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寶劍 | 刀劍爭鋒——中國古代劃時代的代表兵器

2020-12-20 騰訊網

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這是中國武術界對於冷兵器的形象評價。在中國武術漫長的發展歷史上,兵器一直和拳腳功夫如影隨形——弓箭可以讓打擊距離變得更遠,刀劍可以使攻擊更加犀利,而槍棍則令人以一當十。在中國古代,伴隨戰爭所產生的諸多冷兵器,成為戰場的主角。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钂棍槊棒、鞭鐧錘抓、拐子流星,這是中國古代最為常見的18種冷兵器,它們的集體亮相,象徵著冷兵器發展的巔峰。而對於每個習武者來說,能夠熟練掌握這十八般兵器,就意味著達到了極高的武術境界。

漢劍是貴族王室的專屬

在中國古代,劍並非尋常之物。先秦時期的法律規定,只有士以上階層的人才能佩劍。而貴族們更是把配劍作為成年的標誌。《史記》在記載秦王政登基的場面時,只用了6個字來描述——「乙酉,王冠,帶劍。」意思是,乙酉年,戴上王冠,配帶寶劍,正式登基。

而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那時,僅僅因為一把寶劍的歸屬問題,就足以引發兩國之間的一場惡戰。

傳說晉國出兵伐楚,是為了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泰阿寶劍。晉國當時最為強大,晉王當然認為自己最有資格得到這把寶劍。兵力懸殊,楚國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並且都城也被團團圍住。晉國發出最後通牒:如再不交劍,明天將攻陷此城!楚王並不屈服,他登上城頭,雙手捧劍,長嘆一聲:泰阿劍啊,泰阿劍,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於是,他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奇蹟出現了:城外瞬間飛砂走石,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全軍覆沒……

雖然傳說中的泰阿寶劍下落已經無法查詢,但我們卻可以從與它齊名的另一把劍身上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寶劍。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江陵的楚國貴族墓中,發現一柄名貴的青銅劍。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鏽蝕,刃薄鋒利。以紙試之,20餘層一划而破。這把寶劍叫越王勾踐劍。

1977年,上海復旦大學專家對它進行了科學測定,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份是青銅和錫,還含有少量的鉛、鐵、鎳和硫等,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刃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在精密磨床生產的產品相媲美,充分顯示了當時越國鑄劍工匠的高超技藝。正因為這複雜的鑄造技術,使得像越王勾踐劍這樣的兵器只能掌握在君王手中。

隨著古代冶煉技術的提高,劍的鑄造工藝和品質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裡,陳列著10把珍貴的漢代鐵劍。這些劍每把都在1米以上,氣勢磅礴,鋒利無比。它們就是用當時的百鍊鋼技術打造出來的。一把漢劍,不僅要經過反覆的摺疊鍛打,還要進行嚴格的淬火、研磨、拋光、開刃,整個過程共有16道全手工的複雜程序。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出一把剛柔相濟的上等漢劍。

鋒利而不易折斷的漢代鐵劍,不但增強了兵器的殺傷力,而且降低了折損率,這使劍在戰場上作為格鬥兵器的殺傷效能大大提高,增強了漢朝軍隊的戰鬥力。劍在漢朝逐漸擺脫它單純的軍事用途,被賦予生殺大權的尚方寶劍,它的出現,意味著劍的政治地位,在中國封建社會中,達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

尚方寶劍——大臣可以拿這個劍作為內外殺伐,持有這個劍者可以代替皇上意見,對於相當職位的官員進行殺伐。

正因如此,佩劍成為漢王朝的禮儀制度,官員不分文武,都要佩劍。這種風氣影響到了民間。許多文人墨客更與劍術結下了不解之緣。西漢名士東方朔從15歲時就開始練劍,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則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還是一位劍術高手。

唐刀是日本武士刀的鼻祖

就在整個漢王朝都對劍趨之若騖的時候,來自北方的匈奴開始頻繁地騷擾漢朝邊境,匈奴的騎兵不僅對漢朝構成了威脅,而且也使人們對劍的實戰作用又產生了懷疑。面對靈活機動的匈奴騎兵衝擊,漢朝傳統的戰車方陣顯得十分被動。而漢朝騎兵手中的鐵劍,與匈奴的胡刀相比更顯得十分吃力。

對普通戰士來講,在戰場上,刀的殺傷力遠遠高於劍。就這樣,刀開始成為漢朝軍隊中最常見的兵器。單刃的刀取代了雙刃的劍,成為騎兵的重要裝備兵器。出於同樣的理由,步兵也大量裝備了這種厚重刀背的單刃刀。漢代最常見的刀被稱作環首刀,這些環首刀刀柄與刀身之間沒有護手相隔,刀柄後面是一個圓環。關於環首刀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故事。據漢書記載,漢朝大將李凌投降匈奴以後,漢武帝派使節到匈奴,在見到李凌時,由於沒有機會直接交談,使節便目視李凌,並用手撫摸刀頭,暗示李凌還可以回歸漢朝。環首刀的刀頭為環形,與「歸還」的「還」同音,所以,用手撫刀也就成了暗示李凌回國的隱語。

經過漢代以後四百多年的實戰洗禮,尤其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作戰需要,中國的制刀技術也穩步提高。到了唐朝,以直刀為代表的制刀技術發展到了頂峰。在唐朝的騎兵中,直刀的裝備數量高達百分之三十。

唐朝的直刀不同於漢朝的環首刀。它去掉了在漢刀尾部的環,並延長了短柄,改為可以雙手使用的長柄,唐刀製造精良,堪稱是一款藝術品。它的刀刃採用來自中亞的優質鋼材製造,而一把唐直刀的成品,必須要經過三十次左右的反覆鍛造。因此,它是一款十分可怕的武器,一般的鎧甲根本無法阻擋唐刀鋒利的劈砍。

完美的唐刀成為那時世界上最為頂級的兵器。日本貴族以擁有一把舶來的中國刀為特殊榮譽。連當時的日本天皇也羨慕不已,他讚嘆道:駿馬是日本的好,刀劍還是中國的精!唐刀技術後來傳入日本,成為今天日本刀的鼻祖。

重型兵器的震懾

十八般兵器這個概念首次出現在宋朝。令人困惑的是,這一概念既沒有出現在軍事強盛的漢唐時期,也沒有出現在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明清兩朝。而偏偏產生在軍事上屢戰屢敗的宋朝,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戰馬匱乏,騎兵力量薄弱,一直是宋朝軍事的一個軟肋。於是,宋太祖從政權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大力研發兵器,尤其是步兵對付騎兵的武器。於是,中國古代冷兵器到了宋代,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那時,在宋朝的都城汴梁,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兵器作坊,他們負責生產刀槍弓弩等兵器,工匠多達10000人,產量最高時,這些作坊可以一年生產出30000多件兵器。宋朝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社稷,幾乎動用了全部的血本。也正因如此,中國冷兵器的巔峰時期到來了。中國古代的冷兵器,尤其是步兵兵器,在宋代達到了完全成熟的階段。

對付靈活機動的騎兵,最好的武器依然是卻敵於百米之外的弓弩。這些遠射武器在宋朝被應用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殺傷力最大的床子弩了。這種弩並非由士兵直接發射,而是用絞車的機械力量將巨大的弓弦拉開,操作這種弩需要7名士兵,它的最大射程可以達到460米以上。

歷史上,床子弩創造的最大輝煌,就是北宋的澶淵之戰。公元1004年,遼軍大舉南下,但受到宋軍的有力抵抗,兩軍對陣於澶州,當遼軍先鋒官蕭達藍外出偵查時,突然不知何處飛來一隻長達兩米的巨箭,正中他的胸膛,蕭達藍當場喪命。這隻神奇的巨箭就發自於400多米外的宋軍陣地。遼軍被這種強大的重弩所懼,最終雙方籤訂了澶淵之盟。

槍被稱為百兵之王。它是一種在長柄上裝有銳利尖頭的兵器。槍桿的材料則是白蠟杆,這是專門為制槍而栽種的樹種,成材率很低,現在十分少見。白蠟杆不僅密度要比一般的木頭大很多,而且柔韌性極好,使用時可以隨招數的節奏而反覆顫動。

南宋抗金名將嶽飛,就是一位使槍的大師。他持有一把名叫瀝泉的大槍,瀝泉大槍長達3米,卻在嶽飛手裡變得出神入化,舞動時如蛟龍出海,令敵人見了魂飛魄散。史書記載嶽飛曾經提著一把單槍,殺入敵營,在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嶽家軍也因此威震敵膽,從而獲得「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讚譽。

但在宋朝的戰場上,傳統的刀和槍,在北方兇悍的少數民族騎兵面前,此時開始顯得力不從心了。宋代的士兵一般都穿戴很厚的甲冑,所以需要用重型打擊性兵器,比如鐧和錘。

鐧最早出現在隋唐。著名的隋末大將秦瓊使用的就是兩把鐵鐧。但是,鐧應用最廣泛的卻是在宋朝。宋代的鐵鐧,重量約為5公斤,長約90釐米,鐧身並非鑄鐵而是熟鐵做成,這是為了在使用時不至於折斷。如果說鐧只是一種用來對付重裝甲的輕武器的話,那麼錘則是能瞬間制敵於死地的重型兵器。

難登大雅之堂的暗器

公元1644年,清軍入主中原,清軍中八旗兵向來以騎射為本,兼習槍、刀等器械。中國的冷兵器在此時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隨著清軍入關,社會矛盾逐漸突出,許多反清秘密會社在各地蔓延,大批反清人士習拳練武,積蓄武裝力量。據說,許多暗器在這時開始被大量反清人士使用,成為他們重要的刺殺工具。

今天,我們能從很多武俠電影中看到關於暗器的描寫。那些來無影去無蹤的暗器,往往能夠在關鍵時刻,致人死地,那麼,它們真的存在嗎?他們的功能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在武俠作品中,最為陰險的暗器,要數「血滴子」。這種傳說中的暗器類似一個金屬帽子,裡面含有刀具,可以遠距離取人首級。

實際上血滴子並不存在,與它最為接近的暗器應該是乾坤圈。它的外緣上有很多尖刺,重量在2公斤左右。這種暗器據說是蒙古騎兵配備,他們利用奔馳中的速度,再大力投出乾坤圈,使得這種暗器異常兇狠。

民間武術家們也都遵守一定的遊戲規則,有一定的道德底線,用暗器傷人,不是中國武林的傳統。

在正統的武術觀念中,暗器是沒有資格被列入十八般兵器的,但它們也的確成為了中國冷兵器中一個極小的門類,在歷史上曾經流傳過的暗器中,有飛鏢、飛刀、袖箭和彈弓等。

在歷史上,彈弓曾是十分厲害的一種暗器,這種類似弓箭的兵器,使用的是鐵製或泥制的彈丸,原本是狩獵之用,由於圓形的彈丸在飛行時悄無聲息,不會像弓箭射出的箭鏃那樣,由於速度快而和空氣發生劇烈的摩擦,並發出犀利的聲響。因此,彈丸更不易引起對手的警覺。彈弓曾經成為江湖上用來偷襲或是看家護院的常用暗器。

當火器開始在大清帝國的軍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時,冷兵器也漸漸退出戰場。這時,刀劍這些昔日的主戰兵器,大量流入民間,從而推動了民間武術的大發展。

來源:龍泉市沈廣隆劍鋪

相關焦點

  • 龍泉寶劍:中國古代冷兵器之巔
    龍泉劍,作為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以其誠信高潔之劍性為世代中國文人俠客所鍾愛。而生產於吳越龍泉地區的龍泉寶劍,在中國冷兵器戰爭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時,龍泉劍也是封建王朝皇帝賜給愛臣的「尚方寶劍」。那麼,龍泉劍的鑄劍工藝又有何獨到之處,它的存在又銘記了多少名士的塵封記憶呢?
  • 龍泉寶劍 | 中國古代冷兵器之巔
    導語在我國古代,不但習武之人喜歡帶劍闖江湖,就連文人雅士也以佩劍顯風採。龍泉劍,作為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以其誠信高潔之劍性為世代中國文人俠客所鍾愛。而生產於吳越龍泉地區的龍泉寶劍,在中國冷兵器戰爭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時,龍泉劍也是封建王朝皇帝賜給愛臣的「尚方寶劍」。那麼,龍泉劍的鑄劍工藝又有何獨到之處,它的存在又銘記了多少名士的塵封記憶呢?
  • 龍泉寶劍大師-周唐強
    ,中華傳統工藝大師、高級職稱,鑄劍大師,傳統刀劍研究員,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寶劍鍛制技藝傳承人、麗水市138第二層次培養人才,麗水市五養技能大師、麗水市高級人才聯合會工藝美術組秘書長、浙江寶劍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龍泉市首席技師,龍泉市唐人刀劍有限公司設計師,總經理。
  • 龍泉正武刀劍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正武
    公司歷經29年的研究和創作其傳統手工精品刀劍和挖掘恢復失傳刀劍技法享譽海內外,為中國刀劍在強手如雲的世界刀劍界爭得一席之地,受到國內外刀劍收藏愛好者一致肯定,公司下設至善堂、正武堂、世界名刃館、龍泉市正武刀劍文化研究院,至善堂刀劍以開發和生產中檔刀劍為主;正武堂以設計和生產高檔收藏品刀劍;,世界名刃館主要收集中國歷代出土的刀劍實物已經一些國外的經典刀劍,主要是為了研究和展示為主;龍泉市正武刀劍文化研究院則是一個以研究和傳承龍泉寶劍鍛制技藝兼具設計開發新產品的非盈利性組織
  • 《眾籌》九州飄渺風起雲湧,龍泉寶劍氣勢衝霄!
    龍泉寶劍的百鍊鋼花紋,非常適合拍特寫鏡頭。」某著名導演表達了對龍泉鑄劍工藝的喜愛。龍泉寶劍廠,早年間就已經進擊影視界,在冷兵器時代大劇上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所鑄寶劍享譽中外,使人津津樂道,許多人重新燃起了兒時才有的武俠夢!
  • 你與江湖,也許只隔一把龍泉寶劍
    歐冶子雕像作為冷兵器時代的百兵之君,在中國古代,沒有哪一種兵器能像劍一樣,兩千多年來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喜愛,以致賦予了它生命和品格,並發展出了精湛的鑄劍、鍛劍工藝,還有高超的相劍、用劍之術。龍泉寶劍是中華古兵器的代表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傳統工藝品,龍泉寶劍的鍛打技藝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兵器史、冶金史和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2001年10月,龍泉寶劍被列為浙江省首批傳統工藝美術品種之一。2004年12月列入首批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名錄。2005年5月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龍泉寶劍 | 【傳承中國】一把龍泉劍,幾多俠肝義膽
    在我國古代,不但習武之人喜歡帶劍闖江湖,就連文人雅士也以佩劍顯風採。龍泉劍,作為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以其誠信高潔之劍性為世代中國文人俠客所鍾愛。而生產於吳越龍泉地區的龍泉寶劍,在中國冷兵器戰爭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時,龍泉劍也是封建王朝皇帝賜給愛臣的「尚方寶劍」。那麼,龍泉劍的鑄劍工藝又有何獨到之處,它的存在又銘記了多少名士的塵封記憶呢?
  • 龍泉寶劍丨刀劍的護手是用來幹啥的?西洋劍的護手為什麼比中國劍大...
    到了鋼鐵兵器出現,一直到唐,中國的刀劍格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基本上就是這個樣子,就上幾把大家都熟悉的唐刀吧    ▲唐刀  這個時期,中國軍隊主戰兵器主要是長矛和弓弩,無論騎步兵都是。刀盾兵有,但並非主力兵種。
  • 百兵之君 劍中之首——龍泉寶劍
    在古代,寶劍代表著權威和力量,也是身份的象徵。佩之神採,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候,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片段我國古代有十大名劍,每一把都是一個神奇的傳說。我相信擁有一把好劍是很多人心中的夢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十大名劍之一的龍泉寶劍吧。
  • 龍泉寶劍古兵巔峰:「龍泉劍」的前世今生
    導語: 在我國古代,不但習武之人喜歡帶劍闖江湖,就連文人雅士也以佩劍顯風採。龍泉劍,作為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以其誠信高潔之劍性為世代中國文人俠客所鍾愛。而生產於吳越龍泉地區的龍泉寶劍,在中國冷兵器戰爭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時,龍泉劍也是封建王朝皇帝賜給愛臣的「尚方寶劍」。那麼,龍泉劍的鑄劍工藝又有何獨到之處,它的存在又銘記了多少名士的塵封記憶呢?
  • 兵器竟比人還要高!這些兵器有實用價值嗎?
    值此年末之際感恩龍泉寶劍廠的各位師傅們為我們鑄造出一把把絕世好劍歡迎刀劍愛好者加師傅微信交流
  • 中國古代九大名劍,龍泉寶劍只能排第六,幹將莫邪在最後
    在中國的冷兵器時代,劍佔據重要的地位,一把劍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使用者的身家性命,因此在不斷的發展中,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在中國歷史上有九把名劍馳名中外,它們不僅在外形上光彩奪目,實用上更是無可比擬。第一:棠溪寶劍,是中國九大名劍之首,誕生於春秋初期,至今已有2700年的歷史。
  • 鋼鐵上的藝術,帶你領略龍泉寶劍之美
    1.鋒刃銳利在古代的一些文學作品中,常以「削鐵如泥,吹毛立斷」來形容寶劍的鋒利。唐代詩人裴夷直《觀淬龍泉劍》中,就有「蓮花生寶鍔,秋日勵霜鋒。煉質才三尺,吹毛過百重」的描寫。《三國演義》中曹操有寶劍兩口,一名倚天,一名青缸,「那青缸劍砍鐵如泥,鋒利無比」。
  • 龍泉寶劍:刀劍裝飾藝術,美呆了!
    五.鎏金為了增加銅器作品的不變黑、亮度、以及價值感,古代 刀劍的刀裝金具常以「鎏金」的方式,在表面鍍上一層黃金,當時的鎏金是把黃金溶解於水銀中,塗敷於銅器 上,等水銀蒸發後就把金層附著在金具上。由於這種古代的化學鎏金技術會造成工匠的汞中毒與環境汙染,,因此現今都是以電鍍的方式來處理。
  • 揭秘龍泉劍到底好在哪裡?
    在古代寶劍是非常神奇的,當時擁有一把好的寶劍更是至高無上的榮耀。劍身鍛造龍泉寶劍的選材十分考究,將配好的材料(一般鋼鐵、毛鐵、草鋼以及隕鐵)入爐加熱,反覆摺疊鍛打。古代工匠把「精鐵」加熱摺疊鍛打,一鍛一稱一輕,即成百鍊鋼。中國古代許多寶刀,寶劍都是用這種方式製成的。
  • 中國寶劍PK西方戰劍?孰強孰弱?
    中國寶劍分硬劍、軟劍。軟劍只是晃晃悠悠、薄薄的鐵片,只能用來演戲、表演、健身、打把式賣藝等,無實戰意義。中國歷代寶劍的護手(劍格)都比較簡單,使用者的手指更容易受傷。由此也產生了中國武術中常說的「順水推舟」的損招:即貼著敵人兵器滑動自己的武器,擊打、砍削敵人手指。西方的長矛也有包裹狀的護手,用來保護武器使用者。
  • 每日兵器:「魚腸、巨闕、純鈞…」——淺說中國刀劍命名
    圖:乾隆神鋒寶劍胡氏認為,乾隆御用(或稱御定、御製)腰刀、寶劍,是清代冷兵器的代表作,它繼承了我國古代刀劍的傳統式樣和做法,又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特點和工藝水平秦統一六國後,中土刀劍少以鑄劍師之稱諱命名,但在東鄰扶桑,以刀工命名刀劍卻非常流行,自古墳末期即中國的唐朝開始,武士刀上開始普遍出現刀工姓名,並一直延續到現在,唯一與中國刀劍有異的是,日本刀工的姓名大多鏨刻在刀莖上,被埋入刀柄,平時是看不見的。除去因產地和匠人得名外,最常見的是以刀劍本身的特點命名。首先是「因姿定名」,此句源於曹丕之《劍銘》,全詩不遺餘力地讚美了他製作的三把寶劍。
  • 中國刀劍和日本刀劍,究竟誰才是真正神兵利器?
    當時的盔甲防護水平不高,歐洲最好的鎧甲是古羅馬的胸甲,中國人則將小片青銅片縫在皮革上,鋒利尖銳的兵器大行其道。當時東西方的短兵器主要是劍,青銅硬而脆,鑄造的兵器稍長一些就容易斷裂,古羅馬人不得不將劍鑄得短而厚。且為單刃,青銅劍主要的用法不是砍削而是直刺。青銅劍不可能太亮,但確實很鋒利,中國出土的越王勾踐劍輕輕一拉就能劃開幾十層牛皮紙。
  • 購買龍泉寶劍記住這3點乾貨,誰都蒙不了你
    中國劍平直端正,入鞘則平淡無奇,出鞘則鋒芒畢露,正如人在江湖、廟堂的「藏」與「顯」,拔劍的意氣風發與入鞘的古井不波正是人生的兩重境界;中國刀快意恩仇,輕刀快馬問河山,壯懷激烈慷爾慨,是七尺熱血男兒的心頭寶。
  • 10把最適合新年送禮的龍泉寶劍(上)
    哪些款式的龍泉寶劍特別適合作為禮品贈與好友親朋呢?百逸漢劍,龍泉寶劍廠經典劍型,為張葉勝大師設計作品,其依照漢風劍制設計,此款寶劍主打單手把玩和收藏裝飾,因此設計定型在20寸,劍身採用雙槽設計即能增加寶劍美觀,也能減輕劍身重量,作為個人家藏尤為適合,同時百逸漢劍還配贈劍架禮盒套裝,便於收藏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