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兵器之短兵器、長兵器

2021-02-22 武學天地

中國古代兵器

中國古代有「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是指十八種兵器。至於究竟是哪十八種,歷來說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鐧、錘、叉、鈀、戈。在這十八種兵器中,有的已被淘汰,像殳、戈;有的已經演變,像鉞,原是古代的一種大斧,現在卻變成一種小巧兵器,有刃有鉤,雙手可各持一個,如子午鉞。

實際上,中國武術中的兵器遠不止十八種,如果加上各種奇門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總數恐不下百種。我們在這裡只介紹一些常見的長短兵器,而於暗器介紹稍多一些,以供讀者了解中國武術的一個重要側面。

1、短兵器

所謂短兵器,是指其長度一般不超過常人的眉際,分量較輕,使用時常單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見的短兵器是刀和劍。

刀的套路有單刀和雙刀兩種,均以劈砍為主。單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纏頭撩花動作。雙刀更富於觀賞性,好手舞起,猶如團雪滾滾,不見人影。清乾隆初年,安徽宿州人張興德以雙刀著稱,人稱「雙刀張」。當時山中多狼,為害行旅,張興德攜刀而往,三日之內連殺九狼,傳為佳話。同治年間,捻軍中有一少婦名劉三姑娘,也以雙刀聞名,但後來率眾投降清軍。

劍為雙刃,以撩刺為主,風格輕靈瀟灑。劍術也分單劍與雙劍兩種,以單劍為多。清鹹豐、同治年間,河南開封有一少婦杜憲英精於劍術,曾因事乘船於長江,群盜乘夜色登船搶劫,杜憲英揮劍格鬥,連殺三盜,群盜鼠竄而去。更早一些,江蘇宜興有一位名叫周濟(1781年-1839年)的著名的詞人,武功卓絕,曾擊殺盜匪多人。有兩個大盜銜恨不已,必欲除之而後快。周濟因事北上,路過山東,兩盜尾隨其後,準備在旅店下手,而周濟毫無察覺。當夜,兩盜撲入周室,舉刀便砍,周濟倉猝應戰,手無兵刃。正危急間,一位少女執雙劍飛步而入,雙劍「夭矯若長虹」,片刻之間,已將二盜刺死。周濟見此女武功遠勝自己,拜問姓名,才知是旅店主人之女,名叫紅蛾,原來她早就認出這兩個強盜,於是暗中加意提防,在危急之際出手救人。

有的劍在劍柄上配有劍穗(又稱「劍袍」),稱為「文劍」。無劍穗的劍稱為「武劍」。劍穗長者較為難練。有人又在劍穗上串有鐵珠,隨劍穗飛舞,可擊人致傷。

武當劍、達摩劍、太極劍、青萍劍、龍行劍等都是比較著名的劍術套路。

斧在今天也是一種短兵器。古代作戰時用的斧多是長柄,俗稱「大斧」,屬於長兵器,今武林中已極少有人練習。另一種短柄斧,俗稱「板斧」,即《水滸傳》中李逵所用之物。清代時,江西九江某公子精於此術,曾以雙板斧震懾群盜。至今仍有板斧套路傳世,以掄劈為主。

鞭有軟硬兩種。硬鞭為鋼製,共十三節,俗稱「竹節鋼鞭」,末端尖銳,以劈砸為主,亦可挑刺。軟鞭俗稱「九節鞭」,由九節細鋼棒或細銅棒連綴在一起,長度略次於身高,其動作以纏繞和掄圓為主。九節鞭便於攜帶,目前仍很流行,演練者多在鞭的兩端系上綢塊,掄動時可呼呼作響,以增添觀賞性。

鐧為長條狀鋼質兵器,多為四稜,無刃,末端無尖,長約0.8米,也屬劈砸兵器。另有雙鐧,每根長約0.6-0.7米。

鉤是一種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為鉤狀,護手處作月牙狀,有尖有刃。武術中常見的是雙鉤,比較難練。相傳清代中期河北獻縣人竇爾墩曾以雙鉤聞名。

拐是一種木質兵器,有短拐、長拐兩種,短拐長約0.7米,長拐長約1.3米。拐的特點是在木棒靠近末端處置一橫柄,成「丁」字形。拐可用來擊砸,又可用來鉤拉鎖拿對方兵器。

杖與拐相近,但其橫柄置於木棒末端盡頭,亦成「丁」字形。杖長約1.2米,可單手使用,也可雙手使用,其技法有鉤、掛、崩、點、撥、撩、戳、劈、掃、擊等。少林武功中有「達摩杖」一路。

鞭杆是一種木質短棒,長約1.3米,杆梢略細,據說是從馬鞭杆衍化而來。鞭杆短而無刃,便於攜帶,使用方便,流行於西北地區。

古代還有一種短兵器叫「鐵尺」,長約0.6米,細長而扁,無尖無刃,以劈砸點戳為主,清代時還比較流行,目前已極為罕見。

2、長兵器

武林中最常見的長兵器是槍、棍、大刀三種。

在武林中,槍被譽為「百器之王」。俗語說「槍扎一條線」,要求扎出平直,即所謂「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防」。槍法以攔、拿、扎為主,兼有劈、崩、挑、撥、帶、拉、圈、架諸法。唐末名將王彥章擅使鐵槍,人稱「王鐵槍」。宋代名將嶽飛、楊再興均是槍術名家。南宋時,山東濰州(今萊州市)人楊四娘以槍法縱橫南北,自稱「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但戚繼光曾指出楊家梨花槍的缺陷。明末清初,峨眉槍法又曾冠絕一時。清鹹豐年間,江蘇無錫人陶某善槍,人稱「陶家槍」,不料竟敗於無錫守備蔣志善手下,陶某拜伏求教。蔣志善持槍起舞,「閃閃成白光」,猶如直徑數丈的車輪在飛轉。蔣志善令陶某向他潑水,誰知竟水潑不進,反彈如雨,將陶某全身淋溼,而蔣志善身上毫無水跡。

棍是歷史最悠久的長兵器,最早被叫做「殳」(古時的殳有稜無刃)。棍有多種,從形制上分,有長棍、齊眉棍、三節棍、梢子棍等;從質地上分,有木棍、鐵棍、銅棍等,以木棍最常見。

早期的棍多以棗木製成,取其堅實沉重。後來改用白蠟杆,取其有韌性,較輕便。棍法以威猛快速為上,多有旋掃及舞花動作,打擊空間較大,故稱「棍打一大片」。少林棍、昆吾棍都是比較著名的棍法。

三節棍是將三節短木棍用鐵環連在一起,可收可放,夭矯多變。梢子棍是在棍之末端以鐵環連一短棍,在應敵時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三節棍和梢子棍都比較難練,稍有不慎,容易傷著自身。

大刀是將刀身後裝上長柄,又名「春秋大刀」、「偃月刀」、「長刀」。唐代大刀全長達3米,重7.5公斤,兩面有刃,稱為「陌刀」,當時軍中專門組建有陌刀隊。如今武林中所用大刀皆是一面有刃。另有一種樸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長,也是雙手使用。樸刀套路目前仍有流傳。

在長兵器中另外還有幾種。戟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種流行兵器,有長柄單戟和知柄雙戟兩類。短柄雙戟屬於短兵器。長柄單戟又分兩種:在末端置有左右兩個月牙的,叫「方天戟」;僅有一側有月牙的,叫「青龍戟」。東漢末年,呂布是使戟的能手,曹操善於使短戟。目前武林中仍有演練者。

叉是一種常見的兵器,古代多為獵戶所用。末端分兩股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頭叉」或「三角叉」,俗稱「虎叉」。叉法本於槍法,重在中平一勢,也可鎖拿對方兵器。晚近以來,練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干鐵環,演練時可譁譁作響。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滾動,俗稱「滾叉」,頗具觀賞性。

鏟是一種不多見的兵器,最早是農村用的除草工具。鏟杆的前後都裝有兵刃,前端是一個彎月形的鏟,內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個斧狀的鏟柄,末端開刃。相傳鏟最初是佛門兵器,又名「方便鏟」或「月牙鏟」,演練時身法輕盈而別致,有推、壓、拍、支、滾、鏟、截、挑等擊法,其招式命名也多與佛教有關。

鈀也是從農具演變而來的兵器,其末端裝九齒鐵鈀,齒鋒利如釘。鈀全長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擊,亦可防禦,在明代抗倭戰爭中曾為軍中利器。

钂屬於罕見兵器。其形制如叉,末端正中有尖頭,稱為正鋒,長約0.5米。正鋒靠後處橫一月牙,月牙朝外,月牙上嵌著一排利刃。钂柄長達2.5米,尾端裝有稜狀鐵鑽,稱為

「釒尊」。钂可用於擊刺架格。由於這種兵器過於長大,分量又重,所以只有身高力大者才能使用。

相關焦點

  • 冷知識中國古代長兵器、短兵器到底怎麼區分?
    在這裡所謂「短兵」的概念,其實從古代到現代的意思一直有著微妙的變化。在現代,「短兵」一般類指刀、劍等隨身的護身兵器,長度一般都不會超過半個身高,可以單手或者雙手使用的短兵器。在古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長兵指弓、弩等投射兵器,而非現代通常意義所指的矛、槍等長兵器。例如《史記·匈奴列傳》:「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相對概念的短兵則並非專指短兵器,而是類指肉搏兵器。
  • 棍齊眉,棒齊胸,金箍棒是長兵器還是短兵器?
    先說隨心所欲地變大變小,變長變短,這是「西遊世界」裡眾神眾妖所使用兵器的必備條件,包括豬八戒的九齒釘鈀、沙和尚的降妖寶杖,無不具備這個特點。甚至,所有穿戴在這些神仙妖怪身上的衣物,全都可以隨心所欲地變大變小,變長變短,甚至變換形狀。
  • 古代六大古怪兵器:兵器越怪,死的越快,真能殺敵的都是醜八怪
    中國古代兵器其實並非「十八般兵刃」,五花八門可多了,其中有不少長得奇形怪狀。這些古怪兵器長得怪,用法也怪,殺敵手段更怪。
  • 古代兵器有別稱:奪命龍、小逡巡、長鋏,知道指的是什麼兵器嗎?
    中國古代有許多兵器,如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等十八般兵器,這些兵器在古代某個時代另有中法,在某個群體中也另有其名,我們稱之為「別稱」。下面我們就說說兵器的別稱——曲兵。曲刃兵器的泛稱,如戈、戟、吳鉤、彎刀等,都可稱為曲兵。《韓詩外傳》卷二:「崔杼謂晏子曰:『子與我,吾將與子分國。
  • 中國古代冷兵器大全:十八般兵器詳解
    十八般武器,即冷兵器時代的「十八般武藝」,這是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也稱「十八般兵器」,常見於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中,指使用各種武術器械的功夫和技能
  • 最拉風 最能耀武揚威的戟古代兵器
    原標題:最拉風 最能耀武揚威的戟古代兵器>  人頭形銎青銅戟  人頭形銎青銅戟  呂布 動漫圖資料  戟,是古代兵器東晉十六國後,隨著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原,遊牧民族手持的彎刀可是比戈、矛、戟輕便靈活得多,殺傷力也不錯,戟便從軍隊制式裝備中退役,做了擺設,主要為儀仗之用。  戟的種類有很多,作為武器的戟,按其式樣和大小可以分為方天畫戟、青龍戟、鉤鐮戟等長兵器,以及雙戟、短戟等短兵器。呂布的方天畫戟肯定是長兵器,而典韋雙手各持一把的雙戟卻是短兵器。
  • 「文物中的歷史」古代兵器:遠去的刀光劍影(下)
    但是查閱史料發現:鐧直到宋代才作為實戰兵器廣為應用,唐初尚無人用鐧,也就是說秦瓊的金鐧原來是小說中的杜撰。小說中雖是杜撰,但在現實戰爭中鐧卻有實物存在。鐧,(鐵)鞭類,長而無刃,有四稜,長為四尺(宋制四尺為一米二),鐧多雙鐧合用,屬於短兵器,利於步戰。鐧有四稜,上端略小,下端有柄,亦作「簡」。鐧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運用自如,殺傷力十分可觀,即使隔著盔甲也能將人活活砸死。
  • 古代十八般兵器排行(前八),刀是百兵之帥,劍是百兵之君
    一、刀 刀被稱為「百兵之帥」,刀最初為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刀的最初形態,與鉞非常接近。英雄譜:關羽(青龍偃月刀)、楊戩(三尖兩刃刀)、楊志(祖傳寶刀)、聶風(血飲狂刀)二、槍 槍在古代稱作矛,為刺兵器,殺傷力很大,其長而鋒利,使用靈便,取勝之法,精微獨到,其他兵器難與匹敵。
  • 除了十八般兵器外,還有哪些奇門兵器?
    大多數人知道十八般兵器都是從評書或者相聲裡聽到這麼一個提法:刀槍劍戟 斧鉞鉤叉 钂棍槊棒 鞭鐧錘抓 拐子流星。這就是所謂的十八般兵器。今天,我們不談十八般兵器,就專門談談幾件奇門兵器。其械可掄可舞,可放可收,可纏可卷;能長能短,長能遙攻擊遠,近可短打緊防;能單能雙,軟硬兼施,方法多樣,特點突出。用法有劈、砸、拋、雲、纏、架、撩等。同時,又類似短兵器中的雙匕首,扎、刺、戳,得心應手,左右並用。舊時龍頭上鑄有鋼針,內可藏神箭、鋼珠,故作為暗器。現代新制杆棒之軟索套有金屬軟管,稱"蛇管"。龍頭內無針箭。
  • 中國傳統兵器中的「另類武器」——奇門兵器
    三尖兩刃刀三尖兩刃刀,簡稱三尖刀,是中國神話人物二郎神所使兵器,刀柄高度到使用者胸口,刀部從胸口到頭頂,略高於頭頂。屬長兵器,也可稱二郎刀,把刀和叉結合在一起的兵器,此械的前端有三叉刀形,刀身兩面有刃,三叉刀可做鎖、鏟之用,構成其訣竅獨特。
  • 古代兩軍近距離廝殺時,刀與劍,哪個兵器的威力更大?
    有人說刀一般都是單面側刃(也有雙刃兵器被稱作刀,但畢竟佔少數),劈、砍、削、切,勢大力沉,威力無窮,更具優勢,更有殺傷力。也有人說是劍更具優勢,因為劍是尖鋒兩刃,可刺可削,靈活多變,劍走輕靈,讓對手難以防範。
  • 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各個朝代不同兵器的演變與改進過程
    中國古代兵器有著非常悠久而漫長的發展歷程,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這些過渡時間段,時間延續之久。它的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但是在於從什麼方面去劃分,如果從範圍去劃分,可以分為青銅時代、鐵器時代。
  • 武聖關羽的兵器不是青龍偃月刀,而是一對寶物
    關羽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紅臉長鬚,胯下赤兔馬,掌中青龍偃月刀,威風凜凜。尤其是那把青龍偃月刀,重達八十二斤,乃天下第一寶刀。但是,這個形象只是小說所描寫的,歷史上關羽的真實形象並非如此,他的兵器也不是青龍偃月刀,而是另外一樣兵器。那麼,武聖人關羽的兵器到底是怎樣的寶物呢?
  • 龍泉寶劍 | 刀劍爭鋒——中國古代劃時代的代表兵器
    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這是中國武術界對於冷兵器的形象評價。在中國武術漫長的發展歷史上,兵器一直和拳腳功夫如影隨形——弓箭可以讓打擊距離變得更遠,刀劍可以使攻擊更加犀利,而槍棍則令人以一當十。在中國古代,伴隨戰爭所產生的諸多冷兵器,成為戰場的主角。
  • 設計獨特的六大奇門武器,這樣的兵器你敢用嗎?
    馬牙刺:這件奇門兵器源自於少林,兵器大體上還是劍的形制,只是兩側多出了許多倒刺,也正是因為其兩側馬牙狀的倒刺
  • 武戲中的十八般兵器,你見過幾樣?
    在這些兵器中,有一類發展得格外壯大,那就是冷兵器——刀槍把子,使用這些兵器的人物,要麼是高大威猛的如關羽一類;或是犀利的如孫悟空一類;也有滑稽可笑如賈化一類,這些兵器,在不同人物身上產生不同化學反應。首先來聊聊刀,刀為單刃,分長短,短刀適宜近戰,長柄大刀能夠策馬橫揮。在大刀界,「青龍偃月」造型華麗,名聲顯赫,與關羽神形合一,不離不分。
  • 海賊王: 古代兵器之首「天王—烏拉諾斯」可能是娜美的兵器!
    大家好,我是桑尼號上的小弟,隨著海賊王最新的更新後,海迷們又開始對「天王-烏拉諾斯」這個話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天王」是目前古代兵器中唯一一個沒有明確的線索和設定的,只知道可以呼風喚雨,改變氣候,有「天空之神」的稱呼。
  •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武戲中的十八般兵器殺傷力排名!
    ,但只是口頭上過過嘴癮,到了梨園行就能看到各路英雄好漢巾幗紅顏們,拿著兵器打鬥起來的颯爽英姿。在這些兵器中,有一類發展得格外壯大,那就是冷兵器——刀槍把子,使用這些兵器的人物,要麼是高大威猛的如關羽一類;或是犀利的如孫悟空一類;也有滑稽可笑如賈化一類,這些兵器,在不同人物身上產生不同化學反應。
  • 斧鉞之尊——古代中國與非洲王權兵器的比較(下)
    非洲、中國斧鉞形兵器的文化功能從形態上看,中非兵器擁有超乎想像的種類與造型變化,其精巧程度和鑄造者豐富的想像力令人震撼
  • 古代十八般兵器視頻、圖文介紹
    中國古代兵器在祖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下一部璀璨耀目的史冊。古代將士為國徵戰、為民捐軀的英勇壯舉,被後人世代傳頌。而將士們使用的各類兵器卻伴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銷熔、埋沒,我們重新翻開歷史的篇章,回顧古代的冷兵器歷史,看一下似槍非槍的槊!馬槊槊,在古代作為兵器時多用於馬上作戰,與鏜一樣同屬重型兵器,大多為力大身高的人使用。槊多為硬木製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一般槊柄長約6尺,槊頭呈圓錘狀,錘上密排鐵釘6~8行,柄下有三稜鐵鑽,所以也稱"狼牙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