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鏢是什麼?暗器。清人愛用鏢,上至王公貴族,下到民間異士,都打得一手好鏢。甚至還出現了以「鏢」為名的鏢局。一支飛鏢,一段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悄然逝去的江湖時代。」
「有老虎跑啦!」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三月初九日,養在南苑圍場內的一隻老虎,竟然逃跑了!而北京城永定門前,突然喧譁起來:老虎搖頭擺尾,徑直撲向城門邊四散奔逃的人群。
「你等閃開,打虎的來也!」話音未落,只見金光閃過,老虎撲了個空。又是一道金光,老虎身子一晃,竟然倒下了。有膽大的軍士上前一看:老虎死了,屍體上插著兩支金光閃閃的鏢。
打虎的是誰?浙江紹興的鏢局鏢師——江湖人稱「金鏢俠」的黃三泰。這驚心動魄的故事,是清末小說《彭公案》中的情節。但無論是黃三泰的武器「金鏢」,還是他所供職的「南七北六十三省總鏢局」,都是經過加工的藝術形象。作為武器的鏢究竟有多大威力?鏢與鏢局又有著怎樣的關係?
「鏢」從鏢槍來
鏢在中國兵器中屬於暗器的一種,且最負盛名。那麼,鏢從何而來?
暗器的存在,可追溯到先秦。秦漢時有「飛劍遙擊」的技法,而類似兩把匕首九十度交叉的手戟,也是頗具威力的投擲暗器。東漢建安元年(196年),孫策帥兵討伐割據吳郡的嚴白虎。面對來勢洶洶的孫策,嚴白虎只能派弟弟嚴輿前去講和。嚴輿缺乏才幹又十分傲慢,竟提出要和孫策平分江東。孫策哪能答應,一怒之下擲出一把手戟,將嚴輿殺死了。但先秦兩漢時流行的投擲暗器中,並沒有「鏢」。
「鏢」原指刀劍上的裝飾物,成書於宋代真宗年間的字典《廣韻》說:「鏢」,刀劍鞘下飾也。」小小的飾品怎麼能打死老虎呢?「鏢」從飾品到暗器的轉變,還要從一類來自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兵器——鏢(標)槍說起。
「標」字繁體寫作「標」,與「鏢」字形近,意義相通。宋代高承編撰的《事物紀原》考證說:「近世兵杖中有鏢牌,蓋出溪洞之蠻。熙寧中,王師徵交趾,其法乃盛傳於中國,至神宗設於行陣,令諸軍習之也。」同書又引《宋會要》曰:「(宋)太宗聞南方以標槍傍排為兵,令蕭延皓取廣德軍習之,中土之用標牌此其始也。」可見「鏢(標)牌「鏢」(標)槍」源自西南地區,並被北宋軍隊廣泛應用應該是可靠的。鏢槍的槍桿輕而軟,槍頭大而重,重心靠前,在投擲時飛行穩定,對遠處目標的殺傷力很大,但卻不便於近身搏鬥。明代名將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講述自己練兵心得時,提到他的士兵是如何用鏢(標)槍的:「持鏢一枝,近敵打去,乘敵顧搖,便抽刀殺進,使人不及反手。」原來是先擲標,再用刀。
既然如此,何不縮短槍桿,甚至只用槍頭來投擲殺敵呢?實際上,鏢槍的重量正是其威力的來源。清代綠營兵常備的鏢槍二尺以上,連杆帶槍重約四五斤即2000克上下,加上投擲時的力道和速度,效果相當可觀,對身穿重甲的目標也能形成殺傷力;而弓弩用的重型箭矢重量通常不超過100克,細小的箭頭對鎧甲的效果也不理想。在近距離射擊時,鏢槍的威力可以超過弓弩。如果去掉槍桿,鏢槍的射程、準頭和威力都要嚴重受損。精簡化的「鏢槍」不適於戰場,但卻因為輕巧便攜,獲得了江湖人士的青睞。「飛鏢」就此登場。
清代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各界市民,都有人練習和使用飛鏢。當時飛鏢大略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脫手鏢,一類是繩鏢。脫手鏢純靠手部力量發射,而繩鏢在鏢尾處系以長繩,攻擊距離較短,但回收更容易。清末民初的武術家金倜庵曾說,晚清時期江湖上最流行的一種飛鏢,鏢身呈三稜梭形,全長三至七分(一分為十分之一寸,約0.33cm),重六至七兩。飛鏢末端綁有紅綠兩色的綢帶,長二寸許,稱為「鏢衣」,除美觀外,可以起到輔助飛行穩定的作用,與箭矢尾部的箭羽類似。這類飛鏢通常成套攜帶,每套九支或十二支,其中必有一支格外長大者,威力比其他飛鏢更強,稱為「絕手鏢」,不到危急關頭絕不輕易動用。
與很多投擲武器不同,施放飛鏢全憑腕力,有「陽手鏢」「陰手鏢」「回手鏢」等打法。舊時武林行話,以掌心向上為陽手,掌心向下為陰手,而「回手鏢」與「回馬槍」類似,是指詐敗誘敵、突然襲擊時的打法。除此之外,還有「一子連三丟」「連珠鏢」等連射手法。
據金倜庵記載,清代河北鏢師鄒永寬最擅長「一子連三丟」的射鏢術,他與另一高手比賽,令對方在大榆樹上選數串榆錢做上記號,自己站在百步以外,舉手發鏢,無不命中。不過,奧運射擊冠軍使用極精準的比賽用槍,十米之內尚且不能保證每槍必中靶心,何況百步以外的飛鏢呢?鄒永寬的絕技,恐舊只是傳聞而已。
殺傷力有限,反而是優點
飛鏢殺傷力相當有限,因為重量普通,射擊純用腕力,即使在近距離打擊不穿甲的目標,也不能保證一擊致命,對敵手造成重創。
然而,為什麼一定要重創敵人?對於江湖人士而言,輕微傷害或者阻止對手的行動,不是更好的選擇嗎?所謂江湖人士,其實是精通某一門拳腳或兵器技藝的武術家,他們之間的衝突打鬥,並非戰場廝殺,原無必要以死相拼。朝廷法令森嚴,如果械鬥出了人命,官府查究起來不免要吃官司。小說裡的殺人如麻、快意恩仇,在現實中很難實現。
現代武俠小說有兩個代表人物,金庸和古龍。兩人的作品風格迥異,而且他們書中角色的打鬥過程也各有特點。在金庸的小說中,武林高手的拼鬥往往耗時甚久,結果也往往只能傷敵而不能殺敵,如《射鵰英雄傳》中華山論劍的各路豪傑,口中談論,手上比試,耗時七日七夜才略分高下。古龍作品中武林高手的過招,則往往簡單明快,在旁人尚未看清的瞬間生死立判,如《多情劍客無情劍》中的小李飛刀,例無虛發,即使對高手也是一刀致命。
金庸和古龍究竟哪個正確?應該說,古龍的描寫更符合冷兵器生死格鬥的情景。現代日本劍道採用道具劍和護具,往往在數秒內就可擊中得分,如果真劍比武顯然生死立判。然而,金庸的小說更符合中國古代江湖社會的實際情況:在真實的歷史上,武林人士並不追求致命,他們所需要的不過是制服對手而已。
清代鏢師和護院們所用的暗器,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一種是專門鍛造的重型飛鏢,重達一斤,稱為「斤鏢」,往往被誤傳為「金鏢」。提升鏢的質量,可以增加其殺傷力。黃三泰打虎,用的其實就是這種「斤鏢」。而另一種則極其輕便易尋,叫「飛蝗石」。
飛蝗石就是普通的石子,有些經過粗加工磨去稜角。這種暗器用途遠比飛鏢更廣泛,如夜間潛行,飛簷走壁的好漢,如欲施展輕功躍下平地,可以用飛蝗石「投石問路」,一來試探是否有埋伏,二來探明下面是否是實地,萬一是池塘或者糞坑,那可就慘了。
飛蝗石殺傷力極其有限,但在某些場合卻很實用:比如護院的武師追逐逃逸的飛賊時,並不全力以赴,只用飛蝗石遠遠投擲,以免賊人走投無路拼死一搏。飛蝗石通常不會打傷對方,但一旦擊中屋瓦磚石,聲音特別響亮,倒是很能嚇人的。
是「鏢」,也是「標」
據清末著名鏢師李堯臣回憶:「飛鏢不過是一種武器罷了,鏢行的人未見得人人能使飛鏢。」所謂鏢行,是清乾隆時期崛起的專業武裝護衛集團,也稱「鏢局」。他們對上結交官府,取得官方的信賴和經營許可;對下招攬民間武師,結交江湖豪傑,以軟硬兼施的方式為商號護送錢物。
在鏢局出現以前,客商們出行,一般會自帶武裝。以唐代絲綢之路上的商人們為例,他們通常結伴而行,一個商隊往往由成百上千人組成,駱駝往往超過千頭之多。富有的商人會僱傭一批私人武裝,包括弓弩手和劍客;另外一些商人則帶有半武裝的僕從,平時充當馬夫和搬運工,遇到危險也可以拔刀迎敵。然而,歷代政府對擁有武裝的商旅常有疑忌,對民間武器的限制越來越嚴格。將金錢投資於私人武裝,也勢必對商人們經營生意產生一定影響。所以在清中期,武裝押運發展成為了專業化的鏢局生意。
清代常見的刀槍棍棒等兵器,甚至火槍,都是鏢局的武裝。既然鏢局並不都用飛鏢,那麼「鏢」怎麼會成了「局」的名字呢?
這其實也是因為「鏢」「標」二字的通用。「標」字有標誌的意義,也泛指高而尖的物體。據民國時期鏢師的說法,他們所押運的財貨銀兩就叫做「鏢」,而裝財物的車輛叫做「鏢車」。鏢局的「鏢」指的不是飛鏢,而是鏢車上高揚的旗幟等標識物。為圖吉利,「標」字被換成金字旁的「鏢」,拆開來就是金票二字。
那麼,為什麼鏢車上一定要高插鏢旗呢?如此明顯的目標,不是明擺著告訴綠林好漢,「此處有寶,速來打劫」嗎?實際上,鏢局走鏢不僅要高插鏢旗,還要高喊鏢號,就怕賊人認錯了字號。鏢行押運的往往是大宗貨物,車馬眾多,從一開始就不可能避過賊人們的耳目,索性大張旗鼓,大搖大擺地走過去,這樣一來賊人們反而不敢動手了。
《彭公案》裡,黃三泰的金鏢除了是兵器,也起到了鏢旗的作用。他押運的鏢車上,插著他的三支金鏢。見到這個標誌的賊人,就知道保鏢者是黃三泰,懾於他的名頭,自當遠遠避開。
金錢、竹筷都是鏢
《清稗類鈔》中有一個故事:無錫北關外有座環秀庵,建在芙蓉湖中的沙渚上。乾隆年間,無錫城中鏢局的鏢船經過環秀庵時,都會將船頭的鏢旗降下來。為何?原來環秀庵的住持智海曾是康、雍時名將年羹堯的部將統領,後來年羹堯被賜死,他的大部分部下都當了鏢師,而智海則削髮為僧。鏢師們和智海原本是上下級關係,更了解智海的武功根底,所以當鏢船經過智海的領地,就降旗示意。
這天,天色將晚,智海正在湖邊小樓上品茶,卻見一艘鏢船從樓下經過,鏢旗高揚。智海眉頭一皺:是誰如此大膽,竟然不降鏢旗?!他隨手抄起一枚銅錢,向鏢船擲了過去。銅錢不偏不倚,擊滅了鏢船艙中的燈火!船上鏢師大吃一驚,連忙將船靠岸,向智海求饒:「小的初來乍到,不知得罪了哪路上的英雄,請您原諒。」智海微微一笑:「小朋友,我和你開玩笑呢。」
智海打出的銅錢,也是一種鏢:金錢鏢。將大孔制錢的圓邊銼成刃,就製成了金錢鏢。因為原材料較為常見,所以常有人使用。民國武俠北派五大家之一白羽所作武俠小說《十二金錢鏢》中,老鏢頭俞劍平的兵器,就是金錢鏢。智海可以打滅燈火,可見他擲鏢功力之深厚。
銅錢用作暗器,其練法、打法與飛鏢類似,所以也被稱為「鏢」,同類還有「竹筷鏢」。「竹筷鏢」源於投擲類兵器「擲箭」,即將普通竹筷當做擲箭投射。據說這是少林寺的暗器秘技,非資深弟子不得傳授。
雍正時期的大俠甘鳳池,就曾遇到過一位善用「竹筷鏢」的高手。甘鳳池師出少林,是當時「反清復明」勢力的民間領袖。可他被雍正寵臣李衛所擒獲後,竟變節投敵了。
這天,甘鳳池訪友歸來,到酒館裡小憩一番。沒想到店小二剛把菜餚端上來,甘鳳池還沒動筷,就被旁邊桌上的一位瘦弱少年搶過去吃了!甘鳳池怒道:「不知甘鳳池在此耶?」少年卻笑了:「少林家法,反清復明,汝乃棄順效逆,辱沒吾師矣!」甘鳳池大怒,抓起酒杯朝著少年狠狠擲了過去。少年不慌不忙地伸出右手,酒杯竟平穩地落在他的掌心之中。少年輕輕放下酒杯,眨眼之間,又射出了一雙竹筷鏢,一支竹筷插入柱子,另一支則打穿了木門。甘鳳池知道遇到了同門高手,落荒而走。
銅錢和筷子質地脆薄,容易斷裂,而且竹筷質量不過二三錢,很難用於實戰。即使在故事中,功力深厚者如無名少年,可以打穿門板,但他使出竹筷鏢的目的和智海一樣,都是炫技而非傷人。竹筷鏢、金錢鏢這類鏢的誕生,除了體現出武術家將兵器技藝與生活必需品結合的巧思,還有何深意?
不妨看看約成書於明末的小說《後西遊記》。書中有一位麒麟妖怪「文明天王」,此君慣用一支文筆,將筆扯開就是一桿長槍,而它渾身上下都是金錢,以之為暗器,更令敵人防不勝防。文明天王象徵著掌握文化與財力的劣紳,他們以筆墨和金錢害人,比用暗器傷人還要厲害。看來,金錢鏢的出現,還有一層社會隱喻在其中。
鴉片戰爭爆發後,在更為先進的火器攻勢下,傳統冷兵器逐漸式微,習武者也越來越少。以鏢局為首的暗器,此時只能黯然退場。畢竟飛鏢再快,又哪能比得過實搶荷彈呢?或許,只有在小說家們的想像空間裡,鏢才能找回昔日的江湖榮光。
(文/徐攀、張悠慈 據《中華遺產》) 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實戰飛刀教程之360旋飛刀
主講:農俊寧,少林飛刀冠軍,三項世界紀錄保持者,壯族手鏢非遺傳承人,特種部隊外聘教官。
課程分為:
1、舞臺360旋飛刀及初級變距。
2、指節控360旋飛刀定距。
3、指節控360旋飛刀變距5米到10米。
4、指節控360變距5到3米。
5、食指控360旋飛刀定距與變距。
6、敢死隊電影飛刀及各種刀360。
7、360旋飛刀實戰應用:飛叉、飛短棍、飛殺豬刀、飛工兵鏟、飛斧頭。
由簡入深,深入展示實戰360旋飛刀的魅力!
功夫者正面向全國開始招募:非物質文化武術傳承人、國家一二級武術運動員、民間武者、武術培訓教育機構。
以機構公會形式與功夫者合作,可享受更多平臺政策
詳情可諮詢微信:gfz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