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北美地區放棄上映,轉成流媒體平臺網絡售賣,票價29.9刀。
而在內地,因為考慮到《花木蘭》的故事發源地就是中國,會比較有票房號召力,於是在2020年9月11日,《花木蘭》在內地登陸院線。
可是,這次《花木蘭》的上映,並沒有獲得國人的好感,反而成了一部評分僅4.8分的爛片。截止目前,這部電影在某電影評分網站的評分已經有11萬人參與,其中有65%的人打了差評,也就是差不多7萬人。上映才這麼短的時間內,《花木蘭》就已經敗下陣來。
相比內地,國外的各大電影評分網站對《花木蘭》的認可度和新鮮感卻是遠遠超出的。我們可以看到下面圖中的數據,《花木蘭》維持了一個比較高水平的新鮮度。相比此前在國內上映的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阿拉丁》,卻只有57%的新鮮度。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對文化差異的認同。相比於內地來講,我們對西方神話所知甚少,像《阿拉丁》這種僅僅只知道一個簡單的寓言故事性的電影翻拍來說,接受度是非常高的。而當觸及到我們文化底子裡的中國古代故事時,我們看到的《花木蘭》,就能明顯看出,我們對待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文化十分不認同。
同樣,對於國外觀眾來說,他們對《阿拉丁》的認知會更親切、更具有主觀性,所以他們看到迪士尼排出的非投其所好的《阿拉丁》時,新鮮度只有57%。而看到中國東方的故事時,他們的接受度是很高的,所以《花木蘭》的新鮮度才可以達到81%。
這種現象體現出來的,是觀眾對文化的認知深度差異。
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人形象,始終都是停留在他們的刻板印象裡。《花木蘭》在國外觀眾看來,就是迪士尼講了一個東方女公主成為英雄拯救別人的故事。但是在我們眼中,迪士尼真的顯得略「業餘」水平。
電影中的「對鏡貼花黃」,畫的妝並不是中國傳統的古代妝容。反而更像是日本古代藝伎畫的那種誇張的妝容。像這種對中國文化理解有誤地點,電影中有很多。可以說,迪士尼塑造的花木蘭並不是中國人眼中的花木蘭,而是一個西方化的女英雄木蘭。
我不知道這種西化的東西是否更有助於中國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但是迪士尼對待文化的這種不夠尊重、隨意篡改、甚至有點刻意抹黑的用意,從長遠角度來考慮,不僅不會有助於東方文化的傳播,反而會使一些人產生對東方文化的誤解。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點的是,電影中的皇帝形象,第一次出場時,其實是按照西方人對中國皇帝的刻板印象「傅滿洲」的人物形象來設計的。如果把傅滿洲的形象拿來對比,你會發現,無論是拍攝角度、服飾、還是外貌,幾乎都是一樣的。
我想正是這些對東方文化不夠了解,強行西化的迪士尼慣用套路,才讓動漫改編真人電影的迪士尼一直都在感動自己卻無法感動別人。當然這也是2天時間7萬人給《花木蘭》打出差評的根本原因。
有的網友看完後只說了一句話:「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
從這位網友的語氣可以看出,《花木蘭》真的非常不盡人意。還有網友表示,自己是在網絡流媒體平臺購買觀看,花了29.9美金,看完後只想要回錢,感覺自己被坑了。
的確,像《花木蘭》這樣的電影,不容易滿足廣泛的觀影需求。她或許只是迪士尼拍給世界看的,而不是給中國觀眾。不知道大家對《花木蘭》這部電影有怎樣的評價呢?大家認為迪士尼拍的《花木蘭》能夠被內地觀眾接受嗎?歡迎大家在評論下方留言,和小帥一起討論吧!