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星際穿越》之後,諾蘭的又一部燒腦巨製來了!
上周末,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新作《信條》(Tenet)登陸內地大銀幕。不少影迷看完後,精神恍惚一臉懵圈走出影院,表示「智商被碾壓」「看不懂」……
對於大多數粉絲來說,諾蘭是一個傳奇。他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的英國文學專業,作為一個文科生卻善於創作燒腦科幻片,在好萊塢主流電影中獨闢蹊徑,表現出濃烈的個人風格。諾蘭自編自導其所有電影,是當之無愧的作者型導演(auteur)。
A graduate in English literature from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Nolan excels in creating twists-studded complex stories, impressing viewers with his talent in making personal, distinctive films within the Hollywood mainstream.
《信條》的故事,諾蘭琢磨了20年。影片講述一個特工為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進入一個時間流向被顛覆的危險任務之中。
但事實上,你可能會發現,這個商業間諜片的表述,只能算這部片的「外殼」, 它真正的核是在電影世界裡,將時間的走向以影史上前所未有的方式,用視覺化的特效奇觀呈現出來。
Tenet, which Nolan began conceiving around 20 years ago, is actually a story visualizing the lapse of time in an unprecedented, special effects-studded way. The story is about a secret agent who embarks on a dangerous, time-bending mission to prevent the start of World War III.
除了劇情燒腦,還有不少網友指出影片的中文譯名欠佳,沒有翻譯出原片名「Tenet」的玄妙之處。
根據牛津詞典,Tenet的定義是:
one of the principles or beliefs that a theory or larger set of beliefs is based on
一套理論或信仰的思想基礎
簡單而言,就是「信條」或「原則」。
仔細觀察,tenet 是一個「正過來、倒過去」都一樣的單詞。正序、逆序皆為其本身。而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義大利龐貝遺蹟,該遺蹟在公元79年被爆發的火山廢墟掩埋。這個詞可以說是最早的一個回文。
語言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回文」( palindrome)。
Palindrome/pælɪndrəʊm/一詞來自於拉丁語palin dromo,即「running back again」。
除了tenet,英文中類似的單詞還有:
eye(眼睛)
eve(前夜)
level(水平)
radar(雷達)
rotator(旋轉體)
也有一些詞彙是無軸心字母的,例如deed(行為)、noon(中午)、Otto(人名),Hannah(人名)等等。
比如最著名的一句就是拿破崙被流放到厄爾巴島(Elba)時,相傳他說了這麼一句話:
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這句話正讀反讀都能讀通, 裡面的able表示「有能力的」,ere /er/是介詞,相當於 before,Elba就是「厄爾巴島」。
所以,句子的字面意思是「我看見厄爾巴島之前是有能力的」,這樣翻完全破壞了回文體的特色。
但有一個精彩的翻譯做到了「信、達、雅、形」,據說譯者是翻譯家馬紅軍老師:
落敗孤島孤敗落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支持者用一句回文稱讚他:No X in Nixon.(尼克森心裡沒有謎。)再看這句:A man, a plan, a canal- Panama!(一個人,一個計劃,一條運河——巴拿馬!)A man指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他在任內美國取得巴拿馬運河開鑿權。《記夢回文二首其一》
作者:蘇軾
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鬥晴窗。
(倒著讀)
窗晴鬥碾小團龍,活火新甌淺焙紅。
無論是英文中的「tenet」,還是「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還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都蘊含了一個哲理:周而復始。回文從頭開始念,念到結尾,突然發現又回到了開頭,讓人想到了物理學上的「莫比烏斯環」(Mobius band)。一張紙條,如果扭轉一頭和另一頭相連,就形成了「莫比烏斯環」。試想,你把一隻螞蟻放上去,這隻螞蟻從正面爬著爬著就爬到了反面。正和反在莫比烏斯環上完全沒有了邊界,正即是反,反即是正,周而復始。電影《信條》或許講了一個莫比烏斯環的故事,正敘倒敘,同時進行,最後兩個方向匯合達到閉環,頗有佛教中因果輪迴的意味。可以說,「tenet」作為片名太傳神了,但大陸版翻譯《信條》只是做了直譯,並沒有翻出精髓。不過,在B站上,有人給出了一個翻譯,挺妙的,叫「業非業」。「業」是一個佛教概念,指人在這一世中所有思想和活動的總和。「業非業」的含義就是事情不是你看到的那樣,還有別的可能。同時,「業非業」也做到了中心對稱,跟tenet有異曲同工之妙~~看過影片的朋友對於譯名有什麼好的建議?歡迎留言分享。註:本文內容綜合中國日報雙語新聞、「侃英語」和華南翻譯市場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