然不負影迷期待,全球票房遙遙領先,而內地上映僅4天,票房也已經突破2億人民幣,正在朝3億大關邁入。

觀影結束,有極度喜歡的人大加稱讚:「這是一部燒腦神作!」「像預告片說的:別試圖去理解它,要去感受它。」也有不喜歡的人發出質疑:「劇情無聊」、「看不懂」、「毫無感染力!」


口碑呈現兩極分化,但大家的話題總也繞不開這部電影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時間逆行的概念本身不新,燒腦的是不講人話的表達方式。諾蘭為了炫技犧牲了故事和人物,觀影體驗非常差。」

「諾蘭有史以來最硬核的作品,也是最嚴謹最難以言狀的時間旅行電影。初看一頭霧水,但仔細琢磨,嚴苛的邏輯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以上均來自豆瓣影評。為何導演諾蘭會被推上風口浪尖?因為他過往的輝煌電影史。

他沒有拍過被評價為「爛片」的文藝電影,更沒有拍過賠錢的商業電影,職業生涯評分最低的影片是大學時業餘拍攝的3分鐘短片《蟻蛉》,豆瓣評分7.7。當然,目前《信條》從8.4分掉到了7.8分,會不會打破諾蘭的最低評分記錄,還未可知。

不論《信條》是否成功,但我們必須承認,諾蘭是一位電影天才,一路成長,一路貢獻出無數經典佳作,這樣的傳奇人生旁人羨慕不來,更難以複製。

最初入行

諾蘭出生在倫敦,父母從事的行業與電影毫無關聯,父親是個英國人,平日的工作內容是構思廣告文案,母親身為美國人,是一位空中乘務員。

得益於這種英美「混血」家庭,諾蘭從小就和哥哥馬修、弟弟喬納森在兩個國家之間奔波,擁有英美雙重國籍的他時常分不清自己究竟算是哪國人,說話口音偏英式,但有時又會突然轉成美式音。

因此,諾蘭也不像其他英國導演那樣——提起美國好萊塢便心情複雜、夾雜著愛也飽含了恨,在他看來,好萊塢的生活與倫敦沒什麼不同,「只是沒有倫敦那麼大的霧而已。」

他對電影的嚮往和熱愛始於7歲那年,科幻片《星球大戰》進入小男孩的視線,他深陷在那個世界無法自拔,別人問他長大後想做什麼,他都會毫不猶豫地說出已紮根的夢想:「我長大了要拍電影!」

小諾蘭開始擺弄爺爺和父親的老式攝影機,學著拍攝自己的玩具兵人,他把攝像機綁在汽車底盤拍攝,結果沒綁好,昂貴的攝像機一下子摔得四分五裂,年幼的他遭到了父親的嚴厲斥責,他仍要不斷嘗試。

終於考上大學,諾蘭隨著兄弟三人一起研讀英國文學,課堂上沒機會接觸電影,他就擠出課餘時間,自編自導了一部超現實主義短片《塔蘭臺拉》,首次嘗試正式拍攝。

22歲的他畢業後轉入倫敦大學進修,在校期間,他組織一些志同道合的「電影發燒友」,一起組成「16毫米」社團,潛心研究關於電影的一切。

拿著學校社團的攝像機,諾蘭發動社團所有成員當演員,拍出了不少短片,而短片《盜竊罪》也由此問世,在那年的劍橋電影節上大放異彩。

這時他已經26歲,從學校步入社會,眼看哥哥弟弟都當上了作家,他除了電影節的曇花一現,仍然無人問津。


諾蘭沒有輕言放棄,經過萬般考驗終於進入電影行業,可他到底不是專業人員,缺乏專業背景,只能在劇組做一些打雜的活計,始終在行業外圍打轉。

他想拍出一部真正的電影,於是乾脆辭職,決定自己出資拍攝。

諾蘭掏出了身上的所有積蓄——6000美元,攝影設備從學校社團借用,演員則請來親朋好友客串,其他工作諾蘭一個人承擔,包括導演、編劇、攝像......靠純手動,他用單個相機完成了拍攝。

經費有限,為了省錢,諾蘭想了不少辦法。

演職人員都有正式工作,所以他只用周末休息時間進行拍攝;每次開拍前大量排練,保證實拍一兩條就過,以節約膠片;簡化設備,全部器材可以放到一輛計程車裡;還省去了打光設備費用,只用自然光;利用自己的出租屋和父母朋友家做取景地......

這部驚悚懸疑片《追隨》耗時近兩年,一舉在舊金山電影節榮獲最佳處女作獎,諾蘭向整個行業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經典佳作

《追隨》的成功給諾蘭帶來了兩方面好處,首先是大學同學艾瑪對他暗許芳心,相戀、結婚、生子,一切水到渠成,成家立業在他這兒幾乎同時進行。

其次電影圈接納了諾蘭,有正規電影公司願意投資他拍電影、支持他創作電影了,他再也不用面臨之前省錢省到極致的窘境。

2000年,來到好萊塢發展的諾蘭開始籌備第二部電影——執導並編劇《記憶碎片》,這部電影其實改編自弟弟喬納森的小說《死亡象徵》,他拿到了350萬美元的投資。

然而等到拍完了,諾蘭卡在了發行環節——電影賣不出去,幾乎所有發行公司審片後,都對這部非線性敘事的電影大搖其頭,他們認為觀眾不會買帳。

諾蘭不肯服輸,他再次抓住各大電影節的時機,一經放送,該片榮獲獨立精神獎的最佳電影劇本及最佳導演獎、聖丹斯國際電影節和廣播電影協會的最佳電影劇本獎,以及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的最佳電影劇本提名。

行業內部給出了超高評價,《記憶碎片》順利賣出,當年共斬獲了2500萬美元的本土票房。

次年,警匪電影《白夜追兇》又得以口碑爆棚,該片被評論界讚譽為翻拍歐洲電影的美國片中少有的成功之作,越來越多大製作公司注意到這位天賦異稟的年輕導演。

那是超級英雄電影席捲全球的時代,華納公司的「蝙蝠俠」IP卻擱置許久,自從上一部系列影片票房慘敗,其他人遲遲不敢再試水,諾蘭主動站了出來。

之後連續三部《蝙蝠俠》票房大賣,足以說明他這一戰再次告捷,影片同時獲得了漫畫迷和評論界的如潮好評,打破多個超級英雄票房記錄。

38歲的諾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頌譽,名利雙收,眾人景仰,儼然已經是封神般的存在,但他依然選擇突破自己。

2010年,他鑽研兩年,自編自導了以夢境為主題的科幻電影《盜夢空間》,這是一次全新的題材嘗試,不僅考驗導演功力,還考驗觀眾的欣賞能力,好在他又成功了,影片橫掃全球,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2013年,諾蘭和弟弟喬納森聯手打造了《星際穿越》的劇本,塑造一個龐大世界觀,講述一個溫情的探險故事,仍是成功收割全球票房,直到上個月初,我們的電影院還在重映。

科幻題材拍累了,他換換口味,轉而嘗試戰爭片《敦刻爾克》,一舉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儘管最後惜敗給《水形物語》,但從業第20年的諾蘭雖敗猶榮。

結語

拍電影之餘,諾蘭是一個「無聊」且「刻板」的人。

他不愛玩手機,也壓根不玩社交網絡,在其他導演都知道利用網絡宣傳電影的今天,諾蘭仍然只靠媒體報導、官方發布。

不缺投資的他依舊記得省錢省預算,「我們拍《星際穿越》需要玉米地,剛好扎克施耐德拍《鋼鐵之軀》時也種了玉米地,我就問他能種多少。後來我們的收成還不錯,拍完電影便賣了個好價錢。」


拍《信條》時,「經過比較,買一架真飛機實際上更便宜更方便。後來我們把引擎拆了賣掉,補貼了不少,因為引擎比較貴。」

如今數字電影浪潮早已勢不可擋,但諾蘭堅持實景拍攝並擁護膠片電影,「膠片成像的顆粒感是數字影像無法複製的獨特魅力。膠片消失於歷史,將是電影的恥辱。」

所以《信條》用了約160萬英尺的膠片完成了絕大部分場景的拍攝,整部影片擁有一種特殊的質感。

在諾蘭剛滿50歲、人生過半的今天,這份堅持更是他對整個電影行業愛的信條。

作者:Seven Dreams

責編:zeria

相關焦點

  • 諾蘭新片《信條》徹底繞暈觀眾,真的好嗎?
    複雜糾葛的「時間逆轉」故事架構徹底繞暈了大部分觀眾。在影片公映之前,知名影評家周黎明寫道:這不是觀眾智商的問題。我剛剛瀏覽了幾十篇西方影評人的評論,沒有人敢聲稱完全看懂了。基本設定一點不難懂,但要一遍看懂所有細節,幾乎不可能……3遍後才有資格出去參加解讀論戰。
  • 諾蘭新片《信條》徹底繞暈觀眾,真的好嗎?
    複雜糾葛的「時間逆轉」故事架構徹底繞暈了大部分觀眾。在影片公映之前,知名影評家周黎明寫道:這不是觀眾智商的問題。我剛剛瀏覽了幾十篇西方影評人的評論,沒有人敢聲稱完全看懂了。基本設定一點不難懂,但要一遍看懂所有細節,幾乎不可能……3遍後才有資格出去參加解讀論戰。
  • 電影《信條》繞暈觀眾真的好嗎
    來源:北京晚報信條繞暈觀眾真的好嗎王金躍在中國內地市場,僅僅一天,克里斯多福·諾蘭萬眾矚目的新片《信條》就被已經公映了17天的《八佰》拉下了單日票房冠軍的寶座。伴隨而來的,是該片的豆瓣評分也從開始的8.4分跌到了現在的7.9分,在諾蘭拍攝過的11部電影長片中,僅比《失眠症》高了0.4分。複雜糾葛的「時間逆轉」故事架構徹底繞暈了大部分觀眾。在影片公映之前,知名影評家周黎明寫道:這不是觀眾智商的問題。我剛剛瀏覽了幾十篇西方影評人的評論,沒有人敢聲稱完全看懂了。
  • 諾蘭新片豆瓣評分從8.4跌到7.9,《信條》徹底繞暈觀眾真的好嗎?
    伴隨而來的,是該片的豆瓣評分也從開始的8.4分跌到了現在的7.9分,在諾蘭拍攝過的11部電影長片中,僅比《失眠症》高了0.4分。複雜糾葛的「時間逆轉」故事架構徹底繞暈了大部分觀眾。這種智力上的激蕩很快將觀眾分為了兩個陣營:看懂和看不懂。一位網友在第13次看了《信條》後讚嘆道:一次比一次圓滿,感謝諾蘭奉獻了這部電影。而另一個陣營中,一位坦承自己看得稀裡糊塗的觀眾則說:「電影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埋再多的所謂暗敘事、玩再多的結構與技巧,也依舊不好看。」筆者是屬於後者陣營的。
  • 諾蘭新片豆瓣評分從8.4跌到7.9,《信條》徹底繞暈觀眾真的好嗎?
    伴隨而來的,是該片的豆瓣評分也從開始的8.4分跌到了現在的7.9分,在諾蘭拍攝過的11部電影長片中,僅比《失眠症》高了0.4分。複雜糾葛的「時間逆轉」故事架構徹底繞暈了大部分觀眾。在影片公映之前,知名影評家周黎明寫道:這不是觀眾智商的問題。我剛剛瀏覽了幾十篇西方影評人的評論,沒有人敢聲稱完全看懂了。
  • 奧斯卡欠這屆年輕人一座小金人
    轉載:來源網絡在生活面前這屆年輕人活得越來越「虛偽」每個人都是影帝影后奧斯卡都欠大家一座小金人今天我們就來揭露一下
  • 諾蘭新作《信條》叫好叫座,男主來頭不小,他的父親才是神級演員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信條》終於跟廣大中國觀眾見面了,這是影院復工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好萊塢超級大片。這次拍《信條》因為有一場飛機爆炸的戲,他又花了300多萬美金,買了一架真正的波音747,這讓人充分認識到匠人精神有時候還是很燒錢的。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繞暈觀眾,中文片名遭吐槽:沒譯出精髓
    上周末,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新作《信條》(Tenet)登陸內地大銀幕。
  • 導演諾蘭新作《信條》上映 觀影「門檻高」成最大「槽點」
    光是夢中夢,好幾層夢境的科幻設定,當年就把不少觀眾給繞暈了。而剛剛上映的電影《信條》,同樣聽起來就非常科幻而且不好理解。從預告片來看,電影《信條》引入了一個叫做「時空逆轉」的概念,也就是影片中出現大量時間和空間逆轉交互的鏡頭,是不是聽起來就有點兒「繞」?繞不繞,我們先來看看網友們的評論。
  • 奧斯卡影帝之子+新任蝙蝠俠,諾蘭《信條》選角大有來頭!
    這個夏末秋初對於諾蘭鐵桿粉絲而言,用一個「爽」字可以形容:諾蘭大神經典之作《星際穿越》8月2日重映,《盜夢空間》也將在8月28日重映,全新力作《信條》則是定檔9月4日在大銀幕上和觀眾見面。這個8月和9月,都是屬於諾蘭的!
  • 諾蘭新作《信條》勸退觀眾:我看了場比加班還累的電影
    然而我還是大意了,看了兩個半小時,腦瓜子嗡嗡的,太陽穴一直跳,旁邊還有個聒噪的小孩一直劇透,弄的我想打翻他爆米花,喊他回家玩遊戲。諾蘭這部作品太趕客了,然而你又不得不說這是部好電影。先簡單總結一下故事:無名英雄阻止」滅霸「毀滅人類的故事。
  • 諾蘭《信條》票房破2億,科幻燒腦,口碑兩極,你看懂了嗎?
    電影《信條》是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動作驚悚片,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莉莎白·德比齊、麥可·凱恩、肯尼思·布拉納聯袂主演。電影已於9月4日中國內地上映。此次新作《信條》,也是一如既往的諾蘭風格,講述了整個世界的存亡危在旦夕,特工利用「時間逆轉」,努力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故事
  • 一人分飾24個人格,奧斯卡欠他一座小金人!
    這24個人格中,有男性、女性、兒童、非人類,不同人格的口音、造型、面部表情、生活習慣都不一樣。為什麼說奧斯卡欠詹一美一座小金人呢?看過《分裂》的旁友應該都知道,人格轉換並沒有高能預警,就是瞬間的事,但是完全能夠從詹一美的表演中一秒分辨出來不同人格。一美的演技不服不行!
  • 諾蘭:一遍看懂《信條》算我輸
    《信條》延續諾蘭的獨特邏輯性,將時間和空間的幻覺藝術發揮到極致,此次取名為「時空逆轉」。這位十足的新人去年剛憑藉《黑豹》拿到了奧斯卡獎,他的作品還有《毒液》和《奎迪》。沒準兒瑞典小哥還會收穫一座小金人獎盃。
  • 一起去看諾蘭導演新作《信條》吧
    諾蘭電影沒看懂:確實需要二刷。」還有網友說:「看完別的電影討論叫映後交流,看完《信條》討論叫對答案。」這次咱們就一起來看諾蘭自編自導,並聯合約翰·大衛·華盛頓和羅伯特·帕丁森等帶來的科幻新作,《信條》。
  • 九月影院又添重磅大片《信條》,諾蘭粉絲翹首以盼的新作來了
    經典老片也能吸引這麼多觀眾走進電影院,可見大家有多麼鍾愛諾蘭作品。繼《敦刻爾克》之後,觀眾已經三年沒在大銀幕見到他的新作。現在我們終於等來了《信條》——就在本周五(9月4日),克里斯多福·諾蘭全新力作《信條》將上映,目前預售已開。
  • 諾蘭新片《信條》太難懂,觀眾腦子不夠「燒」了
    可能是許多觀眾看完電影《信條》後都會問的話。上周五,曾拍攝過《蝙蝠俠: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大片的諾蘭終於給觀眾呈上新作《信條》,這也是繼《八佰》後內地影市的第二部重磅大片。……翻看豆瓣、貓眼等平臺上網友對《信條》的評價,對劇情的困惑和解答成為最熱門的討論內容。作為大導演諾蘭最具野心的新作,《信條》將特工片與科幻片相結合,打造出一個利用時空逆轉拯救世界的故事。一向善於玩轉科幻高概念的諾蘭,這次在片中引入了祖父悖論、熵增墒減、鉗形行動、單電子宇宙等物理學知識,對觀眾的挑戰極高。
  • 諾蘭新片《信條》太難懂,觀眾腦子不夠「燒」了
    可能是許多觀眾看完電影《信條》後都會問的話。上周五,曾拍攝過《蝙蝠俠: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大片的諾蘭終於給觀眾呈上新作《信條》,這也是繼《八佰》後內地影市的第二部重磅大片。意外的是,因為在150分鐘的片長裡塞滿了各種有關時空逆轉的物理知識和科幻設定,很多觀眾都無奈表示,看不懂,腦子不夠燒了。諾蘭給觀眾出物理大題「看完一臉懵。」
  • 看不懂的《信條》,「盜夢者」諾蘭的失敗?
    這一次的《信條》,顯然也是這一題材時隔十年的歸來。 當我們細究上述每一部作品的內核時,往往會得出與華麗表面截然不同的樸素概念。追蹤、失憶、複製人、思想植入……所有概念都難言初創,可被諾蘭包裝後卻是另一番「不明覺厲」風味。
  • 《信條》上映!諾蘭新作,值得看看
    叮~你有一份來自九月的電影片單,請查收~相信最近大家都被諾蘭新作《信條》刷屏了,無論是從「諾蘭出品,必屬精品」,還是堅持率先上映助力電影產業復興來說,這都是值得我們去影院花錢一看的影片。「信條」一詞是惟一的線索與武器,主人公力求揭示「信條」之謎,並完成一項超越了真實時間的神秘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