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為何女子十三四歲會被稱作「豆蔻年華」?和杜牧一首詩有關

2021-01-18 三叔小記

解答:為何女子十三四歲會被稱作「豆蔻年華」?和杜牧一首詩有關

文/史小二記

名字代表一個人,一種稱呼就是代表一類人。而立之年,弱冠之年,說的是不同年齡段的男人。與之相對,女人也是有的。十三四歲被稱豆蔻年華,15歲是及笄之年,16歲則稱破瓜之年。

及笄禮

爸媽為什麼取這個名字,是有含義的。類似,稱呼也有自己獨特的含義。

以15歲為分界線,古人平常時候開玩笑,說我家女兒已經及笄。聽了,你別聽不懂。這是暗示你可以上門提親了。笄是一種束髮的簪子,這時女人會將頭髮收攏起來,梳挽成一個漂亮的髮髻,插上發笄。

這標誌著女人成年,不再是當年的小女孩子,待遇是按照成年的。到16歲,如同瓜熟落地,發育已經完全成熟,可以破瓜,吃瓜了。也就是可成人婦。

15歲之前的十三四歲就好理解了。方便理解,得說杜牧的一首詩。

公元835年,33歲的杜牧離開揚州,進京任監察御史一職。臨別前,贈言詩一首。晉南渡以來,南方日漸繁華,隋唐時期,遠遠超過。李白曾說煙花三月下揚州,東南形勝,揚州美不可言。

風景美,人也更美,這裡青樓林立,才人更是願意來這裡,成就一番風流韻事。杜牧的詩有豪邁,但也有旖旎動人的。時常進進出出青樓不就有了。這方面的詩作只有後世的柳永才可比肩。

既然走了,蘿莉控的杜牧不舍一位歌妓,隨即揮灑自如的和詩一首: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整首詩,杜牧大讚這位歌妓。年齡十三四歲,嬌小秀美,體態輕盈,十分美麗。看遍揚州城十裡長街邊上,那些歌樓珠簾下紅衣翠袖的大美人,她們也總不如你。春風十裡,總是不如你啊!

所以,後世就以豆蔻來形容十三四歲的女孩,稱豆蔻年華。有人這樣註解這首詩:

牧之詩詠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開

豆蔻是一種草藥,顏色多種,以紅豆蔻為最,花一般開於夏天,清秋結果。花是極為的美麗的,青黃枝頭上結著一個又一個的花骨朵,飽滿而圓潤,顏色整體呈晶瑩透徹,尖尖上是嬌羞的紅色,配上她形態不一的朝向,含苞待放,猶如一個嬌羞的少女。

這不正是女孩子十三四歲的模樣嗎?

情竇初開……

相關焦點

  • 杜牧為何會有「豆蔻」來形容妙齡少女?看了真實的豆蔻,我懂了!
    古人用「豆蔻」來形容十三四歲的妙齡少女,最早出自唐朝時期杜牧的詩句,將妙齡少女比作二月初的豆蔻,堪稱是神來之筆,因為二月時候的豆蔻含苞待放,非常粉嫩,用植物的花期比喻少年,充滿了小清新之感,所以後世文人約定成俗,用豆蔻來特指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
  • 豆蔻年華是幾歲 豆蔻年華是什麼意思
    在古時候,人們用成語「豆蔻年華」來形容少女。那麼,豆蔻年華到底指的是多少歲的少女呢?而豆蔻年華到底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看吧!  豆蔻年華是幾歲  所謂的「豆蔻年華」指的是十三、四歲的少女。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出自唐代杜牧的《贈別》,原文為「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該詩的意思是十三、四歲的姿態輕盈、舉止優雅少女,就如同二月初枝頭上那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在看遍了揚州城裡十裡長街上的清純佳人後,發現捲起珠簾、故作嬌俏的美女都比不上她。
  • 成語故事:豆蔻年華
    指女子十三四歲時。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 近義詞:含苞待放、金色年華 反義詞:風燭殘年、桑榆暮景 出處 唐·杜牧《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 你知道「豆蔻年華」指的是多大年齡的女性嗎?又是由何而來的?
    石三友《金陵野史·秦淮歌星王熙春》:「來此演出的歌女,有半老的徐娘,有豆蔻年華的少年,也有未成年的幼童。」「豆蔻年華」究竟是指多大年齡的女孩子?一般是十三四歲的少女。對此,有人並不清楚,在一些文藝作品尤其是新聞報導中,常把「豆蔻年華」用在20多歲的青年女子身上,甚至只要是未婚女子,都毫不在乎地使用這一比喻。
  • 杜牧為13歲的雛妓寫的一首詩,有多少人和我一樣,用來表白了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裡,不如你」,有段時間在朋友圈經常會刷到馮唐的這首詩。甚至有很多男生會用這句「春風十裡,不如你」向心愛的女生表白。然而這句詩真的可以用來誇女孩嗎?這句詩的源自「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是杜牧為13歲的雛妓所寫。贈別二首·其一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 描述美女年齡的「豆蔻年華」到底是指多少歲呢?
    「豆蔻年華」這一詞語經常出現在媒體的文章中。如「在燈與人的海洋中,豆蔻年華的少男少女是最神採飛揚的一群。」「(吉相美)1983年開始踏上這片土地,從20出頭的豆蔻年華幹到如今兩鬢飛霜,20多年如一日,兢兢業業,任勞任怨。」
  • 春風十裡、豆蔻年華,明白這些詞最初的含義,你都不好意思說出口
    隨著這些節目的推廣,很多人也開始重視起了傳統文化,平時的交流中偶爾也會拽幾個文詞。這是好事情,但也得注意不能用錯哦,不然就貽笑大方了。讀古文要讀全,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要聯繫上下文,來理解,不能只看某幾個字的字面意思,這樣就很容易搞錯。比如前段時間很火的春風十裡,還有流傳了很多年的豆蔻年華。這些詞本來的意思是很那啥的,如果你知道的話,估計都不好意思說出口。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兩個詞。
  • 豆蔻梢頭二月初 為何從「豆蔻」2字看出杜牧詩中少女是個風塵女子
    花草那麼多,為何是豆蔻?把豆蔻寫入詩裡,最有名的就是杜牧(公元803-公元約852年)的《贈別》,但是不了解其背景,是看不出其中的玄機的。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贈別》在這首詩裡,杜牧用豆蔻來形容少女,為什麼杜牧一定要用豆蔻呢?花草那麼多,很多詩人形容女子卻喜歡用豆蔻,當然是因為豆蔻具有一定的含義。
  • 古代對不同年齡的女子如何稱呼,何為「金釵之年」與「豆蔻年華」
    現在人們問年齡都是通過直接到的數字回答,而在古代,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女子的稱呼卻別有一番韻味,如「金釵之年」、「豆蔻年華」、「碧玉年華」與「桃李年華」等。一、金釵之年金釵之年一般是指女子十二歲的年紀。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二歲的年紀要帶釵,所以後來金釵就成了女孩年紀的代稱,金釵之年也特指女子十二歲。因為在古代,女子出嫁得比較早,一般在及笄之後就開始嫁人,所以在正式出嫁前,就得先找好婆家。後來,金釵之年是指代女子十二歲的年紀就一直被後世沿用。二、豆蔻年華豆蔻年華泛指十三四歲的少女。
  • 古代的13歲少女,總被文人墨客比作「豆蔻」,豆蔻和少女有何關係
    ,玲瓏可愛』,豆蔻年華,意思是指少女十三歲。例如古時候詩詞中,許多 文人墨客都喜愛用「豆蔻」來描述豆蔻年華少女。「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下珠簾總比不上。」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杜牧官場不如意,落魄消沉,沾染了喝酒狎妓的習氣。在揚州停留期間,寫出了這首詩贈送給一位歌女,詩裡用初春二月初枝頭上含苞欲放的豆蔻花,來形容十三歲的少女。
  • 楊雨11:杜牧《贈別》
    這是一個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少女,少女年紀才十多歲,「娉娉嫋嫋十三餘」,這裡的十三歲,可能是實寫,也可能是虛寫。在古代啊,女子十五及笄,笄是髮簪的意思,及笄就是可以要將頭髮盤起來插上髮簪了。十五歲女孩成年,就可以談婚論嫁了。你看啊,李清照十八結婚,王弗嫁給蘇軾的時候是十六歲。請注意啊,古人說幾歲幾歲都是虛歲,因此十五歲,實打實只有十四周歲。這樣來推算的話,十三餘當真是女孩子結婚前最美好的年華了。
  • 從杜牧的「豆蔻梢頭二月初」想到古人對女性年齡的稱呼
    作者:陳二虎一、豆蔻年華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成了流芳千古的經典,將十三、歲的妙齡少女比作「豆蔻」,真乃神來之筆,帶給後人無盡的遐想。
  • 豆蔻年華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豆蔻年華,豆蔻:一種花色淡黃、果實含香可入藥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少女。指少女十三四歲的妙齡年代。出自:唐 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指少女十三四歲的妙齡年代。成語出處:唐 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 【美女詩神】10.杜牧《贈別》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首詩是如何勾勒少女之美的?「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這是一個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少女,少女年紀才十多歲,「娉娉嫋嫋十三餘」,這裡的十三歲,可能是實寫,也可能是虛寫。在古代啊,女子十五及笄,笄是髮簪的意思,及笄就是可以要將頭髮盤起來插上髮簪了。十五歲女孩成年,就可以談婚論嫁了。你看啊,李清照十八結婚,王弗嫁給蘇軾的時候是十六歲。
  • 最美的「年齡稱謂」:花信之年、豆蔻之年、桃李之年,各指多少歲
    比如「三十而立」,將古代的三十歲稱之為而立之年;四十不惑,將四十歲稱之為「不惑之年」;人生七十古來稀,將七十歲稱之為「古稀之年」等等。 與此同時,古人非常講究。還將男女不同年齡,命名了非常文雅甚至極具美感的稱謂。比如 男子十三四歲稱為「舞勺之年」,十五歲稱為「舞象之年」,二十歲稱為「弱冠之年」。
  • 好似豆蔻年華的女孩名字,竟然美到讓人窒息!
    現在的人們說到年齡,就會直接的報數字,1歲,10歲,16歲,20歲等等,非常的簡潔明了,卻似乎少了一點中國人的「韻味」,哪像古人對於年齡的稱謂,金釵之年指女孩12歲,及笄是指女子15歲,而我們常聽到的豆蔻是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 讀了杜牧一首詩後,有人笑了,可以說他是「詩上談兵」嗎
    詩人以《赤壁》作為詩的名字,完全緣起赤壁之戰。赤壁是湖北長江邊上的一個城市,因為三國時候孫劉聯盟與曹魏在赤壁發生過一次空前絕後的戰役而聞名。但是讀完這首詩我們並沒有發現詩人描寫赤壁作戰的熱烈場面。李太白曾經寫過一首《赤壁歌送行》,前四句倒是把赤壁之戰寫得硝煙瀰漫: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餘跡。
  • 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難期 長安電臺杜牧專題
    之前我們介紹了杜牧的詩和生平,今天我們來了解幾個與杜牧有關的故事。杜牧在二十三歲時寫下了千古名篇《阿房宮賦》。晚唐時社會動蕩,藩鎮跋扈,而唐敬宗即位時年僅十六歲,「好擊毬,大治宮室,沉溺聲色。」(繆鉞《杜牧年譜》)「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