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秋天我第一次踏上了德意志的土地,當時的中國剛剛邁出改革開放的步伐不久,一批批中國學者被派往德國交流。臨行前,四川外語學院德語系的汪沂老師告訴我,慕尼黑有一對在銀行就職的德國夫婦對中國人非常友好,我到了德國可以聯繫他們,他隨即給了我瑪麗安娜的地址和聯繫電話。在舉目無親的德國,拿著這個號碼,我嘗試著撥通了瑪麗安娜家的電話,果然,電話那頭傳出的德國婦女的聲音非常友好熱情,很快我和川外的另一位同事就敲定了到她家拜訪的時間。當時瑪麗安娜居住在慕尼黑曼海姆大街2號,距離地鐵Münchener Freiheit站僅有幾分鐘步行路程。第一次見面是在她家裡,這是一個十分有生活品味的德國人家,房間不大,但是餐桌上從開胃酒開始的各種精緻酒杯和餐具令人賞心悅目。而在她家四周的牆壁上,掛滿了夫婦倆在中國旅遊的放大照片。上世紀80年代初期,她與丈夫路德維希同在銀行工作,他們沒有子女,那時候工作之餘最大的愛好就是旅遊。那個年代,到中國旅遊的歐洲遊客並不多見,瑪麗安娜喜愛拍照,她背著一個135相機,和丈夫雲遊四海,他們就是在那個時候踏上並愛上了中國這片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土地的。
每次與瑪麗安娜見面,她都喜歡談論當年在中國的見聞,津津樂道地給我們說起「你的中國人來了」的故事。由於到過中國,他們比其他德國人更早地了解到世界上還有這麼一個國度,對中國和中國人的感情就在不經意間培養起來了。那是80年代初期,最初是因為中國留學生在德國銀行辦理銀行業務,或許是愛屋及烏,在銀行工作的她在面對中國人處理工作事務時總會表現出比別的職員更多的熱情。久而久之,每當中國人來到銀行辦事,其他銀行職員就會立刻叫來瑪麗安娜,並告訴她「你的中國人來了!」。然後,瑪麗安娜就會把自己的電話和地址留給「她的中國人」,邀請他們到自己的家裡作客,從而開始了她接下來幾十年中與中國人的交往。當時四川外國語學院的汪沂老師,西安外國語學院的常徵文、李文哲老師等,是屬於最早認識瑪麗安娜夫婦的中國進修生,而西外原副校長常徵文老師後來也把瑪麗安娜的號碼傳給了他西外的同事、後來成長為西外校長的劉越蓮老師。幾年前,李文哲老師、劉越蓮老師還分別去看望過瑪麗安娜。
那個時候,中國和德國在各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初到異國他鄉的我雖然滿懷欣喜,但依然存在諸多不適應。而瑪麗安娜夫婦總會一次又一次地邀請我和其他中國朋友去家中作客,開車帶著我們四處觀光。他們的熱情衝淡了我們的孤寂,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德國人的友好和善良。
左圖:1987年,與瑪麗安娜夫婦旅遊,圖片為作者與其丈夫合影,照片系瑪麗安娜用相機拍攝
右圖:1995年,在瑪麗安娜家裡合影
瑪麗安娜的中國情結還來自她與丈夫對中國這個國度的認可,自從與中國人交往後,關心中國的發展成了他們讀報的一個重要內容。他們會情不自禁地隨著中國的進步而喜,隨著中國發生的災難而憂。幾乎每一次有機會到德國出差看望他們時,她都會拿出一些從報刊上剪下來的有關中國的報導給我看。每逢中國的春節,她還會專程從德國打電話來問候我們,並且知道中國陰曆的生肖是什麼。在電話裡,她也會談論報紙上看到的某條關於中國的報導。有一次我在德國期間,她在一天內連續四次給我電話,但因為手機靜音,錯過了她的電話,當我回電話給她時,她告訴我,因為晚上八點的新聞有關於中國經濟的報導,她料想我應該感興趣,所以特意來電話告訴我,當時真的令我十分感動。從這些微小之處不難看出她對中國的一往情深。
在德國市場,made in China 似乎並不是一個褒義詞,便宜貨好像都來自中國,自然就給中國產品貼上了質量不夠上乘的標籤。而瑪麗安娜卻不然,每次當我給她帶去中國禮物時,她總是發自內心地喜歡並急於想把這份喜歡分享給他人。2010年去德國時我給她買了一件中式羊毛衫,她立馬穿著在養老院到處遊走,希望別人能夠分享她的這份愉悅。還有一次我在青島出差時給她買了一個用貝殼做成的項鍊吊墜送給她,後來每次我去看她,她都會很珍惜地戴上這條項鍊。尤其讓她高興的是,她可以帶著我在養老院裡一路和其他老人打招呼,然後自豪地告訴別人她的中國朋友來了。以至於養老院裡好幾位老人都認識了我這位中國朋友。
2010年夏季,為瑪麗安娜準備的中國禮物,作者為瑪麗安娜剪掉衣服上的商標
瑪麗安娜膝下無兒無女,在她83歲那年,他們夫婦決定不再租房,而是搬到了慕尼黑附近的一家養老院居住。養老院內商店、咖啡吧、醫務室、報告廳、圖書館、教堂、餐廳、洗衣房等娛樂和服務設施一應俱全,養老院外部有一個不大的花園供老人們散步。和丈夫在養老院生活了6年,小她兩歲的丈夫因病離她而去。記得是在2011年4月的某天,我接到了瑪麗安娜從慕尼黑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的她告訴我,丈夫路德維希已經離世,老人的語氣很平靜,雖然聲音有些哽咽,但這個打擊並沒有摧毀她的意志。
2009年夏季瑪麗安娜與丈夫散步
2013年,當我和丈夫再次到慕尼黑探望她時,我們眼前的瑪麗安娜似乎比過去更加精神煥發。孤獨並沒有令老太太的生活質量下降,相反,一個人獨處的她仍然活得有滋有味。雖然有餐廳,但瑪麗安娜希望自己能「有所作為」。按說九旬老人,飲食起居應該都有專人照顧,但這個要強的德國老太太只要能自己解決的事情絕不會依賴他人。她每日僅去餐廳吃一頓飯,早餐和晚餐都自己動手。
記得她88歲那年,我和一位朋友到養老院看她,當她得知我們住在慕尼黑某大街時,她說那條路她非常熟悉,便執意要開車送我們倆回住處,這是我最後一次享受她的座駕,當時很是吃驚一位88歲的老太太還能這麼自如敏捷地自駕!
2015年夏天,當我和兒子趕到養老院看她時,已是下午4點左右,她擺上講究的餐具,為我們準備了「午咖」(咖啡和甜點)。享用完「午咖」後,她又端出為我們準備的德式晚餐。雖然只有麵包、黃油、火腿等「乾貨」,但精緻的酒杯所散發出的開胃酒香味,質量上乘的餐盤配上的食物,無不向我們傳達出一個信息——那就是她對生活始終表現出的激情與熱愛。
更令我感動的是,她竟主動要我將旅遊一周的髒衣服拿到她的家裡去洗。當洗好後她幫著我一同晾曬時,只見當時已92歲高齡的她把我已經晾出去的衣服又重新抖了數下,直至完全平整了才用衣夾整齊地夾住兩邊。微小的生活細節折射出的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生活的熱愛,也向人們詮釋著她獨立的生活觀。
2015年瑪麗安娜幫作者晾曬衣服
2017年夏天我到養老院看她,上下電梯時我總會下意識地攙扶住她,而這時她會很自然地推開我的手,靠自己小心翼翼地行走。
左圖:2017年夏,作者給瑪麗安娜看手機圖片
右圖:2017年夏季,一襲白裝的瑪麗安娜,脖子上掛著作者送她的貝殼項鍊和陶瓷項鍊
從上世紀的1978年開始與德語打交道,結識了形形色色的德國人,但能讓我時刻牽腸掛肚的,瑪麗安娜似乎是唯一。幾十年的情感令我和這個樂觀獨立的老人早就有了超越友誼的親情。我曾經在2016年的母親節之際把瑪麗安娜點滴的生活細節寫了出來,是想用這樣一種方式表達我對這位德國母親的敬意,儘管她沒有生育過子女,但在我心目中她就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我從她身上看到了一種向上的精神,一種對生活的樂觀態度。
還清晰地記得2017年夏天她一襲清爽的白色衣服和我們聊天的情景,每一次告別都像是永別!老人很淡定地告訴我和先生,她給養老院辦公室留下了我們的聯繫方式,就是希望如果她不在了我們還能知曉她的信息。我當時鼻子有些發酸,但仍然堅定地相信下一次的造訪依舊能看到她的奕奕神採,聽到她的爽朗笑聲。
可惜已經沒有了下次!
2018年7月底,我和先生作為她的中國朋友,在慕尼黑英國公園附近的墓地出席了她的葬禮。主持人在悼詞中特意提到了「瑪麗安娜的中國朋友」也來為她送行。簡單的追思會上送葬者每人獲得一塊小小的石頭以作為一種對逝者的念想。
在瑪麗安娜的葬禮上,送葬者獲得一顆石頭,以此留下對逝者的一份思念
瑪麗安娜——這位與我保持了32年友誼、能讓我體味友情、感受母愛的人,這位雖然溝壑縱橫般的皺紋早已爬上臉龐,但依然優雅美麗的民間友誼使者,將永遠存留在我的記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