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燒腦大片《信條》繞暈觀眾,中文片名遭吐槽:沒譯出精髓

2021-03-01 中國日報雙語新聞
上周末,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新作《信條》(Tenet)登陸內地大銀幕。不少影迷看完後,精神恍惚一臉懵圈走出影院,表示「智商被碾壓」「看不懂」……
對於大多數粉絲來說,諾蘭是一個傳奇。他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的英國文學專業,作為一個文科生卻善於創作燒腦科幻片,在好萊塢主流電影中獨闢蹊徑,表現出濃烈的個人風格。諾蘭自編自導其所有電影,是當之無愧的作者型導演(auteur)。A graduate in English literature from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Nolan excels in creating twists-studded complex stories, impressing viewers with his talent in making personal, distinctive films within the Hollywood mainstream.《信條》的故事,諾蘭琢磨了20年。影片講述一個特工為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進入一個時間流向被顛覆的危險任務之中。但事實上,你可能會發現,這個商業間諜片的表述,只能算這部片的「外殼」, 它真正的核是在電影世界裡,將時間的走向以影史上前所未有的方式,用視覺化的特效奇觀呈現出來。Tenet, which Nolan began conceiving around 20 years ago, is actually a story visualizing the lapse of time in an unprecedented, special effects-studded way. The story is about a secret agent who embarks on a dangerous, time-bending mission to prevent the start of World War III.除了劇情燒腦,還有不少網友指出影片的中文譯名欠佳,沒有翻譯出原片名「Tenet」的玄妙之處。

根據牛津詞典,Tenet的定義是:

one of the principles or beliefs that a theory or larger set of beliefs is based on

一套理論或信仰的思想基礎

簡單而言就是「信條」或「原則」。

仔細觀察,tenet 是一個「正過來、倒過去」都一樣的單詞。正序、逆序皆為其本身。

語言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回文」( palindrome)

Palindrome/pælɪndrəʊm/一詞來自於拉丁語palin dromo,即「running back again」。

回文現象不僅出現於單詞,還有出現於句子,比如最著名的一句就是拿破崙被流放到厄爾巴島(Elba)時,相傳他說了這麼一句話: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這句話正讀反讀都能讀通, 裡面的able表示「有能力的」,ere /er/是介詞,相當於 before,Elba就是「厄爾巴島」。所以句子的字面意思是「我看見厄爾巴島之前是有能力的」,這樣翻完全破壞了回文體的特色。但有一個精彩的翻譯做到了「信、達、雅、形」,據說譯者是翻譯家馬紅軍老師:因為漢語是方塊字,單個的字不存在回文現象,但是具有回文特色的句子可數不勝數,歷代文人騷客都以這種文字遊戲為樂,比如:無論是英文中的「tenet」,還是「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還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都蘊含了一個哲理:周而復始。回文從頭開始念,念到結尾,突然發現又回到了開頭,讓人想到了物理學上的「莫比烏斯環」(Mobius band)。一張紙條,如果扭轉一頭和另一頭相連,就形成了「莫比烏斯環」。試想,你把一隻螞蟻放上去,這隻螞蟻從正面爬著爬著就爬到了反面。正和反在莫比烏斯環上完全沒有了邊界,正即是反,反即是正,周而復始。電影《信條》或許講了一個莫比烏斯環的故事,正敘倒敘,同時進行,最後兩個方向匯合達到閉環,頗有佛教中因果輪迴的意味。可以說,「tenet」作為片名太傳神了,但大陸版翻譯《信條》只是做了直譯,並沒有翻出精髓。看過影片的朋友對於譯名有什麼好的建議?歡迎留言分享。
最後,介紹一下《信條》裡兩個複雜的概念,或許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個燒腦的故事。在科幻作品中,「祖父悖論」(或「外祖父悖論」)是時間旅行設定中經常會出現的有趣邏輯問題。

The name comes from the idea that if a person travels to a time before his grandfather had children, and kills the grandfather, it would make his own birth impossible. So, if time travel is possible, it somehow must avoid such a contradiction. 

這個理論探討的是:如果一個人穿越到過去,在自己的祖父生兒育女前殺死祖父,那麼他自己是不是就不可能出生了?所以,如果時間旅行有可能發生,那必須以某種方式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而在《信條》中,你將會發現,這個悖論和全片最重要的陰謀息息相關。

"Every law of physics is symmetrical — it can run forwards or backwards in time and be the same — except for entropy." 「每條物理定律都是對稱的,它們在時間向前和向後流逝的情況下是完全相同的,但熵除外。」

要看懂這部影片的複雜設定,首先需要知道什麼是「熵」[shāng]。Entropy is the degree of disorder in a system. Nolan explains that in the film the entropy-related theory is that "if you could invert the flow of entropy for an object, you could reverse the flow of time for that object, so the story is grounded in credible physics."而在影片中,與熵相關的理論被諾蘭設定為:「如果你能逆轉一個物體的熵流,你就能逆轉這個物體的時間流,所以這個故事是基於可靠的物理學原理的。」如果你看完這個解釋覺得更暈了,也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就像影片中人物所說的:
"Don't try to understand it. Feel it."

雙語君有抖音啦!

抖音搜索:中國日報雙語新聞

一起學英語、看新聞

↓↓↓

相關焦點

  • 諾蘭最新燒腦大片繞暈觀眾,中文難譯出片名精髓?
    繼《星際穿越》之後,諾蘭的又一部燒腦巨製來了!
  • 諾蘭新作《信條》譯名被吐槽?網友給出多個譯版,最後一條亮了!
    話說大家聊起這部電影也是腦洞大開,什麼「遇事不決、量子力學」、「燒腦、懸疑、震撼」、「諾蘭導演職業生涯之最」、「比《盜夢空間》更成熟、比《星際穿越》更真實、比《敦刻爾克》更精妙」等等,各種好評花樣百出。相比較熱情的中國影迷,國外媒體對《信條》的評價更加嚴格。目前IMDb是79分,爛番茄新鮮度74%,Metacritic甚至低到了69分.
  • 諾蘭新作《信條》譯名被吐槽?網友給出多個譯版,最後一條亮了
    太燒腦了好嗎?這種智商被碾壓的感覺,讓中譯君痛並快樂著。不知道大家看一遍懂了嗎?就像臺詞說的:「不要試圖去理解它,去感受它」,這仿佛也是諾蘭對觀眾的建議。《信條》本身並非很難理解:它的深度和複雜性並沒有那麼大,儘管涉及了一些時間鉗形作戰,但形式其實比想像中的更加線性。總而言之,《信條》情節的縝密性是以犧牲觀眾看電影的感官享受為代價的。
  • 諾蘭最新燒腦大片《Tenet》,為什麼中文譯名很難譯出精髓?
    上周末,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新作《信條》(Tenet)登陸內地大銀幕。
  • 諾蘭新作《Tenet》中文譯名翻車?回文翻譯更燒腦
    話說大家聊起這部電影也是腦洞大開,什麼「遇事不決、量子力學」、「燒腦、懸疑、震撼」、「諾蘭導演職業生涯之最」、「比《盜夢空間》更成熟、比《星際穿越》更真實、比《敦刻爾克》更精妙」等等,各種好評花樣百出。相比較熱情的中國影迷,國外媒體對《信條》的評價更加嚴格。目前IMDb是79分,爛番茄新鮮度74%,Metacritic甚至低到了69分.
  • 諾蘭新作《信條》來啦,史詩級燒腦大片,觀眾卻有一點不滿意
    諾蘭的電影一向以複雜的敘事結構和所謂「燒腦」著稱,無論是《盜夢空間》四層夢境的設置,還是《星際穿越》裡黑洞以及五維空間的展示,總讓人覺得自己的腦袋不夠大。或許是因為太過火爆,再加上影迷期待值太高,有不少網友表示影片的中文譯名欠佳,沒有譯出原片名「Tenet」的玄妙之處。Tenet,牛津詞典的定義:one of the principles or beliefs that a theory or larger set of beliefs is based on(一套理論或信仰的思想基礎),簡單點就是「信條」或「原則」。
  • 年度燒腦!諾蘭新作Tenet中文譯名慘遭翻車?網友:少點「譯境」...
    話說大家聊起這部電影也是腦洞大開,什麼「遇事不決、量子力學」、「燒腦、懸疑、震撼」、「諾蘭導演職業生涯之最」、「比《盜夢空間》更成熟、比《星際穿越》更真實、比《敦刻爾克》更精妙」等等,各種好評花樣百出。相比較熱情的中國影迷,國外媒體對《信條》的評價更加嚴格。目前IMDb是79分,爛番茄新鮮度74%,Metacritic甚至低到了69分.
  • 諾蘭新片《信條》徹底繞暈觀眾,真的好嗎?
    複雜糾葛的「時間逆轉」故事架構徹底繞暈了大部分觀眾。在影片公映之前,知名影評家周黎明寫道:這不是觀眾智商的問題。我剛剛瀏覽了幾十篇西方影評人的評論,沒有人敢聲稱完全看懂了。基本設定一點不難懂,但要一遍看懂所有細節,幾乎不可能……3遍後才有資格出去參加解讀論戰。
  • 諾蘭新片《信條》徹底繞暈觀眾,真的好嗎?
    複雜糾葛的「時間逆轉」故事架構徹底繞暈了大部分觀眾。在影片公映之前,知名影評家周黎明寫道:這不是觀眾智商的問題。我剛剛瀏覽了幾十篇西方影評人的評論,沒有人敢聲稱完全看懂了。基本設定一點不難懂,但要一遍看懂所有細節,幾乎不可能……3遍後才有資格出去參加解讀論戰。
  • 《信條》(暫譯)曝光全新預告,諾蘭再度燒腦大玩時空逆轉
    而由他執導的最新原創科幻動作奇觀大片《信條》(暫譯),從立項起就吊足了全球觀眾的好奇心。頂級保密的劇情,嚴防死守的片場,主創們三緘其口的採訪,都讓人期待諾蘭這次又將帶來何等驚喜。此次《信條》(暫譯)曝光的3分鐘全長預告片,則終於讓觀眾得以管中窺豹,一睹影片真容
  • 諾蘭新片《TENET》熱映,中文片名《信條》卻遭吐槽:翻譯不地道
    上周末,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新作《信條》(Tenet)登陸內地大銀幕。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9月初的《信條》,剛上映就直接破億。雖然在評分評價上,觀眾褒貶不一。愛的人誇它牛逼,不愛的人吐槽它亂炫技。私以為,《信條》是諾蘭進化出的嶄新精品,無論是從時間脈絡,腦洞開發,還是結構上,人物多主線演進,它的框架無疑玩到了極致。其中,回文式對稱的敘事結構,就是它在《信條》中玩出的新花樣。
  • 「鬼才」諾蘭新片《信條》究竟燒的什麼腦?
    《敦刻爾克》講了二戰,諾蘭緊接著就講三戰了。如此燒腦最終是導向對冷戰的思考。他本人在與中國觀眾互動中表示「非常興奮能將《信條》帶給中國觀眾」。他還特意撰寫了一本幕後書《〈信條的秘密〉:走進諾蘭的量子冷戰》,於公映日發售。
  • 諾蘭燒腦新片《TENET》刷屏,但中文片名《信條》譯得太爛?
    最近剛上映的「燒腦」電影《信條》,大家看了嗎?回文不是少數民族回族使用的文字,而是古今中外都有的一種修辭方式和文字遊戲。把相同的詞彙或句子,在下文中調換位置或顛倒過來,就會產生首尾迴環的奇妙效果,因此人們把這一奇特的語言現象叫做「回文」「palindrome」。
  • 《信條》並不燒腦,只是繞腦子,甚至比《盜夢空間》略遜一籌
    這種故事在美國大片中經常有所見,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情了,只不過這次諾蘭拍攝的《信條》是有些不同,一改《007》、《碟中諜》的模式,添加了新穎的「逆轉時間」。《信條》不是燒腦,是繞腦子>相信觀看該片的觀眾有大部分人是被諾蘭的名號所吸引去的,影片也是長達150分鐘,這兩個半小時的時間裡給觀眾帶來的幾乎是「燒腦」般的劇情。
  • 電影《信條》繞暈觀眾真的好嗎
    來源:北京晚報信條繞暈觀眾真的好嗎王金躍在中國內地市場,僅僅一天,克里斯多福·諾蘭萬眾矚目的新片《信條》就被已經公映了17天的《八佰》拉下了單日票房冠軍的寶座。伴隨而來的,是該片的豆瓣評分也從開始的8.4分跌到了現在的7.9分,在諾蘭拍攝過的11部電影長片中,僅比《失眠症》高了0.4分。複雜糾葛的「時間逆轉」故事架構徹底繞暈了大部分觀眾。在影片公映之前,知名影評家周黎明寫道:這不是觀眾智商的問題。我剛剛瀏覽了幾十篇西方影評人的評論,沒有人敢聲稱完全看懂了。
  • 諾蘭燒腦電影《信條》沒看懂?這篇文章,可以解答你的所有問題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是屬於科幻影迷的節日,在《星際穿越》《盜夢空間》復映過去不久之後,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最新的燒腦電影《信條》又登上了大熒幕,如果你同時還是諾蘭的影迷,那簡直不要太幸福!這也是導演諾蘭的「信條」,對於喜歡他的觀眾來說,也是一件幸事。
  • 諾蘭《信條》票房破2億,科幻燒腦,口碑兩極,你看懂了嗎?
    此次新作《信條》,也是一如既往的諾蘭風格,講述了整個世界的存亡危在旦夕,特工利用「時間逆轉」,努力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故事一向善於玩轉科幻高概念的諾蘭,這次在片中引入了祖父悖論、熵增墒減、鉗形行動、單電子宇宙等物理學知識,對觀眾的挑戰極高。
  • 燒腦的《信條》看了個寂寞,諾蘭電影的感覺,你能說出幾分味道?
    大導演諾蘭執導的新作《信條》終於在國內上映,這引發了網友們的熱情關注。這部片子算得上是諾蘭繼《敦刻爾克》之後的燒腦回歸之作,再次發揮他獨樹一幟的導演風格,上演了一場時空逆轉。毫不誇張的說是大家發揮出十八般武藝,各出奇招,比平時上學上班要用功多了。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國內外電影評分
    《信條》是諾蘭又一部燒腦巨製,但並非單純的玩結構與技術,視覺呈現、敘事結構上諾蘭再賦新意,《信條》並不是簡單的描述時間逆轉和時空穿越,而是在一個畫面裡把正向和逆向時間同時呈現,起點即是終點,終點就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