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交通運輸領域合作②|與德偕行 共塑綠色物流

2020-12-22 閃電新聞

在新疆阿拉山口,由重慶始發的「渝新歐」班列在這裡完成通關手續,滿載「重慶造」電子產品駛出口岸,進入哈薩克斯坦,一路朝著終點站——德國杜伊斯堡進發。

「可以說,沒有『渝新歐』班列,就沒有重慶筆記本電腦產業的發展。現在,以筆記本電腦產業為主導的電子信息產業已佔重慶GDP的30%。」參與推動了「渝新歐」班列開行的重慶交運集團物流部部長樊強告訴記者,「在德國期間學習到的物流理念和積累的經驗,讓我有機會參與『渝新歐』國際物流通道建設,以及制定公司的物流發展規劃。」

2001年至2002年間,樊強參加了我國交通運輸部門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共同組織的物流培訓班,在德期間,紮實的理論培訓及豐富的線下參觀及研討,讓他受益頗豐。

中德在物流領域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1995年,中德開始在道路運輸和物流領域開展人員培訓合作。2010年,中國交通運輸部與德國交通、建設和城市規劃部籤署了部門間《關於在「綠色物流」領域開展雙邊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並建立了副部長級的中德綠色物流會議機制。

綠色物流雙邊合作機制為兩國開展政策對話、經驗交流、實踐合作裝上了「加速器」。如今,綠色物流已經成為中德交通運輸領域交流合作的「關鍵詞」。

學員在德國邊境觀摩國際跨境公路運輸超限檢查。樊強 供圖

政策對話平臺拓展深化務實合作

在我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以及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綠色物流政策制度尚不完善、技術水平較為落後,迫切需要借鑑德國低碳貨運發展經驗,切實發揮交通運輸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先行官作用。

2010年,中國交通運輸部與德國交通、建設和城市規劃部籤署了部門間《關於在「綠色物流」領域開展雙邊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時任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表示,希望雙方在合作諒解備忘錄框架下共同努力減少無效運輸、降低社會運輸成本、減少環境汙染、節約能源。

雙邊綠色物流合作框架建立後,中德兩國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共同發起的綠色物流行動計劃迅速啟動。作為中德物流行業交流合作的有效平臺——中德綠色物流會議已成功召開7屆,中德雙方政府部門、技術專家和企業代表就交通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物流發展方面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了合作交流。

2014年10月,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在柏林舉行,交通合作首次成為中德政府磋商重要議題並被納入《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雙方提出要繼續努力推廣可持續物流。磋商期間,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時任部長楊傳堂詳細了解了德國物流業組織和經營等具體情況,並與時任德國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部長多布林特舉行對口磋商。楊傳堂建議,深化兩國物流合作,繼續落實兩部門間關於綠色物流領域雙邊合作的行動計劃。

強有力的交流合作平臺為中德綠色物流務實合作裝上了大功率引擎。近年來,中德兩國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研究機構、企業和行業協會在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發展多式聯運等高效運輸組織模式、優化交通能源消費結構等方面積極合作探索,綠色物流如今已成為中德雙方務實合作的亮點項目。

2019年5月,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與德國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部長安德裡亞斯·朔伊爾在柏林就提升雙方交通運輸領域合作水平籤署部門間聯合聲明,肯定合作成效:「在2010年建立的副部級中德綠色物流會議機制下,兩國相關主管部門、研究機構、企業和行業協會就推動綠色物流發展開展了政策對話、經驗交流和最佳實踐共享。」未來,在新成立的部長級「中德交通論壇」下,雙方將成立綠色安全運輸服務工作組,繼續拓展和深化綠色物流領域的合作,推進有益於環境和高效利用資源的綠色物流高質量發展。

低碳物流項目合作卓有成效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在推進綠色物流領域合作的進程中,擁有巨大物流市場和增長潛力的中國,與擁有先進綠色物流技術和經驗的德國,一拍即合。

2012年4月,交通運輸部水運局與德國交通、建設及城市發展部航道航運司在北京共同籤署了合作意向書,共同推進中德貨櫃運輸綠色航線示範項目。雙方商定,在中國上海港與德國漢堡港之間共建貨櫃運輸綠色航線示範項目,通過靠港船舶利用岸電方式,大幅度減少船舶二氧化碳排放。

在我國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連雲港港口集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等單位以及德國漢堡港務公司等單位的積極推動下,上海港洋山港區冠東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岸電項目、洋山四期岸電項目均已建成投入使用。

在運輸及物流過程中保護環境和減少碳排放成為日益重要的任務。2015年4月,中德低碳交通合作項目正式籤約,我國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約定重點圍繞城市交通、綠色貨運等方面開展國際交流、研討培訓等活動。

「中德低碳交通合作項目啟動以來,中德雙方聚焦多式聯運、可持續城市配送、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合作,就多項低碳交通議題進行了交流與研討。」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貨物與物流管理處副處長張強告訴記者。

多式聯運是發展綠色物流的重要舉措。2016年6月,中德多式聯運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歐洲國際公鐵聯運組織(UIRR)、德國多式聯運研究聯合會(SGKV)和我國交通運輸部、地方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科研院所以及多式聯運企業的代表,就國內外多式聯運的發展狀況、問題、戰略與路徑等各抒己見。

2017年,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組織人員赴德國調研多式聯運關鍵技術和法規政策。2018年,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組織物流企業赴德國考察多式聯運物流園區、轉運站和物流聯盟。

2019年11月,經交通運輸部人事教育司和國際合作司批准,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組織25名優秀專業技術人員赴德國,開展了為期28天的貨運與物流先進技術培訓,聚焦多式聯運與國際運輸、新能源貨運裝備等物流關鍵技術領域,學習借鑑德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

多式聯運領域交流合作如火如荼進行,城市綠色配送、綠色快遞也緊隨其後。

在中德低碳交通合作項目框架下,2017年,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與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共同組織電動物流車研討會,探討電動物流車在城市配送中的應用。

2017年4月,總投資約3.5億元的全國首個「快遞業綠色發展產學研協同創新示範基地」在中德生態園正式揭牌。該基地參考德國弗朗霍夫研究院模式,引入中德兩國快遞業龍頭企業參與,共同建立綠色快遞研究院,開展綠色包裝應用試點研究等工作。

2018年9月,交通運輸部舉辦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範工程推進會,來自德國、英國、日本的專家齊聚四川成都,分享城市綠色配送發展的國際經驗。

「近幾年,德中交通運輸部門在環境友好和新能源交通領域,保持緊密合作。我們和中國交通運輸部的同仁們已達成共識,交通運輸領域的氣候及環境目標將在全球範圍內發揮決定性作用。」德國交通和數字基礎設施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綠色物流項目落地開花,見證著中德友誼不斷深化,有力推動了兩國物流業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

2005年,德國物流園區專家在我國指導物流園區規劃布局。樊強 供圖

「走出去引進來」培養領軍人才

在綠色物流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人是重要的影響因素。自1995年起,中德開始在道路運輸和物流領域開展人員培訓合作。2000年起,培訓由短期改為兩年的長期研究,第一年在中國學習德語,第二年在德國學習專業知識。至2012年,來自交通運輸部、部分省(區、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以及科研院所、學校、企業的相關代表逾百人參加了培訓。

「我為中德兩國交通運輸部門間的合作與友好往來工作了34年,這34年裡基本都在推動中德人員培訓合作。多年來,德國與我國的合作一直是非常真誠和友好的。德國對我們的援助是無私的,為了讓我們的培訓人員真正深入到工廠一線,他們做了很多周全的安排。」原交通部外事司歐美處處長湯亞光談起中德物流領域人才培養合作,充滿了感慨。

湯亞光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物流業發展緩慢,最多就是倉儲和貨物運輸業務。後來,在交通部的爭取下,不少交通運輸部門代表、物流企業負責人赴德國學習,在帶回「物流」這一概念的同時,也帶回了更高效更現代化的物流管理理念。

2005至2006屆學員、原一汽大眾華北備件中心總經理隋紅枚對此深有體會:「從傳統的倉儲管理模式,到高效定義級別下庫存管理模式;從單一的公路運輸到多式聯運,在德國學習到的很多東西,都為我參與公司發展決策提供了不少借鑑,讓我獲益匪淺。」

2012年9月,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牽頭組織人員赴德國開展道路貨運業組織模式培訓,重點考察德國中小物流企業聯盟的運作模式、綠色物流發展和政策措施、多式聯運運作方式及發展政策、貨運中心規劃及建設和管理等內容,這些對我國道路運輸行業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走出去」的同時,還有「引進來」。1996年至2004年,德方專家前後8次來到中國,舉辦不同主題的「貨運管理和物流」研討班,並邀請相關代表赴德國實地參觀學習。

國之交在民相親,民相親在心相通。「赴德國的系統學習,給我們帶來最大的改變是,讓我們了解到了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能夠提前3到5年對企業進行戰略性布局。」樊強說,「以前是我們去學習,現在只要有機會,在業務銜接或政府溝通等方面,我們也會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信息或幫助。」

「中德合作培養的貨運與物流管理人才已經成長為行業的中堅力量,他們充分利用在德國所學的綠色物流先進經驗與做法,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推動我國綠色物流發展起到重要骨幹作用。」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司長徐亞華說,中德之間搭建起了良好的交流溝通平臺,為推進中國貨運與物流業綠色發展、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中德友誼之花常開,將推動兩國綠色物流交流合作不斷前行。

見證者說

「這段經歷值得一生珍藏」

原一汽大眾華北備件中心總經理隋紅枚

2002年,我正式邁進物流行業。那時候,國內物流發展才剛開始,算是一個朝陽產業。我負責一汽大眾華北備件物流中心業務。當時我們建成了一座1萬平方米的標準庫房,在行業裡起步比較早。現在回想,當時的物流管理剛剛起步,屬於基本建設階段,倉庫運營滿足一周一次的門到門運輸配送。2004年,我有幸參與了交通部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組織的為期兩年的赴德物流研修項目,在國內強化學習了一年德語,並順利通過語言考試,第二年開始了在德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學習。

我們是第二十五批學員,德國培訓機構優選教授、學者組成的專家團隊,為我們提供從經濟到供應鏈管理的系統培訓。其間,還組織我們到現場參觀,比如不萊梅港、漢堡港,以及多個城市高速公路樞紐。此外,我們還有幸到德國最大的化工工廠——巴斯夫集散樞紐轉運站以及杜賽爾多夫聯邦鐵路樞紐等多個站點學習參觀多式聯運實際操作。

當時,德國相關部門下了很多功夫,徵詢我們每個人的意願,根據國內崗位有針對性地安排實習。由此,我順利地進入了德國大眾在卡塞爾設立的備件物流中心,進行為期4個月的實踐學習。我們深入了解了現場運營的信息流和實物流的管理,倉庫規劃,內、外部物流運輸組織,以及全程物流質量監控體系等。

這段經歷非常寶貴,值得一生珍藏。回國後,我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工作當中,參與規劃了10萬平方米的庫房擴建,推動了新舊物流中心的切換。十幾年來,作為從業者,我見證了我國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感到十分高興。

大事記

政策對話

2010年,中德籤署部門間《關於在「綠色物流」領域開展雙邊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2011年,首屆中德綠色物流會議召開,至今已成功召開7屆。

2014年,交通合作被納入《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中德雙方提出要繼續努力推廣可持續物流。

務實合作

2012年,籤署貨櫃運輸綠色航線示範項目合作意向書。

2015年,中德低碳交通合作項目正式籤約。

2016年,中德多式聯運發展研討會舉行。

2017年,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組織人員赴德國調研多式聯運關鍵技術和法規政策。

2018年,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組織物流企業赴德國考察多式聯運物流園區、轉運站和物流聯盟。

人才培養

1995年,中德開始在道路運輸和物流領域開展人員培訓合作。

2000年至2012年,來自交通運輸部、部分省(區、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以及科研院所、學校、企業的相關代表逾百人赴德國參加培訓。

1996年至2004年,德方專家前後8次來到中國舉辦不同主題的「貨運管理和物流」研討班。

作者 | 曹文娟 馬士茹

責編 | 李旭雅

相關焦點

  • 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全文)
    新華社柏林10月10日電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德國期間,中德雙方10日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全文如下: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    2014年10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柏林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共同主持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磋商在十分友好、合作的氣氛中舉行。
  •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主辦「2020第三屆中國智慧物流大會」於廣州隆重...
    12月18日-20日由中國交通運輸協會主辦、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智慧物流專業委員會承辦的2020第三屆中國智慧物流大會於廣州隆重召開。來自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科技部、交通運輸部、國資委、中鐵總公司等多位領導,全國的物流行業專家、學者、企業和媒體約1200餘位代表蒞臨盛會。
  • 中國駐德國大使:中德攜手 共創新機遇
    李克強總理也先後同默克爾總理舉行通話和視頻會晤,楊潔篪主任年初赴德出席國際會議,王毅國務委員年內兩度訪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德兩國領導人保持頻密交流和戰略溝通,引領雙邊關係行穩致遠。團結合作、共克時艱是中德攜手抗擊疫情的生動寫照。兩國政府、企業和社會團體等相互施以援手,捐贈抗疫物資。
  • 安徽省交通運輸廳關於進一步推進道路水路運輸領域柴油貨車汙染...
    安徽省交通運輸廳關於進一步推進道路水路運輸領域柴油貨車汙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各市(省直管縣市)交通運輸局,省運管中心、省海事中心、省交通綜合執法局重汙染天氣預警管控期間,各地交通運輸管理部門要配合生態環境、公安等部門加大聯合執法檢查力度,嚴厲打擊超標排放等違法行為。督促轄區內鋼鐵、建材、焦化、有色、化工、礦山等涉及大宗物料運輸的重點道路運輸企業、城市物流配送企業等,制定錯峰運輸方案。
  • 德邦快遞與福田汽車深度合作 共同打造綠色物流體系
    北京作為全國綠色發展的先鋒,今年8月,北京市交通委員會與財政局聯合印發了《2020年北京市新能源輕型貨車運營激勵方案》,促進淘汰或轉出北京市汽柴油貨車並更新為新能源輕型貨車。近年來,北京市郵政管理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郵政局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有關要求,結合行業實際,堅持督導調度和示範引導相結合,加速推動城市快遞車輛電動化步伐,全面提高快遞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水平。
  • 濟南中德企業合作區再獲金招牌,還有11個中外合作項目籤約
    智匯中德,賦能未來!11月19日下午,由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濟南市人民政府、德國曼海姆市政府、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承辦的「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合作交流大會暨2020中德(歐)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在濟南高新區開幕。
  • 中國通關網與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成為戰略合作夥伴
    原標題:中國通關網與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成為戰略合作夥伴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是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由鐵道、交通、郵電、民航、石油管道和總後軍交等部門共同組織,由各省、市、自治區交通運輸協會和全國性運輸、郵電專業協會及有關企事業單位自願參加,經民政部註冊、登記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全國性、行業性的非營利社會經濟團體。 中國通關網書記兼總經理楊建與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常務副會長王德榮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 交通運輸部:下達57項緊急運輸指令保障物流
    經濟日報北京2月9日訊 記者齊慧從交通運輸部獲悉:截至2月8日,交通運輸部應對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物資保障組物流保障辦公室受理的各部委、各省提出的應急運輸保障工作59項,共下達緊急運輸指令57項,累計運輸貨物1.95萬噸。
  • 連雲港市「十三五」期間交通運輸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
    通道沿線物流園區逐步形成規模,搭建起以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組織國際物流園、霍爾果斯東門無水港為重要節點的物流鏈式發展格局。 二是公鐵水空加速發展,綜合交通樞紐全面構建 五年來,連雲港交通加快補短板、強優勢,國家級鐵路樞紐及高速公路網、4D級空港、覆蓋蘇魯豫皖內河網絡等海陸空兼備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全面構建。
  • 國新辦發布白皮書 中國交通運輸工作穩步推進中
    數據正增長工作穩步推進近年來,全國郵政管理部門和基地企業堅持綠色發展,聚焦包裝治理和節能減排任務,強化環保應用,把綠色低碳、節能減排貫穿到郵政快遞業各領域各環節,行業綠色發展穩步推進。國家郵政局副局長趙民介紹,在產品研發和推廣方面,國家郵政局連續兩年組織開展行業綠色產品、綠色技術和綠色模式的公開徵集,搭建行業綠色供需的交流平臺。在生產作業節能降耗方面,國家郵政局組織北京等10個省(市)開展郵政業綠色網點和綠色分布中心建設試點,指導企業圍繞生產作業全流程、全方位開展節能減排行動,支持和引導企業利用生產場地開展太陽能光伏發電。
  • 太倉:注重產業升級 優化營商環境 5年新增百家德企
    開展智造創新,是太倉推進中德創新合作的一個重要方向。2016年,國家科技部發布的《科技創新共塑未來·德國戰略》中,鼓勵太倉開展創新合作,先行先試。「十三五」期間,圍繞「共塑創新」,該市踩準節拍,做大德資規模,推動在太德企創新研發、轉型升級,太倉高頻參加國家層面對德交流互動,形成中德融合創新高位發展格局。
  • 大安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加強冷鏈物流運輸市場風險排查
    近日,大安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配合疫情防控部門開展了冷鏈物流運輸市場風險排查工作。一是對運輸車輛進行全面排查登記。執法人員走訪排查安大物流、鼎新市場、偉達凍貨商行、大安市超富達海鮮超市、滿客隆超市等多家從事凍貨、冷鮮產品運輸銷售企業,向企業發放「防疫告知書」,並對40餘臺車輛及其駕駛員信息進行登記備案。二是組織開展疫情防控措施培訓。執法人員向冷鏈運輸從業人員普及冷鏈食品疫情防控相關制度,對進貨查驗、物流運輸及倉儲等重點環節、關鍵崗位應採取的防疫措施進行專項指導。三是督促企業嚴格做好設備消殺、人員防護工作。
  • 瞭望|世界第二經濟體需要什麼樣的大國交通支撐——專訪交通運輸部...
    四是物流降本增效深入推進。2020年,大宗貨物「公轉鐵」「公轉水」深入推進,預計累計完成鐵路貨運增量7.8億噸,水路貨運增量5.7億噸,沿海港口大宗貨物公路運輸量減少約3.7億噸。三批70個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完成貨櫃多式聯運量480萬標箱(TEU),全國港口貨櫃鐵水聯運量預計同比增長30%。在交通運輸領域繼續推進減稅降費,預計全年可量化降低物流成本超過1300億元。
  • ...二經濟體需要什麼樣的大國交通支撐——專訪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
    四是物流降本增效深入推進。2020年,大宗貨物「公轉鐵」「公轉水」深入推進,預計累計完成鐵路貨運增量7.8億噸,水路貨運增量5.7億噸,沿海港口大宗貨物公路運輸量減少約3.7億噸。三批70個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完成貨櫃多式聯運量480萬標箱(TEU),全國港口貨櫃鐵水聯運量預計同比增長30%。在交通運輸領域繼續推進減稅降費,預計全年可量化降低物流成本超過1300億元。
  • 中德園發布未來五年工作目標 擬打造中德4.0戰略合作試驗區
    新華網瀋陽12月18日電(記者汪偉李宇佳)17日,「創新賦能高質量擴大開放新格局—2020中德(瀋陽)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高質量發展大會」在瀋陽舉行,瀋陽市鐵西區區長,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中德(瀋陽)高端裝備產業園(以下簡稱中德園)管委會主任郭忠孝在致辭中表示,力爭到2025年,中德園實現經濟總量再翻一番,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600
  • 省交通運輸工作會議傳出不少好消息 浙江交通又將謀劃「三區」新格局
    今天(1月14日),在杭州召開的浙江省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上,傳出了不少利好消息。據了解,在過去的一年裡,浙江完成綜合交通投資2712億元,達到年度計劃的118%,同比增長14%,再創歷史新高。根據交通強國建設戰略構想,到2035年全國基本實現交通現代化,進入世界交通強國行列。那麼,浙江交通的未來將是怎樣的一番面貌呢?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陳利辛在會上,向大家描繪了未來浙江交通發展藍圖。今後,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將融合發展,交通新科技、新業態、新模式將呈現爆發式增長,交通現代治理體系也將全面構成。
  • 瞭望丨交通運輸部部長 李小鵬:奮力開啟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新徵程
    四是物流降本增效深入推進。2020年,大宗貨物「公轉鐵」「公轉水」深入推進,預計累計完成鐵路貨運增量7.8億噸,水路貨運增量5.7億噸,沿海港口大宗貨物公路運輸量減少約3.7億噸。三批70個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完成貨櫃多式聯運量480萬標箱(TEU),全國港口貨櫃鐵水聯運量預計同比增長30%。在交通運輸領域繼續推進減稅降費,預計全年可量化降低物流成本超過1300億元。
  • 【上海】路面「會呼吸」 大雨「不看海」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李輝說。2015年,李輝通過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至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任教,成立了可持續交通課題組。當前,課題組團隊致力於透水、淨水、降溫、降噪等複合功能的生態道路研究,其中一項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海綿城市透水鋪裝。李輝已在該研究領域深耕12年,獲得了透水鋪裝材料與結構的多項創新成果。
  • 中國綠色物流發展的路徑與解決方案(上) - 中國郵政報
    綠色物流是指在物流過程中減少對環境的危害,實現節能降耗,降低碳排放,實現對物流環境的淨化,使資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從物流綠色化發展路徑上分析,需要實現物流基礎設施綠色化、物流作業綠色化、貨物運輸綠色化、物流包裝綠色化和綠色物流管理創新。本文提出如下具體解決方案。
  • 交通運輸部:推進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等物流樞紐建設
    交通運輸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新聞發言人吳春耕在論壇上表示,我國將建設安全可靠的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更好服務保障循環安全。  吳春耕表示,將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圍繞「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總體布局,推進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等物流樞紐建設,增強國際運輸通道連通性、穩定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