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兵之君 劍中之首——龍泉寶劍

2020-12-24 大家傳世

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被稱為「百兵之君」。

在古代,寶劍代表著權威和力量,也是身份的象徵。佩之神採,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候,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

電視劇《衛子夫》中的漢武帝劇照

一說到劍,不禁讓人想到行俠仗義、俠骨柔情的畫面,更有一種仗劍走天涯的衝動,想想是不是有點心潮澎湃呢?

《神鵰俠侶》劇照 身為一代大俠,怎能沒有佩劍。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片段

我國古代有十大名劍,每一把都是一個神奇的傳說。我相信擁有一把好劍是很多人心中的夢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十大名劍之一的龍泉寶劍吧。

十大名劍

龍泉寶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大劍師所鑄。歐冶子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鬥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

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龍盤臥,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

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 。自此,龍泉寶劍名揚天下。

歐冶子塑像

龍泉寶劍的歷史

龍泉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春秋末期,越國鑄劍大師歐冶子奉楚王之命鑄劍,遍訪名山大川尋找鑄劍佳地,經福建、江西等地,最終來到浙江龍泉。

於是,歐冶子在此搭寮築爐,採山中特有鐵英(含鐵量極高的鐵砂,是鑄劍的上好原料),鑄成龍淵、泰阿、工布三把名劍。

歐冶子鑄劍遺址七星井,位於龍泉縣城之南,秦溪山麓一帶。

這三把劍斬銅剁鐵,就似削泥去土。楚王見劍大喜,賜此地為「劍池湖」。往事越千年,歐冶子的鑄劍技藝在龍泉深深紮根,世代相傳。

直到今天。為了紀念龍泉寶劍鼻祖歐冶子,後人在劍池湖建了「劍池亭」和「歐冶子將軍廟」,塑造了歐冶子銅像,成了一方千年古蹟。

2009年12月20日,由龍泉市政府組織的在龍泉歐冶子公園舉行「劍祖歐冶子公祭活動」。

戰國時期,劍作為步兵武器在軍隊中盛行,頗受重視。東漢時,適用於砍劈的環柄刀逐漸代替了劍。龍泉寶劍從此淡出戰爭喧囂,承載起劍文化的內涵。

從春秋到隋末唐初,戰亂不止,社會動蕩,鑄劍業受其影響時興時衰。但龍泉鑄劍業一直像甌江一樣在堅定、執著地流淌著,在劍文化的歷史河床上留下了痕跡。

漢代 鐵劍(龍泉寶劍博物館藏)

秦漢時期,龍泉的鑄劍業專為皇室鑄造寶劍。從東漢末年至兩晉,龍泉鑄劍業受到人口驟增與文化重心南移的推動,鑄劍業比較發達,頗具一定規模。

當代仿漢式龍泉劍

到了唐代,凡制名劍,必稱「龍泉」,龍泉已成了寶劍的代名詞。唐代的佩劍之風遍於朝野,及至文人學士都以書劍為時尚,謂之書劍生涯。佩劍既是一種身份,又是尚武精神的表現,加上滿腹詩書,便是文武雙全的象徵了。

唐代大詩人李白從小就喜愛舞龍泉劍,他劍術高超,立下了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希望有朝一日能高冠佩雄劍,慷慨以立功名。

開元十二年(七二四)春,李白接過父親交給他的龍泉劍,辭親別友離開蜀中。從此,龍泉寶劍成了他的心愛之物,伴隨著他開始了遍訪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遊。

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

在李白的詩中,借劍抒情,以劍寓志的詩句,俯仰可見。他仗劍行天涯,撫劍夜吟嘯,寫下了眾多的熱情謳歌祖國大好河山的不朽詩篇。是龍泉寶劍不斷賦予他詩人的靈感和豐富的想像。

寫英雄少年之英姿:金羈絡駿馬,錦帶橫龍泉;將軍出徵之豪邁:萬裡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出龍泉;夜別友人之灑脫:龍泉解錦帶,為爾傾千觴;仗劍江湖之俠氣: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等。

李白一生最愛三件事,喝酒作詩耍劍,他是一個劍不離身的人。

北宋時,時任宰相的龍泉人何執中(1044—1118),極力提倡鑄劍,龍泉古城的鑄劍業盛極一時,劍鋪林立,比比皆是,成了歐冶子時代之後的又一個鼎盛時期。

宋 手刀

元、明兩代,鑄劍業在龍泉世代相襲,香港的「萬劍山莊」,至今仍珍藏著元、明時期的龍泉寶劍。

明代 七星劍 局部(刀劍收藏家皇甫江收藏)

清朝年間,乾隆皇帝在龍泉御批定製了一批能削金斷銀的寶劍,劍柄木質,護手和柄頭為鐵鍍金鏤空花紋。劍身鋼質,鋒利無比,成為清代冷兵器的代表作,繼承了我國古代刀劍的傳統式樣和做法,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特點和工藝水平。

如今,龍泉寶劍的鑄劍大師採用龍泉古法,複合、鏟銼、鏤刻、淬火,精細研磨等工藝技術製作出了這款清龍泉。

極具帝王氣息的清龍泉

中國劍文化

劍與舞蹈:自古以來就有劍舞,公孫大娘就是唐代最傑出的劍器舞蹈家。她既精通劍術,又有高超的舞蹈技巧,曾傾倒過無數文人墨客。

大詩人杜甫曾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讚頌她,也正是詩人的神來之筆讓公孫大娘那一動驚四方的絕妙舞姿躍然紙上,人們記住了劍舞,也記住了公孫大娘。這是劍與舞聯袂的最好典故。

劍與戲曲:在戲曲舞臺上,劍術也大放異彩。京劇中有出戲叫《霸王別姬》,寫的是楚霸王項羽兵敗,被困絕地,美人虞姬陪他飲酒解愁。為了讓項羽重新振作起來,虞姬持雙劍翩然起舞寬慰項羽。

京劇大師梅蘭芳對這段舞蹈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借鑑了太極劍法,節奏舒緩、跌宕起伏、柔中有剛,刻畫出了虞姬內心複雜的心理活動,既有依依惜別之情,又不失巾幗女傑視死如歸的本色。這段優美的劍舞成了劇中最具觀賞性的亮點,是劍術戲曲化的光輝典範。

《霸王別姬》劇照

劍與書法:劍術無異於舞動的書法,書法猶如紙上的劍術。但真正把毛筆製作得能用於書法和繪畫藝術的,卻是一位舞刀弄劍的秦代將軍——蒙恬。這位將軍就用握劍的手,持自製的毛筆寫出龍飛鳳舞的字。

唐代著名書法大家張旭,他的「狂草」風格張狂豪放,天下第一,無人能及,便是得益於劍術。他和公孫大娘是同時代的人。看過她的劍舞,張旭不僅為之震驚,也從中領悟到了草書的真諦。

張旭《肚痛貼》 (張旭的書法,因觀公孫大娘劍舞動作而「得其神」。公孫大娘劍舞的旋轉、跳躍、收放,啟發了他草書的筆法和走勢,劍術的豪邁氣勢讓他領略到什麼才是具有視覺衝擊力的藝術神韻。他把公孫大娘舞劍的形和神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書法作品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特色,使之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劍與生活:在古人的觀念裡,凡兵器,都是主兇之器,唯劍是個例外。古代文人愛劍的程度比起武士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管會不會武術,都樂意在腰間配一把寶劍。

這既是一種表示自己文武雙全的時尚飾物,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許多朝代對佩劍人的身份和佩劍場合都有具體規定。

一般來說,普通老百姓不允許佩劍,讀書人、有功名的、當官為仕的才可以隨身佩劍。出於安全考慮,官員上朝也是不準佩劍的,只有少數立了特大功勞、經過特批的重要官員才可以佩劍上朝,這是無上的榮耀。  

三國時的曹操權利之大,可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皇帝,在封建社會是掌握至高無上權力的統治者。劍在皇帝手中自然被賦予了別樣的意義和權力。皇帝御用的寶劍亦被稱為「尚方寶劍」。

皇帝把「尚方寶劍」出借或賞賜給某位重臣,持「尚方寶劍」者則享有「如朕親臨」、先斬後奏、便於行事的特權。不管是什麼級別的官員或特權人物,只要被他認定有罪,說殺便殺,不必報批。

劍在民間,更多地用來強身健體。久而久之,形成了許多門派的劍法與劍操,並一直流傳至今,甚至列入了體育比賽項目。

除了金屬劍,民間還有懸掛桃木劍的習俗。在中國傳統道教裡,桃木劍一直被視為斬殺妖魔鬼怪的法器。很多人願意在家懸掛桃木劍,除裝飾外,也有鎮宅驅邪的用意。

鉻鋼乾隆寶劍——龍鳳檀黑色裝具款,鎮宅闢邪寶劍

部分作品展示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大家傳世」微信公眾號

歡迎踴躍留言和吐槽~

人海茫茫,字裡行間的相逢,也是一種緣分

—聲明—

本文部分素材及圖片源自網絡

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文化扶貧 與愛同行》

相關焦點

  • 龍泉寶劍:中國古代冷兵器之巔
    得寶劍之後,越王興兵伐吳,一雪國恥。為報答歐治子的功勞,越王賜封其為上將軍,歐治子婉言拒之,歸隱鑄劍而終,留下青史美名。後來,人們還在其鑄劍所在山麓秦溪山建起一廟曰:歐治子將軍廟」,供後人景仰。此後,龍泉劍的美名便廣為流傳。建安七子曹植就曾寫詩讚嘆龍淵劍說:「美玉生磐石,寶劍出龍淵。帝王臨朝服,秉此威百福。」
  • 龍泉寶劍 | 中國古代冷兵器之巔
    得寶劍之後,越王興兵伐吳,一雪國恥。為報答歐治子的功勞,越王賜封其為上將軍,歐治子婉言拒之,歸隱鑄劍而終,留下青史美名。後來,人們還在其鑄劍所在山麓秦溪山建起一廟曰:歐治子將軍廟」,供後人景仰。此後,龍泉劍的美名便廣為流傳。建安七子曹植就曾寫詩讚嘆龍淵劍說:「美玉生磐石,寶劍出龍淵。帝王臨朝服,秉此威百福。」
  • 你與江湖,也許只隔一把龍泉寶劍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良工鍛鍊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在《笑傲江湖》中,金庸曾描述過龍泉的鑄劍谷,也就是歐冶子在龍泉的鑄劍池——劍池湖。歐冶子雕像作為冷兵器時代的百兵之君,在中國古代,沒有哪一種兵器能像劍一樣,兩千多年來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喜愛,以致賦予了它生命和品格,並發展出了精湛的鑄劍、鍛劍工藝,還有高超的相劍、用劍之術。
  • 龍泉寶劍古兵巔峰:「龍泉劍」的前世今生
    得寶劍之後,越王興兵伐吳,一雪國恥。為報答歐治子的功勞,越王賜封其為上將軍,歐治子婉言拒之,歸隱鑄劍而終,留下青史美名。後來,人們還在其鑄劍所在山麓秦溪山建起一廟曰:歐治子將軍廟」,供後人景仰。此後,龍泉劍的美名便廣為流傳。建安七子曹植就曾寫詩讚嘆龍淵劍說:「美玉生磐石,寶劍出龍淵。帝王臨朝服,秉此威百福。」
  • 龍泉寶劍|圖解中華冷兵器「劍」的那些巔峰之作!
    複合劍,劍脊、劍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銅合金分別澆鑄嵌鑄,劍脊含錫量低韌性強不易折斷,劍刃含錫量高硬度高而鋒利。複合劍內柔外鋼,比普通銅劍堅韌鋒利,又增加了長度(1875px,長10-500px)。其鑄造方法為二次澆鑄:先以劍脊範澆鑄劍脊,劍脊兩側預留嵌合溝槽。再將劍脊置於另一範中澆鑄劍刃。
  • 《眾籌》九州飄渺風起雲湧,龍泉寶劍氣勢衝霄!
    ,為之震撼。龍泉寶劍的百鍊鋼花紋,非常適合拍特寫鏡頭。」某著名導演表達了對龍泉鑄劍工藝的喜愛。龍泉寶劍廠,早年間就已經進擊影視界,在冷兵器時代大劇上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所鑄寶劍享譽中外,使人津津樂道,許多人重新燃起了兒時才有的武俠夢!
  • 百兵之君 霸者之證!盤點傳奇天下中形形色色的【劍】
    【劍】乃是兵中王者,被稱為「百兵之君」。古王皆有君子之氣,亦有皇上君臨天下之說,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 從西方的花劍、重劍和佩劍到我們東方人廣為人知的神兵利器,從古至今,劍涉及了地球整個冷兵器時代。
  • 龍泉寶劍 | 【傳承中國】一把龍泉劍,幾多俠肝義膽
    得寶劍之後,越王興兵伐吳,一雪國恥。為報答歐治子的功勞,越王賜封其為上將軍,歐治子婉言拒之,歸隱鑄劍而終,留下青史美名。後來,人們還在其鑄劍所在山麓秦溪山建起一廟曰:歐治子將軍廟」,供後人景仰。此後,龍泉劍的美名便廣為流傳。建安七子曹植就曾寫詩讚嘆龍淵劍說:「美玉生磐石,寶劍出龍淵。帝王臨朝服,秉此威百福。」
  • 10把最適合新年送禮的龍泉寶劍(上)
    哪些款式的龍泉寶劍特別適合作為禮品贈與好友親朋呢?百逸漢劍,龍泉寶劍廠經典劍型,為張葉勝大師設計作品,其依照漢風劍制設計,此款寶劍主打單手把玩和收藏裝飾,因此設計定型在20寸,劍身採用雙槽設計即能增加寶劍美觀,也能減輕劍身重量,作為個人家藏尤為適合,同時百逸漢劍還配贈劍架禮盒套裝,便於收藏和展示。
  • 全力打造「世界龍泉青瓷之都」「中國龍泉寶劍之鄉」
    ——訪市青瓷寶劍產業局局長盧士俊    龍泉新聞網訊(記者 蘭玲)「2014年,我們將牢固樹立『劍瓷興則龍泉興』的發展理念,實施『文創興劍瓷、科技強劍瓷、品牌立劍瓷』三大發展戰略,按照『文化產業年』的工作部署,全力打造『世界龍泉青瓷之都』、『中國龍泉寶劍之鄉
  • 鋼鐵上的藝術,帶你領略龍泉寶劍之美
    詩文中,劍為意象,抒發凌雲壯志;俠士手中,劍是力量的象徵;道教中,劍是法器,是鎮宅闢邪之物;近代來,劍成為武術健身器械、舞臺道具、藝術收藏品及饋贈禮品。劍從最初的實用性升華到藝術性,每個階段都印證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無論是尊卑有序的禮儀制度或是俠肝義膽的忠義精神,都體現了豐富的劍文化內涵,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符號。
  • 古代十八般兵器排行(前八),刀是百兵之帥,劍是百兵之君
    一、刀 刀被稱為「百兵之帥」,刀最初為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刀的最初形態,與鉞非常接近。英雄譜:關羽(青龍偃月刀)、楊戩(三尖兩刃刀)、楊志(祖傳寶刀)、聶風(血飲狂刀)二、槍 槍在古代稱作矛,為刺兵器,殺傷力很大,其長而鋒利,使用靈便,取勝之法,精微獨到,其他兵器難與匹敵。
  • 百刃之君-劍
    劍,屬雙刃短兵,素有「百刃之君」之美稱。劍的最早出現在殷商以前。春秋戰國時,鬥劍、佩劍之風盛行,劍術量論也相應得到發展。
  • 「中國龍泉青瓷之都」「 中國龍泉寶劍之鄉」特色區域通過專家複評
    龍泉新聞網訊(見習記者 季丹)日前,世界手工藝理事會執行主席、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山一行來我市,對「中國龍泉青瓷之都」、「中國龍泉寶劍之鄉」特色區域進行複評工作。副市長馬斌參加匯報會。
  • 劍是百兵之君,誰堪為劍中尊者,你又因何執劍
    劍,號稱百兵之君,在冷兵器時代,它既是權力的象徵,也是徵伐、幹架的利器。無論是朝堂將帥,還是江湖草莽,喜歡佩劍的人總是很多。尤其在一些影視、小說中,劍的地位簡直就是天下獨尊,劍中聖者更是萬人敬仰。在真實歷史中,能被稱為劍聖的,只有唐代的裴旻,唐文宗時,世人稱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為天下"三絕" ,裴旻曾隨軍作戰,參與過對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戰事,頗有戰功。「腰間寶劍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戰勳。見說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王維、顏真卿等都曾賦詩文以讚頌。傳聞李白曾向他學過劍術,是他的弟子之一。
  • 副刊 天下第一劍 棠溪寶劍
    西平,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冶鐵鑄劍的聖地,春秋歸楚,戰國屬韓。《戰國策》曰:「韓之劍戟,出於棠溪。」《史記》載:中國九大名劍皆出西平:「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曜(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幹將。」由此可見,人們熟知的「龍泉寶劍」其實也出自西平,並排名第六。當時有詩曰——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 歷史上的百兵之王,論古代兵器劍的演變和發展
    百兵之王,兵器之君者劍。它是古代士兵武士近戰肉搏最犀利的武器。以攜帶輕便,拔出迅速而深受武將士兵喜歡,它雙刃開鋒,劍頭尖銳,近戰時可以刺,削,劈,斬四面攻敵要害而稱近戰搏擊短兵的祖宗。古代上至天子帝王,下至王公貴族,士子平民百姓都喜歡佩劍,這個是很有面子很光榮的事情。
  • 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
    良工鍛鍊凡幾年, 鑄得寶劍名龍泉。龍泉顏色如霜雪, 良工諮嗟嘆奇絕。琉璃玉匣吐蓮花, 錯鏤金環映明月。正逢天下無風塵, 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 文章片片綠龜鱗。非直結交遊俠子, 亦曾親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棄捐, 零落飄淪古獄邊。雖復沉埋無所用, 猶能夜夜氣沖天。」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郭震寫的《古劍篇》,其主要是以劍喻人,其中「良工鍛鍊凡幾年, 鑄得寶劍名龍泉。
  • 十大名劍第五位---七星龍淵劍,又名龍泉寶劍
    當時著名的煉劍大師歐冶子云遊江南各省,當他到達浙江龍泉時,發現秦溪山下,有一泓湖水,甘寒清洌,湖邊有七口井,恰似天空北鬥星座:用湖水淬劍,能增強劍的剛度,正是鑄劍的好地方!七星龍淵劍是一柄誠信高潔之劍。這把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幹將兩 大劍師聯手所鑄。歐冶子和幹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 北鬥七星"。
  • 劍,百兵之君,君子利器
    劍乃武士之魂。"因此,武士在談論任何話題時都離不開劍。在武士欲盡忠職守時,他們需要超越生死,有隨時捨命的覺悟。這就意味著,不是死於敵人的白刃之下,就是將自己的劍對準自己的胸膛。劍與武士的生命有著密切的聯繫,是忠節與自我犧牲的象徵。這一點,可以通過日本人很普遍地通過各種方式以示對劍的崇高敬意這一現象得到很好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