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兵器
中國古代有「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是指十八種兵器。至於究竟是哪十八種,歷來說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鐧、錘、叉、鈀、戈。在這十八種兵器中,有的已被淘汰,像殳、戈;有的已經演變,像鉞,原是古代的一種大斧,現在卻變成一種小巧兵器,有刃有鉤,雙手可各持一個,如子午鉞。
實際上,中國武術中的兵器遠不止十八種,如果加上各種奇門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總數恐不下百種。我們在這裡只介紹一些常見的長短兵器,而於暗器介紹稍多一些,以供讀者了解中國武術的一個重要側面。
1、短兵器
所謂短兵器,是指其長度一般不超過常人的眉際,分量較輕,使用時常單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見的短兵器是刀和劍。
刀的套路有單刀和雙刀兩種,均以劈砍為主。單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纏頭撩花動作。雙刀更富於觀賞性,好手舞起,猶如團雪滾滾,不見人影。清乾隆初年,安徽宿州人張興德以雙刀著稱,人稱「雙刀張」。當時山中多狼,為害行旅,張興德攜刀而往,三日之內連殺九狼,傳為佳話。同治年間,捻軍中有一少婦名劉三姑娘,也以雙刀聞名,但後來率眾投降清軍。
劍為雙刃,以撩刺為主,風格輕靈瀟灑。劍術也分單劍與雙劍兩種,以單劍為多。清鹹豐、同治年間,河南開封有一少婦杜憲英精於劍術,曾因事乘船於長江,群盜乘夜色登船搶劫,杜憲英揮劍格鬥,連殺三盜,群盜鼠竄而去。更早一些,江蘇宜興有一位名叫周濟(1781年-1839年)的著名的詞人,武功卓絕,曾擊殺盜匪多人。有兩個大盜銜恨不已,必欲除之而後快。周濟因事北上,路過山東,兩盜尾隨其後,準備在旅店下手,而周濟毫無察覺。當夜,兩盜撲入周室,舉刀便砍,周濟倉猝應戰,手無兵刃。正危急間,一位少女執雙劍飛步而入,雙劍「夭矯若長虹」,片刻之間,已將二盜刺死。周濟見此女武功遠勝自己,拜問姓名,才知是旅店主人之女,名叫紅蛾,原來她早就認出這兩個強盜,於是暗中加意提防,在危急之際出手救人。
有的劍在劍柄上配有劍穗(又稱「劍袍」),稱為「文劍」。無劍穗的劍稱為「武劍」。劍穗長者較為難練。有人又在劍穗上串有鐵珠,隨劍穗飛舞,可擊人致傷。
武當劍、達摩劍、太極劍、青萍劍、龍行劍等都是比較著名的劍術套路。
斧在今天也是一種短兵器。古代作戰時用的斧多是長柄,俗稱「大斧」,屬於長兵器,今武林中已極少有人練習。另一種短柄斧,俗稱「板斧」,即《水滸傳》中李逵所用之物。清代時,江西九江某公子精於此術,曾以雙板斧震懾群盜。至今仍有板斧套路傳世,以掄劈為主。
鞭有軟硬兩種。硬鞭為鋼製,共十三節,俗稱「竹節鋼鞭」,末端尖銳,以劈砸為主,亦可挑刺。軟鞭俗稱「九節鞭」,由九節細鋼棒或細銅棒連綴在一起,長度略次於身高,其動作以纏繞和掄圓為主。九節鞭便於攜帶,目前仍很流行,演練者多在鞭的兩端系上綢塊,掄動時可呼呼作響,以增添觀賞性。
鐧為長條狀鋼質兵器,多為四稜,無刃,末端無尖,長約0.8米,也屬劈砸兵器。另有雙鐧,每根長約0.6-0.7米。
鉤是一種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為鉤狀,護手處作月牙狀,有尖有刃。武術中常見的是雙鉤,比較難練。相傳清代中期河北獻縣人竇爾墩曾以雙鉤聞名。
拐是一種木質兵器,有短拐、長拐兩種,短拐長約0.7米,長拐長約1.3米。拐的特點是在木棒靠近末端處置一橫柄,成「丁」字形。拐可用來擊砸,又可用來鉤拉鎖拿對方兵器。
杖與拐相近,但其橫柄置於木棒末端盡頭,亦成「丁」字形。杖長約1.2米,可單手使用,也可雙手使用,其技法有鉤、掛、崩、點、撥、撩、戳、劈、掃、擊等。少林武功中有「達摩杖」一路。
鞭杆是一種木質短棒,長約1.3米,杆梢略細,據說是從馬鞭杆衍化而來。鞭杆短而無刃,便於攜帶,使用方便,流行於西北地區。
古代還有一種短兵器叫「鐵尺」,長約0.6米,細長而扁,無尖無刃,以劈砸點戳為主,清代時還比較流行,目前已極為罕見。
2、長兵器
武林中最常見的長兵器是槍、棍、大刀三種。
在武林中,槍被譽為「百器之王」。俗語說「槍扎一條線」,要求扎出平直,即所謂「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防」。槍法以攔、拿、扎為主,兼有劈、崩、挑、撥、帶、拉、圈、架諸法。唐末名將王彥章擅使鐵槍,人稱「王鐵槍」。宋代名將嶽飛、楊再興均是槍術名家。南宋時,山東濰州(今萊州市)人楊四娘以槍法縱橫南北,自稱「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但戚繼光曾指出楊家梨花槍的缺陷。明末清初,峨眉槍法又曾冠絕一時。清鹹豐年間,江蘇無錫人陶某善槍,人稱「陶家槍」,不料竟敗於無錫守備蔣志善手下,陶某拜伏求教。蔣志善持槍起舞,「閃閃成白光」,猶如直徑數丈的車輪在飛轉。蔣志善令陶某向他潑水,誰知竟水潑不進,反彈如雨,將陶某全身淋溼,而蔣志善身上毫無水跡。
棍是歷史最悠久的長兵器,最早被叫做「殳」(古時的殳有稜無刃)。棍有多種,從形制上分,有長棍、齊眉棍、三節棍、梢子棍等;從質地上分,有木棍、鐵棍、銅棍等,以木棍最常見。
早期的棍多以棗木製成,取其堅實沉重。後來改用白蠟杆,取其有韌性,較輕便。棍法以威猛快速為上,多有旋掃及舞花動作,打擊空間較大,故稱「棍打一大片」。少林棍、昆吾棍都是比較著名的棍法。
三節棍是將三節短木棍用鐵環連在一起,可收可放,夭矯多變。梢子棍是在棍之末端以鐵環連一短棍,在應敵時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三節棍和梢子棍都比較難練,稍有不慎,容易傷著自身。
大刀是將刀身後裝上長柄,又名「春秋大刀」、「偃月刀」、「長刀」。唐代大刀全長達3米,重7.5公斤,兩面有刃,稱為「陌刀」,當時軍中專門組建有陌刀隊。如今武林中所用大刀皆是一面有刃。另有一種樸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長,也是雙手使用。樸刀套路目前仍有流傳。
在長兵器中另外還有幾種。戟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種流行兵器,有長柄單戟和知柄雙戟兩類。短柄雙戟屬於短兵器。長柄單戟又分兩種:在末端置有左右兩個月牙的,叫「方天戟」;僅有一側有月牙的,叫「青龍戟」。東漢末年,呂布是使戟的能手,曹操善於使短戟。目前武林中仍有演練者。
叉是一種常見的兵器,古代多為獵戶所用。末端分兩股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頭叉」或「三角叉」,俗稱「虎叉」。叉法本於槍法,重在中平一勢,也可鎖拿對方兵器。晚近以來,練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干鐵環,演練時可譁譁作響。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滾動,俗稱「滾叉」,頗具觀賞性。
鏟是一種不多見的兵器,最早是農村用的除草工具。鏟杆的前後都裝有兵刃,前端是一個彎月形的鏟,內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個斧狀的鏟柄,末端開刃。相傳鏟最初是佛門兵器,又名「方便鏟」或「月牙鏟」,演練時身法輕盈而別致,有推、壓、拍、支、滾、鏟、截、挑等擊法,其招式命名也多與佛教有關。
鈀也是從農具演變而來的兵器,其末端裝九齒鐵鈀,齒鋒利如釘。鈀全長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擊,亦可防禦,在明代抗倭戰爭中曾為軍中利器。
钂屬於罕見兵器。其形制如叉,末端正中有尖頭,稱為正鋒,長約0.5米。正鋒靠後處橫一月牙,月牙朝外,月牙上嵌著一排利刃。钂柄長達2.5米,尾端裝有稜狀鐵鑽,稱為
「釒尊」。钂可用於擊刺架格。由於這種兵器過於長大,分量又重,所以只有身高力大者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