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博物館
您一定不陌生
往下看,這個建築
您熟悉嗎?
鄰水而建,魚兒為伴
這就是蘇州博物館
在蘇州博物館的庭院中
有一處畫龍點睛的景觀
「片石假山」
這幅絕無僅有的石制「水墨畫」
以粉牆做畫紙
片石為筆墨,卵石為沙洲
組成層巒疊嶂的山石
在不同的天氣和乾濕條件下
山石的色彩會發生變化
或如山色空濛,或如輕嵐出岫
濃淡可潤,虛實相生
巧妙地再現了中國山水畫
墨分五色的藝術效果
這處景觀的靈感
來自於宋代畫家
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
△《瀟湘奇觀圖》卷(局部)宋·米友仁
故宮博物院藏
如果用詩
來題寫眼前這幅
脫胎自瀟湘風光的山水傑作
下面哪一聯最為貼切?
A.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B.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C.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出自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描繪的是贛江的山水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出自杜甫的《絕句二首》
創作於四川成都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出自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
描寫的正是湘妃的傳說
和瀟湘的山水風光
在中國的藝術創作中
詩與畫緊密相連
通過現今存世的作品
我們能夠看到不少飽含詩意的畫作
△《寒江獨釣圖》軸 宋·馬遠
在馬遠的《寒江獨釣圖》中
空寂幽靜的江面上有一葉扁舟
一名老者正俯身垂釣
此情此景
與柳宗元《江雪》的境界相合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又如南宋趙葵創作的《杜甫詩意圖》
描繪了一派江南水鄉的景色
畫面中
鬱鬱蒼蒼的竹林、寧靜溫柔的霧靄
泛起微波的荷塘
還有一位坐在水榭中的老者
身後
童子正用扇子為他驅散暑氣
△《杜甫詩意圖》卷(局部) 宋·趙葵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所描繪的
是唐代詩人杜甫筆下
「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的意趣
宋代以後
詩、書、畫的結合更為緊密
詩意不再隱匿於筆墨與意象之中
而是借題跋者的筆表露於畫卷之上
△《孟郊詩意圖》軸 元·陳惟允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陳惟允的《孟郊詩意圖》
就有同時期著名畫家倪瓚的題跋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唐代詩人孟郊的名句
也是此圖的意趣所在
《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中
點評嘉賓康震
也用畫作表達詩意
仔細看,您能答對嗎?
您知道這些畫作中藏著的詩句嗎?小編帶您「身臨其境」來感受!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這是清代詩人鄭燮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自古以來
文人墨客嗜竹詠竹者眾多
蘇軾說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鄭燮說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謙虛謹慎是竹的品格
堅韌不屈是竹的氣節
無私奉獻是竹的風骨
……
讓我們以竹子般堅韌的毅力
共同打贏這場戰「疫」
感受詩詞中的美景
靜待春暖花開
【來源:央視一套】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