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新作《信條》(Tenet)登陸內地大銀幕。不少影迷看完後,精神恍惚一臉懵圈走出影院,表示「智商被碾壓」「看不懂」……
對於大多數粉絲來說,諾蘭是一個傳奇。他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的英國文學專業,作為一個文科生卻善於創作燒腦科幻片,在好萊塢主流電影中獨闢蹊徑,表現出濃烈的個人風格。諾蘭自編自導其所有電影,是當之無愧的
作者型導演(auteur)。A graduate in English literature from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Nolan excels in creating twists-studded complex stories, impressing viewers with his talent in making personal, distinctive films within the Hollywood mainstream.《信條》的故事,諾蘭琢磨了20年。影片講述一個特工為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進入一個時間流向被顛覆的危險任務之中。但事實上,你可能會發現,這個商業間諜片的表述,只能算這部片的「外殼」, 它真正的核是在電影世界裡,
將時間的走向以影史上前所未有的方式,用視覺化的特效奇觀呈現出來。Tenet, which Nolan began conceiving around 20 years ago, is actually a story visualizing the lapse of time in an unprecedented, special effects-studded way. The story is about a secret agent who embarks on a dangerous, time-bending mission to prevent the start of World War III.除了劇情燒腦,
還有不少網友指出影片的中文譯名欠佳,沒有翻譯出原片名「Tenet」的玄妙之處。根據牛津詞典,Tenet的定義是:
one of the principles or beliefs that a theory or larger set of beliefs is based on
一套理論或信仰的思想基礎
簡單而言就是「信條」或「原則」。
仔細觀察,tenet 是一個「正過來、倒過去」都一樣的單詞。正序、逆序皆為其本身。
語言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回文」( palindrome)。
Palindrome/pælɪndrəʊm/一詞來自於拉丁語palin dromo,即「running back again」。
回文現象不僅出現於單詞,還有出現於句子,比如最著名的一句就是拿破崙被流放到厄爾巴島(Elba)時,相傳他說了這麼一句話:
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這句話正讀反讀都能讀通, 裡面的able表示「有能力的」,ere /er/是介詞,相當於 before,Elba就是「厄爾巴島」。所以句子的字面意思是「我看見厄爾巴島之前是有能力的」,這樣翻完全破壞了回文體的特色。但有一個精彩的翻譯做到了「信、達、雅、形」,據說譯者是翻譯家馬紅軍老師:因為漢語是方塊字,單個的字不存在回文現象,但是具有回文特色的句子可數不勝數,歷代文人騷客都以這種文字遊戲為樂,比如:無論是英文中的「tenet」,還是「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還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都蘊含了一個哲理:
周而復始。回文從頭開始念,念到結尾,突然發現又回到了開頭,讓人想到了物理學上的「莫比烏斯環」(Mobius band)。一張紙條,如果扭轉一頭和另一頭相連,就形成了「莫比烏斯環」。試想,你把一隻螞蟻放上去,這隻螞蟻從正面爬著爬著就爬到了反面。正和反在莫比烏斯環上完全沒有了邊界,正即是反,反即是正,周而復始。電影《信條》或許講了一個莫比烏斯環的故事,正敘倒敘,同時進行,最後兩個方向匯合達到閉環,頗有佛教中因果輪迴的意味。可以說,「tenet」作為片名太傳神了,但大陸版翻譯《信條》只是做了直譯,並沒有翻出精髓。
看過影片的朋友對於譯名有什麼好的建議?歡迎留言分享。最後,介紹一下《信條》裡兩個複雜的概念,或許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個燒腦的故事。在科幻作品中,「祖父悖論」(或「外祖父悖論」)是時間旅行設定中經常會出現的有趣邏輯問題。
The name comes from the idea that if a person travels to a time before his grandfather had children, and kills the grandfather, it would make his own birth impossible. So, if time travel is possible, it somehow must avoid such a contradiction.
這個理論探討的是:如果一個人穿越到過去,在自己的祖父生兒育女前殺死祖父,那麼他自己是不是就不可能出生了?所以,如果時間旅行有可能發生,那必須以某種方式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而在《信條》中,你將會發現,這個悖論和全片最重要的陰謀息息相關。
"Every law of physics is symmetrical — it can run forwards or backwards in time and be the same — except for entropy." 「每條物理定律都是對稱的,它們在時間向前和向後流逝的情況下是完全相同的,但熵除外。」
要看懂這部影片的複雜設定,首先需要知道什麼是「熵」[shāng]。Entropy is the degree of disorder in a system. Nolan explains that in the film the entropy-related theory is that "if you could invert the flow of entropy for an object, you could reverse the flow of time for that object, so the story is grounded in credible physics."而在影片中,與熵相關的理論被諾蘭設定為:「如果你能逆轉一個物體的熵流,你就能逆轉這個物體的時間流,所以這個故事是基於可靠的物理學原理的。」如果你看完這個解釋覺得更暈了,也不用給自己太大壓力,就像影片中人物所說的:
"Don't try to understand it. Feel it."雙語君有抖音啦!
抖音搜索:中國日報雙語新聞
一起學英語、看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